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j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自古以来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之一,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常常采用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克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必要进行探索,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激趣提问,刺激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适度地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三个内角的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不服气地问道:“是这样吗?我可不这样认为。”两个可爱的三角形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全班同学深深吸引。我顺势问:“它们俩到底谁说的话是对的呢?”教室里顿时一片沸腾,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过了半分钟,教室里稍静,我接着说:“这样争论也不是个办法,我们必须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才是。”同学们赞同了我的说法,大家纷纷动起手来求证。有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自己手中的大小三角形,有的把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还有的采用了折一折的方法。
  这样,一个情境,一个问题,就把学生带进了探索知识的海洋,刺激了学生参与的欲望,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地解决问题,愉快地学习。
  二、循序提问,由浅入深
  “先学走,再学跑。”这是公认的道理。提问也一样,一开始所提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
  “认识分数”单元的“分一分”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并结合新课内容,循序渐进设计了一组问题:
  1.要把6个苹果分给淘气和笑笑,你准备怎样分?(学生随意分)比较这几种分法,你觉得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理解平均分)
  2.利用平均分解决问题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引出分数)
  这样不仅自然地引出分数,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而且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启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创造了条件。
  三、 启发提问,开拓创新
  创新思维是人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见解的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上“图形中的规律”——探索摆三角形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时,我先安排学生按照书本图例摆一摆,填好表格,然后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
  1.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增加( )根小棒。
  2.小棒的根数比三角形的个数的( )倍,还多( )。
  3.你能用字母表示小棒根数和三角形个数的关系吗?
  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让学生自主整理和掌握了三角形中的规律,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之后,在探索正方形和数字中的规律的时候,学生顺其自然的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学生提问,突出主体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曾经有位外国教授这样来评价我们的留学生:中国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很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没有几个敢于或会提出问题。这一现象与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享有提问的权利,学生只能被动地、消极地听与回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这种现象正在逐步地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往上数学复习课,整理知识这一块,基本上是由我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罗列出单元所学的知识点,也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新课程开始实施,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阅读了“教学参考書”,针对这种情况,我变换了形式上整理与复习,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后,学生整理的形式很丰富,呈现出很多好的作品,学生积极性高涨。继而,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数学问题,由其他同学来抢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高潮,我发现学生的潜力很大,提出了大量的问题,而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是十分精彩。
  鼓励学生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不停地去挖掘和回忆知识,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是深入的阶梯,是前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有了创新。因此,有效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主体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被点燃绽放。
其他文献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中,不能只是掌握书本当中的知识,还需要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起来。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现状  目前,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过程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及时地进行解决。很多学生没有充足的数学知
期刊
《数学课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精准运用多种课程资源,成为实施新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在理解新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而且更需要我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多种课
期刊
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说:“我一向认为人才不是‘培养’出来,而是自己‘蹦’出来的。比如一个人对数学有兴趣,他就肯钻研,他就不怕吃苦,就可能出成果,如果他没有兴趣,钻不进去,你怎么去‘培养’恐怕也不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目标中,其中情感与态度方面要求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数学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无味、抽象无趣,再者部分学生学而无法,使越来越
期刊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革新和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已经慢慢走近了我们的课堂,并且凭借其强大的交互性、兼容性等特点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进行灵活的整合,使得课件制作的时间大大缩小。制作完的课件既方便保存,又可循环利用,使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化繁为简。它还可以直接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绘画、书写,弥补了其他多媒体课件不能直接在上面操作
期刊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MathematicsforAll》(数学为大众)的报告。为此,“大众数学”的口号迅速传播并形成全球性动。  那么“大众数学”究竟为何物呢?“MathematicsforAll”除了译成大众数学外,也可译为“人人都要学的数学”。其词义有三:一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二是人人掌握数学。 三是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大众数学作为社会必然的产物,它要求数学教育必须从单纯
期刊
一、春风如至,势在必行(背景思考)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是每个人终身学习的底色。近年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落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如春风般吹拂着每一位小语从教者的心。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认知,常局限于课本中的字词、课文、单元习作;对语文学习评价的理解,片面地等同于答题分数,形成了对语文学科的误解、学习上的被动。当新鲜的思想与滞后的学情发生碰
期刊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维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维系国运兴衰和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包括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教学三种主要形式。作为体育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授课制与新课程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矛盾。  一
期刊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每个人在终生发展过程中都需要许多素养,然而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就称之为核心素养
期刊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小学义务阶段的德育课程被正式命名为《道德与法治》。统编新课程注入了很多新理念、教材编排体系变化非常大,这就为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们以课堂调研为依托,梳理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把问题转变为课题,在教研培训中注重研究统编教材,深度分析教材内容,进行价值引领,夯实教师教学基础,发挥道德与法治学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一种知识对另外一种知识的掌握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之为“学习的迁移”。学习的迁移具有二重性;一种知识或技能对另外一种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可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前者称之为“正迁移”,后者称之为“负迁移”。研究学习的迁移规律,运用这一规律于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本文就这一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