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评课的“支撑点着力点生长点”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减负热潮正在全国各地中学悄然兴起,高中年级也不例外。不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呼吁: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样,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焦点所在。讲评课是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政治课复习常见的课型,它具有纠正偏差、预防错误、强化技巧以及开发智力等作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上好讲评课,使讲评课的效率最大化,取得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已然成为一线教师思考的焦点问题。在此,笔者以亲身参与听取的一堂讲评课为例,对应如何开展政治讲评课教学谈些看法,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教学。
  【情景重现】
  教师下发江苏省2009年高考试卷,吩咐学生课上着手完成第35题和第37题第(1)问。
  第35题设问:(1)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的?
  第37题第(1)问:“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师: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写出第35题和第37题第(1)问的答案(两位学生各答其中的一道),其余同学在座位上同时作答。(学生写答案花时约10分钟)
  师:请大家对照两位同学的板书和高考参考答案,讲评一下这两道文字题。
  (学生讲评约花25分钟。余下5分钟左右时间,教师请学生记忆两道文字题的答案,然后宣布本堂课结束)
  这样的讲评课教学效率令人深思。对于减负背景下的高中学生,一节课只完成了两道文字题讲评,教学容量明显偏小;更为关键的是,教师的讲评到底对学生有多大的启发作用,让人怀疑。笔者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了该班级的部分学生,结果表明:这样的讲评课并不是个别现象,教师在平淡中耗掉宝贵的教学时光,学生在无奈中进行着低效的复习。政治课教师为什么不能跳出现状,改革讲评方式,审视自己的粗放型教学,将其转变为集约型教学呢?上述讲评课方式明显与时下轰轰烈烈的减负热潮大相径庭。看来,要取得减轻学生负担和高考得以成功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尤为关键。
  笔者认为,政治讲评课教师应该讲解学生答题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应该点评学生解题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应该着眼于学生审题解题能力的培养。作为讲评课组织者的教师,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讲评什么、怎么讲评,必须抓住讲评的支撑点、讲评的着力点、讲评的生长点等关键问题精心备课。
  
  一、训练批改是讲评课的支撑点
  
  所谓讲评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训练中暴露的问题,组织有针对性的评析。讲评课只有找准问题,讲评才有针对性,而问题的发现必须建立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建立在教师批改作业的基础上,这两个前提缺一不可。以上那位教师请两位学生上黑板作答,这种教学形式本身很好,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暴露存在的问题。然而,两道文字题各请一位学生作答,并不能了解班级绝大多数学生复习的实情,更不清楚学生在复习中的问题。完全凭个别学生在黑板作答情况进行讲评,这样的讲评会因学生训练不到位而缺失师生认识上的共鸣,依个别学生答案所确定的讲评会产生重点定位不准确、以个别代替一般、把偶然当成必然等问题,颇有点似盲人摸象,得出片面结论。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在课前将相关习题发放给学生,给予他们充足的答题时间。这不仅仅能节约课堂时间,更在于教师能够课前批阅学生的作业,做到胸中有数、心中有谱,摸清学生训练的错误点、遗漏点,以便对症讲评,从而使讲评课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增强讲评的实效性。因为,学生训练到位,教师批改到位,这是提高讲评课效率的基本支撑点。
  
  二、评点分析是讲评课的着力点
  
  所谓评点分析,就是先评学生训练中暴露的问题、错误,评学生解题的思路、方法,然后分析题目有何要求、应从什么角度回答、学生出现偏离命题要求的原因。讲评课教学,教师绝不能仅仅只讲清答案,重点应放在评点分析学生的答案及其倾向性问题,力图能通过评点分析,使学生对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将教师对问题的分析思路、解题方法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基本素养,从而提高今后的审题和解题能力。上述那位教师的讲评课,虽然也参照了板书学生的答案,但重点是对照参考答案进行讲解和完善,讲评变成了讲述,几乎没有涉及“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没有引导学生共同分析“答题角度”,这样的讲评效果必然不好。比如上述第35题第(1)问,学生板书回答的要点虽然属于认识论范围,但答案要点混乱,只是罗列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内容,答案中缺乏解题思路和答题角度,对题目中的材料分析不到位,生搬硬套了课本知识。更为严重的是,学生板书中漏掉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认识论原理,以及“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方法论要求。相应的,教师只是将同学板书回答出的内容进行筛选,然后根据参考答案作了补充。至于学生的答案为何会出现要点凌乱和要点遗漏的问题?解题思路上到底出现了什么偏差?今后应如何防止类似错误?教师却缄口不言。不仅如此,教师对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视而不见,错过了大面积纠错的机会。因为许多学生的答案都偏离了认识论范围,而是把答案集中于唯物论、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笔者认为,这样的讲评未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就在讲评的着力点上明显发生了偏差,导致讲评课的效率大打了折扣。
  
  三、拓展总结是讲评课的生长点
  
  所谓拓展,是指由一道题目联系到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组织关联训练、变式训练、二次训练,以强化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总结是对讲评内容的理性归纳,是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从个别试题训练中总结出具有一般意义的解题规律,才能举一反三,应对各种相似、相近和相关的问题。讲评课就题讲题,只能引导学生进行浅层次甚至是狭隘的思考,难以培养学生开阔、联系和深刻地思考问题的习惯,而高考检测的恰恰就是这种思维素养。
  例如,解答上述第37题第(1)问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再现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知识,熟悉它的地位和作用,更应对该类题型的解题思路进行剖析。大凡评析此类试题,先要肯定其合理之处并简单地说明理由,然后再深入分析题目中不合理的和错误的部分,并着重分析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原因。以第37题第(1)问为例,教师要通过对设问的分析、讲评,使学生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明白“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应主动担当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任。再如,解答第35题第(1)问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与哲学》四大块内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等,不让答题犯规和越界;然后再对《生活与哲学》每大块内容进行细化,理性归纳;最后,教师还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生活与哲学》几大块内容之间的关系,由点到面,系统梳理,融会贯通。这样讲评,才能使学生不断进行知识迁移、实现知识生长,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精选训练材料,精心组织讲评,每次讲评都能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训练批改是确定讲评内容的依据,学生答案正确、答题规范,教师就不必讲评或稍作提示;而对学生训练中暴露出来的重点问题,教师就应该详细点评,甚至反复讲评。评点分析是讲评课的方式方法,讲评课的落脚点主要在于评点,而非讲解;拓展总结是对讲评内容的提升,是理性的飞跃,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支撑点是解决讲评什么的问题,着力点是确定如何讲评的问题,生长点是拓展讲评的效用。三点共同发力,政治讲评课就能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审题解题能力的助推器。
其他文献
一、作文修改的缺失与主体错位  一项对一百多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96%的学生写好作文后很少修改也很少再读自己的习作。[1]学生普遍缺乏修改作文的自觉性,更谈不上具备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再看看目前较普遍的作文教学流程: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一次写作课就是以教师的讲评为终结,虽然教师会叮嘱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订正,但真正实行起来的却只有小部分同学,大多数同学,在听完教师讲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同样如此,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是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内容干瘪、面目可憎。看看学生的作文,大多或无病呻吟,或夸夸其谈,甚至假话、空话一大堆。究其原因,与我们平时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意识的导向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教师只注重学生习作是否亮丽、是否优美,因此偏重于指导学生“怎么写”,而忽视了“写什么”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文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一点体会特别深,那就是:要当好一个班主任,真正抓好一个班集体,首要任务是要让这个集体形成一股合力。这股合力,就是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就是班级的“精神文化”,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要形成这股合力,正确的舆论、共同的目标和良好的班风,最具有决定意义。    一、抓住时机,形成正确的舆论    舆论的影响是很大的,健康的舆论能够为
当前,高中生较为普遍的写作状态是:不想写,没东西写;相比较而言,想写、有东西写但不会写的只占少数。具体到议论文写作,大多数学生面对热点题型“新材料作文”,往往提不起兴趣,一味满足于“解说”材料,他们一般会确立一个四平八稳的观点,然后用大同小异的多个事例来“例证”供料的某一“含意”。如此这般,其笔下作文往往呈现味同嚼蜡的可憎面目。由此看来,议论文写作教学必须在“唤醒”学生的感觉、激活学生的思维方面多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文综地理试卷并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注重化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考试大纲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文综地理试题在能力的考核上,十分注重考核考生以下四方面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2008年高考地理还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
读贵刊《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年第8期王霆、王永峰的文章《教材删改部分: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于我心有戚戚焉。该文谈了如何把课文删改部分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想法。笔者不惮狗尾续貂,也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意见。课文的删改部分,不一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也不是简单到只要引入课堂那么简单。  围绕中小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删改的问题,近些年的议论不绝于耳,这与社会文化思想的嬗变和语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了验证这句话,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我们全家特地坐上了去桂林的火车,准备饱览漓江的秀美与奇特。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漓江春水绿悠悠,细雨昊天结伴游”……上了火车,我满脑子都是诗人笔下描写漓江的诗句,所以无暇观看沿途的风景,只想尽快到达梦寐以求的桂林。  时间在我的期盼中疾驰而过,转眼就到了桂林。爸爸、妈妈和我迫不及待地來到闻名遐迩的漓
“原生态”问题是指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文本的主动对话与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建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今天,学生提出的“原生态”问题具有巨大的课程价值: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理解成为可能;体现了学生思维活跃的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它是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是语文课堂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
老舍九岁时,在别人的资助下进入私塾读书。但是在私塾里,他穿的是最破的,吃的也是最差的,他覺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于是整日闷闷不乐,在学习上自然也提不起劲头。  一日回到家后,母亲招呼老舍吃饭。饭桌上,依旧是一碗清粥,一个馒头和几根咸菜。老舍忍不住对母亲说:“这么苦的日子不知道有什么乐趣可言!”  母亲说:“生活过得确实苦了一点,而且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日子越苦,咱们越要学会自己找一点乐趣。这样才能把
一只青蛙不慎掉到一口井里,井里的鱼虾们纷纷称赞青蛙英俊、漂亮。老龟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别看他现在光鲜体面,他以前可是一只黑不溜秋的蝌蚪,全身除了脑袋,就是尾巴,要说多丑就有多丑!”  后来,青蛙遇到了公主,变成了王子。鱼虾们更加艳羡,老龟又说道:“从他小时候起,我就看出他天赋异禀!他小时候要多俊就有多俊——圓圆的脑袋就像一颗小黑豆,细细的尾巴就像一支画笔,黑不溜秋的脑袋和身子连在一起就像一个小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