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外语交际法教学的一些思考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hua230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际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理论基础来自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Robinson(1984)认为交际语言教学注重和强调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语言运用,其重点不在语言知识。语言运用为交际目的服务,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的精髓。交际原则、任务原则和意义原则是交际法学习的三条原则。交际教学的核心观点是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交际需求和教学过程要交际化。
  Canale和Swain(1980)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黄国文(1993)认为“交际能力”有强式和弱式之分,对应的交际语言教学也有强势和弱式之分。“为交际而学(教)”属于弱式,“通过交际而学”则属于强式。语言教学中的交际能力是弱式的,与Hymes(1972)所说的交际能力有很多不相同。它是一个相对的,可比较的,动态的,具体的,有程度高低之分的概念,常用来表示使用语言的技能或水平。
  认知心理学理论(Anderson,1981)认为,人类加工信息的结果是获得两类知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 ledge)。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某物是事实的知识,是人有意识掌握的、可以陈述的、以命题方式储存在大脑中的事实、概念、或观念构成的信息。程序性知识指人们运用规则对外办事和对内调控的认知技能。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知”即“信息加工”。在英语认知过程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前者涉及“知”;后者涉及“做”。获取程序性知识,就是说英语认知过程由“知”转向“做”,即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就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而言,如果学习者的英语学习仅停留在陈述性知识阶段,那学习者只能口头陈述有关英语知识,而不能真正实际运用这些知识。可见,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是语言技能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程序性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结合以往文献资料,我们英语课堂的交际法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是交际法在英语教学上的应用缺乏科学的认知学习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外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孙鸣,2007)。
  语言学家Widdowson(1991)曾对交际法有过评价:交际法注重让学习者用语言“做”事,表达观念和完成各种交际行为。交际法强调“做”,强调“自然语言学习”和“自然语言使用”,核心理念是在学习如何得体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不经意地学会该语言,或通过自己的推断获取语言知识,学习结果自然是“由做而知”。由此可见,交际法教学所关注的是给学习者创建用语言“做”事的条件,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语言形式,而是用语言形式完成交际功能。
  由此可见,交际法主张以“做”为先,先“做”后“知”。而外语认知过程始于陈述性知识,即以“知”为先。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来说,学习者获取的有关英语的陈述性知识是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前提条件,也是“做”(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心理语言学研究也表明, 语言的使用以认知为基础(桂诗春, 2002)。既然语言认知涉及陈述性知识, 语言使用涉及程序性知识。如果学习者头脑里缺乏“知什么”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即陈述性知识),那么学习者该如何完成“做”(程序性知识)的过程呢?因此,“知”应该是“做”的基础和源泉,“做”的实现要建立在已有的“知”的基础上。
  英国语言学教授Johnson(2001)通过对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和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的研究提出了两条掌握外语的途径。语言学得始于陈述性知识,然后转向程序性知识;语言习得则恰恰相反。可见,外语学习途径是“学得为先”,即“以知为先”。从外语学习理论看,对缺乏英语环境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习者来说,英语学习显然不是母语习得。
  因此,结合我国外语交际法教学的实际情况,主张通过语言习得途径去掌握外语交际法教学的理念不太符合中国英语的教学实际,也缺乏科学的外语学习认知理论基础。Anderson(1990)的研究表明,任何技能学习都反映出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可见,英语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才能得以实现。学习者通过运用英语语言与文化背景知识(陈述性知识)進行大量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实践(程序性知识),能够不断提高英语使用能力。
  总之,在外语学习的程序性知识阶段,“做”对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来说,交际法所主张的“以做为先”、“由做而知”,“重做轻知”的教学理念不符合外语学习认知过程及其规律(孙鸣,2007)。交际教学法对于“做”的过度重视,忽略了外语认知过程中陈述性知识的作用,也忽视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相互关系。因此,外语教学应遵循外语学习的认知规律,即以“知”为基础、从“知”到“做”逐步进行。我们必须重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英语学习者的“知”与“做”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注重学习者对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注重两种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参考文献:
  [1]Anderson,J.R.(1981)Cognitive Skills and Their Acquisition [M].Hillsdale,NY:Erlaum.
  [2]Hymes,D.(1972)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 Pride,J.&Holmes,J.(Eds.)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
  [3]Widdowson,H.G.(1991)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4]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黄国文.交际能力与交际语言教学[J].现代外语,1993(3):14-19,30.
  [6]孙鸣.我国英语交际法教学之若干问题再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26-28.
  作者简介:
  邓元(1990—),女,湖南省娄底市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二语习得,教学法研究。
其他文献
根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体育教学应该体现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以施教者为主,引导并推进教学工作,而学生作为受教者主体的作用大多被忽视,这种传统
摘 要:近些年以来,信息化正在融入各个行业生产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在高中阶段的学科体系中,信息技术构成了其中核心性的学科。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日常教学涉及到专业性的学科思维、动手操作技能以及认知能力等。因此可见,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具有很显著的专业性特征,在这其中也涉及到多样化的课堂模式。面对新课改的全新形势,師生针对信息技术学科应当予以更多的关注,因地制宜探求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模式以及教学方法。  关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1.创设富有趣味性
期刊
现阶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从理念、方法、手段上都做出了很大调整,其中教学方法的改变尤为突出。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就高中数学分组教学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职校学生的心理品质现状及其存在差距的原因,充分发挥德育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更新教师观念,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出台并逐步实施,高中数学教学从理念、方法、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基层教学单位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也不断升级,总体来看改革趋向良好,但是问题依然存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2月14日至15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天津市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进行会前集中视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指示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育有过这样的论述:“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生为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这段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我觉得语文老师应培养学生以下学习语文的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很多学生忽视课前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不会预习或是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为此,应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①熟读课文;②
期刊
摘 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导致农村学生身上感恩意识缺失。如今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学校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还需要进行情感教育,而培养农村学生感恩意识,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本文就农村学生对于感恩意识的缺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加强农村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农村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对策  一、农村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
物理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教学行为,能够激活课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是彰显学生个性、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的有效途径。但是,物理教师的课堂讨论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