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语文教学的美育追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om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正走向主体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要倡导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强调并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审美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主体性,主要是指培养和发展审美自觉、审美创造以及审美超越等审美主体性素质,这既是主体性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也是主体性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一、审美自觉
  
  主体性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品质作为审美教育的首要追求。自觉是在认识感悟基础上的一种情感倾向,是审美得以实现的前提。审美自觉是指对审美对象的自觉意识和自觉态度,主要包括审美追求自觉和审美鉴赏自觉两个方面。
  审美追求自觉。主体性心理结构包括智力结构、意志结构和审美结构。人除了具有本能的需要和理性的需要之外,还具有审美需要,它是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的,既合乎人性又合乎德性的最理想的需要。这种需要能克服前两者的局限达到人性需要的理想境界。莫里斯认为,艺术的崇高目的在于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有助于恢复人类的尊严和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从而使粗俗变成文雅,使丑陋转向优美,使压抑化为自由,使幸福取代苦难。人作为主体积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根本目的是为了超越现实而走向理想的自由王国,而这一超越的实现还有赖于审美羽翼的丰满与飞翔。审美教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和创造,“对美的追求是人作为主体的重要价值追求”。审美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特殊体验,在这种体验活动过程中调动经验、情感、思维等方面因素对审美对象进行接收、分析、比较、综合、欣赏,进而表现出感动、领悟、愉悦和超越。审美活动即审美主体自觉而能动的心理活动,从审美过程的心理活动机制来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自觉的审美追求。“美”是什么?美是一种能引起情感愉悦的价值,美是真与善的集中体现和有机统一,美是最高的人生境界,美是自由,美是生活,美又无所不在。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追求美,就是要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工作生活处处需要美,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善于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社会和事物,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和人生,把对美的自觉追求作为自己的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生活。语文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诸如社会生活美,自然风光美,思想情感美,人物形象美等,但作为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尤其应注重把握语文本身的美学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自觉亲近语言文字,感知体验言语之美,在文本言语的艺术符号中感受到生活的五彩缤纷,情感的喜怒哀乐,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自觉的言语审美意识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内容。
  审美鉴赏自觉。自觉鉴赏美,既是审美态度,又是审美能力,是人的审美主体性的重要内核。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当中,美与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但并非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感到美,并非丑的东西人人都觉得丑,有的甚至把两者颠倒。这种审美差异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不同造成的,也反映出了审美鉴赏自觉方面的问题。自觉鉴赏美是审美主体对所感知、联想和想象的美的事物自觉进行鉴别和评价的审美品质与能力。它主要“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的识别,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与鉴别的程度,并能给予审美评价”。要达到自觉鉴赏美,需要一定的美学知识、文化素养和审美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积极、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趣味是人的心灵味觉,趣味作为一种审美心理现象的表现,是指人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是一个人的主体特征的深层表现,是由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文化修养、心理气质所决定的。一个人的欣赏趣味最能表现出他对作品的偏好和选择,当他对某作品发生兴趣,他的审美注意就表现出特别的指向和集中。因此,审美鉴赏要达到自觉的程度,必须重视审美主体趣味的培养。审美趣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性体。在教学中,我们则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具有个性的审美趣味,让学生的审美主体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审美趣味既有审美偏爱,也包含着审美标准,它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教学中要把握培养趣味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梁启超曾指出:“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学生审美趣味的取向与发展,需要积极的教育和引导。我们要把这作为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组织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涉猎,对古今中外一些重要作家进行了解和评价,对不同体裁和不同风格的作品多做欣赏比较,积极培养学生富有个性又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提高他们的审美自觉素养,不断增强其审美鉴赏能力。
  
  二、审美创造
  
  主体性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创造美是人的审美心理、审美理想对象化的实践,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创造的体验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又主要通过阅读和表达两大方面的教学实践活动得以实现。
  阅读审美创造。阅读是接受,是吸收,是理解,是积淀,它是语文学習的主要方面,而审美教育之下的阅读既是美的欣赏,又是美的创造。阅读教学应该是引领学生在美的天地里倘徉,让审美创造能力得到培养。朱光潜先生指出:“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艺术作品的内容不能像从一个水罐倒进另一个水罐的水那样,从艺术作品转移到欣赏者的头脑中,它要由欣赏者来再造和再现。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阅读接受并非消极被动的,而是体现读者能动性的“阐释性接受”。对于接受主体来说,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性,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结构上的“空白”,召唤欣赏者以创造性想象去填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的呈现和发挥,需要阅读的审美创造。作品文本呈现给读者的是一连串的语言文字组成的简化的图式和僵硬的语符,作者创造的形象和意蕴就完全隐藏或附丽于这个语符之中,读者要想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炽热的情感和有血有肉的经验去融化语符,填充图式,重构形象,使作者的经验、情感由凝固的物化状态,重新变为流动的观念形态。这个融化、重构的过程就是审美主体的创造过程。文学语言是能带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的语言,语言符号和形象意义之间往往具有“一”与“多”、“简”与“繁”、“实”与“虚”的关系,模糊性和多义性又是其主要审美特征,这也决定了阅读中审美创造的必要性和提供了创造空间的广阔性。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审美创造呢?根本的途径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康德说:“审美意象所指的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夏丏尊和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在阅读中要将言语符号意象化,要感受和体验作品中形象及其所传达的情感与意义,唯有展开积极而丰富的想象。想象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想象是审美主体创造性的自我发挥,想象是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桥梁。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由于自身的情感、经验或所取角度的不同,对作品的体验和感受也会不同,对此要积极评价,要坚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从而促进阅读教学中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表达审美创造。语言表达主要有写作和说话两个方面,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语言是具有无穷魅力的美的源泉,就看我们是否能创造性地运用它。晋朝的李密一篇《陈情表》,感动了晋武帝,准许他“辞不就职”;南朝的丘迟,在梁与北魏两军对峙,一场恶战一触即发之时,写出《与陈伯之书》这样一封劝降信,陈伯之读信后,竟然带领八千士兵归降于梁。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就是言辞表达的情理之美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语言表达之美是什么?滔滔雄辩,口若悬河是美;幽默冷峻,张弛有致是美;开门见山,明快晓畅是美;迂回委婉,曲径通幽也是美……语言表达之美真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语言表达交际又是伴随着人类的生存生活而发生发展,具有发生的即时性和形态的变化性,因此,语言表达也就最富于灵活性,要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关键也在于言语生成表达的创造性。在表达训练中培养审美创造能力,首先是要激发动机和兴趣。“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到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么去获得。”需要是动机兴趣之源,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表达贵在审美创造,通过开展演讲、访谈、辩论、作文自荐与互评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他们体验这种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激发创造的欲望和自觉性。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用审美的眼光去分析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让学生从中领悟表现美、创造美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另外,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在写作内容上要注重奉行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主张学生在广阔而真实的生活世界表现自我,抒发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坚持不拘一格,注重培养个性,直至形成独特的风格,使审美创造不断达到更高的水平。
  
  三、审美超越
  
  “审美超越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命体验活动,主体在审美超越的过程中由于价值的引导作用而使精神得到升华。”主体性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是以审美超越为更高追求,主要引导学生实现审美的自我超越和审美的感性超越。
  审美自我超越。人类把握世界有科学、宗教、哲学和艺术等几种基本形式,其共同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生的自由,实现自我的超越。文学艺术展示了人类与世界的一种审美关系,它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在审美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提升、完善。文学是对社会人生的审美超越,它是人类精神所特有的对人类社会以及个体自身存在的终极价值的理想追问和思考。人在终极价值信仰的指导下,总要不断地超越自身,追求理想,以有限的生命存在去实现无限的价值理想。文学的超越性,就是表现人的这种超越性精神活动。文学作为物质化的一种精神形态,是人类渴求精神自由的精神产物,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象征形式,它理想化地实现了人类的自由本性。纵观文学历史,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从来就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映照,无不包含了作者超越世俗、超越自我、追求永恒人生真谛的努力。追求人生自我的超越,可以说是文学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这既为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提供了一个永恒的丰富资源,也决定了语文教学注重审美自我超越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实现审美的自我超越,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美的对象的鉴赏,感受到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让自己的心灵不断得到丰富和净化,个性得到唤醒和张扬,神志得到提升和愉悦,不被功利现实的羁绊而沉沦,而是执意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体味自我生命的审美意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作者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和自我超越的人生体验,无不寄托和渗透于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因此,教学中“审美超越”的培养,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形象进行审美观照,进入作者所构筑的形象境界,与作品、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和交流,以达到主客两合、物我一体,形成情感体验的强烈共鸣,在共鸣中让自我得到超越提升。
  审美感性超越。审美需要“感性”,但不只限于“感性”,还要超越“感性”。“凡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有一个超出可被直接指认的具体形式与具体内容的‘剩余部分’,这个‘剩余部分’,就是对人生之超越性存在的显象。艺术中的真理是人类性灵的显现,是对超越性存在的感悟和认识,因此,在艺术作品中真正得到展现的,并不是一个仅仅由对象性内容构成的现实世界,而是人所归属于其中的生存世界。”这里的“超越性存在”就是潜存于感性背后的“世界”,审美主体性人格的形成,必须沐浴这一世界的阳光雨露。文学超越一方面体现在创作主体的創造与升华,体现在主体以超越的精神、超越的视角对社会人生进行审美体验和提炼;另一方面还体现在鉴赏主体对作品的理性观照和哲理认知,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入一个超越的境界。正是这种超越使鉴赏主体能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并扩展和深化着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使主体的审美视野得到更进一步的拓展和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主体新的审美视界,建立新的文化心理结构,不断充实和完善主体的人格建构。主体性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最高旨归,也就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和实现这一超越。为此,在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象征意蕴的体悟。“艺术,就其本质而论便是一种象征。”“象征,就是有限形式对于无限内容的直观显示。”象征是活泼的艺术感性世界同形而上的超验事物之间的一种构成关系,象征所具有的审美张力,往往使有限的表象和感性框架透映出深刻而多元的哲理意义。当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观照进入象征层次的理解时,他的快感就由表白显露而沉潜到灵肉深处,超越一般情感反应的层面而居于精神的顶端——获得一种参透人生宇宙的“形而上学的慰藉”。如读柳宗元的《江雪》诗,通过世界的沉寂(归于空幻)和孤舟独钓(人事的努力)两个对比的意象,感觉到这象征着佛门道家的对人生归于虚无的理解;或从诗中那个独钓者的伟岸形象,体悟出人的伟力与执着;或是感到自身的渺小,但同时又感到自身的伟大,进而给自己提出如何立“人”的追问。再如读刘禹锡的《石头城》进入象征层次就会觉得不是一般的登临咏史和描写山水明月,还有深刻的哲理意味,这就是兴废有道,繁华易逝,只有作为时间的象征——明月才是永恒的。艺术的审美意义,与其说是被“说”出来的,不如说是象征出来的。象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都具有暗示性,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去领略象征世界的绚丽多彩,体会感性超越的审美真谛。
  
  田泽生,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松滋。本文编校:王玲
其他文献
在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叙事文学中,《孔雀东南飞》堪称描写婚恋题材的绝代佳篇,活跃在作品中的主人公焦仲卿与刘兰芝自然不失为“忠贞”爱情的典范。但是,每次将作品摆上案头,穿行于忧伤而凄婉的文字丛林时。透过人物隐约的身影和眉宇间幽怨的眼神。一个个挥之不去的疑惑始终不能让我们的心舒展开来:与刘兰芝这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几乎完美的表现比较起来,焦仲卿身上似乎总缺少一点什么,从细节上的点点滴滴所折射出的人物的泪眼和
钱理群,著名文学教育家。1939年3月诞生于重庆,祖籍杭州。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贵州任中专语文教员18年。1981年获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近年来关注中小学教育问题。    问者:钱老师,您好!据我所知,这几年大学教授关心中学教育的不少,但我感觉到,像您这样真正把一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设定,再为清楚不过地昭示了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机械地依照“模块、专题、板块、文本”的编排来进行阅读教学,缺乏阅读教学整体建构的意识或能力,无从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向、量次、限度、势态和关联,爱读不读、多读少读、深读浅读的现象却又普遍存在。原本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为终极目标的阅读教学,不仅没能让学生普遍升
刘禹锡字梦得,中唐杰出诗人,他以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个诗派之外独具一格。正如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四所言:“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纵横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才具也。”同时,刘禹锡还是文人词的早期作者之一。刘禹锡在散文方面也颇有建树,诚如王履道所说:“韩退之、柳宗元、刘梦得文冠百代。”(王正德《余师录》卷三引)因此,我们可
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难啃的骨头,甚至可以说是“鸡肋”。然而,在高考的试卷中占分的比重相当大。2009年的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和以往相比,加大了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力度,阅读类分值进一步增大,特别是古诗鉴赏增加了2分,变成10分,现代文学类阅读增加了3分,变成23分,这似乎给本来就惧怕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雪上加霜”。一直以来,学生在这两块内
高考诗歌要求对形象、语言和思想内容进行品评,而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学生往往把衬托、对比两种手法搞混淆了,把“对比”当成“衬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这两种手法时就模糊的说成“对比衬托”。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
听说读写,历来就是语文学习的四个基本项目,相互之间影响、渗透,不可偏废其一。我国内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1年)就将“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明确地列入了课程总目标中。但是,我们在课程设计、教材编撰和实际教学中,却不难发现听说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对听说教学处理随意,甚至流于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这天气是一天比一天冷啊,大家晚上几点钟下自习呀?(生:九点。)哦!真够晚的,那晚上骑车一路飞驰,快到家门口的时候,你们最希望看到什么呢?(生:灯。)哪里的灯? (生:家里的灯。)为什么呢?请举手告诉我。  生1:因为看到家里的灯。我就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生2:因为当我看到家里有灯时。我便不会害怕,想到家里亮着灯父母在家中等我,就觉得非常温暖。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曾当过建筑工人、编辑。1978年与芒克创办《今天》。出版主要诗集有:《北岛诗选》(1986)、《在天涯》(1993)、《北岛诗集》(2003),及散文集《失败之书》《时间的玫瑰》(2006)等,作品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这里选出北岛的《回声》和《黑色地图》两首诗进行赏读。    1.读《回声》    你走不出这峡谷  在送葬的行列  你不能单独放开棺材  与
广博股份002103  公司近期对关注函中公司属于“网红经济”概念的回复称,品牌广告业务主要系广告主在爱丽网上的广告投放,爱丽网系灵云传媒运营的时尚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时尚生活以及潮流资讯服务,同时通过媒体平台的传播价值为品牌广告主提供品牌广告硬广投放、软性专题支持等广告投放服务,目前该类业务营收占比较小。灵云传媒目前业务内容暂不涉及与网红达人直接合作带货营销的方式。公司并不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