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编剧于正:《宫》最好看的是故事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宫》好看,有人说《宫》烂,可是,不管说好看的还是说烂的,他们都在看。它的收视率在全国同时段名列第一,更有消息称,《宫》的收视率仅次于央视春晚和元宵晚会。
  而《宫》的编剧,正是素有金牌编剧之名的于正。
  
  师从李惠民,游走在历史边沿去猜测那些湮没的故事
  于正原本只是个“小跑棚”的。所谓“跑棚”,就是在几个剧组的拍摄棚之间转悠着,遇上导演招演员,碰巧了当一个不起眼的角色。
  头一回“跑棚”是在1998年春,香港导演蒋家俊在内地拍摄电视剧《亡命天涯》,恰巧被于正碰上了。可是一上场,他才发觉自己其实不是演戏的料,手发抖腿也发颤,还忘了台词,导演老是骂他。于正实在受不了了,打算卷铺盖回家。恰巧发生的一件事,让于正时来运转了。那天,导演与编剧为一场戏闹红了脸,编剧盛怒之下一走了之。这下导演傻眼了,香港操作模式是一边写剧本一边拍戏,没有剧本电视剧就得“砸锅”。听说此事,于正跑去问导演:“我的作文很好,写过小说,你可以让我试一试吗?”导演没理会他,于正自顾自写了几集,然后将稿子塞进了导演房间的门缝。
  这回,导演不骂他了,反而张开双臂拥抱了他:“你这小子,真的把它弄得很像琼瑶了,挺有感觉,只是写作技巧差了点,台词的味道不够,不过可以改,电视接着拍!”
  无心插柳之举过后,于正作为演员的“演出”谢幕了,而编剧于正从此开始慢慢成长。
  20岁的于正进入香港TVB影视公司上海分公司当上了电视编辑,并且攀上了一个好老师——香港著名导演李惠民。对外挂名是大编辑,内部分配却是一个小学徒。他没有一分报酬,也没有诸如补贴之类的任何收入,却每天要完成创作或输入一万八千字的任务。在那段长达两年的艰苦日子里,于正靠给电视台写栏目剧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虽然每天的繁忙让他疲劳不已,但在磨炼中,善于汲取的他还是吸取到了港台电影编剧的精髓。除了与人合作创作了《金科传奇》、《我爱河东狮》等影视剧本外,还单独创作了《带我飞,带我走》、《水晶》等多部剧集。
  “小跑棚”成功了。第二年,于正进入李惠民工作室,担任编剧。于正表示,“这是我的幸运,我拜李惠民为师,从此有了畅想和尽意发挥的天地。李老师为我打开了一扇充满想象力的门,让我在不戏说的同时,游走在历史边沿去猜测那些湮没的故事……”
  一人一屋一盏灯,他对戏剧故事的痴迷和热爱原来有着父亲的遗传
  20岁出头,还是一个大孩子,许多同伴还蜷在父母亲百般的呵护里,而于正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剧本创作中,过着“一人一屋一盏灯”的孤独生活。为了省钱,他每天仅靠一个面包度日,租住在最便宜的地下室。地下室的潮湿阴暗、条件的简陋,让来探望他的爸爸都心疼得掉下泪来。
  每次投入新剧本创作中,于正总是觉得昼短夜长。他习惯于每天晚上11点开稿,写到次日早晨3点。凌晨3点以后,则缩进被窝里看书。有好多书要看哦,《明朝那些事儿》还没看完,《江湖三女侠》也刚刚捧起,每一本都让他热血沸腾……还要看朋友们推荐的碟——《通天塔》和《斯巴达三百勇士》……书和碟是他制造“故事”的源泉。
  慢慢的,于正不满足于“寄人篱下”的生活。2003年7月,他签约台湾星之国际娱乐公司担任编剧,同时,“于正工作室”在上海挂牌。
  2004年春,于正开始创作《烟花三月》。这是一出清宫戏。主角纳兰容若是清朝第一词人,剧本讲述他与顺治帝的陪陵妃子孔四贞、罪臣之女沈宛之间的爱恨情仇。“这个戏非常悲壮,男主角死了,他所爱的女人也全都死了。”纳兰容若是于正从小迷恋的一个词人。他说,感觉他的词特别有嚼劲,就去找了《纳兰词》,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吟诵,再翻书研究他,脑子里浮现起关于他的故事幻想……
  初夏,北京“亚环”和“世纪梦工厂”联合投入拍摄。节骨眼上,父亲突然患上绝症,接着去世,于正离开剧组回家侍候父亲,后来又奔丧,耽搁了剧本。无奈之下,剧组将20集的本子拉长成了30集,最后10集另外请人续写。
  父亲去世后,于正从缅怀中弄明白了,自己对戏剧故事的痴迷和无比热爱原来有着父亲的遗传。于正的父亲读书不多,但十分喜爱中国历史,跟朋友们海侃,说起清宫秘史来有板有眼,滴水不漏;还有外婆,曾经是风靡上海百乐门、仙乐斯的戏子名媛,一聊起陈年八辈的事儿来头头是道。
  于正乳名叫“小熊”,小时候,他是个特别活跃和警觉的孩子,特像熊。七八岁,他成为书迷了,爱跑书店,买的小说书书柜里盛不下了,足足装了半屋子。刚念初中,于正迷上了金庸小说,跟同学“吹牛”:“有一天我要做金庸的学生。”电视剧《水浒》开播时,爱说《水浒》的爸爸带着他去无锡看了电视剧《水浒传》的拍摄现场。刚刚念高一,于正就学写起小说来了。妈妈给他整理房间,从他的抽屉里,常常捧出一把把写尽了墨水的圆珠笔芯。
  《烟花三月》虽然掺了水,但在台湾热播,还是打败了台湾最红的闽南语剧《意难忘》。香港媒体评论说:“二十几岁,在两三年里写出多部历史剧,于正可以称之为中国最年轻有为的编剧了。”圈内人士也称:“于正的作品不但具有商业性,更具有可看性,他能迅速成为多家名牌影视投资公司的抢手编剧,在于他的市场头脑和对电视的感悟。”
  更为传奇的是,他成为国内唯一跟香港“三大名导”李惠民、赖水清、梁凯程全部合作过的编剧……“不闻窗外事”的创作,异常好看的故事,让他在影视界崭露头角。
  于正很会编故事,他善于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出故事的引子。《胭脂雪》讲述了民国初年江南某镇一个辜姓封建大家庭中的女人们与命运之间的顽强抗争,美丽与挣扎,阴谋与爱情,还有贞节牌坊背后隐藏的辛酸,串起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故事。剧中的染坊、灯笼坊是于正家乡旧有的作坊,他小时候经常出入,很熟悉。唱戏的昆曲社是他外婆家,他也很熟悉。
  浙江海宁是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故乡,也是于正从小长大的地方。他曾经透露:“《胭脂雪》和《锁清秋》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平安镇,这个名字来源于我的家乡——长安镇。长相思,在长安,桃花也好,虹桥也好,都承载了我对江南的所有畅想,美若梦幻,无与伦比……”
  
  用心编出好故事是一个好编剧最核心的本事
  穿越小说已经流行好几年了,可电视剧一直没有“穿越”。于正打算弥补这一缺憾,2010年最热的夏天,开始动笔写《宫锁心玉》。他看了一部半的清穿小说,即一部《步步惊心》和半本《梦回大清》,然后整理起网友的“清穿”情节,力求打造一部有笑有泪、有心酸有苦涩的“穿越大戏”。他以清朝最具话题的“九子夺嫡”为题材,剧中一个现代少女洛晴川,穿越到清朝,经历古代的宫廷生活,经历一番“宫心计”和男女情爱之后,回到现实中,更加懂得珍惜当下。剧中有情爱,但于正没有把爱情作为该剧基调,而是把笔墨用在了女主角如何在后宫里生存,以及深宫中的亲情关系,同时探秘历史上的几大疑案:良妃受宠之谜,佟佳皇后死因之谜,德妃因何与雍正失和,年妃产子多名为何莫名而死,康熙缘何对八王爷如此绝情,等等。
  于正放言:“我要做一版中国能够留得下来的电视剧。无论是摄影、灯光、造型、美术,都要求一流,而且它古装的造型会非常符合汉代的审美,艺术感更丰富。”
  2011年1月31日晚10点,35集《宫》(原《宫锁心玉》)在湖南卫视首播。恰逢春节,此剧果然火了。正如于正自己所说,在电视剧领域,这是一个“故事为王”的时代。因此,用心编出好故事让观众爱看,是一个好编剧最核心的本事之一。
  (编辑 郑儒凤Zrf911@sina.com)
其他文献
出镜人物:丁祥峰 职业:江苏金方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钳工 毕业院校:江苏省邗江中等专科学校  和很多人一样,上职校对于丁祥峰是情非得已:那时的中国,还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上大学,甚至上高中都只是少部分人的专利。中考结束后,因为分数不够,他没能继续上高中,而是走进中专,开始了职业技能训练。  虽然国家“职业不分贵贱”的口号叫得很响,但是民众“人以职分”的意识非常强。所以当他走进中专的那一刻,似乎就被“
期刊
民生无小事,两会的召开,越来越多的民生问题被提上议程,无论是与会委员还是关注两会的群众,都畅快淋漓地各抒己见。有一个议题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全国政协委员王平语出惊人,一句“不要鼓励农村娃上大学”,立即让她遭众多网友拍砖,使她成为众矢之的。这句话所折射出来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是值得整个社会去反思的——村里娃,到底是谁动了你们的大学?  站在王平的角度来考虑,这句话也许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她针对目前大学
期刊
一  “通俗点说,我就是可以PS你声音的手艺人。”作词、作曲、制作、演唱都行,长相酷似古天乐的刘子华在自己的录音棚里这样介绍自己。  2005年夏天,热爱音乐创作的刘子华大学毕业。他带着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带着梦想和激情,到全国各地寻找能够让自己施展音乐才华的天地。他先后到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寻找机会,与人商谈,最终选择留在南京。他一心一意地想做音乐原创,所以放弃了一些商业气息太过浓厚的工作
期刊
蓝翼也没想到有一天他会爱上昆曲,成为一个“昆虫”。他一直是个美剧控、动漫控。生活原本简单,下班回家、节假日里的休闲时光,要么是美剧,要么是动漫,很少出门晃悠。可是自从迷上昆曲之后,他每周六晚必出门,去南京朝天宫的兰苑剧场和他的虫友们碰头,一起听戏、说戏、拍剧照,其他时间里,只要有他喜爱的折子戏,他也要出门。  南京的“昆虫”很幸运,因为江苏省昆剧院每周都要在兰苑剧场上演好几出戏,票价还不贵。除了折
期刊
罗永浩小时候就是个叛逆、淘气、不走寻常路的小子,后来干过筛沙子、卖书、卖羊肉串等苦工,成功打入新东方英语学校后,成为知名“牛”讲师,后创办“牛博网”,搅得互联网天翻地覆……2008年,创办“老罗英语培训”,开始自己“支摊”办学,愤青依旧……  事实上,“老罗彪悍、叛逆、幽默、独立、诡异之余,对这个世界有罕见的善意和温柔。”这是知名主持人柴静对老罗的评语。    童年:愤青常有梦想  1972年7月
期刊
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听着汹涌翻滚的波浪,难道仅仅是在海面驻足欣赏吗?当时不是!从空调房里走出来,当然要去找一份属于夏日的激爽刺激。那就来加入帆船俱乐部吧,来感受水、风、人、帆的完美融合带给我们的全新感受吧。  帆船其实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它是记录了人类的海洋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欧洲的帆船运动,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的海洋时代,许多人像去酒吧一样,涌入了帆船俱乐部。近几年来,中国的
期刊
出镜人物:程然, 28岁,英文杂志记者  君子和而不同,这不同既可指观点之争,也可指理想之别。路途不同亦不同归,正所谓,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另一条阳关道。东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毕业的程然,便选择了和他的大多数同学不一样的另一条阳关道。  从高中时,身边的人就认为程然很适合学工科,因为他逻辑、思维都很缜密,又非常聪明,常常不露声色地飞快解出难题,俨然是名牌大学的工科男。当年考大学时,程然的父亲帮
期刊
当传统的社会开始解体,思想的碎片、观念的微尘纷纷落下。当表达的空间变大,网络时代的高速公路就帮助人们铺平了快速表达和沟通的道路,一切事物的微裂变已经势不可挡。一元逐渐解体,大一统也被解构,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无论是喜好还是厌恶,都开始经由各自的微小裂变和自动的分类积累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样貌。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因此,面对这样一个快速变化、聚合、裂变和创造的“微积分”时代,我们大可不
期刊
近日惊闻福州大学某学院在部分学生中搞“恋爱实名制”调查,要求学生做到“谁恋爱,谁登记;谁表白,谁负责”,“当情侣发生争吵时必须上报,由领导出面进行调解” 。一名网友上传了一张“恋爱调查表格”的照片,表格上要求填写的内容包括“学号”、“班级”、“是否恋爱”、“恋爱对象是否为本省”等问题。  新时代的大学里,竟然能发生这样一起赤裸裸的隐私权利侵犯事件,着实令人“雷”得够呛。此荒诞事件一出,媒体、网络炸
期刊
郭敬明有部小说名为《小时代》,马云有场演讲主题是“小即是美”。他们都在试图说明我们所处的时代已从以家国为背景的大时代,切换到以个体关怀为特点的小时代。  微博、微小说、微访谈、微情书、微博剧层出不穷。两会期间,网友们纷纷晒出了“微愿景”,向代表们提出了自己微小的愿望……  这是微型化的时代,所有生活都被切割成细微;这是携数量以令时代的岁月,所有微观个体只有集群才能构成时代洪流。随着网络的发展,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