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中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停车行为的研究现状,伴随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上升,城市停车位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停车需求,“停车难”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典型城市难题。解决城市停车难题,世界各国都对驾驶人停车行为特征规律有一定的研究分析,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了当下国内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充分了解停车者在停车过程中对路内停车泊位或路外停车场的选择行为,探索停车过程中影响路内停车选择行为决策的关键变量,进而实现停车资源的平衡和高效利用,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
关键词:静态交通;停车选择行为;行为决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335
引言
伴随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上升,城市停车位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停车需求,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出行是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相互转换、相互制约的过程。近年来,许多城市不仅出现了动态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静态交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由于停车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关系引发的停车问题,从而导致车辆在出行终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寻找停车泊位,同时路网中产生部分巡游交通,致使通行效率降低。停车行为是停车需求的本源,城市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安全、便捷、快速的交通运输系统是城市化、机动化发展进程的坚实保障。
1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的停车行为分析研究起步较晚,相较于国外,国内的停车环境较为恶劣,停车问题较为突出,考虑到我国城市停车问题的特殊性,进行停车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王强等基于熵权决策方法建立了一种停车者行为选择方法,为车主在停车场的选择上通过权重值的选择和方案的优化选取两个层次上面提供了好的评价依据和方法。选取步行距离和收费价格作为决策过程中的评价指标,该时段开放的共享停车场作为被评价对象,在只有判断矩阵而没有专家权重的情况下采用熵权决策法[1]。
王震宇通过对路内停车行为的特征进行基础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提出影响出行者路内停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微观层面包括停车收费、出行目的、停车后步行时间等,宏观层面包括路内停车设施的供给、停车时间控制、动态停车收费、非法停车的管理以及停车管理技术等,其中,针对我国停车管理对策提出了还未尝试的停车时间控制和停车巡航时间预测系统[2]。
王健等结合潜变量理论,通过建立混合选择模型和其显著自变量参数估计值的计算,从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及心理影响因素角度,对共享泊位情形下出行者停车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結论,除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以及停车场特征外,出行群体的技术信任、社会意识、个人态度以及行为意向四项潜变量对于出行者停车选择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其中技术信任以及社会意识最为显著,不同潜变量与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之间均具有一定程度相关性[3]。
胡小海等采用非集计模型对停车者停车选择行为进行研究,以停车者基本特征中的变量为基础,然后考虑停车基本特征中的变量,构建不同停车选择行为下的时间价值模型得出结论,随着月收入的提高,停车者更愿意选择路内就近停车,收入高的停车者群体对停车费用敏感度较低,更注重时间价值。改正后的停车选择行为时间价值模型求解结果比传统时间价值模型求解结果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可为路内停车和路外停车场收费标准调整提供参考[4]。
左忠义等通过将违停行为传播现象与传染病SIR模型相比较,在基于SIR传染病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路边违章停车行为传播模型,对模型曲线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很好的揭示了违停的传播过程及演变规律[5]。
郑淑丹等考虑到游客的停车偏好受心理作用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前景理论的节假日停车选择决策模型,并介绍了影响因素的参考点的选取,建立了各个影响因素的价值函数及权重函数,并基于熵权TOPSIS的理论对影响因素的权重赋值,从而建立了基于前景理论的节假日停车选择决策模型[6]。
蔡家明基于停车服务效率及停车费率的基础上,提出和构建了停车行为选择模糊控制器,并利用停车场内车流分布模型,由模型结果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运用基于停车服务效率和停车费率的停车行为选择模糊控制器,能实时、快速地对驾车者的停车选择行为选择进行决策,较高的停车场收费对于驾车者的停车地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限制影响[7]。
马晓等主要研究了垂直式停车位宽度和通道宽度对驾驶员停车速度和心率的影响,分析了停车行为变化规律,并建立了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型比较了车位宽度和通道宽度对车速和心率影响的差异性。其构建的垂直停车位宽度、通道宽度与驾驶人停车行为关系模型,量化了车位宽度、通道宽度与驾驶人停车速度和心率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反映驾驶人在实际停车过程中的停车行为变化,为实际停车位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8]。
张月等基于停车行为特征构建仿真场景,分析了停车时长、路段交通流量和停车需求量对路段车流行程时间的影响,在三个要素中,停放时长控制策略对降低交通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
2 结论
从国内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国内对于停车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这也是受到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和机动车保有量的现实情况的影响。国内有关停车问题的研究尽管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停车需求预测、停车场的选址与规划等方面,但是对于停车选择行为的研究则比较有限,路内停车选择行为的研究则更少,已有研究关注停车收费对停车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强, 张雷, 陈浩, 林奇, 刘虹蔚. 基于熵权多目标决策法的停车者行为选择模型[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23):17-18.
[2] 王震宇. 路内停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分析[J]. 科技风, 2019(26):255-256.
[3] 王健, 付兴胜, 胡晓伟, 王梓儒.考虑心理潜变量的居住区共享泊位停车选择行为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9, 40(04):1-5+12.
[4] 胡小海, 杨亚璪, 张礼平. 基于多因素影响的停车选择行为时间价值研究[J].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04):26-31.
[5] 左忠义, 王英英, 包蕴. 基于SIR的路边违停行为传播模型研究[J].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9,40(03):7-11.
[6] 郑淑丹, 李娟, 邵春福, 刘渤海. 基于前景理论的节假日停车选择行为研究[J]. 山东科学, 2019,32(02):89-97.
[7] 蔡家明. 停车行为选择模糊控制与停车场车流分布仿真研究[J]. 内燃机与配件, 2019(05):180-181.
[8] 马晓, 周长杰, 谷锦彪. 垂直停车位宽度和通道宽度对驾驶人停车行为的影响[J]. 智能城市, 2018,4(16):10-13.
[9] 张月, 孔德文, 孙立山, 杨亚璪. 路侧停车行为对车流行程时间的影响[J].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9,37(05):107-115.
冯榆婷(2003.6.8—),女,汉族,重庆市渝中区人,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学生。
关键词:静态交通;停车选择行为;行为决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335
引言
伴随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上升,城市停车位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停车需求,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出行是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相互转换、相互制约的过程。近年来,许多城市不仅出现了动态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静态交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由于停车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关系引发的停车问题,从而导致车辆在出行终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寻找停车泊位,同时路网中产生部分巡游交通,致使通行效率降低。停车行为是停车需求的本源,城市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安全、便捷、快速的交通运输系统是城市化、机动化发展进程的坚实保障。
1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的停车行为分析研究起步较晚,相较于国外,国内的停车环境较为恶劣,停车问题较为突出,考虑到我国城市停车问题的特殊性,进行停车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王强等基于熵权决策方法建立了一种停车者行为选择方法,为车主在停车场的选择上通过权重值的选择和方案的优化选取两个层次上面提供了好的评价依据和方法。选取步行距离和收费价格作为决策过程中的评价指标,该时段开放的共享停车场作为被评价对象,在只有判断矩阵而没有专家权重的情况下采用熵权决策法[1]。
王震宇通过对路内停车行为的特征进行基础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提出影响出行者路内停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微观层面包括停车收费、出行目的、停车后步行时间等,宏观层面包括路内停车设施的供给、停车时间控制、动态停车收费、非法停车的管理以及停车管理技术等,其中,针对我国停车管理对策提出了还未尝试的停车时间控制和停车巡航时间预测系统[2]。
王健等结合潜变量理论,通过建立混合选择模型和其显著自变量参数估计值的计算,从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及心理影响因素角度,对共享泊位情形下出行者停车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結论,除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以及停车场特征外,出行群体的技术信任、社会意识、个人态度以及行为意向四项潜变量对于出行者停车选择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其中技术信任以及社会意识最为显著,不同潜变量与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之间均具有一定程度相关性[3]。
胡小海等采用非集计模型对停车者停车选择行为进行研究,以停车者基本特征中的变量为基础,然后考虑停车基本特征中的变量,构建不同停车选择行为下的时间价值模型得出结论,随着月收入的提高,停车者更愿意选择路内就近停车,收入高的停车者群体对停车费用敏感度较低,更注重时间价值。改正后的停车选择行为时间价值模型求解结果比传统时间价值模型求解结果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可为路内停车和路外停车场收费标准调整提供参考[4]。
左忠义等通过将违停行为传播现象与传染病SIR模型相比较,在基于SIR传染病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路边违章停车行为传播模型,对模型曲线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很好的揭示了违停的传播过程及演变规律[5]。
郑淑丹等考虑到游客的停车偏好受心理作用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前景理论的节假日停车选择决策模型,并介绍了影响因素的参考点的选取,建立了各个影响因素的价值函数及权重函数,并基于熵权TOPSIS的理论对影响因素的权重赋值,从而建立了基于前景理论的节假日停车选择决策模型[6]。
蔡家明基于停车服务效率及停车费率的基础上,提出和构建了停车行为选择模糊控制器,并利用停车场内车流分布模型,由模型结果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运用基于停车服务效率和停车费率的停车行为选择模糊控制器,能实时、快速地对驾车者的停车选择行为选择进行决策,较高的停车场收费对于驾车者的停车地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限制影响[7]。
马晓等主要研究了垂直式停车位宽度和通道宽度对驾驶员停车速度和心率的影响,分析了停车行为变化规律,并建立了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型比较了车位宽度和通道宽度对车速和心率影响的差异性。其构建的垂直停车位宽度、通道宽度与驾驶人停车行为关系模型,量化了车位宽度、通道宽度与驾驶人停车速度和心率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反映驾驶人在实际停车过程中的停车行为变化,为实际停车位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8]。
张月等基于停车行为特征构建仿真场景,分析了停车时长、路段交通流量和停车需求量对路段车流行程时间的影响,在三个要素中,停放时长控制策略对降低交通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
2 结论
从国内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国内对于停车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这也是受到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和机动车保有量的现实情况的影响。国内有关停车问题的研究尽管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停车需求预测、停车场的选址与规划等方面,但是对于停车选择行为的研究则比较有限,路内停车选择行为的研究则更少,已有研究关注停车收费对停车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强, 张雷, 陈浩, 林奇, 刘虹蔚. 基于熵权多目标决策法的停车者行为选择模型[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23):17-18.
[2] 王震宇. 路内停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分析[J]. 科技风, 2019(26):255-256.
[3] 王健, 付兴胜, 胡晓伟, 王梓儒.考虑心理潜变量的居住区共享泊位停车选择行为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9, 40(04):1-5+12.
[4] 胡小海, 杨亚璪, 张礼平. 基于多因素影响的停车选择行为时间价值研究[J].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9, 21(04):26-31.
[5] 左忠义, 王英英, 包蕴. 基于SIR的路边违停行为传播模型研究[J].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19,40(03):7-11.
[6] 郑淑丹, 李娟, 邵春福, 刘渤海. 基于前景理论的节假日停车选择行为研究[J]. 山东科学, 2019,32(02):89-97.
[7] 蔡家明. 停车行为选择模糊控制与停车场车流分布仿真研究[J]. 内燃机与配件, 2019(05):180-181.
[8] 马晓, 周长杰, 谷锦彪. 垂直停车位宽度和通道宽度对驾驶人停车行为的影响[J]. 智能城市, 2018,4(16):10-13.
[9] 张月, 孔德文, 孙立山, 杨亚璪. 路侧停车行为对车流行程时间的影响[J].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9,37(05):107-115.
冯榆婷(2003.6.8—),女,汉族,重庆市渝中区人,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