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就是要坚持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国家之梦,是民族之梦。滴水映月,中国梦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希冀和理想。
中国未来在富民强国方面要优先做好几件大事,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几个大的趋势:
一是内需大开发。2008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一个全球范围、长期积累形成的全球大泡沫破灭了。泡沫的破灭,意味着一个在泡沫长期形成过程中不断拉大的“虚需求”被“打回原形”,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就经济理论而言,这个全球性长期泡沫的形成与破灭,折射的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的巨大失衡,泡沫破灭之后,也就需要一个长期结构的调整。因此,中国将不会像过去30年一样,面对一个巨大的外需市场,中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就必须进行前所未有的“内需大开发”。在内需大开发上,中国有三大优势:一是有能力,我国储蓄率高,金融体系资金充裕;二是有空间,我们的资金主要进入经济实体,促进新农村建设、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发展等,既能扩大当前就业,又能形成支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三是有意愿,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希望有投资机会。
二是“民营化”。民营企业对国家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无论工业产值、贸易、就业乃至于创汇,民营企业的贡献均日增月涨。然而,意识形态的包袱显然尚未完全抛掉,整个社会包括政府的政策对民营企业仍存在着一定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经济正常的发展,以及内需的大力开发。
中国内需拉动,就是把钱花在国内市场,现在,钱基本上不是问题,问题是老百姓没钱。准确地说,是收入及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中国有13亿人口,本来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内需市场,但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购买力高度集中在一个极小比例的群体上,所以整体消费能力不强。
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但关于民营企业在意识形态上的“负面”包袱仍未完全解放,“非公”一词即道尽其中奥妙。在政策上,除了在融资方面,民营企业较之国有企业有更多的困难,最大的限制,应该算是在投资领域与范围上的制约。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完全对民营企业开放的一些领域如能源、电信、军工、水力、电力、交通(铁路、公路、航空、港口、机场等)等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国企高度垄断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既不利于国家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导致了民营资本投资无门,使内需无法有效拉动。
三是城镇化。中国有一个令全世界都欣羡不已的13亿人口规模的庞大市场,但实际上,这13亿人口中有60%,约8亿人口,平均消费购买力都不是太高。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大批农村户籍的劳动力支撑了工业化进程,却又不能完全进入相应的城市型消费群之中,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社会化需求,包括大量服务消费需求,对城市建设、房地产的需求,对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服务的需求等。这是一个长期巨量的需求空间,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根本性改革。
中国“城镇化率”(即全国总人口在城镇中的比列)在1978年时,只有9%。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城镇化率”每年以1到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截至2012年达到了51%,离全球各国平均的城镇化率55%尚有距离,与发达国家平均85%及美国90%的差距更远。这一数据也说明了今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极大。
“城镇化”引申出来的需求是多元的,绝不仅限于农民入城后的收入及购买力的增加,还包括城镇建设所拉动的投资与消费。“城镇化”的意义甚至还超越了经济,通过收入分配的改善,它将有助于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再者放宽了农民的迁徙限制,也保障了人民的基本人权。
下一个30年是“城镇化”的中国大趋势,如果平均每年仍以1到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那么二三十年后,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85%),其所辐射出来的经济、社会及政治影响将极为深远。
四是节能减排环保产业。节能减排环保产业不仅是下一个30年中国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全球大趋势,不过,它对中国而言,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按照现行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还不列入要求强制减排的名单,虽然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这个新生的排碳大国已经颇有微词,但即便如此,中国还是提出了一份以“碳强度”为标准的减排目标,并强调此目标对自己而言是有强制性的。以目前及未来的形势看来,有理由判断,中国的减排积极性将会持续强化。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已跃升为全球首个碳排放大国,目标大压力也大;其次,中国的暖化危机,除了与一般国家类似,有南、北两极的暖化问题之外,还多了一个第三极(喜马拉雅山脉)的雪融问题。第三极地雪融,除了雪融期会有洪涝,雪融后更会面临旱灾,问题比南、北两极更复杂。再次,中国一旦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更容易达成进一步决策共识,一旦达成决策,通过庞大的国企部门及有效的政策调动民营企业部门,推动起来将会极具效率。最后,中国一定会注意到这个巨大的商机,况且中国本身就有一个亟待满足的巨大市场。
五是人民币国际化。19世纪的世界大国是英国,19世纪的国际货币是英镑;20世纪的世界大国是美国,20世纪的国际货币是美元。“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几十年,根本就不太可能实现”。然而随着全球与中国发展形势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竟然让这个比较遥远的可能,突如其来地拉近,变得有点现实起来。对中国而言,明知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高难度的考验,但已别无选择。再者,中国在21世纪真正要能和平崛起,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只能坦然勇敢地面对。
总之,我们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找准中国发展战略中永远不变的基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充满着很多变数。不同时期或许会有不同的施政方针,但有些根本性的东西是永遠不变的。这个永远不变的“恒”因,就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点。怎样确立这样的基点?肯定是要有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长远意识,超越意识形态和短期政治的行为。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通俗话语的背后,其实蕴涵着富民富国强兵的深刻道理,值得深长回味。
有了这样的战略基点,中国在和平发展走向未来的漫漫征程中,才可以打破总是倒回历史原点的怪圈,即使受到暂时的干扰而停滞,也可以在高起点上继续前进。在从基点出发后,还须防止外力的突然撞击导致国家航船偏向。面对外部压力时,中国可以随时势的变化不断作战术的调整,但既定的国家战略方针绝不能改变。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梁 田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就是要坚持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国家之梦,是民族之梦。滴水映月,中国梦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希冀和理想。
中国未来在富民强国方面要优先做好几件大事,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几个大的趋势:
一是内需大开发。2008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一个全球范围、长期积累形成的全球大泡沫破灭了。泡沫的破灭,意味着一个在泡沫长期形成过程中不断拉大的“虚需求”被“打回原形”,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就经济理论而言,这个全球性长期泡沫的形成与破灭,折射的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的巨大失衡,泡沫破灭之后,也就需要一个长期结构的调整。因此,中国将不会像过去30年一样,面对一个巨大的外需市场,中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就必须进行前所未有的“内需大开发”。在内需大开发上,中国有三大优势:一是有能力,我国储蓄率高,金融体系资金充裕;二是有空间,我们的资金主要进入经济实体,促进新农村建设、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发展等,既能扩大当前就业,又能形成支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三是有意愿,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希望有投资机会。
二是“民营化”。民营企业对国家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无论工业产值、贸易、就业乃至于创汇,民营企业的贡献均日增月涨。然而,意识形态的包袱显然尚未完全抛掉,整个社会包括政府的政策对民营企业仍存在着一定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经济正常的发展,以及内需的大力开发。
中国内需拉动,就是把钱花在国内市场,现在,钱基本上不是问题,问题是老百姓没钱。准确地说,是收入及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中国有13亿人口,本来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内需市场,但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购买力高度集中在一个极小比例的群体上,所以整体消费能力不强。
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但关于民营企业在意识形态上的“负面”包袱仍未完全解放,“非公”一词即道尽其中奥妙。在政策上,除了在融资方面,民营企业较之国有企业有更多的困难,最大的限制,应该算是在投资领域与范围上的制约。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完全对民营企业开放的一些领域如能源、电信、军工、水力、电力、交通(铁路、公路、航空、港口、机场等)等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国企高度垄断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既不利于国家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导致了民营资本投资无门,使内需无法有效拉动。
三是城镇化。中国有一个令全世界都欣羡不已的13亿人口规模的庞大市场,但实际上,这13亿人口中有60%,约8亿人口,平均消费购买力都不是太高。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大批农村户籍的劳动力支撑了工业化进程,却又不能完全进入相应的城市型消费群之中,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社会化需求,包括大量服务消费需求,对城市建设、房地产的需求,对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服务的需求等。这是一个长期巨量的需求空间,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根本性改革。
中国“城镇化率”(即全国总人口在城镇中的比列)在1978年时,只有9%。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城镇化率”每年以1到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截至2012年达到了51%,离全球各国平均的城镇化率55%尚有距离,与发达国家平均85%及美国90%的差距更远。这一数据也说明了今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极大。
“城镇化”引申出来的需求是多元的,绝不仅限于农民入城后的收入及购买力的增加,还包括城镇建设所拉动的投资与消费。“城镇化”的意义甚至还超越了经济,通过收入分配的改善,它将有助于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再者放宽了农民的迁徙限制,也保障了人民的基本人权。
下一个30年是“城镇化”的中国大趋势,如果平均每年仍以1到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那么二三十年后,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85%),其所辐射出来的经济、社会及政治影响将极为深远。
四是节能减排环保产业。节能减排环保产业不仅是下一个30年中国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全球大趋势,不过,它对中国而言,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按照现行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还不列入要求强制减排的名单,虽然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这个新生的排碳大国已经颇有微词,但即便如此,中国还是提出了一份以“碳强度”为标准的减排目标,并强调此目标对自己而言是有强制性的。以目前及未来的形势看来,有理由判断,中国的减排积极性将会持续强化。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已跃升为全球首个碳排放大国,目标大压力也大;其次,中国的暖化危机,除了与一般国家类似,有南、北两极的暖化问题之外,还多了一个第三极(喜马拉雅山脉)的雪融问题。第三极地雪融,除了雪融期会有洪涝,雪融后更会面临旱灾,问题比南、北两极更复杂。再次,中国一旦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更容易达成进一步决策共识,一旦达成决策,通过庞大的国企部门及有效的政策调动民营企业部门,推动起来将会极具效率。最后,中国一定会注意到这个巨大的商机,况且中国本身就有一个亟待满足的巨大市场。
五是人民币国际化。19世纪的世界大国是英国,19世纪的国际货币是英镑;20世纪的世界大国是美国,20世纪的国际货币是美元。“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几十年,根本就不太可能实现”。然而随着全球与中国发展形势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竟然让这个比较遥远的可能,突如其来地拉近,变得有点现实起来。对中国而言,明知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高难度的考验,但已别无选择。再者,中国在21世纪真正要能和平崛起,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只能坦然勇敢地面对。
总之,我们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找准中国发展战略中永远不变的基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充满着很多变数。不同时期或许会有不同的施政方针,但有些根本性的东西是永遠不变的。这个永远不变的“恒”因,就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点。怎样确立这样的基点?肯定是要有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长远意识,超越意识形态和短期政治的行为。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通俗话语的背后,其实蕴涵着富民富国强兵的深刻道理,值得深长回味。
有了这样的战略基点,中国在和平发展走向未来的漫漫征程中,才可以打破总是倒回历史原点的怪圈,即使受到暂时的干扰而停滞,也可以在高起点上继续前进。在从基点出发后,还须防止外力的突然撞击导致国家航船偏向。面对外部压力时,中国可以随时势的变化不断作战术的调整,但既定的国家战略方针绝不能改变。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梁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