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难啃的骨头,甚至可以说是“鸡肋”。然而,在高考的试卷中占分的比重相当大。2009年的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和以往相比,加大了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力度,阅读类分值进一步增大,特别是古诗鉴赏增加了2分,变成10分,现代文学类阅读增加了3分,变成23分,这似乎给本来就惧怕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雪上加霜”。一直以来,学生在这两块内容上的考试成绩都不太理想。如何提高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效率和应考策略,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在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其实,语文的各个知识点之间有很多是相通的。如果在教“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机地联系到“那个”知识点,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时间又巩固了教学效果。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笔者尝试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对接点的方法。试图达到花最少的时间获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对接点之一:形象
在《考试说明》中,古诗鉴赏要求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的的形象,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感受“中外文学作品”的形象,这样的考试要求,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抓住“形象”这一两者的对接点来展开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工作。
著名诗词评论家金开诚先生在《漫谈“想诗”》中说:“诗词是用语言文字符号的组合写出来的,表现为一句句话或一行行字,本身并没有形象性;然而人们在欣赏中却能产生丰富的形象感。”诗歌中的形象,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且不说初中课本里为我们熟知的代父从军、英勇无比的女英雄花木兰,单说说《卫风·氓》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哀而不怨、刚强、果决的弃妇形象,《孔雀东南飞》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劳动妇女形象,王昌龄的《闺怨》塑造了闺中少妇思夫的哀怨形象……许许多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立在我们面前。诗歌的形象,更多的是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往往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在古诗鉴赏中要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上阕中“骤雨初歇”的情景:寒蝉在雨后秋风中凌切的叫声,雨后的长亭,烟波暮霭,这种冷色调的景物,让人产生一种压抑的感觉,渲染了一种与情人离别的低沉哀伤的情感。孔子说:“立象以尽以意。”这里的“象”即形象。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由此可见,鉴赏诗的形象十分重要,只有了解了形象,才会领会诗的主旨或情感。
高考在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提出“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要求已有许多年,近年来高考真正涉及到这一考点还很少,但还是要予以重视。文学类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这和诗歌是一样的。譬如鲁迅笔下的阿O、孔乙己、祥林嫂,曹禹笔下的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都是著名的文学形象。鉴赏文学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照以上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和现代文学类文本中的形象相比,诗歌中有所描写的景或物这个形象,但其相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在把握形象时都应该注意:一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从作品中的形象所具有的东西出发,不能贴标签;二是对形象要有简要分析,重点把握形象的个性特征和意义,还要善于利用题干的要求、导引、暗示,理清作者的思想、意图、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境界和作者对人、事、物的感情倾向等,这相通的对接点就为我们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
对接点之二:语言
《考试说明》中,古诗鉴赏要求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的的语言,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品味“中外文学作品”的语言,这样的考试要求,也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抓住“语言”这一对接点来进行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
著名诗词评论家金开诚先生在《漫谈“想诗”》中说: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我们不妨从命题角度来分析。
古诗鉴赏语言一般涉及两类题型:
一是品味诗歌作品选词炼句的功夫。包括炼字(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炼意)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两种。其中,炼字题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炼意的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步骤: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从内容上)。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从表现形式上)。
二是评价语言的整体风格——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语言特色: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和自然。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
现代文学类文本的语言赏析包括词句的含义、作用。修辞手法、效果,语言特点与风格;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富有音乐美。除此以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话剧的对白,就特别要求口语化,要求富于动作性等。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分成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大类:一是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也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一般主要就叙述人语言而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分析文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包括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对照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语言这个对接点上,除了古诗鉴赏有炼字这个特殊点外,其他对词句的分析以及整体语言风格的理解几乎是相通的,而且在鉴赏时都要注意到以下两点:一是品味语言要结合语境,包括对整体语言特点的分析;二是品味语言都要联系修辞。
对接点之三:技巧
在《考试说明》中,古诗鉴赏要求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的的表达技巧,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分析中外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不管是诗歌鉴赏,还是现代文学类阅读,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首先都要了解和掌握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然后在做具体题目时能够明确辨识和判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诗歌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二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其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三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衷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现代文学类文本对表达技巧的鉴赏也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是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等,其中抒情有直接抒情和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在内的间接抒情。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三是文艺表现方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再有篇章结构方面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人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对照以上对古诗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表达技巧的分析,我们可以吃惊地发现: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鉴赏在表现技巧上几乎同出一辙,很多方法相一致,这也充分体现了同为文学作品的古代诗歌和现代文学类文本在表达技巧上的传承性,而且在对技巧的考查上,都考查这样四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写得好在何处。因此,在表达技巧这一个对接点上,完全可以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并轨”,既节省教学时间,更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真正达到花最少的时间获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以上。我们从形象、语言和技巧三个角度,抓住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对接点来展开阅读教学。当然,这两类阅读的范围还不止这些方面,比如,古诗鉴赏中还有诗人的风格问题,咏史类诗歌还有它的特殊性问题。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还有近年来作为新的考点的探究性题型,这些文本中有个性化或特殊性的内容如何更好地解决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但抓住这三个对接点,无疑抓住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主要甚或是最关键的东西,而且,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并轨”起来进行教学。互相促进,加深了理解,提高了功效。
庞培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本文编校:艾永芳
其实,语文的各个知识点之间有很多是相通的。如果在教“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机地联系到“那个”知识点,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时间又巩固了教学效果。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笔者尝试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对接点的方法。试图达到花最少的时间获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对接点之一:形象
在《考试说明》中,古诗鉴赏要求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的的形象,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感受“中外文学作品”的形象,这样的考试要求,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抓住“形象”这一两者的对接点来展开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工作。
著名诗词评论家金开诚先生在《漫谈“想诗”》中说:“诗词是用语言文字符号的组合写出来的,表现为一句句话或一行行字,本身并没有形象性;然而人们在欣赏中却能产生丰富的形象感。”诗歌中的形象,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且不说初中课本里为我们熟知的代父从军、英勇无比的女英雄花木兰,单说说《卫风·氓》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哀而不怨、刚强、果决的弃妇形象,《孔雀东南飞》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劳动妇女形象,王昌龄的《闺怨》塑造了闺中少妇思夫的哀怨形象……许许多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立在我们面前。诗歌的形象,更多的是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往往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在古诗鉴赏中要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上阕中“骤雨初歇”的情景:寒蝉在雨后秋风中凌切的叫声,雨后的长亭,烟波暮霭,这种冷色调的景物,让人产生一种压抑的感觉,渲染了一种与情人离别的低沉哀伤的情感。孔子说:“立象以尽以意。”这里的“象”即形象。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由此可见,鉴赏诗的形象十分重要,只有了解了形象,才会领会诗的主旨或情感。
高考在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提出“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要求已有许多年,近年来高考真正涉及到这一考点还很少,但还是要予以重视。文学类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这和诗歌是一样的。譬如鲁迅笔下的阿O、孔乙己、祥林嫂,曹禹笔下的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都是著名的文学形象。鉴赏文学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照以上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和现代文学类文本中的形象相比,诗歌中有所描写的景或物这个形象,但其相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在把握形象时都应该注意:一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从作品中的形象所具有的东西出发,不能贴标签;二是对形象要有简要分析,重点把握形象的个性特征和意义,还要善于利用题干的要求、导引、暗示,理清作者的思想、意图、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境界和作者对人、事、物的感情倾向等,这相通的对接点就为我们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
对接点之二:语言
《考试说明》中,古诗鉴赏要求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的的语言,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品味“中外文学作品”的语言,这样的考试要求,也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抓住“语言”这一对接点来进行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
著名诗词评论家金开诚先生在《漫谈“想诗”》中说: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我们不妨从命题角度来分析。
古诗鉴赏语言一般涉及两类题型:
一是品味诗歌作品选词炼句的功夫。包括炼字(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炼意)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两种。其中,炼字题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炼意的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步骤: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从内容上)。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从表现形式上)。
二是评价语言的整体风格——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语言特色: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和自然。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
现代文学类文本的语言赏析包括词句的含义、作用。修辞手法、效果,语言特点与风格;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富有音乐美。除此以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话剧的对白,就特别要求口语化,要求富于动作性等。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分成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大类:一是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也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一般主要就叙述人语言而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分析文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包括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对照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语言这个对接点上,除了古诗鉴赏有炼字这个特殊点外,其他对词句的分析以及整体语言风格的理解几乎是相通的,而且在鉴赏时都要注意到以下两点:一是品味语言要结合语境,包括对整体语言特点的分析;二是品味语言都要联系修辞。
对接点之三:技巧
在《考试说明》中,古诗鉴赏要求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的的表达技巧,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分析中外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不管是诗歌鉴赏,还是现代文学类阅读,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首先都要了解和掌握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然后在做具体题目时能够明确辨识和判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诗歌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二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其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三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衷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现代文学类文本对表达技巧的鉴赏也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是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等,其中抒情有直接抒情和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在内的间接抒情。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三是文艺表现方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再有篇章结构方面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人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对照以上对古诗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表达技巧的分析,我们可以吃惊地发现: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鉴赏在表现技巧上几乎同出一辙,很多方法相一致,这也充分体现了同为文学作品的古代诗歌和现代文学类文本在表达技巧上的传承性,而且在对技巧的考查上,都考查这样四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写得好在何处。因此,在表达技巧这一个对接点上,完全可以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并轨”,既节省教学时间,更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真正达到花最少的时间获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以上。我们从形象、语言和技巧三个角度,抓住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对接点来展开阅读教学。当然,这两类阅读的范围还不止这些方面,比如,古诗鉴赏中还有诗人的风格问题,咏史类诗歌还有它的特殊性问题。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还有近年来作为新的考点的探究性题型,这些文本中有个性化或特殊性的内容如何更好地解决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但抓住这三个对接点,无疑抓住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主要甚或是最关键的东西,而且,将古诗鉴赏和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并轨”起来进行教学。互相促进,加深了理解,提高了功效。
庞培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本文编校:艾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