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脉搏从这里跳动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璀璨的东方之珠香港,太多的地标、太多的角落,都是值得一睹的所在。你可以站在太平山顶眺望维多利亚港的壮丽夜景,可以穿梭于铜锣湾喧哗热闹的商市尽享购物之娱,也不妨走进迪斯尼重温那份久违的欢乐,哪怕只是在排布紧密的高楼和小街上不经意间品尝到可口的美味,也是极好的享受……
  这其中,有一条著名的街道是来到香港之人所不愿意错过的——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不仅因为这是香港开埠后兴建的第一条街道,映照着香港百年的历史,更因为这里是闻名中外的古玩艺术品集散地,传统与现代、时尚与市井、东方与西方合璧于此,香港的文化脉搏也从这里开始跳动。
  建于太平山脚下的荷李活道东起云咸街,向西经过鸭巴甸街、文武庙、水坑口等地直到皇后大道西,由中环一直伸展至上环、西环。顺着山势的这条老街上,分布着大大小小上百间古董店铺和画廊,随处可见的“斋”、“宝”、“堂”、“轩”、“阁”这类的招牌字样,时刻都在点明着这里的主题——古董。
  这里的古董店、画廊普遍装饰典雅考究,灯明几亮,陈列有序,虽然售卖的都是古董旧物,但不会让人感到丝毫陈腐旧气,而是充满了艺术的时尚。店内藏品十分丰富,陶瓷、字画、玉器、金银铜器、竹木牙角、家具钟表等应有尽有,店面大的可以从一层到三层,置身其中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博物馆。
  这些古董店经营的品类虽然以“中国风”为主,但与内地的古玩市场相比,这里的藏品却有很多令人惊奇之处。重达数吨、高达数米的巨形石雕造像、木雕造像在这里比比皆是,特别是内地古玩市场中少见的高古陶瓷、高古玉器和青铜器更成为了这里的亮点。作为自由港,香港在文物艺术品的政策上比起内地要宽松了许多,这些在内地只能出现在博物馆而限制在市场中流通的古董艺术品能在荷李活道大大方方地售卖自然是不足为奇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里的古董店如果没有了高古器物,就会失去很大的吸引力,也就谈不上档次了。
  除了“中国风”,在荷李活道我们还可见到更多来自东南亚、日本以及欧美地区的古董和艺术品,聆听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艺术语言的和谐共鸣。而出入荷李活道这些古董店、画廊的外国买家更是屡见不鲜,甚至在这里开设店铺的外国人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会十分内行地介绍自己所售藏品的文物价值和市场价值,同客人讨价还价丝毫不比中国的古玩商差。在这里,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中西文化已经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
  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与中国内地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其成为了联通中国和世界的中心地带。作为自由港,艺术品出入没有严格的管制,艺术品在香港的买卖也没有销售税,宽松自由的环境吸引了全世界藏家的到来,荷李活道也成了世界范围内最为活跃的中国古董和艺术品的交易市场。
  为了满足世界各地藏家的需要,荷李活道的古董店也提供着周到的服务。在这里,信誉良好的店铺会在每件陈列品上列明古董的类别、原产地、年份、修补记录以及专家鉴定等信息,确保顾客买到真正的古物。为了方便旅客,很多店铺都会提供寄运服务,将旅客购买的大件货品送递到海外,直抵家门。丰富的藏品资源,完备的金融、物流配套设施,加上语言沟通上的无障碍,使得来到这里的无论是内地藏家还是全世界的古董商、买家,都会感到轻松愉快。
  很多到过荷李活道的藏家都会对这里店铺经营的藏品种类之丰富、档次之高印象深刻,与之相比,更具源流底蕴、更加广大的内地古玩市场反倒相形见绌了。当然,香港古董艺术品独特的收藏氛围的形成并不是一时的风尚,而是长期以来的风气的积累。
  在香港开埠初期,荷李活道已经成为了华人聚居地。上环一端荷李活道附近的摩罗街,有不少印度水手和士兵喜欢在此聚集摆卖货品,摩罗街也因香港人喜欢把印度人称为“摩罗差”而得名,渐渐的,这里成为了包括古董、旧物在内买卖活跃的区域,而在邻近的荷李活道开设古董店也逐渐开始,成行成市。
  真正让香港收藏氛围得以形成还是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其时,中国大地战火不断、时局混乱,为了躲避战乱,北京的旧王孙、上海的金融家、南京的旧官吏远走香港,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少如胡惠春、仇焱之这样的收藏大家。大批文化名人、收藏家、鉴赏家的涌入,带来了大批珍贵的古董、字画、珠宝,为香港古董市场今日的繁荣带来了原动力。他们到香港之时正是香港本土传统文人日渐凋零、传统文化式微的低谷时期,他们的加入就如同为老旧的血管里注入了新鲜血液,活力顿生,很多人就在荷李活道相继开设了自己的古董店。
  当然,他们带到香港的不只是大量且丰富的古董藏品,更带来了积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高雅的收藏格调,这才是形成今日香港良好收藏氛围的关键所在。父辈相袭、薪火递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香港特殊地理位置的天时地利中,他们成为了香港收藏文化的先驱,也引导了香港几十年来收藏文化的方向。
  这样的变革在此后不断延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迎来了一个繁荣时期,大批价值连城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进入到了香港收藏家的宝库,荷李活道也逐渐繁盛起来。此时,不仅是过去来自内地的旧藏家,收藏之风更广泛影响到了香港本土的工商业巨子,他们成为了新一代的收藏大家,香港的收藏市场更加繁荣。
  度过了上世纪末的金融危机和2003年的“非典”疫情,香港的收藏市场迎来了又一轮的爆发,越来越多的内地收藏家来到香港,来到荷李活道,这里成了他们收藏的世外桃源。不仅如此,香港与内地、与国际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国外拍卖的高价中国古董、崭露头角的内地中青年艺术家、走红西方的油画等等,都在香港这个国际艺术中转站闪耀着光芒。荷李活道,这个香港收藏文化的集中地,见证着每一分变化、每一次繁盛。
  不同于内地古玩市场、古玩城那种整体规划、统一经营,荷李活道的古董店更随意、更自然,走在这条街道上就能感觉得到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个连贯的成长经历。从开埠初期的渔村到现在大厦林立的国际化大都市,再多的文字描述也不能呈现出荷李活道这些古董店和那里陈列的文物艺术品所带来的生动视觉,在这里,即使开店30年都不能算是最老资格的。
  随着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大拍卖公司的入驻,使得香港文物艺术品市场变得更加活跃和引人注目,相对而言,曾经辉煌的荷李活道似乎显得有些黯淡。但荷李活道是不可取代的,不仅因为这里的古董还在供应着众多拍卖行的每一次拍卖,也不仅因为这里的古董商也会从拍卖会上购买大量的藏品,更在于这里所传承的收藏文化、表达的收藏氛围,如果没有荷李活道,香港这一收藏乐土将失色很多。
其他文献
百年名社——西泠印社继孤山社址后又有了创新发展的新基地,3月28日,由西泠印社精心打造的西泠艺苑艺术品交易中心在杭州文化广场正式开业。这一浙江省首家集创作、展览、交易、收藏、论坛等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品集散地,以其高品位和高品质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西泠艺苑首期营业面积为5000平方米,设有30个独立经营单元,是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艺术品产业链集成中的重要板块。据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钱伯
期刊
“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从巷口回视巷内,复叠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闾里相约,故盛其灯,更于其地斗狮子灯,鼓吹弹唱,旋放烟火,挤挤杂杂。小街曲巷有空地,则跳大头和尚,锣鼓声错,处处有人团簇看之”。如此热闹非凡的场景,可见灯笼的巨大魅力。  灯笼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庙宇厅堂处处可见,人们往往在逢年过节之时,悬挂灯笼以寓意“幸福吉祥”。上文中所写的元宵观灯,亦可追溯
期刊
拍卖作为艺术市场中的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画廊几乎共同掌控了整个艺术品的交易体系。对于任何利益共同体而言,维护其市场价值的最大化永远是第一要义,而当代艺术在数年的膨胀发展和天价之后难以继续上演拍卖的高价神话,而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群体羽翼尚未完全丰满,因而无法实现市场价值的突破,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拍卖公司必须寻求下一个市场洼地,于是,中国早期油画在必然和偶然的平衡点上成为了市场深度挖掘的对象之一。或
期刊
各行各业每年都会曝光一连串造假制假、欺诈消费者的“消费黑幕”,一些不法商家违背良心违规违法,不顾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和不满。  由此,笔者联想到了艺术品市场,虽然艺术品市场的造假行为,不会直接影响到大多数消费者的利益,但它所带来的后果对文化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并伤害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和诚信品质。  艺术品市场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假”,首先是艺术品造假,也就
期刊
就在这期策划即将新鲜出炉之际,艺术品市场传来几个重磅消息。苏富比在北京敲响了慈善拍卖的槌音,其12月北京大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上海自贸区拟暂停实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未获人大常委会通过;尽管在上海自贸区拍卖文物成为泡影,但佳士得上海首拍依然星光熠熠,惹人注目;而成立于2005年的北京永乐在与佳士得商标使用协议到期后也宣布关门大吉……艺术品市场就是这么神奇,总是在看似波澜不惊或一片沉寂之时,突
期刊
本刊9月的专题策划是“口福之道”专号,我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通篇看下来,发现一个缺憾。大家谈得都是精食精器精吃,好像忘了几千年来,能够享受“精食美器”毕竟只是极少数的阶层,“食不果腹”的阶层哪个朝代都是存在的,“不求好,只求饱”更是绝大多数人群的基本现状。长期以来,解决几亿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一直是历朝历代头痛的顽疾。我的意思是,不妨有一两篇谈谈“粗茶淡饭”的情味,“粗粮细作”也得巧思巧手啊。三年
期刊
底特律艺术博物馆藏品涵盖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历代大师的作品,还有非洲、亚洲国家地区的文物珍品,其中包括一批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如董其昌、文征明、沈周的书画等。  日前,美国曾经风光无限的汽车城底特律终于无法承受重重压力,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在这个已经衰败不堪的工业城市中,底特律艺术博物馆所收藏的艺术品渐渐被城市的应急管理部门当成了一座金库,希望能通过变卖这些珍贵的名家大作,帮助城市走出破产的泥潭。那么,
期刊
过去我们知道很多捐献的美好事迹,那些慷慨的人物和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像大家熟知的收藏家张伯驹,将稀世之宝《平复帖》和《游春图》捐献给国家的壮举,家喻户晓。当初张伯驹购《平复帖》花费4万银元,购《游春图》则花费了240两黄金。当时的捐献可能会有一笔奖金,但是这么一点儿奖金就是象征性的,捐赠者看重的也许还是那一纸奖状吧,悬之于壁,子孙景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私家收藏捐献给公家仍是一件光荣无尚的行
期刊
因为嗜茶,自然喜欢上紫砂壶。闲暇时的乐趣是看壶。北京卖壶的地方很多,看多了,便觉得乏味。于是去了几次宜兴,走遍了大街小巷,仍然觉得乏味。虽然阅壶无数,但能吸引眼球的寥寥无几。那些壶看上去五官端正,衣冠整齐,但没有呼吸,没有表情,没有思想,散发着冷漠的“机器味”。  记得几年前,去宜兴的一位紫砂大师家拜访,恭恭敬敬走进他的精品陈列室,见到玻璃罩里方圆规矩的紫砂壶,脑海里马上浮现出车间里流水作业的场景
期刊
京城的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云淡风轻,秋高气爽,在一个晴空万里的午后,本刊记者来到了位于东三环南段华威桥畔的北京古玩城凌琅阁,专访了香港著名古董商林少杰先生。  提起Michael,内地的拍卖行和香港的古董商们都不陌生,这个在两地古玩界颇有影响的生意人以他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影响着市场。1978年,内地刚刚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口号,林少杰就怀揣着梦想,打算南下菲律宾,去接替爷爷的生意。但当地动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