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实在在教语文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bey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第一课时”曾经被很多语文教师认为是“家常课”,“家常”并非日常,不是为了突出它的重要性,而是将其关在自己的教室里,不愿且不能“端”出来。“不愿”是因为觉得不像第二课时那么具有观赏性,“不能”是因为无法将其设计得具有观赏性。第一课时嘛,无非就是读读书,识识字,有什么可呈现的。
  读读书,识识字,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实在。教师把第一课时呈现出来,不应只为观赏性,上课可不是为了观众,眼里、心里应该装的都是学生。实实在在教语文,应从第一课时开始。
  1.扎实——教学目标准确清晰。
  作为低年级学生的教师,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学生课文学习的起点,并以此为基础预设教学目标。课文的长句很多,离学生的生活情境又很远,教师要借助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积极的阅读情感,在生动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书。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课文中的生字,从音、形、义三个维度有不同的学习障碍点,教师不能平均用力,而要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不同的识字目标。如“吉祥”的形,“互”的部首以及“吉祥如意”的意思理解等。
  2.朴实——活动设计真实有效。
  上第一课时,切忌“急”。不要急于呈现第二课时精彩的活动,而要放慢脚步,将读书与识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读书。随文识字,妙在一个“随”字。每一个识字时机的把握、每一次识字教学的指导应看似随意,实则蕴藏着教师的匠心。教师在课文语境和课堂情境的“两境”中无痕地引出生字,领着儿童读,讲给儿童听,带着儿童写,激发和引导儿童主动学习,调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识字经验,让学生把生字的音、形、义在具体的对话中主动建构起来。
  3.丰实——课堂互动即时灵动。
  这一状态其实不在备课中,而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其对话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课堂上,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和捕捉者,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各种资源,同时,教师更应是一个智慧的引领者,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机的转化、再创造,推进课堂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活动只是提供了课堂生成的一条路径,但不是唯一路径,教师要循着学生的思维与活动这两条线,弹性调整,灵动生成课堂上的“心”路径。
  让我们的教学努力追求扎实、朴实、丰实,实实在在教好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识、写生字,尤其关注“肯”“幸”的前后鼻韵,理解“吉祥如意”的意思,了解“瓢”的由来,知道“互”的部首,按笔顺书写“离”。
  2.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泼水前、泼水中、泼水后”的顺序梳理文脉。
  3.学生能在初读课文、观看录像的活动中初步感知泼水节的快乐,并对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产生向往之情。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直接入题,扎实读文
  师:孩子们,在我们祖国的云南省有一个特别神秘、特别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四季如春,满地的鲜花,满目的绿树。(出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它还有个美丽的名字。(指导学生正确读词:西双版纳。)
  师:再过一段时间,西双版纳的凤凰花就要开了。谁来呼唤一下它的名字?它会因为你们的呼唤而盛开。(指导学生正确读词:凤凰花。)
  师(出示凤凰花图片):瞧,凤凰花听到呼唤,绽放出笑脸。
  师: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泼水节,一个多么独特的节日。傣族人民是怎样过节的?这个节日欢乐吗?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先标小节号,再把课文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第一遍冲老师点点头,两遍都读完了就坐端正。开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即时评价。
  【没有赘言,教师抓住第一小节中的4个二会生字的关键词,一个是揭示地点的“西双版纳”,一个是介绍代表景物的“凤凰花”,直接破题进入教学内容。由于这两个词语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不是非常紧密,教师巧妙地借助图片资源,迅速把学生带到那个神秘且欢腾的民族。同时,图片出现的顺序并不相同,“西双版纳”先看图再读词,看到美丽的民族风情,学生带着向往的情感朗读。“凤凰花”先读词再看图,学生带着期待的情感朗读。在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求明确,尤其是关注了如何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反馈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将学习活动的检查落到实处。开篇环节简洁朴素,却十分有效。】
  二、随文梳理,扎实识字
  师:瞧,这就是课文的第一小节。我们刚才在看图片时认识的两个新词都在这一小节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第一小节)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泼水节?老师带你们到现场去看一看吧。(出示傣族泼水节视频,配以手风琴音乐《傣家欢度泼水节》和泼水声、欢笑声)
  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点评学生观看的情况,引出课题:欢乐的泼水节。(教师板书课题)课题中的泼是一个生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头发的发。一起读课题。
  师:小朋友,带着你欢乐的心情赶快到课文第二小节中找一找,哪几句话描写了泼水的画面?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第二小节的3、4、5句。
  师:同学们,这个“灌”是什么意思?你能给我们表演一下吗?(学生表演)
  师:“灌”就是倒进去的意思。往衣领里才能灌,向衣领上只能泼。大家读着这个“灌”字,做做这个动作。(学生读字并演示)
  师:傣族人民用什么“灌”?
  师(出示“瓢”):这个字的左边是“票”,右边是“瓜”。瓢为什么要用瓜字旁?最早的时候只要把匏瓜一剖两半,就变成了两个瓢,所以它是瓜字旁。现在的瓢一般都是用木头做的。瞧,这就是瓢。(出示瓢的图片)
  师:傣族人民就像大家说的那样,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这就叫“互相泼水”,看老师写这四个字。(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在泼水的过程中,你追着我,我追着你,这叫(举出词卡:互相)互相追赶。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就叫作互相帮助。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互相提提建议。
  同桌互相读,互相听。
  师:为什么水泼到他们的身上,湿淋淋的,他们脸上却笑开了花呢?
  指导学生读第二小节第5句话。
  师:现在我明白了,这水啊,不是一般的水,是吉祥如意的水。这四个字不简单,里面有三个生字,谁来读?(举出词卡:吉祥如意,学生读)
  师:跟老师写这个词。“吉”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士”字,第一横长,第二横短。“祥”是“示”字旁,注意啦,只有一点。
  生书空,跟老师说笔画部首。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在哪里听过或看到过吉祥如意这个词?
  师:看来在各种喜庆的场合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个词,这个词能给人带来幸福与欢乐。谁再来读这个词?学生练读。
  师:这吉祥如意的水,傣族人民又是怎么准备的呢?我们一起读。(出示课文第二小节的第一句话)
  学生齐读。
  师:水变得又清又香又美。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这泼水节的欢乐还在延续。看!(出示傣族人民欢庆的图片)
  师(出示课文的第三小节):地上铺满了——空中回响着——大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齐读第三小节。
  师:欢乐的活动真多啊!怪不得傣族人民不肯离去。这个“离”是个生字,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注意笔顺。(教师镜面书空示范,生书空)
  师:把眼睛闭起来,默默地记这个字。(生再次书空)
  师:眼睛睁开,“离”字已经离开我们了,你还会写吗?(生第三次书空)
  【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教师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识字教学规律,始终将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教师的随文识字设计力求扎实、融合。“灌”字结合表演读,“吉祥如意”进行说话拓展训练,“离”字则在教学语言中渗透字义。此处,教师立足课前对生字的充分解读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如“离”的笔顺,“瓢”的字形及意义等。不同的字用不同的方式随文识记,突破不同的教学重点,既灵活又扎实。与此同时,教师在设计中还暗藏了文脉线的梳理,将学生最感兴趣的“泼水活动”先提出来指导朗读,再以此为界,向前推出“活动前的准备”,向后引申“活动后的狂欢”,使朗读变得更有层次,一举多得。】
  三、关注部首,扎实反馈
  师:离开泼水节的现场,你觉得泼水节里的水是怎样的水?(出示课件:( )的水))学生自由填空。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了泼水节的欢乐,在感受欢乐的同时你有没有记住课文中的生字呢?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如果你会读就冲老师微笑,如果你不会读就对照课文后面的生字表再认一认。
  学生默读生字卡片,向教师示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开火车认一认。一组小朋友开火车的时候,其余的小朋友用手势表扬读对的同学,鼓励读错的同学。
  生开火车读生字。
  师:我们从互相认识,到现在成为朋友。老师最后教大家写一个生字“互”,互的笔画很少,你知道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吗?
  师:当遇到有些不能拆分的字,我们可以试着查这个字的第一笔。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互”字。横既是起笔,又是部首,非常重要。(教师范写)
  学生跟着老师描红。
  师: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回去再查一下傣族人民的“民”字和欢乐的“乐”字分别是什么部首。孩子们,今天我们重点朗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下节课我们要继续去西双版纳感受泼水节的无限欢乐。
  【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借助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情境性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巧妙地借助“( )的水”的填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本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从水的意义、准备、性质等多个维度表达自己对水的认识。在这一环节后,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反馈学生生字学习的情况,发起生生互动,强调学生的整体参与度。这才是教学真实的样子。】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其他文献
【关键词】自主;探究;圆的周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61-02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某种概念、原理或结论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智能。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
去年的六月份,我校第一届AP课程班(即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学生不参加中国高考,直接申请美国高校)的学生毕业了。  我问一位毕业生:“你接受了中国的教育,也接受了美式的教育,你认为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这位学生想了想告诉我:“我们的学生选择大学和专业只需要三天;而在美国教育中,高中三年都在做人生规划,他们有学生发展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以及什么是适合自己的。”  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
笔者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发现,在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综合板块(通常指EFGH板块)应用思维导图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能够保持单元话题的连贯性,能让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整体操练和巩固语言,使他们在单词、句子和语篇间建立联系,能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和总结知识点,在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强化巩固单元的重、难点,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提升。本文以5A Unit 3 At a Music less
当《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基础教育版》以“教育技术变革”来提醒我们教育动态时;当《2014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提到的未来六大趋势中,教育变革竟占一大趋势,“教育行业可能已到爆发点”这个信号震惊我们时;当《2014互联网跨界趋势报告》指出,目前几乎所有的PC和移动游戏都可以联网,这一年教育行业的渗透还刚刚起步时;当借互联网快速发展挑战自我成功的马云在阿里巴巴集团美国上市时演讲,提到短短几年信息
【摘 要】学校管理需要打好两张“牌”,一是智慧引领,一是文化浸润。集体的、名师的、科研的智慧引领让学校管理民主、科学、富有实效。同时,学校管理需要明确的价值观。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构建价值观体系,可以形成文化立校背景下的学校管理特色。  【关键词】智慧;诚敬文化;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9-0048-03  【作者简介】
我省普通高中在求真、尚善、臻美的道路上,已迈出多样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蹒跚步伐,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马克思认为,机遇不过是“历史环境”造就的“历史机会”,挑战往往是“历史环境”催生的“现实问题”。立足新的起点,再创我省普通高中发展新优势,必须以理性抓住“历史机会”,以智慧破解“现实问题”,在适应转型、自觉转轨、主动转变的道路上,追寻“不一样的精彩”。  一、适应转型的实质就是
《人民教育》杂志2011年第1期刊载了五位记者的“年终综述”,分别是李帆的《让教育回归“常识”——写在岁末年初的一些思考》(以下简称“李文”)、冀晓萍的《人,究竟该怎样成长——2010年末,关于人格教育的思考》(以下简称“冀文”)、余慧娟的《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以下简称“余文”)、钱丽欣的《开创学生美好的未来》(以下简称“钱文”)、程路的《何来善缘结恶果——反思2010年发生的两起青少年恶性暴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2年1月正式发布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2010-2020)的需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务院的“规划纲要”。在未来的十年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到如下三个“坚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完成“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
【摘要】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时空的阻隔、生活经历的不同,儿童在学习古诗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通过诵读、思与辩、演绎等古诗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古诗的精妙,感悟古诗的意味,破解古诗教学的难题。  【关键词】古诗教学;策略;诵读;思与辩;演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9-0021-02  【作者简介】唐靖霞
题海式的复习课常常使学生苦不堪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知识漏洞了然于胸,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例题进行复习,为精讲、精练、高效、减负打下基础。  教师如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呢?“前测”不失为一剂良方!所谓“前测”,就是在上课之前,根据复习目标、复习内容编制一定量的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试,经过批改,根据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错误原因,计算出错误率,并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