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整体感知”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Ma_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完成得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教学的成败。如何让学生较好地呈现其“整体感知”的收获,本文拟提出几种常用的方式,就教于方家。
  一、复述法
  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复述内容。观察其复述是清晰的,还是含混的;是有条理的,还是凌乱的;是准确的抓住了文章的主要信息,还是不得要领,鸡零狗碎。。。通过复述,令学生呈现感知的收获,而教者也从中得到灵活施教的参考信息。
  二、漫谈法
   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随意谈谈对文章的感受,不提出任何限制,使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倾吐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又会给其他人以启示,从而产生环环相扣,波波相连的教学效果,不独呈现其“整体感知”的收获,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想法
  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谈谈由这篇文章联想到什么。可以是自己的切身经历,也可以是其他的相关信息。由其“联想点”,可以判断其“整体感知”的质量,同时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拉通,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刻领悟。
  四、换题法
  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给文章换个题目。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在呈现“整体感知”诸方式中,这是最常用,最容易出花子的一种。学生所换题目,往往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其中一些精彩之作,甚至给人超过原题之感。
  五、亮点法
  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就内容,人物,语言,结构四方面中的某一点来谈自己的感受。可设置以下几种问法:说说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或人物;你喜欢本文的语言吗,为什么?请说说本文的大致思路等等。
  六、提问法
  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能否对文章提出问题,是衡量感知水平的可靠指标。高质量的问题,反映了阅读者敏锐的感知能力。
  记得97年在潼关中学,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有学生在通读之后提问:“作者为什么说‘那朵’流星,为什么不说那颗?”问题一出,所有人均有眼前一亮之感。在师生一起讨论解答此问题的过程中,诗歌巧妙炼字所产生的特殊美感如一缕清风,吹拂着大家的心田。
  七、总结法
   通读文章之后, 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受。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阅读之后,才能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感知,从而才可能用较简短的文字概括这种印象。这种方法,目前被许多电视节目广泛采用,主持人在节目终了时,往往会请嘉宾用一句话收束心情。
  学生耳濡目染,对此法应不陌生。而且,常常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较强的概括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八、配乐法
  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揣摩课文的内涵和意境,想象如果进行配乐朗诵的话,可以配怎样的一首乐曲。这样的方法,可用于富抒情色彩的散文或诗歌。这一代孩子普遍喜欢流行音乐,教者对此不应持排斥的态度,而应给以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将纯粹的娱乐快餐,转化成语文学习的鲜活资源。
  九、以点带面的分析法
  有些文章篇幅很长,像一些小说和报告文学等,对此类文章我们无法也无须对每一段重点都详加分析,此时只要抓住最能体现中心的重点分析,再辐射其他段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分析、概括,连缀起来,同样可以很好地把握与理解文章的主旨与中心。
  如《智取生辰纲》一文,可以抓住小说高潮部分“半瓢酒”进行具体分析,接着运用逆向思维向学生问出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好汉要在这半瓢酒里下药?为什么杨志一行人一定要喝这桶酒?杨志他们为什么会在黄泥岗休息?几个问题讨论下来,学生就弄清楚了梁山好汉们是利用天时(天气炎热),地利(山冈松林),矛盾(押送队内部不和)和最终的计谋半瓢酒等因素智取生辰纲的。
  在这其中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样不仅紧凑了课程安排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十、求疵法
  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给文章挑挑毛病,是谓求疵法。一般情况下,入选教材的文章,堪称文质兼美,但不排除极个别的例外。
  同时,对那些所谓文质兼美的文章保持一点怀疑批判,也是阅读教学应具備的一种品格。当然,对学生所求之疵,教者既要保护,又要引导,在此过程中,既使学生深入感知文章,又在其心灵深处播下实事求是的宝贵种子。果能收此二功,则语文教师功莫大焉!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环节的处理,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设计,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是不利的。上面所列“呈现‘整体感知’”的十种方法,有的自己用过,有的见别人用过,应该说是取之于实践的,教学中值得同行教师进行探讨与完善。
   (江苏省灌云县小伊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以其丰富的情感为载体,内蕴了丰厚的人文性。中华民族的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首悠远的诗,一幅优美的画,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便是语言实践与情感的完美统一。因而,情感渗透应贯穿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情感。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要充满新鲜、活泼的以人为本的气息。这种“新”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再者课堂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该关注
期刊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有人为此套用这句话来解释素质,“当我们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质。”那么顺下的是什么呢?一个军人,历经部队这个熔炉的锻压,历经艰苦的磨练的铸造。退伍以后留给他们的是什么?是军人的作风和素质!是积淀于军人血液中的气质、性格、处事态度和行为习惯中的那股豪放之气。素质也一样,对困难是主动还是被动?对逆境是积极还是消极?对竞
期刊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组织高中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组织、促进、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同学生一道开发课程资源,能够促使自己心理素养日益提高,能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系
期刊
内容摘要:聪明而又自负的新一代遇见不合心意的事就会有不合时宜的反应,他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作为教育者应该对其进行教育,使他们有一颗宽容的心,使他们学会宽容,使集体更加和谐。  关键词:宽容教育 感知宽容 学会宽容 和谐团体    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市各地,他们在小学都是佼佼者,在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宠爱中长大。他们自尊心很强,但感情又很脆弱;他们都有着远大的理想,可是“傲”气十足;他们想做出一番成绩,
期刊
摘要: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所决定的,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使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  关键词:素质 肌肉能量 竞争意识    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现代人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社会,由于机械化、电气化程度的
期刊
我是一位农村教师,当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的长辈王老师就这样对我说:“热爱你的工作就要把课上好,想成为学生崇拜的老师更应把书读好!”从那以后,我就一边读书,一边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全新的教育理念,犹如春雨一般,滋润着我的精神世界,它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改观,下面我从几点谈起。    一、让学生在赞美中学习    “错了”“行”“嗯”“不对”“坐下”
期刊
“和谐社会”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要求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人内在素质的全面、和谐,体现了对和谐、全面教育目的观的呼唤和追求。教育在其本质上讲就是追求和谐。教育必须促进个体的和谐,营造和谐的关系,增进人自身、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  所以,和谐的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起点和基石,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应该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使命和职责。    一、密切师与生关系
期刊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  因此,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做考卷常常能拿高分,但要让他流利地说几句英语却很难;在进行课堂口语练习时,有的学生十分害羞,不愿积极参与口语活动;有的学生虽然参与积极性较高,心里或许也想得不错,但一到口头表达,就抓耳挠腮,张口结舌;还有的学生自由讨论会话时语言流畅,一到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的有效途径。  下面就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所产生的效果,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期刊
面临新的教学理念,物理教学应该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的教学理念来设置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自觉地实施这方面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努力去启动学生新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自觉探索物理现象、研究物理问题,以达到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创新意识的教学目的。  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中就特别提出教师观与学生观这一课题。课题指出“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