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想”套“悬想”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0496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涉江采芙蓉》全诗共八句。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原道”,似写家中人思念远方游子;后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又似写远方游子思念家中亲人。同一首诗作,抒情主体前后不一,思路又前后相逆,这首诗的内容令人寻味。
  折芳赠人,表情达意,是我国古代常见的风俗习惯。《诗经》、《楚辞》中就多有记载。从题目来看,《涉江采芙蓉》也是一首“采芳”之作,而且采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植物——芙蓉。“芙蓉”是荷花的别称,而荷花还有一个名字——莲。《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东汉王逸注云:“芙蓉,莲华也。”“采芙蓉”其实就是“采莲”。
  “莲”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南朝乐府诗《西洲曲》表现的是一名年轻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者,怜也;“清”者,情也;“莲子”就是“爱你”。所以,在古代诗歌作品里,“莲”是爱情的象征。而“采莲”更是女孩子的专利,有着特殊的含意。汉乐府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将“采莲”之事表现得含蓄蕴藉而又情趣盎然。唐代白居易《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藕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将“采莲”之事表现得风流婉转,美感十足。而另一唐人皇甫松的《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则将“采莲”之事表现得直白显露,主动热情。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采莲”已经不再是生产意义上的劳动概念,而成了年轻女子们快乐而幸福的仪式,是女孩子示爱的行为。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那是一个熱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荷塘月色》)
  从“涉江采芙蓉”来看,这首诗的主题应该与爱情有关,而且抒情主体是一名女子。诗的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原道”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明确表示思念远方的爱人。
  按照这个思路,诗的后四句可以分两层来理解。“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因为念夫心切,女子的“心像”随着思绪来到远方,来到丈夫身旁。她分明地“看到”丈夫正在回望故乡的方向,而视线所及,却只是漫漫长路——这两句由实入虚,是女子悬想远方的丈夫也在“悬想”家人,思念自己。但是,“悬想”毕竟不是现实。一旦“心像”回归,自然也就引发了这名女子无尽的慨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结尾这两句又由虚而实,写到了女子的当下处境。
  如果这样理解,《涉江采芙蓉》按照“实——虚——实”的结构思路,以一名女子的口吻,表现了妻子思念丈夫的忧伤。如此解读,似乎顺理成章。
  不过,诗无达诂。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有很多女性题材的作品其实都是男性作家代言。如唐人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再如唐人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男性诗人往往假托妇人之辞,表现蕴外之旨,不尽之意。而对于《古诗十九首》这样不能确定作者身份和创作背景的作品,更不能妄下结论。如果是男性作品,那么《涉江采芙蓉》又当如何理解呢?
  “思念”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在表现方式上比较常见的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而在古典诗词中,有一类作品的构思比较独特。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明明是杜甫在长安思念鄜州的妻儿,却“悬想”妻儿在鄜州思念着自己。再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通过“悬想”家中人对自己的惦念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还有像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更是通过“悬想”团聚之后共话离别之苦的温馨,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样的表现方式,往往比直抒胸臆式的表达更为匠心独运,曲尽玄妙。如果是这样一种构思,那么《涉江采芙蓉》就更显得跌宕生姿,韵味无穷了。
  一名奔波在外的游子,离家日久,思归心切。他登到高处,回望故乡的方向。因为爱之深,所以思之切,以至于这名男子的“心像”随着思绪回到家乡,来到了妻子的身旁。他分明地“看到”:妻子正来到江边,采集了大把的红莲,准备迎接远道而回的自己……按照这种构思来理解,这首诗采用了“倒叙”的结构,体现了一种由虚而实、由景而情的思路。前四句为虚写,一上来就是男子“悬想”家中的爱人在思念自己。后四句为实写,表现了男子回望家乡而不得归的处境,发出了与妻子两情相念而不得聚的浩叹。
  如此一来,这首诗的构思方式就进一步明朗并且深化。诗的抒情主题实为一名男子。他以“悬想”的方式,虚构了家中妻子对自己的“悬想”。因此,《涉江采芙蓉》在构思上可谓奇思妙想,“悬想”套“悬想”。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一线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教学运算律这一章节时,学生在课堂上看似都懂,并且能举一反三,但课后做作业时,对使用哪种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却模棱两可。老师只好再进行复习加以巩固,可是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教学中出现的一道错题入手,进行原因分析,反思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找出对策和措施,从而思考运算定律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错题;运算定律;有效教学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堂
【摘 要】“悦读”是学生把阅读变成自己的爱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阅读,用快乐的心态去感悟,从阅读中品味生活的情趣。积极构建小学英语“悦读”平台,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从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大胆预测,启发想象”、“授之以渔,扫除障碍”、“拓展延伸,提升能力”三个方面提出引导学生“悦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习惯;策略‘  一、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偏
摘 要:学具作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具,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小学数学学具的可操作性和游戏趣味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笔者通过分析当下小学数学“几何”学具作用,再结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中的教学片段,浅谈“几何”学具的应用,创新学具的使用方法,并对“几何”学具的研发以及合理利用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
摘要:“身边的文化遗产”是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旨在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坪山属客家人聚居地的实际,以“认识客家方言”作为活动主题,通过音、字、词、语、篇,对应设计听、说、读、写、演等活动,有助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引发学生对身边客家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客家方言;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  一、活動背景  深圳市坪山区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教学结尾的设计,然而,巧妙的教学结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整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思维,使学生深入探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学生相互评价、总结归纳、设置悬念、拓展迁移、植入游戏都是优化的课堂结尾方式,教师可根据实际加以选取。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结尾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全面铺开,广州市番禺区“研学后教”教学理念
摘 要:班级文化是一种区域性文化,是班级集体智慧的结晶。班级文化对于促进德育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营造良好的班级育人环境,运用班级文化营造良好班风,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社会实践、亲子活动等教育活动来塑造学生品格,以此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习氛围,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班级文化;德育教育;育人环境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一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主要交流方式是口语,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训练,书面表达的开端是写话。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可以为学生书面语表达提供基础经验,学生通过“说”引出“写”,可以降低写话的难度,提高学生写话的兴趣。小学低年级语文“以说促写”教学策略如下:结合生活事件,让学生充分表达;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源,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讲故事,引导学生丰富表达。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
摘 要:体验教学是基于生命的教学,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是在自由、开放的教学情景和关系中,师生以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达成主体生命的知识与意义的建构。体验教学打开了生活的全新视角,彰显了“教育就是生活体验”的理念,是最适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学——体验教学呼唤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的亲历实践。  关键词:体验教学;学生经验;生活教学  体验,也叫体会。与经验
【摘 要】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礎,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如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师急需探讨的重要课题。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文章指出,新授课前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教学中维持学生的识字兴趣,巩固所学时提高学生的识字兴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在面对《光明日报》记者的采访时说:“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而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课本,而非把课本当世界。否则,以课本画地为牢去培养‘人’,就如同玻璃杯里栽松树、小水沟中赛龙舟,到头来,至多养养绿萝、放放纸船。”“把世界当课本,而非把课本当世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