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酒水渠道解读

来源 :销售与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wa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的经销商不缺产品,缺的是发展生意所需要的智慧。那些按照传统的“业务员+产品+政策”模式来开发这个市场的厂家,多半会被经销商牵着鼻子走。
  
  败走上海
  
  某公司老板发誓要进入上海市场,认为这是企业从区域性变成全国性的标志性战略,因为长期以来自己的产品价格总是很低。进入上海,品牌价值提升,就可以逐渐提价,跻身全国大品牌的行列了。
  但在企业内部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企业老板为首的乐观派,认为现在产能足够强,利润在行业内也处于中上水平,产品在全国22个省份都有流通,进上海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当初自己的企业也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老板有句名言:只要有干劲,就算上海是根铁杵也能把它磨成针。
  另一种声音是以市场总监为首的悲观派,认为企业发展到现在,产能扩张很快,盈利能力尚可,但若进入上海,就是跳进火坑,没有什么便宜可赚,还不如按照现在的思路走下去。
  最终,在老板的一再坚持下,总监离开了企业,新来的销售负责人按照老板的设计,大张旗鼓地进入了上海。其作业过程大体包含三个部分:老板的意图+新总监的经验+执行者以前的习惯。
  前三个月,在高频率促销和大量政策面前,第一批货压下去了,价格也卖得还可以,在上海酒水市场总算露了个中档酒的脸面。老板挺满意,总监很冲动。
  很快,追加促销的报告如雪花般上来了,新总监招架不住,一走了之。老板紧急召集市场部门和销售部门成立联合协调小组,但还是把经销商都得罪了。最后算下账来,终端价格虽然比较高,但却相当于买一送一,实际价格比外地的还要低。企业试图再进入这个市场时,连经销商都找不到了。
  
  特殊的上海
  
  没有充分了解就冲动地进入新市场,把以往销售模式简单嫁接到新市场,这是很多企业一直在犯的错误。上海乃至长三角市场的新问题,常常是企业在其他地区没有经历过的,因此无经验可复制,而企业现有资源,又无法跟上这个区域的发展速度。
  在业态发展、消费习惯、商业趋势方面,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极具特殊性,这也是很多酒水企业感觉难以进入和难见效益的主要原因。
  1.没有结构化地看待这个市场,对市场的容量和消费限量等数据没有基础性概念。比如,很多人认为进上海就是进大卖场或进大酒店。事实上,上海的酒水市场也是分区域的,笼统地强行进入就会面临非常大的费用陷阱。
  2.这里的经销商普遍比较牛,实力比较强,即使在一个郊县,也经常能够找到一两家营业额在亿元以上的经销商。他们在产品选择上比较挑剔,有自己的产品意见和感觉,很多经销商的视野不比厂家窄,因此一般的企业无法对经销商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和笼络,产品到了这里之后马上变成费用黑洞和冲货乱价的源头。
  企业对这个市场既馋又怕,无法有效管理和掌控。传统的办事处、分公司模式在这里效果不大。那么,怎样才能笼络经销商,让他们按照企业的战略思路来运作市场呢?
  和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地区经销商面临的压力更大。这里的经销商不缺产品,缺的是发展生意所需要的智慧。那些按照传统的“业务员+产品+政策”模式来开发这个市场的厂家,多半会被经销商牵着鼻子走。
  
  上海洒水渠道基本面分析
  
  上海的发展特征非常明显地反映出中国的渠道形态,表面上是铁板一块,实际上还有相当多的市场空间,其酒水商业形态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1.商业业态发展极不平衡,市区和郊县的商业完全是两个天地,商超和餐饮在不同的区域表现差异巨大。
  比如,仅奉贤一个郊县的餐饮额就达到20亿元以上,因为那里每年都有300万以上的游客;在浦东沙川,流动人口比当地户籍人口还多,是有名的物流配送中心;嘉定的经济发展态势趋于成熟;松江和青浦则在快速成长中。
  整个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表现出极大不同,私营流通企业和国营商业系统,也都各有特色。市区将近1500家酒吧和1000多家KTV中,经销商自有品牌比比皆是,很多做了多年的经销商都说不清楚自己是卖什么品牌酒的。那些年营业额在1000万元~2000万元之间、经营特定渠道的经销商,经营着数以千计的产品。
  2.不同区域的洒水消费结构差异明显。传统的红、白、黄、啤的比例在郊区与市区完全不同:在郊区,啤酒和黄酒基本占了经销商60%以上的业务,在市区则不到50%。
  同时,这四个品种酒的消费趋势变化很快,每一种酒的消费情况与发展趋势都呈现出高低不同的曲线。四种酒水在郊县的品牌集中度过半,市区集中度稍低。所以,这个市场并非人们想当然的品牌消费市场,可能红酒集中一点,但其他三种酒的品牌集中度都相对较低。
  3.各区域市场的竞争程度不同,有的区域是两强争霸,有的区域是大象面对一群小老鼠,有的是三足鼎立;不同区域经销商竞争与合作的方式也不同,有的通过联合做到快速扩张,有的通过采购联盟实现暂时的资本合作,有的可能钟情大品牌,有的经销商则喜欢自己贴牌生产。
  每个郊县的酒水容量都在亿元以上,一般的乡镇酒水容量也有5000万元,九个郊县的酒水容量总共有10亿多元。
  4.不同经销商的经营质量差别明显。经销商在资金周转和商品周转两个指标上表现得并不是很好,尤其是资金指标比较差。
  上海地区经销商与厂家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在处理厂商关系上,上海的经销商也出现方向上的差异:郊县的经销商对底价销售比较看好;而城区的经销商就要先看厂家的投入了,很多厂家的产品看起来价格很高,但实际上中间的差价都让出去做市场了,很容易形成陷阱。
  总的看来,这个地区的经销商更愿意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来设计产品,他们普遍对自有品牌比较感兴趣。这要求厂家提供更加宽松的交流方式。
  而传统经销商的经营思路和经营模式无法对抗集团化、集中化作业的进攻。经销商的经营效率存在三个方面的特征(所用数据尽可能以快速消费品的酒饮为主,由于国际上统计对象和范围与国内有差异,数据可能有出入,但是并不影响最终结论):
  流通速度慢。国有商业流动资金年周转2.3次/年左右,私营/个体经销商的周转要快一些。但在长三角区域的经销商,其年周转次数也不过4次/年左右。而日本的批发零售企业的周转速度是15~18次/年,跨国连锁公司可以达到20~30次/年。
  库存率高。表现在两个方面:商品周转次数与商品库存占总销售额的比重。目前中国发达地区经销商的商品平均年周转在15—18次/年,而库存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在17%以上,国内现代商超的库存占比大约在4.22%。美国、日本、德国三国的平均库存占比在1.14%~1.29%之间。
  物流成本过高。根据世界银行测算,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6.7%,日本为9.6%,美国在2000年就降到了10.1%。
  5.上海地区经销商比较欠缺行业知识。他们需要第三方的专业智慧支持,但对一般厂家的业务和产品培训并不看好。
  目前厂家管理经销商的思路主要是从单一的品类出发,如果能够从多品种、多品类的角度为经销商导人管理理念,效果会比较好。
  经销商不喜欢开大会,需要有针对性、有差异化的分区域沟通形式。很多厂家从自身的业务出发,每年进行的经销商会议与其说是对经销商的沟通和培训,不如说是对经销商新一年负担增长的说明会。这样的会议很难取得实际成效,也很难形成经销商对厂家的依赖和忠诚。
  总的说来,上海的市场特点与消费习惯是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在现阶段,每个区域的经销商都有各自不同的整合作方式。即便是整个长三角地区,情况也基本如此。做好这些市场的前提是你到底对这些市场了解多少,对经销商了解多深。
其他文献
来自一线和渠道的抱怨    1.谁要是说能准确统计包括渠道和终端的进销存,纯属扯淡!下游分销商仓库成千上万,业务员也是人,怎么可能数得清?那些上报的“渠道库存”,不过是分销商随口应答加上销售人员主观臆测的结果。  不过总部也心知肚明,所以我们看到的销售计划,都是以销售目标为依据,绝少依据业务上报数据来定。这样的销售任务,如何让销售经理心服门服?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持,旺季断货、淡季胀库再常见不过了。 
期刊
前情介绍:  珠海拱北店挨了促销员后,销量提升了三倍之多。但牛然随后检查东乏市场时,发现黄岗店的促销员能力很差,甚至不敢与顾客打招呼。而类似情况在东莞分公司相当普遍,原因在于总部过于强调铺市进度。导致办事处主任精力集中于进店谈判,忽视了促销员的选拔  于是,牛然召开了东莞分公司“促销员选聘”专题会议。    乱上等于没上    “今天的东莞市场,是金世纪公司的利润支柱!甚至中山的亏损和深圳分公司的
期刊
品类管理之难    县级市场局促狭小,县级经销商很难像大城市经销商一样进行系统、科学的产品选择与经营。目前,他们在产品选择与品类管理上有以下瓶颈:    1.市场规模小,难得厂家青睐。  县级市场规模较小,运作及管理难度大,很多厂家都热衷于选择地级甚至省级经销商。县级经销商难以得到知名品牌的直接合作,不得不作为其产品分销商出现。    2.选择产品更多依赖原有的渠道。  大部分县级经销商都是脱胎于
期刊
进阶的烦恼    “单品类单品牌”经营成功了,经销商难免想要尝试一下“多品类多品牌”经营。道理很简单:谁不想把生意做得更大?谁不想证明自己是“多面能手”?但“多品类”操作的烦恼却是大大的:  1.新增品类与原先品类的渠道兼容度不高。    这说的是原先品类的主流渠道与新增品类的主流渠道不一致。比如啤酒经销商,主流渠道是餐饮店,如果接手方便面,渠道兼容度就很低,因为方便面的主流渠道在学校。试想一下,
期刊
“以前我的超市规模小,商品少,卖什么,卖得怎样,赚多赚少,我心里很清楚。现在店开多了,销售倒是提升了不少,可是一算账,怎么反而不赚钱了?!措施也采取了不少,可效果都不明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真把人急坏了!”  ——某零售商老总感言    “我要求主管定期做经营分析。可是我发现他们平常太忙,根本不能按时提交报告;更头疼的是,即使报告交给我了,各部门的数据却核对不上,不但不能给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反而
期刊
单品类单品脾难题:生存基础薄弱    如果以经营模式来看,单品类单品牌的经销商几乎是无利可图的。他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成功?    1.产品力很强,销售量很大。  经销商的利润来自销量,在一定产品利润的基础上,销量越大,相对利润就会越高。用损益平衡作例子,如果经销商的固定费用加经销费用为2万元,产品利润平均20%,产品平均单价10元,每一盒产品可以赚2元,2万元除以2元就等于1万盒。只要这个单品
期刊
主持人:姬大鹏 袁 航  特约撰搞:朱丽叶 高 辉 刘 超 蒋廉雄    盛宴下的消费迷雾  朱丽叶 高 辉    假短暂的消费狂潮后,呈现给公众的是一份亮丽的业绩报表——假日期间的消费出现爆炸式的增长,但是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令人欣喜的统计数据上时,却只看到了假日经济的表面战果。在拉动需求的表象背后,更深层面的是长假打破了原有的消费规律和消费需求,它转移消费时空,改变消费版图,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期刊
品牌专营商的困局    王经理是国内某知名乳品A品牌的一位区域专营代理商。十年间,王经理一直跟随A品牌,深得厂家信任。依靠牢固的厂商合作关系,王经理把A品牌做成了当地的强势品牌,使其连续5年在当地同类商品中“销售第一”,还把这个区做成了A品牌的样板市场。王经理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食品公司,发展成为固定资产上千万、年营业额近亿元的大型乳品销售公司。  但是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
期刊
从购买频次上说,家乐福在该排名里绝对跌入倒数3名,大约是苏果的1/5,但其市场份额却是后者的3倍。这说明家乐福的客单价远远高于苏果。    [说明]      诸位读者在下面看到的数据,是由CTR市场研究提前供给本刊独家发布的。它们来自一种极为独特的顾客调研方式——基于消费者固定样组的顾客行为连续分析。说得简单些,就是在全国15个重点城市,抽取10000个家庭,以日记法纪录他们每天在各个快速消费品
期刊
国产手机厂家在积重难返的困境中,顶着许多行业观察家吹毛求疵的悲观预言、国外手机巨头凶悍凌厉的进攻、黑手机肆无忌惮的阻截,开始了凤凰涅架式的变革。  近期公布的各家国产手机公司2005年度财报比较难看:除TCL手机(TCL通讯)净亏16亿元之外,波导净亏也达4.71亿元,位于国内手机销量前十的夏新、康佳、海尔的亏损都在亿元以上。  但据同期公布的季报和来自企业内部的信息表明,国产手机厂家今年大多扭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