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对于优秀高等教师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出台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高校人才引进中住房安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客观问题,随后立足于实际,提出了关于住房安置策略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住房安置;存在问题;优化对策
引言
为了适应人才引进需要,许多高校都采取了住房安置策略,但是随着教师数量的增加和用地成本的上涨,住房安置策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住房面积偏小,需要“论资历”排队等。住房问题不能妥善解决,轻则影响教师人才的工作效率,严重情况还会导致人才的流失,因此必须引起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只有深入分析问题原因,打出住房安置的“组合拳”,才能真正消除青年教职工的住房问题,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一、高校现行的人才住房安置策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高校为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教师和专家人才,先后出台了包括住房安置、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条件在内的人才吸引措施,对于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综合实力、提高高校办学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后,由于高校可供分配的住房资源逐渐紧张,因此对住房安置策略进行了调整,从原来的实物安置向住房补贴转变。
住房补贴根据发放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按月发放和一次性发放两种模式。例如北京大学在2006年实施了《北京大学教职工住房补贴调整实施办法》,根据教职工行政职务的高低设计了不同的补贴标准,高级教师每月最高可领1600元的住房补贴。而浙江大学在2004年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则是采取了一次性发放模式,根据引进人才专业、资历等条件的不同,一次性住房补贴的数额通常在20-50万之间。
二、高校引进人才住房安置策略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一)住房安置中“排队”时间过长
为了保证高校住房安置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学校方面需要对申请住房安置的教师共进行全面的调查工作,包括住房普查、材料审批和资质筛选等。由于教职工人数较多,学校不得不采取“分批、分轮”发放补贴的措施。在这种工作模式下,部分教职工由于排名靠后,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拿到住房补贴。除此之外,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与引进人才进行洽谈时,没有详细说明本校实施的住房安置政策,对于提供住房的面积、房屋所在的地段以及补贴量化形式等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这也会导致优秀教师人才在入职之后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二)不能适应住房市场化发展趋势
在市场化背景下,高校住房也从低租金的福利型住房向实物分配的商品化住房改革。在改革之后,一方面是短期内教职工需要自行承担较多的购房费用,而许多青年教职工正处于25-30岁的年龄,加上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很难承担这部分费用;另一方面则是住房的后勤服务完全有学校后勤部门提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服务滞后的问题。另外,由于监管不到位,也偶尔出现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便利,享受学校的补贴优惠或是占用住房补贴名额,损害了青年教职工的利益。
三、高校引进人才住房安置策略的优化
(一)实施分层次的住房安置
现阶段高校在引进人才住房安置方面采取了多样化的策略,以更好的满足不同青年教师的住房需求。例如有的学校采用免费提供临时租赁型住房的方式,有的学校则发放购房补贴等。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对青年教职工具体情况的调查,分别为教职工提供多样化的住房安置选择。例如针对本身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青年教师,可以在学校补助的前提下,自己拿出部分资金购房;对于那些家庭条件较差的教职工,则可以为其提供免费或低租金的青年教师公寓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尽可能多的满足更多青年教职工的住房需求,对于吸引优秀教师人才有良好效果。
(二)加强多方合作,联手解決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
高学历的人才是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吸引和留住人才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也为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持。因此,学校方面应当积极加强与社会组织、政府机关等机构的联合,共同致力于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安置问题。例如自2016年开始,国内武汉、南京等城市先后施行了人才安居保障措施,为大学生、高学历人才在本市落户提供便利,并且着重解决高素质人才的“住房难”问题。通过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的合作,真正解决高素质人才在住房问题上的后顾之忧。
(三)适当提升青年教职工的工作待遇
完善高校住房补贴政策,切实提高青年教职工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住房消费能力。各高校都有住房政策,大多数都包括了住房补贴政策,针对不同职级或年龄进行补贴。租房居住的主要是青年教职工,购房的主要是中青年教职工,而在对各高校住房政策的调查梳理中发现,这类教职工所获得的住房补贴往往较低,这也与他们年龄较低,工作年限短有关。应该首先落实对青年教职工的住房货币化补贴。有的高校对青年教职工在购房时发放一次性的补贴,即使数量不多,也可以部分缓解他们的购房压力。也可以对青年教职工优先发放住房补贴,适当提高补贴额度,对经济困难的青年教职工在租房购房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照顾。
四、结语
随着引进人才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进人才住房问题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但直接关系到引进人才的利益,而且也关系到高校原有教职工的利益和社会商品房的供应。但只要我们坚持走货币化安置的道路,就能克服高校住房资源紧缺这一瓶颈,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温伟民,侯艳艳.住房分配货币化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住房情况现状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3,(01):117-119.
作者简介:
王福元,沈阳师范大学后勤工作处。
关键词:住房安置;存在问题;优化对策
引言
为了适应人才引进需要,许多高校都采取了住房安置策略,但是随着教师数量的增加和用地成本的上涨,住房安置策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住房面积偏小,需要“论资历”排队等。住房问题不能妥善解决,轻则影响教师人才的工作效率,严重情况还会导致人才的流失,因此必须引起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只有深入分析问题原因,打出住房安置的“组合拳”,才能真正消除青年教职工的住房问题,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一、高校现行的人才住房安置策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高校为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教师和专家人才,先后出台了包括住房安置、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条件在内的人才吸引措施,对于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综合实力、提高高校办学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后,由于高校可供分配的住房资源逐渐紧张,因此对住房安置策略进行了调整,从原来的实物安置向住房补贴转变。
住房补贴根据发放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按月发放和一次性发放两种模式。例如北京大学在2006年实施了《北京大学教职工住房补贴调整实施办法》,根据教职工行政职务的高低设计了不同的补贴标准,高级教师每月最高可领1600元的住房补贴。而浙江大学在2004年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则是采取了一次性发放模式,根据引进人才专业、资历等条件的不同,一次性住房补贴的数额通常在20-50万之间。
二、高校引进人才住房安置策略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一)住房安置中“排队”时间过长
为了保证高校住房安置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学校方面需要对申请住房安置的教师共进行全面的调查工作,包括住房普查、材料审批和资质筛选等。由于教职工人数较多,学校不得不采取“分批、分轮”发放补贴的措施。在这种工作模式下,部分教职工由于排名靠后,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拿到住房补贴。除此之外,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与引进人才进行洽谈时,没有详细说明本校实施的住房安置政策,对于提供住房的面积、房屋所在的地段以及补贴量化形式等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这也会导致优秀教师人才在入职之后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二)不能适应住房市场化发展趋势
在市场化背景下,高校住房也从低租金的福利型住房向实物分配的商品化住房改革。在改革之后,一方面是短期内教职工需要自行承担较多的购房费用,而许多青年教职工正处于25-30岁的年龄,加上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很难承担这部分费用;另一方面则是住房的后勤服务完全有学校后勤部门提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服务滞后的问题。另外,由于监管不到位,也偶尔出现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便利,享受学校的补贴优惠或是占用住房补贴名额,损害了青年教职工的利益。
三、高校引进人才住房安置策略的优化
(一)实施分层次的住房安置
现阶段高校在引进人才住房安置方面采取了多样化的策略,以更好的满足不同青年教师的住房需求。例如有的学校采用免费提供临时租赁型住房的方式,有的学校则发放购房补贴等。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对青年教职工具体情况的调查,分别为教职工提供多样化的住房安置选择。例如针对本身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青年教师,可以在学校补助的前提下,自己拿出部分资金购房;对于那些家庭条件较差的教职工,则可以为其提供免费或低租金的青年教师公寓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尽可能多的满足更多青年教职工的住房需求,对于吸引优秀教师人才有良好效果。
(二)加强多方合作,联手解決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
高学历的人才是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吸引和留住人才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也为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持。因此,学校方面应当积极加强与社会组织、政府机关等机构的联合,共同致力于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安置问题。例如自2016年开始,国内武汉、南京等城市先后施行了人才安居保障措施,为大学生、高学历人才在本市落户提供便利,并且着重解决高素质人才的“住房难”问题。通过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的合作,真正解决高素质人才在住房问题上的后顾之忧。
(三)适当提升青年教职工的工作待遇
完善高校住房补贴政策,切实提高青年教职工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住房消费能力。各高校都有住房政策,大多数都包括了住房补贴政策,针对不同职级或年龄进行补贴。租房居住的主要是青年教职工,购房的主要是中青年教职工,而在对各高校住房政策的调查梳理中发现,这类教职工所获得的住房补贴往往较低,这也与他们年龄较低,工作年限短有关。应该首先落实对青年教职工的住房货币化补贴。有的高校对青年教职工在购房时发放一次性的补贴,即使数量不多,也可以部分缓解他们的购房压力。也可以对青年教职工优先发放住房补贴,适当提高补贴额度,对经济困难的青年教职工在租房购房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照顾。
四、结语
随着引进人才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进人才住房问题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但直接关系到引进人才的利益,而且也关系到高校原有教职工的利益和社会商品房的供应。但只要我们坚持走货币化安置的道路,就能克服高校住房资源紧缺这一瓶颈,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温伟民,侯艳艳.住房分配货币化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住房情况现状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3,(01):117-119.
作者简介:
王福元,沈阳师范大学后勤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