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转入幕后,“文本”统领江山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c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诠释学的发展和作者、文本、读者息息相关。随着诠释学的发展,“作者”逐渐转入幕后,“文本”开始展现它的重要性。可见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文本在时代中都占着十分重要地位。本文从诠释学的角度来探讨文本的重要性,并分别从几个重要的文学家的理论出发研究文本的发展和变化。最后放眼当代,研究文本的改革和诠释学实践性的发展。
  【关键词】:作者;文本;超文本;诠释学
  一、天下霸主独展魅力:“作者中心论”
  (一)施莱尔马赫的“作者中心论”
  最初,诠释学就是一种方法和工具,帮助解释圣经和法律。在神学中,神不是直接把旨意传达给人类,而是安排一名使者——赫尔墨斯来转达。在这个过程中,神的意愿被翻译、解释,然后被人们接受。如果把神的话语看作是一个文本,那么神就是作者。赫尔墨斯并非要告诉人们文本的意义,而是上帝的旨意。所以此刻的文本只是一个中介,透过文本,人们才能知晓上帝真正的意愿。我们可以把这个看成是最早的“作者中心论”。
  随后,“作者中心论”在施莱尔马赫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他在这段历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原本只解释圣经和律法的诠释学在他的带领下延伸到各种经典古籍作品中,遂后称之为“普通诠释学”。 施莱尔马赫的作者中心,是从研究《圣经》开始的。他发现用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即教义和语义来解释《圣经》会产生矛盾。由此及彼,他認为对文本和作者的理解也不能同日而语,理解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就像研究《圣经》一样。
  其次,施莱尔马赫认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就是透过作品,重构作者的内心。施莱尔马赫发现,语言除了本意,言外之意是存在的,作品意义具有多义性,那么确定的文字直接表达作者的意图,不确定的部分需要再现作者心理状态来确定。所以,作者才是文学研究最重要的那个。
  (二)狄尔泰与他的作者
  威廉?狄尔泰的出现,使诠释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不仅确立了精神科学,而且还把诠释学放在了认识论的高度。作为和自然科学相对应的精神科学,更注重人类精神的历史发展。狄尔泰认为诠释学更是一切精神科学的基础和核心。精神作为“表达”方式的存在,是某些精神物质的表达。由此可知,这种表达方式,狄尔泰更想研究作者的精神实质。
  另一方面,他继承了施莱尔马赫,但是更重视“体验”,他认为任何事情都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可以获得,对作者和文本的理解也不例外。阅读文本时,摒弃自己的人生体验,让自己处于中空状态,用你所感悟的作者经验去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狄尔泰所说的“体验”来自于作者,不是文本和读者。
  二、翻身作主一统江山:“文本中心论”
  (一)伽达默尔走出“作者”重围
  解释是因为它本来的存在让主体不得不去理解一些客体。我们使用这个概念是因为它本身就在那儿。他的存在哲学,把诠释学上升为现象学哲学,称为“现象学诠释学”。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也是让人从言语中看到事物如其所是那样展示自身的深意。“此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诠释学的中心不再是通过文本重构作者意愿和思想,而是转向文本,回归语言。
  伽达默尔顺应海德格尔的号召,认为诠释学从本质上来就是理解文本。从时间间距的概念中,伽达默尔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之间表现出一种张力,解释的对象就在这个间距之间,所以诠释学就是处于“中间地带”,则文本自身所带来的感情和意义最重要。从理解的历史性中可以知道,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要建立在当下历史环境中,让诠释学境遇来解释其意义。
  施莱尔马赫曾经说过诠释者要比作者更好地去理解作品,把握作者的心理状态。可伽达默尔表明理解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更好地创造,任何东西都在不断地更新自己。因为历史是变化的,所以文本也不依赖于任何解释意义本身。可见,在文学批评中,文本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其次,文本地位的上升也体现在伽达默尔再次找回的“应用”功能上。此功能被运用到诠释学中,并表达艺术作品的重要性。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也许并没有直接把文本看作解释的中心,他也并不是第一个从作者走向文本的,但他给诠释学打开了一个豁口,让更多的领域享受诠释学的成果,突破“作者”重围,引领“文本”新方向。
  (二)利科尔决定文本的地位
  保罗?利科尔继承和发展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发展了一种现象学的诠释学的综合诠释学。在他这里,“文本中心论”坐稳江山。在利科尔的本文解释理论中,他认为文本可以取代话语。其一,话语存在于谈话之间,谈话产生的表情、环境只是暂时的。其二,文本是话语的固定,是一种恒久的形式,所以为我们的理解带来了无限的意义可能性。
  在利科尔的诠释学理论中,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意义不是一回事。正如伽达默尔的“时间间距”概念一样,文本和作者之间是有一个“间距”的,则作者写下文字的情感和文本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情感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圣经》,某些部分文字直接表达了上帝的旨意,而有些地方则会模棱两可,意义含糊,诠释者则会运用语义学来解释其中深沉含义。研讨文本,才能让《圣经》深入人中。
  利科尔对于“文本中心论”又提了“占有”这个概念,原指把异化了的东西重新占为己有,文本会把自身的经验转送给读者,对自我进行反思,揭示出隐藏的自我。比如阅读关于“二战”的文本,读者会不自觉地进入到它所描述地二战场面,随后你所了解的战争都是这个文本带给你的经验。文本丰富了你的生活和经验。
  三、文本之治:超越文本的“超文本”
  文本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改头换面。它越来越不遵循传统,想要彰显自身现代性风格。其中多媒体就是它最大的助理。通过网络、影视等多种媒介对文字的收集和处理,这些信息和文本已经变得五花八门,甚至可以联系到世界其他文本。这种非线性、非中心的零碎化文本,就是“超文本”。
  比如我们微信朋友圈里发表的言语、各大浏览器中的娱乐八卦、甚至包括游戏、广告等。超文本的出现,也许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和阅读方式。比如最近很火的电视剧《锦绣未央》的小说原著抄袭事件里出现了“计算机自动写作软件”,就是利用超文本的原理来运行的。设定情节模式,自动寻找文字,形成文本。
  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文本都已不再因循守旧,和网络建立起了庞大的“超文本”,那么诠释学也一定在不断地强大着自己。既然超文本比起传统文本来说更多元,更加变化多端,那么理解和解释也要不断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自己。比如近几年流行的网络用语,“同学”可以说成“童鞋”,用谐音来表达文字的俏皮;“我也是醉了”来说明我对这个处境的无话可说,并不是真的醉了,凡种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诠释学在当代社会的实际应用,表明它海纳百川,一直在自己的人文科学领域中不断前行。
  总的来说,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三个阶段和诠释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使传统得到延续,历史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M].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3] 林清.论保罗·利科尔的文本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5] 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6] 潘德荣,彭启福.当代诠释学中的间距概念[J].哲学研究, 1994,(8).
  [7]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陶远华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8]王逢振.《网络幽灵》[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9]何道宽.《从纸媒阅读到超文本阅读》[J], http://www. donews. Com.
  [10] 南帆.《电子时代的文学命运》[J].《天涯》, 1998(6).
其他文献
【摘要】:藏族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这些文化不是一气呵成的,也受到了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来自佛经翻译过程之中。与此同时,藏族文化也进行过输出,在文化输入和输出的历史过程中,藏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藏族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况进行分析,浅析其所受到的一些影响。  【关键词】:藏族文化;翻译;影响  我们现在所形成的文化是过去几个世纪中不断演化而来,演化并不代表进化
期刊
【摘要】:大学寮,是奈良平安时代日本效仿唐朝律令制后,为培养选拔官员而设立的朝廷教育机关。大学寮的毕业生参加与中国科举制类似的贡举考试而获取功名。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存在了400余年,对当时日本的文化教育和文化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古代日本文化水平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汉学之风的兴起,到平安中后期繁荣起来的本土“国风文化”。其时代文化中心都是文学,而作为古代日本文化的巅峰,其兴起与大学寮之间有
期刊
【摘要】:本报告主要描述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Transmate单机版对BBC新闻(英译汉)翻译的过程,通过对软件的介绍、翻译记忆的准备、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详细分析与思考,表明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Transmate确实能够为译者所用。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Transmate;分析  引言  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CAT)是在几十年人类探索使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发展趋势势不可挡。本文立足新媒体背景,对平面设计中图形图像语言由传统静止状态向动态图形的转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分析了平面设计的发展方向,总结了动态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特征,推动平面设计领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新媒体;平面设计;图形图形语言;发展;蜕变  前言:  对于动态而言,代表了图形或者图像的呈现模式,隶属设计语言范畴,发展时间不长,具有全新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探究若儿盖十二部落的形成和它的历史渊源来阐述若尔盖十二部落与吐蕃王朝的关系。以及若尔盖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雄厚的民族地区,探讨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在整个部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别具风采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若尔盖十二部落;吐蕃;民俗文化  若尔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现属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富,蕴含着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通过考古发现若尔
期刊
【摘要】:本文以“家暴”为例对近期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有关“女性人身安全”的社会问题的分析,讨论当代社会中女性人身安全遭到侵害、未能真正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的原因及其背后所反映的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现状,进而对我们应该如何保障女性应有的权益,实现女性的自由提出建议。  【关键词】:男女平等;女权主义;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  一.社会现状:女性的自由受到威胁  (一)社会问题  近年来社会上涉及女性安
期刊
德国社会及德国民众向来具备强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各个阶层知识产权的侵犯也几乎是零容忍态度。2011年德国前国防部长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的剽窃风波便在德国引起了渲染大波。这位德国前国防部长出身贵族,政治生涯顺风顺水,曾是德国最被看好的政治家之一。然而在2011年自从他的博士论文被举报为剽窃后,来自社会各界的抨击和讨伐令这位政治家的政治生涯跌落到了谷底,最后不得不引
期刊
【摘要】:在现代民间社会中还广泛存在庙会这一活动形式,作为民眾生活的其中一部分,庙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本文介绍了华彰村庙会的传说和过程。  【关键词】:村落庙会;传说;仪式过程  一、华彰村简介  华彰村隶属广西百色市田阳县玉凤镇,共有十个屯,分别为:弄腰屯、巴朗屯、巴令屯、巴造屯、巴桃屯、作里屯、平那屯、平笼屯、那朝屯,那类屯。其中,弄腰、巴朗、巴令、巴造和巴桃属于华彰村下段
期刊
一、“游”与中国文艺  唐君毅是这样描述“中国艺术精神”的:“中国文学艺术之精神,其异于西洋文学艺术之精神者,即在中国文学艺术之可供人之游。凡可游者之伟大与高卓,皆可亲近之伟大与高卓、似平凡卑近之伟大与高卓,亦即‘可使人之精神,涵育于其中,皆自然生长而向上’之伟大与高卓。凡可游者,皆必待人精神真入乎其内,而藏焉、息焉、修焉、游焉,乃真知其美之所在。”唐君毅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分两大章节,考察
期刊
【摘要】:“公意”是指政府的决定要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意愿。从古希腊时期起,民众的选举权就受到了重视,虽然在之后由于战争频发,民主被专制压迫了很长时间,但是从近现代以来,由于资本主义革命运动的推进,公意民主再次回到了大众的视野里。在它的影响下,各民主制国家纷纷重视起公民的意志,而选举权恰恰是公民意志最直接的表现。公意对民主的影响虽然存在着耗资巨大,选举者社会阅历良莠不齐等缺陷,但是它最大程度保障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