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小提琴的父亲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父亲一生算得上坎坷。读中学时,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业余时间,他还自学刻印、拼装收音机。17岁那年,作为长子的父亲和奶奶一起扛100多斤的长石条,颤颤巍巍地走房梁、建房子,一切都是被生活所迫,父亲还有5个弟弟。
  接着,父亲上山下乡当了十年知青后,被安排回县里的食杂商店当职工。没多久,这些国营商店倒闭,父亲失业,没有任何收入。思来想去,父亲试着自己经营商店,但由于资金少,地段一般,再加上母亲忙于收、编毛衣,家里人手不够,生意不好,大概一年左右就关门了。在上世纪90年代,父亲几经辗转,到一个单位当临时工,负责门卫工作。他每天都要上班,晚上都要住在单位,连大年三十晚上都经常不能和我们吃团圆饭,并且还要干繁重的体力活儿,同为临时工的其他人却不用。但父亲的工资只有一百多元,而别人领的是三四百元的工资,就这样干了六年之久。
  生活虽然艰辛,但父亲爱拉小提琴。年轻时,他就经常参加全县的文艺演出、“三下乡”演出、大合唱会演,录音、配乐、在乐队为合唱团伴奏,在舞台多年的表演已让人熟知他的面孔,都在义务为县里的宣传工作服务,并无任何报酬,直到后来因为工作原因才淡出,父亲曾以演奏小提琴十级作品《苗岭的早晨》在全县的器乐比赛中获最高奖,并加入市音乐家协会。虽没文凭,却也有女老师向他求教拉琴。
  父亲其他方面一般,唯独对小提琴有高超的天赋。他最初拉二胡,后来听见小提琴如此优美的音色,便着了迷。他没有任何老师教,一边自学五线谱乐理,一边四处借琴谱,一边摸索学小提琴。虽然父亲平时做事一向随意,但他抄的五线谱琴谱工工整整,一个个音符像一只只小蝌蚪,十分漂亮、规整,曲谱像是印刷出来的,像教材一样。多年后,当我拿出这些仍然保存得很好的琴谱,仍为之惊叹,换我肯定做不到如此耐心、用心,抄写得如此标准,没有一丝敷衍的痕迹。没地方找琴谱时,他甚至会一边听唱片,一边记录旋律,并拿琴逐一从C调开始拉,核对应是什么大调、什么小调,这样才能拉出曲目原有的正确音高,这让我惊愕。即使我也会拉小提琴,至今也无法听着旋律写下准确的曲谱,这种乐感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他就是靠这样听唱片、学唱片拉琴而自学成才。每首乐曲,他都反反复复听上许多遍,直到将旋律烂熟于心。
  父亲从来不会乱花钱,穿的都是便宜货,朴素没档次,更不会喝酒、抽烟、大吃大喝,花钱享受,他把工资都给母亲,但他却在上世纪80年代买了100多元的唱片机和许多小提琴老唱片,并因此和母亲有些争执。对于当时一个月收入只有几十元的家庭来说,这价格有点儿不菲!可是小提琴是他唯一可以消遣,并能面对以后漫长清寒生活的最佳方式。即便现在,我们已过上比较富足的日子,父亲仍没有买过一把上千元的演奏琴,他觉得没必要浪费。那把陪伴他四十多年的普通练习琴,他仍在使用,但琴弦上的指板,已被左手指按出磨损低凹的痕迹。
  父亲能学好小提琴,不单靠兴趣和勤奋,更主要的是,他当时在新华书店偶然买到一套《卡尔·弗莱什小提琴演奏技巧》,这套书理论指导系统、科学、全面,讲解技巧透彻、精深,是一本很好的正规教材,所有小提琴的技巧难题在这本书里都得到很好的阐释。父亲把它当宝贝珍藏,从不示人、借人。他还买了些零星辅助教材,如《舍夫契克左手技巧练习》,专门练习高把位换把、双音及和弦。
  只要有空,父亲回家就一个人津津有味地拉琴,哪儿也不去。不拉琴时,他一边看曲谱,一边哼唱、一边用手和脚打节奏;有时他还边看谱、边用左手凭空練指法,无比痴迷。他的小提琴水平因此进步神速,很快会拉些名曲,如《梁祝》选段、中国最难的十级作品《阳光照耀着塔吉尔干沙漠》,甚至是后来更难的小提琴世界名曲《流浪者之歌》。父亲晚上曾在单位里的值班室演奏,优美的琴声穿过楼上的房屋,引得单位其他年轻的大学生同事下楼前来聆听,说他的演奏音色像唱片。这话不夸张,父亲的琴声确实好听,连自己都觉得音色不输给唱片。以前参加县里演出时,乐队指挥就经常找父亲录音,他算是乐队的小提琴首席。
  父亲也曾为亲朋好友的孩子教琴,但从不以赚钱为目的。一些亲戚朋友送钱来,看在情分上,他不收,有时收点儿礼品算数。不像现在,学一节乐器课就要上百元费用。他不懂搞经济,又缺少一张文凭,小提琴没有给他带来什么收入,母亲因此经常说他是歪才。小提琴是他自娱自乐的方式,美好而无奈。我总想,如果他有机会上院校读音乐,凭他的天赋,结果肯定要好上很多。
  我读师范学校后,才开始和父亲学小提琴。放假回来的晚上,我经常跑到父亲单位值班室,让他带着我一起拉琴。父亲仔细指导、讲解音符,甚至是每个音符的上下弓法。他经常在一旁聆听我的演奏,为我的进步高兴,甚至说我拉出的音色不错。有时,他会拿出从单位报刊收集的有关音乐、小提琴的剪报,我也很有兴趣地和他翻看、讨论这些资料:比如帕格尼尼的乐曲最难,还有一些小提琴家的故事,如穆特、薛伟、吕思清等。那是父亲最快乐的日子,他总喜欢和我聊天,脸上满是笑容。偶尔碰到电视上表演小提琴节目时,我们就一起欣赏、谈论这位演奏家如何,这首乐曲有什么特色等。母亲见了总说:“你和你爸比较要好,有话说。”
  如今,父亲年已七十,退休金虽然不多,但也足够基本开支,有时也拉拉琴,但已不像从前那么频繁。有时想,类似像父亲这样坎坷的人,谁都不能要求他们再做点儿什么。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我老伴儿卧床多年,因为她的半剩肠在饮食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去医院急诊抢救。年底,上海“保姆荒”开始了,我忙得手忙脚乱,儿子他们上班又忙,要找个合适的人选来顶上,还真有点儿难。  一个上午,我刚送走了回家过年的小朋友,坐在底楼的沙发上正发呆时,大门上的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是一位看上去而立不惑之间年龄,穿着素雅,一副乡村女教师模样的一位小美女。她自我介绍道:“我是皖南山区人,在离这儿二十多里处种大棚
期刊
父亲要过96周岁生日了!我在家门口陪他晒太阳。他跟我说,他百年之后如何如何。我问他,您活着的时候都管不了那么多,百年之后的事更管不了啊!父亲听后,也跟着笑了。  1998年,我在县城有了房子后,他和母亲一起住到我家。刚来的时候,母亲还能做点儿家务。不到两个月,母亲卧床不起,一病两年直至临终。两年中,父亲为母亲所做的一切,是我们未曾料想到的。父亲为母亲擦洗、换药、喂饭、洗衣……尤其是母亲便道不畅时,
期刊
烈日炎炎。  一天,我正在空调房间闷得难受,文友来电邀约让我到某县参加一个为期两天、规模不小的采风活动。望着外面正在下火的大太阳,我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高温才是夏天的本性,老这样待在空调下是会被吹出病来的,天越热,越需要出去走走,透透气啊。  冒着酷暑,我们先看了几个各有特色的乡村,又看了几家效益可观的企业,在县城召开的座谈会上,C董作为企业界的代表向我们介绍他公司的情况时,特别提到20多年前就
期刊
我一直跟女儿说,围棋是用来玩的,会玩才有乐趣。  我读中学的时候,一个同桌特别喜欢下棋,一下课就找人下,甚至上课经常分神研究棋谱。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手上有一本《若干胜负师》,应该是日本赵治勋九段的围棋杰作,从不离手,这书都已经翻得成古董了。我那时候不会下围棋,他就一定要教我,周末找不到人的时候,硬是让我陪他下棋,结果一陪就是几小时。我哪会什么路子,什么布局,只会吃和乱下,想着陪他玩玩就好。他倒好,
期刊
初秋的老榕树,长了很多紫色的果子,微风一吹,果子撒满一地。在树下玩耍的孩子们捡起果子就往嘴里塞,都说酸甜酸甜的,好吃呢。  那年我八岁,是一个不懂世事,整天跟着邻居玩伴疯玩的黄毛丫头。榕树上的紫色果子时不时地掉落在地上,馋嘴的我自然经不住诱惑,拼命地弯腰捡果子,一颗一颗,把衣兜装得满满的。当我把一颗果子塞入嘴巴还没来得及品尝时,突然听见一句温和的声音:“小朋友,这东西不能吃呢,会拉肚子的。”我抬头
期刊
我和妻在小镇的巷子里开了一家书店,名曰“绿月亮书屋”,是小镇第一家私人开的书店。  小镇坐落在一个盆地的腹地,四周都是高山,中间是田垄,有十万人口,离小镇不远处有一所高中。那时的高中也不搞“封闭式管理”,来我书屋买书的学生还真不少。而自己那时还年轻,是一个梦想家,准备辞了教师,写点儿稿子赚稿费,让妻子经营小书店,一家人在书香中安安静静地度过一生。但一个月结账后,才如梦方醒,靠书店收入不能养活全家,
期刊
一个春风沉醉的傍晚,我与妻子在步行街散漫而悠闲地走着。  “陈老师,陈老师!”耳边传来两声欣喜而又略显激动的呼叫。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一个长相朴实、憨厚的小伙子已站在我面前,他兴奋地摇着我的双手,凝视着我的双眼热情地说:“真的是你吗,陈老师?”我的记忆之库瞬间复活,我紧盯着他的脸庞,脱口而出:“你是袁孟希。”“对,对!老师,你记性真好。毕业后我曾经到母校来看望你,但你已调出,我一直找不到你的联系方式
期刊
那一日,是整个冬季最晴好的一天,也许是因了山区的缘故,天,蓝得纯净,云,白如棉絮,太阳终于甩开了城市里昏黄雾霾的纠缠,时而坐在陡峭的山巅,时而趴在松林的枝头。  转过一块巨大的石头,上了一个陡坡,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片相对平缓的山坳,几户人家的房屋依山势而建,参差错落。站在这里能看到淙淙流淌的小溪和对面渐渐高远的山脉。大家异口同声:“好地方!”同行的王老师自小生活在大山里,对于山民的生活和性情非常
期刊
几十年前,我们从单位出发,头顶着茫茫的细雨,踩着飞溅的雨花,在秋的注目之下,向城西湖军垦农场驶去。  军垦农场,位于安徽六安霍邱县城西侧,淮河南岸,大别山东部,总面积达140多平方公里。  下午一点,车子开进了场区。远远望去,是一块块整齐划一的农田,宽阔平整,一望无际。道路两旁,除了树叶开始凋零的白杨树向后退去外,从我们眼前掠过的有和坦克相似的履带式拖拉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同时也看到三三两两的军
期刊
冯先生是我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他有一只眼睛是暗灰色的。第一次见他时,我非常害怕,躲在母亲的身后,探出怯生生的小脑袋,不敢正视,不敢说话。  他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我,和母亲说道:“这孩子的个子可不低,都到你肩膀了吧?”母亲忙笑道:“可不,都9岁了,就是瘦些!”说着母亲就把我从她身后扯了出来,硬推到他面前,连声道:“这孩子,别门里猴子(怕人)啊,快叫老师,叫老师!”我迫不得已地抬起了头,刚好看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