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成名已久,鱼米之乡绝非浪得虚名。由北寺塔开始向前蔓延到人民桥,古色古香的街道,小桥流水横亘两旁,纵横蔓延环绕着那些古朴的民宅,所到之处,清新淡雅。然而不知道何时起,苏州的老城区开始溢出了一种新调调,叫艺术。苏州也算是游了很多遍,而每次的收获都很不一样。曾经习惯了苏州精致的格调,无论是阳光下的苏州,还是阴雨下的苏州,总让我禁不住想起悠闲的苏州评弹,以及江南风格的茶楼。然而这一次,从落脚的苏哥利酒店开始,就注定是一场艺术之旅。
很喜欢苏州的布局,从苏州站出发经过一座桥,驶上人民路,一切便一目了然了。前行不久,观前街就在眼前,横贯于人民路上,苏哥利酒店则位于其中。极富特色的荷花灯标志让苏哥利非常显眼。
精品酒店喜欢玩儿特色和艺术,这是众人皆知的。但我未曾想到苏哥利会把艺术和特色上升到如此的高度。进到大堂,不规则的玻璃背景墙和吊顶辅以紫色的底色,让你在夏天里顿觉凉爽不少。不一会儿,面容清秀的苏州姑娘Camilla快步迎上,作为传讯经理,Camilla带着我们来了一圈酒店环游。苏哥利的电梯可谓相当有趣儿:三部电梯分别以兵马俑、神舟飞船太空舱、开国大典为主题,造型也是惟妙惟肖。整个酒店的艺术主题为中国奇迹,分布于每个楼层的艺术品都是由苏州工艺美院的师生创作的,它们描绘了由古至今,中国所实现的种种发明。同时,设计者们又将现代元素与古代器物相结合。如此一半调侃,一半思索的风格,起码是引起了我的兴趣。如此一览,顿然觉得苏哥利像是一朵存在于老城区的奇葩,那么不同,却又符合了艺术气息极浓的城市底蕴。休息调整之后,我们在苏哥利的“零”法式餐厅用了餐。Camilla与稍后现身的区域公关总监Linda为我们推荐了牛排和土豆浓汤。“零”餐厅的厨师很好地还原了食材本身的香味儿,无论是牛排还是土豆浓汤,很难吃出调料的味道,满口的香气都是天然的。Camilla在了解我们此行的目的后,尽地主之宜,强烈推荐了平江路这个古色古吞并夹杂着当代艺术气息的老街,这倒是与我们不谋而合。
从苏哥利出发去平江路并不远,同行的人提议坐车,而我则更愿意步行,你不得不承认,当你静下心来看待这座老城,便会沉浸其中,它热闹却不喧闹,它柔和却不迷离,它悠闲却不懒隋,人们是生活而不是生存,当然,这与贫穷和富有无关。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却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故有同一路上,“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这是很典型的水乡特色。平江路实在是非常美好的一条古道,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上,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年来,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平江路两边小巷,特别是东边,还较好地保留了多条水巷,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平江路是沿河的路,这条路全长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长,两侧的横街窄巷就多了,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港、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
平江路又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是苏州一条历史悠久的经典水巷。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800多年来,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平江路算是苏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与观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平江路虽是作为历史文化街巷进行了保护改造,但主打的却是修旧如旧的牌。沿街不少老宅实已充作酒吧、会所,只是外表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门板之下,乍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业气,保住了市巷旧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情风貌。平江路周遭保留了大批老式民宅,远望也难得见到高楼钢筋。河道西面的民居多依河而建,上了年纪的老房子,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木料多用棕红或棕黑色,清淡分明。外墙多已斑驳,却如丹青淡剥。墙面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江南匠人的心思玲珑,把园林美学发挥到了日常住宅,幽静的河道便与粉墙黛瓦的房屋、楼阁、小桥、花木之间彼此借景,宛如一幅长卷画。偶然一枝柳树斜斜地倚到河面上,颇有拂波之意。河道窄处两岸似乎援手可握,宽处可容一船周转裕如,也不过隔水可呼。从平江路向南,走几步便能听到古琴悠扬,是一琴馆,据称请了吴派传人来讲授琴艺。取道中张家巷,不几步,又是一种江南丝竹之声,喜气热闹。循声向前,是一处评弹博物馆,绕过前厅展设,后院即是书场。赶得巧,花上几块门票,听上一段弹词,看台上人说噱弹唱,也不由人听得神采飞扬。从书场转出,再往巷子深处走,又见一处昆曲博物馆。崇脊筒瓦,牌匾显赫,还挂着大红灯笼,似与一般传统的建筑相似,乍一看也没觉得什么稀奇,事实上要走进去才觉得好。庭院宽敞,石板铺地,两边是厢楼,北为朝南的大厅,南面正中是一个古戏台。
而从今天来看,平江路俨然成为了一条时尚气息很浓的街道。一侧是门类繁多的店面,一侧是特色鲜明的江南民宅,两者便以平江河相隔。中间由若干石板拱桥连接,相辅相成,倒也非常和谐。
平江路上的新鲜玩意儿可是不少,法国菜、印度菜、美国人开的咖啡吧,异域风情的画廊,手工艺品的小店,甚至还有专门卖筷子的卖家在此立了门户。我们选择了一家藏在角落里的茶座,柔美的侍者为我们开了门,引导靠窗的座位上,窗外的平江河泛起路边灯光的倒影,闪着波光粼粼。手中轻握着一杯碧螺春,淡淡茶香让我定了神,静了心。人声,乐声渐渐飘远,看着一缕缕水滴划过面前的窗,河水也起了涟漪,我知道,这是下了雨。此刻,只需安静,不必聆听,这平江路,这老城的小调,吟起的是心语……
很喜欢苏州的布局,从苏州站出发经过一座桥,驶上人民路,一切便一目了然了。前行不久,观前街就在眼前,横贯于人民路上,苏哥利酒店则位于其中。极富特色的荷花灯标志让苏哥利非常显眼。
精品酒店喜欢玩儿特色和艺术,这是众人皆知的。但我未曾想到苏哥利会把艺术和特色上升到如此的高度。进到大堂,不规则的玻璃背景墙和吊顶辅以紫色的底色,让你在夏天里顿觉凉爽不少。不一会儿,面容清秀的苏州姑娘Camilla快步迎上,作为传讯经理,Camilla带着我们来了一圈酒店环游。苏哥利的电梯可谓相当有趣儿:三部电梯分别以兵马俑、神舟飞船太空舱、开国大典为主题,造型也是惟妙惟肖。整个酒店的艺术主题为中国奇迹,分布于每个楼层的艺术品都是由苏州工艺美院的师生创作的,它们描绘了由古至今,中国所实现的种种发明。同时,设计者们又将现代元素与古代器物相结合。如此一半调侃,一半思索的风格,起码是引起了我的兴趣。如此一览,顿然觉得苏哥利像是一朵存在于老城区的奇葩,那么不同,却又符合了艺术气息极浓的城市底蕴。休息调整之后,我们在苏哥利的“零”法式餐厅用了餐。Camilla与稍后现身的区域公关总监Linda为我们推荐了牛排和土豆浓汤。“零”餐厅的厨师很好地还原了食材本身的香味儿,无论是牛排还是土豆浓汤,很难吃出调料的味道,满口的香气都是天然的。Camilla在了解我们此行的目的后,尽地主之宜,强烈推荐了平江路这个古色古吞并夹杂着当代艺术气息的老街,这倒是与我们不谋而合。
从苏哥利出发去平江路并不远,同行的人提议坐车,而我则更愿意步行,你不得不承认,当你静下心来看待这座老城,便会沉浸其中,它热闹却不喧闹,它柔和却不迷离,它悠闲却不懒隋,人们是生活而不是生存,当然,这与贫穷和富有无关。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却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故有同一路上,“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这是很典型的水乡特色。平江路实在是非常美好的一条古道,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上,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年来,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平江路两边小巷,特别是东边,还较好地保留了多条水巷,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平江路是沿河的路,这条路全长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长,两侧的横街窄巷就多了,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港、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
平江路又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是苏州一条历史悠久的经典水巷。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800多年来,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平江路算是苏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与观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平江路虽是作为历史文化街巷进行了保护改造,但主打的却是修旧如旧的牌。沿街不少老宅实已充作酒吧、会所,只是外表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门板之下,乍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业气,保住了市巷旧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情风貌。平江路周遭保留了大批老式民宅,远望也难得见到高楼钢筋。河道西面的民居多依河而建,上了年纪的老房子,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木料多用棕红或棕黑色,清淡分明。外墙多已斑驳,却如丹青淡剥。墙面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江南匠人的心思玲珑,把园林美学发挥到了日常住宅,幽静的河道便与粉墙黛瓦的房屋、楼阁、小桥、花木之间彼此借景,宛如一幅长卷画。偶然一枝柳树斜斜地倚到河面上,颇有拂波之意。河道窄处两岸似乎援手可握,宽处可容一船周转裕如,也不过隔水可呼。从平江路向南,走几步便能听到古琴悠扬,是一琴馆,据称请了吴派传人来讲授琴艺。取道中张家巷,不几步,又是一种江南丝竹之声,喜气热闹。循声向前,是一处评弹博物馆,绕过前厅展设,后院即是书场。赶得巧,花上几块门票,听上一段弹词,看台上人说噱弹唱,也不由人听得神采飞扬。从书场转出,再往巷子深处走,又见一处昆曲博物馆。崇脊筒瓦,牌匾显赫,还挂着大红灯笼,似与一般传统的建筑相似,乍一看也没觉得什么稀奇,事实上要走进去才觉得好。庭院宽敞,石板铺地,两边是厢楼,北为朝南的大厅,南面正中是一个古戏台。
而从今天来看,平江路俨然成为了一条时尚气息很浓的街道。一侧是门类繁多的店面,一侧是特色鲜明的江南民宅,两者便以平江河相隔。中间由若干石板拱桥连接,相辅相成,倒也非常和谐。
平江路上的新鲜玩意儿可是不少,法国菜、印度菜、美国人开的咖啡吧,异域风情的画廊,手工艺品的小店,甚至还有专门卖筷子的卖家在此立了门户。我们选择了一家藏在角落里的茶座,柔美的侍者为我们开了门,引导靠窗的座位上,窗外的平江河泛起路边灯光的倒影,闪着波光粼粼。手中轻握着一杯碧螺春,淡淡茶香让我定了神,静了心。人声,乐声渐渐飘远,看着一缕缕水滴划过面前的窗,河水也起了涟漪,我知道,这是下了雨。此刻,只需安静,不必聆听,这平江路,这老城的小调,吟起的是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