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教师要创设高效探究情境,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凸显语文本色。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探究情境 语文本色
小学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内容丰富的工具学科。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设高效探究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及时捕捉学生的资源生成,营造和谐探究氛围,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语文学习方法,进行合作学习,张扬个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已有的学习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学会对文本质疑,给学生充足时间阅读文本,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活用语文知识,舒展个性,享受自由。开阔学生语文视野,让学生在探究中放飞梦想、展示自我,使小学语文课堂更生动活泼,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探究情境,扬起想象风帆
1.1悬念导入,放飞梦想。
悬念能造成小学生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浓厚兴趣。悬念导入要激发学生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十分关注的心情,引起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浓厚兴趣。导入要生动形象、简洁鲜明,酝酿学生情感,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和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让学生在宽松氛围中探究语文知识。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惊弓之鸟》一课时,教师说:“同学们,你们看,空中由南往北飞来一只大雁,你们想想用什么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呢?”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讨论开了,用弓箭射,用气枪打,用弹弓弹……教师急忙肯定学生爱动脑筋,想象力丰富。接着,教师把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著名射箭能手更赢,既不用枪,又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嗖“的一声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么?答案就在文中。请大家打开书,仔细读课文吧。”悬念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探究欲望,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寻找答案,起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1.2故事渲染,放飞思维。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故事内容渲染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先声夺人之效,能放飞孩子们的思维梦想。学生特别关心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产生十分强烈的关注心理,所以,听故事的时候特别认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用最佳心理获取语文知识,成为课堂学习主人。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捞铁牛》一课时,教师在上课伊始就给孩子们讲故事:在我国宋朝的时候,黄河发了一次特别大的水,冲毁了河中附城外的一座高大浮桥,河两岸栓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被大水给冲到河中了,陷在深深的淤泥里。人们无法过桥,阻断了交通。大水退后,人们想要重修浮桥,可是被冲到河里的大铁牛一只就有一万多公斤重,就是用现在用的两辆大卡车也拉不动,更何况古代还没有发明吊车呢?这么笨重的大铁牛怎能把它捞到岸边呢?人们愁眉不展、献计献策、议论纷纷,就是没有好办法。后来怀丙和尚知道了这件事,急忙说:“我来想办法,八只大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给送回来。”同学们听到这里,瞪大了眼睛,水怎么能把铁牛给送回来呀?怀丙和尚是怎么把铁牛捞上来的?学生自主学习,在文中找到了答案,学生从文中了解到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了。学生明白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
2.营造探究氛围,凸显语文本色
2.1强化诵读,陶冶情操。
强化诵读能激发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把诗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声韵美都挖掘出来,满足小学生的审美要求,抒发小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教师要抓住诗句中的“诗眼”,引导学生认真推敲,体验诗歌语言的精炼与准确性。诗歌语言凝练给读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美的熏陶。例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教师让学生重点揣摩一下“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字在全诗中的地位。“轻”字贯穿全诗,把诗人意外遇赦,心情愉悦,归心似箭,以及蔑视三峡天险的豪迈心情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强化诵读,更能激发学生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再让学生随着音乐诵读,感悟作者愉快的心情。读前两句诗,语速要平缓,以柔声为最美;读后两句诗,语速要轻快上扬,声音以洪亮又不失稳健为妙。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意境,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观察、感知、想象获取新知识,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
2.2动画演示,激情无限。
动画具有色彩绚丽、画面清晰的优势,把抽象的文本变得形象、生动,把学生带入奇思妙想的神秘动画世界。精彩的动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从画面上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使语文课堂教学活力无限。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创设探究情境,演绎精彩教学,激发学生语文探究兴趣,张扬学生个性,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凸显语文本色。
参考文献:
[1]邹燕.运用语言艺术,打造高效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1(23):(第73页,第75页).
[2]阿旺洛松.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J].新课程(小学),2013(06):37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探究情境 语文本色
小学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内容丰富的工具学科。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设高效探究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及时捕捉学生的资源生成,营造和谐探究氛围,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语文学习方法,进行合作学习,张扬个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已有的学习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学会对文本质疑,给学生充足时间阅读文本,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活用语文知识,舒展个性,享受自由。开阔学生语文视野,让学生在探究中放飞梦想、展示自我,使小学语文课堂更生动活泼,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探究情境,扬起想象风帆
1.1悬念导入,放飞梦想。
悬念能造成小学生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浓厚兴趣。悬念导入要激发学生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十分关注的心情,引起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浓厚兴趣。导入要生动形象、简洁鲜明,酝酿学生情感,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和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让学生在宽松氛围中探究语文知识。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惊弓之鸟》一课时,教师说:“同学们,你们看,空中由南往北飞来一只大雁,你们想想用什么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呢?”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讨论开了,用弓箭射,用气枪打,用弹弓弹……教师急忙肯定学生爱动脑筋,想象力丰富。接着,教师把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著名射箭能手更赢,既不用枪,又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嗖“的一声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么?答案就在文中。请大家打开书,仔细读课文吧。”悬念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探究欲望,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寻找答案,起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1.2故事渲染,放飞思维。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故事内容渲染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先声夺人之效,能放飞孩子们的思维梦想。学生特别关心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产生十分强烈的关注心理,所以,听故事的时候特别认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用最佳心理获取语文知识,成为课堂学习主人。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捞铁牛》一课时,教师在上课伊始就给孩子们讲故事:在我国宋朝的时候,黄河发了一次特别大的水,冲毁了河中附城外的一座高大浮桥,河两岸栓浮桥用的八只大铁牛被大水给冲到河中了,陷在深深的淤泥里。人们无法过桥,阻断了交通。大水退后,人们想要重修浮桥,可是被冲到河里的大铁牛一只就有一万多公斤重,就是用现在用的两辆大卡车也拉不动,更何况古代还没有发明吊车呢?这么笨重的大铁牛怎能把它捞到岸边呢?人们愁眉不展、献计献策、议论纷纷,就是没有好办法。后来怀丙和尚知道了这件事,急忙说:“我来想办法,八只大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给送回来。”同学们听到这里,瞪大了眼睛,水怎么能把铁牛给送回来呀?怀丙和尚是怎么把铁牛捞上来的?学生自主学习,在文中找到了答案,学生从文中了解到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了。学生明白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
2.营造探究氛围,凸显语文本色
2.1强化诵读,陶冶情操。
强化诵读能激发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把诗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声韵美都挖掘出来,满足小学生的审美要求,抒发小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教师要抓住诗句中的“诗眼”,引导学生认真推敲,体验诗歌语言的精炼与准确性。诗歌语言凝练给读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美的熏陶。例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教师让学生重点揣摩一下“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字在全诗中的地位。“轻”字贯穿全诗,把诗人意外遇赦,心情愉悦,归心似箭,以及蔑视三峡天险的豪迈心情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强化诵读,更能激发学生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再让学生随着音乐诵读,感悟作者愉快的心情。读前两句诗,语速要平缓,以柔声为最美;读后两句诗,语速要轻快上扬,声音以洪亮又不失稳健为妙。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意境,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观察、感知、想象获取新知识,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
2.2动画演示,激情无限。
动画具有色彩绚丽、画面清晰的优势,把抽象的文本变得形象、生动,把学生带入奇思妙想的神秘动画世界。精彩的动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从画面上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使语文课堂教学活力无限。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创设探究情境,演绎精彩教学,激发学生语文探究兴趣,张扬学生个性,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凸显语文本色。
参考文献:
[1]邹燕.运用语言艺术,打造高效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1(23):(第73页,第75页).
[2]阿旺洛松.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J].新课程(小学),2013(0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