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治理的成效、隐忧与期待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尽管从国家治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区治理,在这一脉相承的治理体系中社区治理处于末端,但却起着最为基础的作用,正如俗话所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夯实城乡社区治理,不能盲目而为,必须在深入了解其成效、隐忧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
  关键词 国家治理 社会治理 社区治理
  作者简介:覃国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负责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099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以来,全国上下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形成了从国家治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区治理一脉相承的治理体系。在社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今天,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必须以基层治理为支撑。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单元,社区与社会犹如砖瓦与大厦,只有社区治理好了,社会治理才有底气。为了切实推进社区治理,笔者在湖北开展了系列调研。
  一、城乡社区治理的成效
  近年来,全国着力加强社区治理, 2016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 。总体来说,经过多方努力,我国社区治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社区治理平台逐步完善
  根据中央规定,全国各地加强社区治理平台建设,湖北也在省委的领导下积极推动。
  一是确立领导机构。目前全省17个地市州共有24822个农村社区、4368个城市社区,所有市州、80%的县(市、区)对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其中,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占60%,由党政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占40%;为充实社区治理力量,有35个地方成立了专门的社区工作局,挂靠在民政部门,配备了工作人员,落实了工作经费;各地还通过将社区治理纳入党委政府重要 “民生工程”、“十件实事”等措施来推进。
  二是服务站台搭建。“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5.5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6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3611个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项目进行了资助,带动地方投入资金 32亿元。2016年,全省共新建、改扩建210个社区公共服务站,投入资金1.87亿元。全省城镇社区公共服务站建筑面积平均达到680平方米,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方便、优质、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三是工作人员配备。全省共有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近5万名,基本实现每个社区有1名大学生,持证社工比例大幅提升;全省共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1万多个,志愿者人数超过230万,其中注册志愿者30余万。
  (二)社区治理机制不断创新
  近几年,全国积极推动政社互动、建立“三社协作”(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加强基层协商,逐步建立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居民间的合作机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就湖北来说:培训社区居委会干部5000多人,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创投活动,培育社区公益服务组织500多个;更重要的是,2016年7月湖北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要求“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扩宽协商范围和渠道,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民主权利,力争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参与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樣、程序规范、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城乡社区协商新局面” 。随后,城乡社区积极开展协商民主活动,全省城乡社区协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先后涌现出武汉市的社区事务听证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江汉区的“居民论坛”和“门栋自治”、汉阳区的“社区对话”、沙市的“居民说事”、孝南区的“轮值主席制”、鄂州市的“一事一议”、恩施市的“1 4 X”村务公开模式、安陆市的民主议事恳谈会等成功典型。
  (三)农村社区治理稳步推进
  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各地在重点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治理实验。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同年11月,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此后,省财政共安排5000万元,对全省1000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站给予补助。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99个县市区、828个乡镇、5070个村开展了试点工作。试点村的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86%,面积在300-500平方米且功能比较规范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站达48%,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占25%。各地在村级普遍实现了网格化管理,建立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
  (四)社区治理水平得到提升
  2013年以来,全国开展了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力促社区治理政策落实,提升了社区治理整体水平,形成全员动员、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2014年7月,湖北省政府下发《关于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情况的通报》,表彰了20个示范城区(县、市)、29个示范街道(乡镇),109个五星级示范社区、217个四星级示范社区 。2014年11月,全省有67家单位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湖北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数量全国排名第三,“全国示范街道”、“全国示范社区”数量也在全国排名靠前。
  (五)社区减负增效工作有序开展
  2017年7月,为减轻社区行政负担,切实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民政部、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从依法确定社区工作事项、规范社区考核评比活动、清理社区工作机构和牌子、精简社区会议和台账、严格社区印章管理使用、整合社区信息网络、增强社区服务能力等七个方面,对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基于此,2016年,湖北省民政厅联合省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开展社区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开展社区组织减负增效专项行动 。经过整治:   一是规范了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全省17个地市州参照《社区依法履行的工作事项参考目录》、《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履行的工作事项参考目录》,制定了社区工作事项清单、社区协助职能部门工作项目清单。
  二是大幅减少社区工作综合考核评比,武汉市取消市级以下向社区开展的达标评比活动,保留由社区自愿申报的国家级、省级创建事项;荆门市的考评项目从30多项减少到12项。
  三是清理社区工作机构和牌子。各地认真清理过多过滥的制度、匾牌,按规定社区办公场所对外只悬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两块牌子。仅恩施州在“减负行动”中就撤销组织机构5928个、门外悬挂长牌9271块、室内标示牌28668块、上墙制度70593项。
  四是压缩社区会议和台账,减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职能部门要求社区参加的会议和活动,对社区里的台账、报表资料进行整合。仅恩施州就削减社区工作台帐22702本,村(社区)平均9本。
  五是严格社区印章管理使用,制定社区印章使用范围清单。整顿后,武汉市取消社区居委会出具的证明21项;荆门市社区居委会出具的盖章证明由170多项减少到31项。
  二、城乡社区治理的隐忧
  尽管经过近17年的奋斗,社区治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小觑的问题。
  (一)治理体制不顺畅
  社区治理由纪委、综治、民政等部门多头指导、多头推进、要求各异。社区本应以群众自治为主,但许多部門和乡镇(街道)将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致使社区工作有“七多”,即承接的管理服务多、应对的检查考核多、完成的台账报表多、出具的证明盖章多、连接的信息网络多、承担的临时任务多、悬挂的各类牌子多。据统计,有26个政府部门的215项工作下沉到社区,每个社区一年要应对140多次检查考核,导致社区工作负担重,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自治功能发挥不足。尽管2016年9月《关于开展社区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通知》印发后,全省部署了社区减负增效工作,到目前效果已经显现,可还不彻底,也有越减越“富”和牌子摘了工作照做的现象。
  (二)共治力量较薄弱
  全国各地在创新社区治理方面作了很多探索,仅湖北就积累了秭归县幸福村落建设和武昌区“三社协助”助推社区多元治理等模式,但由于社会组织发展滞后、总量少、结构失衡、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不强且渠道不畅,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参与有限,部分地方驻区单位以服务设施有限、经费不足等借口推卸共驻共治责任,社区居委会对属地单位无权管、也管不了,致使各种社区治理主体发挥的作用不充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社区共治共享、良性互动的局面难以形成,社区共治的力量单薄。
  (三)资金投入难保障
  近两年来,虽然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社区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但资金总量仍不能满足社区治理工作的需要。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对社区治理的投入更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经费、社区工作者待遇都得不到有效保障,不少地方仅依赖中央、省级项目补助资金,导致一些社区治理工作是“上面有政策,下面无落实”、“上面热火朝天、下面冷火秋烟”。
  (四)治理本领有恐慌
  如今,社区治理工作涉及面广,群众服务需求多样化,对社区工作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工作队伍难免产生本领恐慌,具体表现在社区干部专业能力缺乏、社会工作者后劲不足、社区居民自治能力欠缺三个方面。社区干部,因缺乏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难以有效组织居民自治和推进社区民主建设;社会工作者,因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脱节,加上培训少、知识更新慢,难免力不从心;社区居民,因表达利益诉求的方法简单、渠道狭窄,参与社区治理的机会不多、层次不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自主性不强而无力自治。
  (五)城乡治理差距大
  国家启动城市社区治理的时间是2000年,而农村从2015年才开始试点,晚了15年,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经过17年的发展,城市社区治理已经比较成熟,无论是治理能力还是治理水平都达到较高程度,社会组织发育良好,居民参与意识日渐形成,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三社联动、基层协商等机制渐成气候,可这些在农村几乎处于空白。显然,才进行2年的农村社区治理与城市社区治理不可同日而语。
  三、城乡社区治理的期待
  面对社区治理的新要求、新目标、新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社区治理的新常态,以期促进社区治理转型升级。
  (一)治理理念:从“重维稳轻维权”到“维稳维权兼顾”
  昔日,受“唯GDP”、“先发展后治理”、“先发展经济后改善民生”等不科学理念的影响,居民的利益一度被忽视,一些侵害居民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从城市强拆问题、社区业主维权问题、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问题,到农村的土地征收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的腐败问题、农村事业单位改制中待遇补偿问题、村民参与民主管理问题,每个问题既关系到居民的权益也涉及到社区的稳定。由于法规不健全、矛盾化解不及时,群众的不满日积月累,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面对这些问题,昔日的社区治理是“维稳第一,维权次之”。于是,社区千方百计维稳,特别是重要时间节点,更是花高价维稳。在群众的维权意识得以提升的今天,社区只有重视、引导、协助居民维权,从源头解决纠纷和化解矛盾,才是社区治理的硬道理,其它任何“为维稳而维稳”的“掩耳盗铃”式的做法都只能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因而,基层社区必须畅通诉求渠道、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兼顾维权与维稳。一旦群众利益得到维护、诉求得到回应、人格受到尊重,自然而然地,怨言少了、情绪好了、心情爽了,社区稳定和发展便顺理成章和指日可待。
  (二)治理体制:变“压力型体制”为“民主合作体制”
  压力型体制,即地方各级政治组织,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将任务量化并层层分解给下级组织或个人,规定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并将完成情况与奖惩挂钩。在压力型行政体制下,社区的自治空间被压缩,社区变成了基层行政机构的政策执行者或派出机构。社区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事务,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并强调责任共担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所以应该采用民主合作体制。为此,城市社区治理需要细化基层行政机构和社区组织的职责,避免行政过度干预自治,在留给社区足够空间和权利的基础上实行合作治理;农村社区治理,有赖于从顶层设计上改革行政体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理顺村民自治与地方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然后实行地方政府、村委会、民众之间的合作治理,并尽可能给村委会更多自主权,为普通民众的创造性提供更多发挥空间。   (三) 治理主体:破“政府本位”立“社会本位”
  社区治理中的政府本位,即政府是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其核心本质是“只有政府才能管理,也只能政府才管理得好社区”,其结果是政府职能无限膨胀,对社区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管理效率低、管理成本高,这影响了市场作用的发挥、造成社会主体的功能萎缩。与之相反,社会本位体现的是“人本、责任、服务、参与、合作、互动”精神。由于社区治理具有公共性和社会型,因而需要破除政府本位、确立社会本位。这样,虽然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但仍然是最重要的主体,政府、居(村)委会、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等主体,就不同层次和性质的社区事务平等协商,根据各自优势和能力,合理分配职责和任务,形成多个主体“平等协商、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良性互动”的治理局面。要实现社区治理主体从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转型,政府就必须放权。也就是合理界定政府、社会组织、居(村)委会、居民等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权力,肯定政府主体作用的同时,真正放权与社会团体和公民,实现从“政府统管一切”到“多方参与”的转变,从而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促使政府职能归位和社区自治力量生长。
  (四)治理能力:从“疲于应付”到“举重若轻”
  社区治理能力是指社区所拥有的人、财、物、技术等资源以及为实现发展目标而有效整合这些资源的能力。社区治理是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推进的,政府与社区的关系理应是指导与协助的关系,但面对诸多转嫁的行政“职责”,社区应接不暇,治理能力凸显不足,只能疲于应付。为了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除给社区实实在在“减负”之外,要解决好队伍、资源、手段三个重要问题。首先,招聘和培养年轻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并通过常态化培训,提升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务技能。
  其次,在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的前提下,盘活社区内的自生资源、开发社区外的社会资源、集聚碎片化的资源,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益。
  再次,尝试新技术新手段,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社区,以社区治理信息化促进社区治理能力倍增,力争达到“举重若轻”的效果。
  (五)治理路径:转“城乡失衡”为“城乡均衡”
  城乡社区治理之所以失衡,主要是受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城乡分治影响,尽管“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等战略已经提出多年,但真正落实的不多,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没有做到城乡融合,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仍然是“先城市后农村”或“重城市轻农村”。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期,社区治理路径不能沿袭老路,应该站在公平的立场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高度,将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统筹考虑。在当前农村社区治理欠账太多、与城市社区治理之间落差太大的情况下,要从政策、资源、要素等各方面倾斜农村社区,尽早补齐短板,然后齐头并进,逐步实现城乡均衡。
  注释:
  刘淼.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新华社.http://www.gov.cn/xinwen/2016-12/30.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湖北省民政厅官网.2016年9月19日.
  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情况的通报.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4年7月31日.
  民政部、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2015年7月24日.
  省民政厅、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社区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通知.湖北省民政厅.2016年9月6日.http://www.hbmzt.gov.cn.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法治宣传与重大案件的电影创作融合发展路径、普法效果以及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结合等作为研究主要内容,并以2016年涉案电影《湄公河行动》作为范本,分析将法治宣传的精神内涵溶于电影的表现形式,实现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關键词 法治宣传 电影 司法公正 社会效益 法治精神  作者简介:余璐,华东政法大学法制新闻专业。  中图分类号:D
摘 要 本文通过对Z市市民关于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化解信访矛盾认可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Z市民众信访经历情况、对信访工作的认识及看法,对引入第三方化解信访矛盾的意见;结合问卷数据以探讨第三方社会力量在化解信访矛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遇到的困境。研究表明,Z市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化解信访矛盾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建议完善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的机制,更好的化解信访矛盾。  关键词
摘 要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实质上是西方社会工作研究的知识体系在中国的应用、调整和发展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工作取得话语权的一个必经过程。本文从逻辑前提、具体实施、未来发展三方面研究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然性。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一个具体的命题,要在具体的地域文化里融合资源解决问题。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本土化 资源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门市201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立项编号:JM2014C56。  作
摘 要 法律诊所实践教学模式,是当代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这一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各地方高校都学生时间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资金短缺、案源太少等问题,法律诊所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改革的主要模式包括: 对学生进行精英化筛选,调整培养方案来应对学生的办案时间;建立“双师型”的队伍;扩大资金来源渠道;与基层机构共建合作单位来扩大案源,以此来推动法律诊所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法律诊所
摘 要 近年来,失独群体渐渐进入公众视线,失独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对失独群体的帮扶,不管是政策层面、社会层面还是社会组织层面都还不够成熟,对失独家庭的帮扶还没有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创新帮扶制度,形成切实有效的实务模式。本文主要从微观、中观、外观、宏觀四个层面分析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主要从人际交往、社会融入情况、公众理解度、社区服务情况、政策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社会工
摘 要 网络服务提供者(ISP)的出现,让言论自由从“个人-政府”二元对立开始向“个人-ISP-政府”三角关系转变。本文认为立基于宪法言论自由条款,以ISP为中心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现行有效规制体制和政策,完善ISP权利义务条款,优化行政指导方式,强化行业自律,可以有效完善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行政法规制。  关键词 言论自由 网络服务 提供者 行政法规制  作者简介:姚鑫炜,三峡大学法学与公
摘 要 国务院的“通知”可能具有善良、正义的品质,但是其属性——其他规范性文件,使得其功能不能得到较好发挥。可以考虑建立新的范畴——行政法律政策,将该类文件从其他规范性文件和国务院规范性文件中“解放”出来,获得弱行政法规的效力,以实现其功能,并使其成为控制改革进程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 行政法律政策 效力 多元化 立法 改革  作者简介:刘滢,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
摘 要 澳门特别行政区未建立完善的证人保护制度,本文从证人保护制度基础理论入手,论证在澳门构建证人保护制度的迫切现实意义,并通过对澳门现有立法体系中关于证人保护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在澳门现有法制体系和社会结构状况下逐步建立证人保护制度的建议,以期对澳门证人保护的立法完善和制度创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 澳门 证人保护制度 构建  作者简介:戴燕华,德清县人民检察院;李春斌,杭州市人民
摘 要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严重,治理资源严重不足,在面临政府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实现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之挑战,无疑是各级政府“十三五”期间的艰巨任务。PPP模式给这一难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办法。本文基于对简阳市农村环境治理的实证研究,通过SWOT分析,分别厚植于简阳市的普通村落和四川省新五大旅游区之一的“三岔湖”的地方特点,提出了在简阳市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PPP模式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 农村
摘 要 利益决定了行为人的选择,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天然地会有一种消极对待信息公开的心理动机,于是就试图控制它所掌握的信息。这样一种观点常用作于解释政府阻挠信息公开的原因。但是,该结论的一个前提有待证明,即公开信息的确会有损于政府利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政府自身利益的减损意味着政府无法最小程度的资源消耗——成本,换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收益。本文采用了经济分析中最常见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即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