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着像外公一样珍视教师身份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rog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人,不是父母,而是我的外公。外公是一个曾经在编后来又不在编的身份模糊的教师,但是他给予了我最传统的“蒙学”。自小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我,正是通过外公的言传身教,知道了什么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什么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外公给予了我“热血报国 终身为业”的理想,告诉了我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追求。通过外公的教育,我也慢慢地懂得了我的外公,外公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人,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教师。
  出生于1932年的外公接受了最传统的私塾教育,他曾在泸南中学、同英中学等新式中学读书深造;亲身经历了中国最动荡、最复杂、变革最激烈的年代。从倭寇侵华到国共内战、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直至改革开放的今天,他看到了自三十年代以来中国历史所有的转折点,正是这些经历,让他的人生与追求在平凡中尤其显得不平凡。
  “幼以入学,饱飨诗书;少则为师,诲人不倦,乡党长老以之为异”,这是外公友人描述外公生平时所说的话。外公15岁时外出求学,每次回乡都会为邻里乡党的孩子们讲课,作为教师传递知识改变家乡孩子们命运的梦想,外公在那时候就已经有了。1950年中学毕业,是外公的第一个人生拐点。在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当时,18岁的他作为中学毕业生,理应有一个很好的前途,或是继续深造,或是投身于他一直很期盼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事业;但他却回乡务农,归于“诗酒田园”。具体原因外公不曾提起,我也就不得而知。直到1956年,外公在友人的推荐下,入职于当地的万定小学,开始了自己企盼已久的教师生涯。
  外公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也竭尽全力地将自己的所学教给自己的学生们。当时学校条件很差,老师们的工资很低,外公在上课之余还要回家做农活,却总是精神抖擞地为学生们讲课。一袭长衫,一双黑色布鞋,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头发,手拿书本,声音洪亮,就是外公留给学生们的印象。外公的一个现为生产队队长的学生对我说,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听郑老师(外公)的课,因为郑老师年轻,而且总是收拾得很“伸展”(四川话,一表人才),让人觉得精神百倍,而且懂得也多,很有点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派头。就这样,在学生们的琅琅读书声中,外公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过了七个年头,这也应该是他这辈子最快乐、最充实的七年。
  1962年是外公人生的第二个拐点,三年自然灾害,是那个年代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记的。此时,他又成为了一个为中华传统文化所浸染的“文人”。为响应国家的号召,节省国家财政,外公放下了自己心爱的教师梦,主动退职回乡,“支援农业第一线”。学生们的哭泣挽留,同事们的惋惜劝阻,都没能阻止他。亲手斩断自己的梦想,不知道外公作出这个决定时有多么痛苦,但他又是那么的义无反顾。“位卑未敢忘忧国”,外公一直这样说,也一直在这样做。后来的日子里,外公经历了很多事情,沉沉浮浮起起落落,或许外公早已看透了吧?但能够为学生们尽一份力,他就觉得知足而快乐了。直到现在,即便陷于为生计奔波的琐事中,外公常常写诗张贴,或是讽喻时政,或是导人向善,或是劝人读书,或是戏谑当地官员贪赃之丑态,自嘲“虽乡间老叟,妄管尽天下不平事”。
  这些年来,外公年事渐高,身体也越来越差,但是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多。因为国家越来越好,儿女们也越来越好。外公向来自制,喝酒总饮至微醺为止,我仅见外公醉过有数的四次。香港回归,我第一次被外公准许熬夜,全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看着交接仪式。外公眼里闪着泪花,一杯接一杯,嘴里念叨着“不负此生”,以致醉得不省人事,也没来得及写诗;澳门回归,外公写下“举世同欢喜气腾,欢呼祖国收澳门;百年国耻今昭雪,民富国强骏业兴”,浮一大白而醉;第三次则是我保送北师大研究生,外公拿着录取通知书就舍不得放下,看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对敬酒来者不拒,他又醉了;最后一次则是国家发文,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给民办教师们买保险,陪着外公办理手续,却发现外公的眼眶红了,回家又一次豪饮而醉,这应该是为自己终于得到国家承认的兴奋吧?其实,外公一直是在乎自己的教师身份的。
  这就是外公的教师梦,也是外公的中国梦。他的梦想里有自己,更有学生;有亲人,更有国家。正是他的梦想,改变了他的学生;当然也是许多像外公一样的人们的梦想,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我们的国家;更是所有中国人的梦想,汇聚成了中华龙腾的、民族复兴的伟大的中国梦。循着外公的梦想,我渐渐成长;循着我的梦想,我来到了北师大。看外公追逐梦想的一生,我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喊出来,是口号;而用我们的行动、精神、热血乃至于生命去做出来,那就是伟大梦想的实现。
  责任编辑/齐 欣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在英国的华人孩子在学校第二课堂的多语种交流。该研究通过详细分析孩子们和他们的老师的课堂交流,旨在展示他们如何在中英文不同语类和不同交流方式之间转换。有人认为,第二课堂是一种转换语言的空间,该空间的创建,得力于转换语言的实践。在这个空间里面,新的语言知识、文化价值和身份认同产生,并且释放旧的理解和结构。因此,这种语言转换不仅仅是学生和教师主观性的,也是社会认知结构的转换。这样做,语言发生转
摘 要 一段时间来,频频见诸各大媒体的校园性侵案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而恶劣的影响。本文作者针对当前校园性侵案的现状特点,从学校、家庭、社会多个层面对校园性侵案频发的成因及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立法量刑、师德监管、家庭监护、安全教育、师资选拔、后续关爱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校园性侵案;成因分析;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邹文武 党书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出台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因此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上,台州市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以学校为主体,以关工委为依托,以家长学校为主渠道,通过目标一致的互动,努力拓展活动途径,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学校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四主措施”,具体做法是:  树好主心骨—关心下一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劳动教育在我国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的同时,其相应要培养的学生素质要求却在不断地提高,我国劳动教育逐步由“体力教育”向“能力教育”发展。每一时期的劳动教育政策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教育目的保持一致。  公劳动教育政策;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  陈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黄忠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
据说,悬挂于联合国大厅的世界地图上,中国的版图上仅标注了四个城市,其中一个便是重庆。在重庆市的西南部有一个狭长的半岛,这就是渝中区,渝中区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是重庆市的中心城区,经济、文化及商贸中心,也是重庆市的“母城”。整个城市依山而建,三面环水,西高东低,山路陡峭、比高悬殊,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的奇特“山城”景象。现代重庆人的祖先“巴人”早在几万年前就开始了他们在巴山
“以前,一旦驾车途中轮胎出现漏气等故障,我只能等待援助,但通过‘斯柯达学苑’维修技师的专业指导,以后更换轮胎这种事自己就能搞定。”五年来,只要时间允许,上汽斯柯达车主林先生都会积极参加“斯柯达学苑”活动,这也因此成了他丰富日常驾驶及车辆保养知识最重要的途径。  “斯柯达学苑”自2009年启动以来便备受车主好评,它始终坚持以规范化的服务、充满关爱的内容,让广大车主尊享愉悦的拥车生活,轻松拥有专业、实
张顺,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朝阳区青年优秀班主任;袭普良,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教师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通过解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确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教育,是为了改造生活而进行的教育。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汲取“生活即教育”的科学思想,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并将这一实践同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
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关注和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成为学校德育的关键性命题。[1]这种关注不应当停留于理论思辨和感性讨论层面,而应当进入学校德育实践过程之中。本研究尝试实施专业化的个案诊断和进行实证性分析,为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的切实提升贡献方向性的反思和策略性的建议。  春蕾小学(基于研究伦理考虑,对学校名称进行了匿名化处理)是一所由郊区农村小学急速发展而来的城市小学,该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教育往往是从关注细节开始的。处于闹市区却留有“大隐于市”般宁静与雅致的深圳市福田区百花小学(以下简称“百花小学”),浸润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里,打造“细节德育”,致力于从培养孩子点点滴滴的真善美开始,营造个性鲜明、多彩厚重的德育文化,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合力育人  凝结各方力量,助力细节育人。从2003年以来,学校通过主持省级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
近年来,山东省莱阳市第九中学(以下简称“莱阳九中”)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这个中心,创新德育机制,构建学校特色德育体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创建自我发展机制    高中学生的道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为他们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构建运行机制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校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