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第八次党代会看民生问题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ppo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是国计之本,国计是民生之基,国家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国家采取措施,政府强化责任,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改善 民生 对策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民生问题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是国计之本,国计是民生之基。如何正确认识和着力改善民生,是当前制定和未来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新疆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重要问题。
  民生问题,具体表现在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等方面。民生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政治活动的最基本动因,民生问题不仅是纯粹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政治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下面就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民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浅析。
  一、民生问题重大,必须高度重视
  1、民生问题关系国家兴衰存亡
  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紧密联系,古今中外历史证明:重视民生,则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无视民生,则国乱民反,政息人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正是历代仁人志士对于治国理政的深刻理解。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得益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而到了后期,由于政治腐败,藩政割据,战乱不止,民不聊生,最终使大唐王国走向灭亡。再看苏联,十月革命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而到了后期,为了与美国争霸,大搞军备结果竞赛,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政权顷刻垮台,国家迅速解体。比较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分别推行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如:罗斯福新经济政策、凯恩斯经济政策等,结果不同程度地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持了经济社会的相对繁荣和稳定。事实证明,国家越是重视民生问题,政权就越巩固,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2、民生问题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如何使民众的利益和诉求得到满足的问题。“民维邦本,本固邦宁”,只有坚持不懈地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切实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看看当今的世界,凡是经济社会比较落后,民生状况严重恶化的国家,往往出现盗贼蜂起、战乱不已的局面,如长期以来的索马里,索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有化政策过激,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经济严重困难。80年代,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下,调整经济政策,优先发展农业,逐步实行经济自由化,放宽贸易限制,鼓励外资和私人投资,经济一度好转。1991年后,由于连年内乱,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全面崩溃,治安情况恶化,物价飞涨,生活必需品短缺,居民生活没有保障。医疗保健水平为非洲国家中最低。2000年,首都摩加迪沙仅有一所公立医院和62家私人诊所,缺医少药情况严重,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口享有医疗服务,75%以上人口无安全饮水。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估计,2004年索人均寿命为47岁。每天收入不足一美元的极度贫困人口占人口总数的43%。47%有劳动能力人口失业。
  民生问题关系党的执政地位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一个执政党,如果能够真正重视、妥善解决民生问题,人民必然对它表示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就是民生不断得以改善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解决民生问题成效最大的30多年,是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30多年。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其执政地位才始终坚如磐石。相比之下,苏联以及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纷纷垮台,其主要原因,无一不是因为民生问题解决不好所致。可见,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深切感受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才能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二、民生现状堪憂,必须着力解决
  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力增强,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在住、行、医、学以及社会平等权益,社会的分配以及社会的保障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民生问题始终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和化解问题的持续过程。当前人们普遍关注和热议的民生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化
  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政策引导下,经济活力得到了激发,社会总体财富有了巨大的增加,但收入分配也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地区、城乡、行业、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并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资料显示: 1980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值,从1980年的2.5倍上升到2010年的3.23倍,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在1.5倍左右,发展中国家略高一些,为2倍左右,超过3倍以上,则收入差距过大,结构失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最近公布的报告显示,当前我国行业、企业间工资差距扩大,最高的金融业与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之比为4.2∶1。上世纪我国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基本保持在1.6-1.8倍左右。201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70146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16717元。   在短短的30年时间内,我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收入差距扩大过快,贫富差距超过国际中上等程度的国家。目前,我国社会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数量较大,而高收入者和中高收入者数量较少。贫富差距过大的背后是社会公正被伤害,多数人分享不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由此必然会诱发或加重失业率上升,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在当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劳动力就业以及失业、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1998年,我国高等学府每年向社会输送83万名毕业生,而2011年这一数字已超过640万人,今后还将不断上升,我国经济增长势头尽管强劲,却没有创造足够的合适岗位来消化这股高校毕业生大潮,“毕业即失业”现象大量存在。大学生就业矛盾凸显,供给大于需求,不是供给总量大于需求,而是结构性的供大于求,首先是培养大学生的方向和大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其次就是大学生胜任力不强,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差,不能给企业带来好的效益,企业选人也是优中选优,甚至是高端人才。再次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未根本转变,就业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至于那些进城的农民工大军,除了脏、累、险活以外,往往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3、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未能根本好转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对突出。政府对社会事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要求国家GDP中至少5%要用于卫生事业,财政卫生支出应占财政总支10—12%。在新医改的推动下,我国财政的医疗卫生投入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才从2007年的4.57%提高到2011年的5.35%。)广大农村仍然缺医少药,城市虽然医疗条件较好,但人满为患。卫生资源分布倒置[1](据有关统计显示,占世界人口22%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仅占世界的2%,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有严重的“重城市轻基层,重治疗轻预防”倾向。我国约80%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城市大中型医院,农村和城市之间差距不断加大。医疗服务体系结构不合理[1](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呈现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一流的设备、豪华的医疗建筑、优秀的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而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藥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普遍存在缺乏适用的全科医学人才;设备不齐全,缺乏必要的检验设施,缺乏稳定的预防、康复、疾病控制等专业人员;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4、教育不公平问题突出
  一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不公平。城市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农村教育水平则低很多。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师资、校舍和教学器材;二是区域教育之间不公平。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西部贫困地区还在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三是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如重点学校一直是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而非重点学校因政府不重视、投入少、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四是学龄前儿童教育资源短缺。城市儿童进公立幼儿园竞争激烈,而私立幼儿园收费高昂,大量进城农民想进公立幼儿园无望,想进私立幼儿园负担不起;可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也刻不容缓。
  5、失地农民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土地征收是政府的强制性行为。被征地农户的土地权益意识还比较淡薄,可持续生计保障制度缺失,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户之间的利益矛盾较为普遍。工业化、城市化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如果长期积累的征地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区域性的社会稳定。
  一是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目前,我们一般采用按征用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没有考虑土地经营者使用权权益增值,征地价格明显偏低。调查问卷显示,97%的农民对土地补偿标准不满意。按照有关标准,对失地农民的综合补偿一般为2.2-3.2万元/亩,而这些土地大多就在新城区,进入市场后每亩可升值为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被征地农民没有完全享受到土地变更后的超额效益。农民普遍认为在计算土地平均年产值时,没有按照现在实际的优质高效农业经济效益来计算,几十年的土地使用权就值几万元,农民觉得相对不公。
  二是生活水平有所下降。调查发现,那些征地前祖祖辈辈完全依赖土地为生,年龄偏大,又没有从事其他职业经验和技能的老住户影响最大,是失地农民中的困难群体,即享受不了国家的惠农补贴又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城乡边缘人。虽然政府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因保障度低、救助面小、补助额少,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低质化的困难局面。
  三是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失地农民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就业观念陈旧,又无一技之长,参与市场就业竞争能力较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再培训成本相对较高,再就业机会不大。
  四是社保机制尚未建全。农村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障尚处于起步阶段,覆盖率较低,失地农民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还未纳入城市居民社会保障的范围。特别是原来的纯农民户,失地就意味着失业,意味着失去保障,失地农民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三)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必须突出重点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促进全方位就业。坚持以发展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服务业、娱乐业、旅游、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增强各类经济实体吸纳就业的能力。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相结合的创业工作机制,抓好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各类人员自主创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改善民生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稳步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收入,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做大做强农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福。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尽快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加强城乡困难群众救济工作,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建設,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
  4.继续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坚持教育公平、教育公益的原则,积极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权益。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和发展“两基”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多元资助体系,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5.大力加强社会管理。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统筹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努力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保证和尊重群众的利益诉求。
  总之,民生的改善、民生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发展、靠改革来促成。但是,这种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必须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通过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民生的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王守振 破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若干思考《决策探索》 2007年第07A期 15-16页,
  [2]刘铮,韩洁. 国家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促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央政府门户网,2010.2.17
  [3]曹笑颖:浅析失地农民所面临的若干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廊坊师范学员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4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直接影响到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如何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服务群众,接近群众,才能更好地团结群众,是社会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管理面临问题突显。做好群众工作,是政府当前与今后必须考虑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从当前社会管理的现状分析中对社会管理中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西藏昌都地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为切实解决当前全地区党员和干部职工队伍中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良和纪律不严等问题,全面提升昌都形象、推动文明进步、促进和谐繁荣,中共昌都地委决定,从2012年3月份开始,利用一年时间,在整个地区集中开展“三项活动”。本文将对“三项活动”的内涵、意义以及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的途径进行分析和
期刊
[摘 要]: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终身学习。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基础课 功能  一.政策依据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明确表述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其任务是引
期刊
[摘 要]: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他对于全面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培养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文化纽带,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关
期刊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机制日渐完善的社会,竞争的残酷在加剧着“优胜劣汰”的充分体现。“竞争”已开始走进小学校园,在孩子们心中“播种发芽”。一个小小的中专学历似乎越来越被家长们所“轻视”,但,从艺术的专业特点来说,它必须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刻苦练习不断,打好扎实、娴熟的专业基础,各方面素质优秀,才能被“优中选精”,考入更高层次的专业艺术本科院校,将来发展我国的艺术事业,因此,艺术中专的专业训练要比普通中
期刊
反对腐败,教育是基础。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是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一贯方针和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反腐败“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全党“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工作领域”。 由此可见,思想教育在反腐倡廉中有着制度、监督不可
期刊
[摘 要]:近20多年来,尤其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十几年,以刘亮程为代表的沙湾本土作家,伴随新疆文学在全国的异军突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影响力直达全国。作为以文化为其灵魂的旅游业,在沙湾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而沙湾旅游要更上一层,就必需要找到其文化的灵魂。沙湾本土作家的生活事迹及其作品自然是最大的旅游优质资源。但这种资源目前还基本上的潜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沙湾人民尤其是有关部门的认识不够。  
期刊
[摘 要]:《电子技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实验 电子技术 教学 应用  《电子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子技术的理论基础,并接受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学好该课程无论是对
期刊
[摘 要]: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是同一种语言的两个变体。但英国和美国之间由于地域的阻隔和时代的变迁, 两地英语自然产生出某些差异。通过对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在发音、词汇、语法、表达等的差异分析,帮助英语学习者重视英美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交际的效果和质量,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 英国英语; 美国英语; 差异  一、引言  “英语是何时产生的?”是一个经常被人们提到的问题。标准的答案是
期刊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办公操作人员的教学,既要考虑人才输出与对接的问题,也要考虑如何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学校应积极的进行以兴趣为引导,以项目教学法为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地课程改革,从而使培养出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胜任将来的工作,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办公操作人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课程改革 计算机办公软件  中等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