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自古以来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之一,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常常采用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克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必要进行探索,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激趣提问,刺激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适度地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三个内角的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不服气地问道:“是这样吗?我可不这样认为。”两个可爱的三角形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全班同学深深吸引。我顺势问:“它们俩到底谁说的话是对的呢?”教室里顿时一片沸腾,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过了半分钟,教室里稍静,我接着说:“这样争论也不是个办法,我们必须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才是。”同学们赞同了我的说法,大家纷纷动起手来求证。有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自己手中的大小三角形,有的把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还有的采用了折一折的方法。
这样,一个情境,一个问题,就把学生带进了探索知识的海洋,刺激了学生参与的欲望,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地解决问题,愉快地学习。
二、循序提问,由浅入深
“先学走,再学跑。”这是公认的道理。提问也一样,一开始所提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
“认识分数”单元的“分一分”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并结合新课内容,循序渐进设计了一组问题:
1.要把6个苹果分给淘气和笑笑,你准备怎样分?(学生随意分)比较这几种分法,你觉得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理解平均分)
2.利用平均分解决问题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引出分数)
这样不仅自然地引出分数,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而且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启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创造了条件。
三、 启发提问,开拓创新
创新思维是人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见解的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上“图形中的规律”——探索摆三角形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时,我先安排学生按照书本图例摆一摆,填好表格,然后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
1.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增加( )根小棒。
2.小棒的根数比三角形的个数的( )倍,还多( )。
3.你能用字母表示小棒根数和三角形个数的关系吗?
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让学生自主整理和掌握了三角形中的规律,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之后,在探索正方形和数字中的规律的时候,学生顺其自然的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学生提问,突出主体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曾经有位外国教授这样来评价我们的留学生:中国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很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没有几个敢于或会提出问题。这一现象与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享有提问的权利,学生只能被动地、消极地听与回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这种现象正在逐步地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往上数学复习课,整理知识这一块,基本上是由我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罗列出单元所学的知识点,也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新课程开始实施,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阅读了“教学参考書”,针对这种情况,我变换了形式上整理与复习,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后,学生整理的形式很丰富,呈现出很多好的作品,学生积极性高涨。继而,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数学问题,由其他同学来抢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高潮,我发现学生的潜力很大,提出了大量的问题,而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是十分精彩。
鼓励学生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不停地去挖掘和回忆知识,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是深入的阶梯,是前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有了创新。因此,有效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主体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被点燃绽放。
一、激趣提问,刺激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适度地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三个内角的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不服气地问道:“是这样吗?我可不这样认为。”两个可爱的三角形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全班同学深深吸引。我顺势问:“它们俩到底谁说的话是对的呢?”教室里顿时一片沸腾,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过了半分钟,教室里稍静,我接着说:“这样争论也不是个办法,我们必须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才是。”同学们赞同了我的说法,大家纷纷动起手来求证。有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自己手中的大小三角形,有的把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还有的采用了折一折的方法。
这样,一个情境,一个问题,就把学生带进了探索知识的海洋,刺激了学生参与的欲望,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地解决问题,愉快地学习。
二、循序提问,由浅入深
“先学走,再学跑。”这是公认的道理。提问也一样,一开始所提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
“认识分数”单元的“分一分”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并结合新课内容,循序渐进设计了一组问题:
1.要把6个苹果分给淘气和笑笑,你准备怎样分?(学生随意分)比较这几种分法,你觉得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理解平均分)
2.利用平均分解决问题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引出分数)
这样不仅自然地引出分数,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而且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启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创造了条件。
三、 启发提问,开拓创新
创新思维是人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见解的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上“图形中的规律”——探索摆三角形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时,我先安排学生按照书本图例摆一摆,填好表格,然后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
1.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增加( )根小棒。
2.小棒的根数比三角形的个数的( )倍,还多( )。
3.你能用字母表示小棒根数和三角形个数的关系吗?
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让学生自主整理和掌握了三角形中的规律,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之后,在探索正方形和数字中的规律的时候,学生顺其自然的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学生提问,突出主体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曾经有位外国教授这样来评价我们的留学生:中国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很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没有几个敢于或会提出问题。这一现象与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享有提问的权利,学生只能被动地、消极地听与回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这种现象正在逐步地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往上数学复习课,整理知识这一块,基本上是由我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罗列出单元所学的知识点,也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新课程开始实施,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阅读了“教学参考書”,针对这种情况,我变换了形式上整理与复习,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后,学生整理的形式很丰富,呈现出很多好的作品,学生积极性高涨。继而,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数学问题,由其他同学来抢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高潮,我发现学生的潜力很大,提出了大量的问题,而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是十分精彩。
鼓励学生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不停地去挖掘和回忆知识,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是深入的阶梯,是前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有了创新。因此,有效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主体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被点燃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