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字组成词、词构成句是汉语建构与运用的基本规律,因而,字义影响词义、词义影响句意,即字、词、句之间有着联系。基于此,“字词句连带分析与运用”便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字”作为汉语的基本单位、作为字词句结构的建构基石,对“字义”的探索则应成为字词句连带分析与运用的起点。但“字义”与“字理”联系密切,“字理”即可作为字词句连带分析与运用的切入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字理角度;字词句;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24-0170-02
小学语文中传统的“识字—组词—造句”的识字教学模式是对“由字组成词、由词构成句”原理的运用雏形。之所以谓之“雏形”,是因为其认识到了字词句之间的关系,但却没有深入解析字词句的原理,而使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多停留在模糊会意的阶段。而改变此状况、促进学生深入解析的方法则在于从根源性的“字理”角度去分析汉字,并拓展到对词、对句的分析与运用[1]。
一、從字理角度出发的字词句递进分析与运用
(一)由字理分析汉字之义
由字理分析汉字之义依旧是沿循传统识字教学“字—词—句”的基本框架,但首先当着眼作为词句基本构成单位的“字”。不同于传统的“结构、偏旁部首”分析法与对音形义的“重复念读、抄写法”,该方法着眼于“字理”,即“造字之理”。中国传统的造字法有“六书”之言,分别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即是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如《日月水火》一文中的“日”“月”“水”“火”,这四个字的甲骨文字形(由象形而来)如图1。
这四个字后来经过逐朝历代的简化等发展,而变为现在的“日”“月”“水”“火”,但在简化字中,也能窥见其象形的影子。而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即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构成,属于“合体字”,其中,形旁表义,表示字的意思和类属,声旁则表音。
(二)由汉字之义分析词语之义
汉字构成词语意味着从简单的字到词迈进的过程,是复杂信息表达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同样,透彻的词语解析需以从字理角度出发的汉字解析为基础,模糊的词语感知也便源于模糊的汉字感知[2]。如在教学“明”字的时候,大多学生可组词为“明天”,教师可以让学生凭借之前所学的“日”“月”“天”字的字理,分析“明天”之所以为“后一天”之意的缘由。即“明”属于会意字,结合“日”与“月”,指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后引申为照亮、点燃、公开、天亮等义;“天”属于象形或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为正面站着的“人”形,且突出头部,表示人之顶巅(头顶),后引申为人的头顶上方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苍穹。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会加深,知识面也能得到拓展。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补充关于“天”的最早解释为《简易经》中的“常言天,齐究何也?昊曰:无题,未知天也,空空旷旷亦天”。这样能对“明天”之意加以佐证,同时加强学生的文化累积。当然,任何一个所组之词或者是在阅读、写作等过程中遇到的词,皆可采用这种“词素解析、词素整合看待”法进行深度、透彻的意义分析。这样,学生可以了解每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并有助于其之后的理解与表达。
(三)由词语之义分析语境句义
连词成句,意味着人类向“以语言进行更复杂信息表达”的再次迈进,由词语解析过渡至句义解析便意味着小学生对汉语更复杂表达的再次迈进。词语理解影响句意理解,而当词语置于句中,便从属于语境,以词语本义为参考,词语意义便会随语境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3]。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析语境、分析语境中词义、分析句意等能力的锻炼,这样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在用字理透彻分析完“羞”“涩”二字与“羞涩”一词的意思之后,教师则可让学生依据“羞涩”本义分析其在句中的语境意义及该句的句意。
(1)近来我囊中羞涩,你先帮我代垫一下可行?
(2)初春的花有灿烂地开着的,也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第一个句子中的“羞涩”处于“钱财”的语境中,而在形容“人”的本义基础上引申为形容“物”(钱)的少,及由此带来的“人”的难为情;第二个句子中的“羞涩”处于“开花”的语境中,由形容“人”引申为形容“花开不完全、开不自然”的姿态。
(四)由句义进行选词替换尝试
对既定语言信息的“理解”是汉语教学的一方面,也即是“输入”“积累”方面,另一面则为学生自主“运用”或“输出”。落实至“由字理出发的字词句连带教学”的话题上,则为从句出发,通过字理分析对构成句子的词进行的替换选择尝试。即对于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进行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对《丁香结》中的“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多了,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一句中的“轻灵”进行替换表达。根据语言积累,同学们会选择如“轻盈”“轻巧”“灵巧”等词。而契合语境的最佳选择是什么呢?这便需要学生对每一个词有清晰、透彻的理解,也即需要其从字理的角度对这几个词的意义和语境的契合度进行对比。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这些字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才能在对比中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轻”字为形声字,形旁为“车”,原义指古代一种轻便的车,由此而引申出重量轻、数量少、程度浅、不费力、放松、不重要、不庄重、看不起等义。
“盈”为会意字,从皿,从夃,古人以买物多的为“夃”,“皿”则为盛物的器具,合起来的意思则为“充满”,引申为多出、有余、自满、骄傲、轻柔等(主要与“多”相关)。
“灵”的繁体字是形声字,上部为“霝”,意为降雨,或指“降临”,下部为“示”,指祭台,因此“灵”字本义与“事神”有关,具体为“跳舞降神的巫”,后引申为神灵、魂灵、精神上的灵气、灵性等(主要与“灵性”相关)。 “巧”字属形声字,形旁为“工”,在古文中“工”是一把斧子的形状,词义则与工具技能有关,后来则引申为擅长、工巧、精致、机巧、灵巧等意(主要与技能相关)。
基于此,教师再组织学生结合语境分析,融合“身轻、放松”与“精神上的灵气、灵性”二义的“轻灵”无疑为不二之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对比中掌握更多的字词知识。
(五)由替换结果发现词语运用之妙
上述“由句义进行选词替换尝试”的部分可充分说明对同一种语境而言,相似词所具有的不同表达效力及经典文章中用词的智慧与巧妙。对此,在词语替换尝试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语用感悟,即感悟每个词语间的轻微差别,感悟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所含的智慧、思想与文化,感悟一个文学艺术家的伟大……此之于学生对语文态度的转变、对汉语兴趣的增加、对学生语感的提升而言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识字教学实践
前文的论述是沿循“字—词—句—词—字”的教学路径进行的,即“字”是本文论述的起点。但这里的“字”并非指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遇到的每一个字,而是指在每一课的课后生字及由字组成的词。但基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识字教学与文本教学的同步性,在对于“字”的选择上,还当选择以下两类字。
(一)关键汉字
“关键汉字”主要指文本标题中的关键字、文本语句中的关键字和难点字。对此类汉字意义的透彻剖析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如《七律·长征》一诗标题中的“征”字当为牵系全文的关键字;《浪淘沙》“浪淘風簸自天涯”中的“自”字虽简单,但却是表现黄河姿态的关键字;《京剧趣谈》“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中的“尴尬”一词,虽可通过经验了解其意义,但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却是一个难点。对此,学生通过字理解析相关汉字,皆将为其之后的文本解读奠定基础,同时也将锻炼其举一反三的用字能力。
(二)相似汉字
“相似汉字”即指构形相似,学生很容易混淆的汉字。如“辑”和“缉”二字很容易被混淆,对此,若是从字理角度进行辨析,“辑”始见于篆文,形声字,“车”为形旁,因而字义与车有关,而“合材为车”,因而“辑”字又引申为“聚集”“编辑”等;“缉”也是形声字,“纟”为形旁,因而字义为“把麻析成缕连接起来,缉麻”,后引申为“搜捕”“捉拿”等。
总之,从字理角度出发的字词句连带分析与运用教学模式契合汉字本身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契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字义、词义,牢记字形、词形,有利于提升其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的能力,丰富其对于汉字传统文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秦成方.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崔玮奕.基于汉字造字理据的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3]朱成宇.字理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艾锋(1985~),男,汉族,甘肃庆阳人,本科,一级教师。
【关键词】小学语文;字理角度;字词句;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24-0170-02
小学语文中传统的“识字—组词—造句”的识字教学模式是对“由字组成词、由词构成句”原理的运用雏形。之所以谓之“雏形”,是因为其认识到了字词句之间的关系,但却没有深入解析字词句的原理,而使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多停留在模糊会意的阶段。而改变此状况、促进学生深入解析的方法则在于从根源性的“字理”角度去分析汉字,并拓展到对词、对句的分析与运用[1]。
一、從字理角度出发的字词句递进分析与运用
(一)由字理分析汉字之义
由字理分析汉字之义依旧是沿循传统识字教学“字—词—句”的基本框架,但首先当着眼作为词句基本构成单位的“字”。不同于传统的“结构、偏旁部首”分析法与对音形义的“重复念读、抄写法”,该方法着眼于“字理”,即“造字之理”。中国传统的造字法有“六书”之言,分别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即是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如《日月水火》一文中的“日”“月”“水”“火”,这四个字的甲骨文字形(由象形而来)如图1。
这四个字后来经过逐朝历代的简化等发展,而变为现在的“日”“月”“水”“火”,但在简化字中,也能窥见其象形的影子。而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即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构成,属于“合体字”,其中,形旁表义,表示字的意思和类属,声旁则表音。
(二)由汉字之义分析词语之义
汉字构成词语意味着从简单的字到词迈进的过程,是复杂信息表达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同样,透彻的词语解析需以从字理角度出发的汉字解析为基础,模糊的词语感知也便源于模糊的汉字感知[2]。如在教学“明”字的时候,大多学生可组词为“明天”,教师可以让学生凭借之前所学的“日”“月”“天”字的字理,分析“明天”之所以为“后一天”之意的缘由。即“明”属于会意字,结合“日”与“月”,指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后引申为照亮、点燃、公开、天亮等义;“天”属于象形或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为正面站着的“人”形,且突出头部,表示人之顶巅(头顶),后引申为人的头顶上方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苍穹。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会加深,知识面也能得到拓展。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补充关于“天”的最早解释为《简易经》中的“常言天,齐究何也?昊曰:无题,未知天也,空空旷旷亦天”。这样能对“明天”之意加以佐证,同时加强学生的文化累积。当然,任何一个所组之词或者是在阅读、写作等过程中遇到的词,皆可采用这种“词素解析、词素整合看待”法进行深度、透彻的意义分析。这样,学生可以了解每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并有助于其之后的理解与表达。
(三)由词语之义分析语境句义
连词成句,意味着人类向“以语言进行更复杂信息表达”的再次迈进,由词语解析过渡至句义解析便意味着小学生对汉语更复杂表达的再次迈进。词语理解影响句意理解,而当词语置于句中,便从属于语境,以词语本义为参考,词语意义便会随语境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3]。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析语境、分析语境中词义、分析句意等能力的锻炼,这样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在用字理透彻分析完“羞”“涩”二字与“羞涩”一词的意思之后,教师则可让学生依据“羞涩”本义分析其在句中的语境意义及该句的句意。
(1)近来我囊中羞涩,你先帮我代垫一下可行?
(2)初春的花有灿烂地开着的,也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第一个句子中的“羞涩”处于“钱财”的语境中,而在形容“人”的本义基础上引申为形容“物”(钱)的少,及由此带来的“人”的难为情;第二个句子中的“羞涩”处于“开花”的语境中,由形容“人”引申为形容“花开不完全、开不自然”的姿态。
(四)由句义进行选词替换尝试
对既定语言信息的“理解”是汉语教学的一方面,也即是“输入”“积累”方面,另一面则为学生自主“运用”或“输出”。落实至“由字理出发的字词句连带教学”的话题上,则为从句出发,通过字理分析对构成句子的词进行的替换选择尝试。即对于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进行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对《丁香结》中的“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多了,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一句中的“轻灵”进行替换表达。根据语言积累,同学们会选择如“轻盈”“轻巧”“灵巧”等词。而契合语境的最佳选择是什么呢?这便需要学生对每一个词有清晰、透彻的理解,也即需要其从字理的角度对这几个词的意义和语境的契合度进行对比。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这些字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才能在对比中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轻”字为形声字,形旁为“车”,原义指古代一种轻便的车,由此而引申出重量轻、数量少、程度浅、不费力、放松、不重要、不庄重、看不起等义。
“盈”为会意字,从皿,从夃,古人以买物多的为“夃”,“皿”则为盛物的器具,合起来的意思则为“充满”,引申为多出、有余、自满、骄傲、轻柔等(主要与“多”相关)。
“灵”的繁体字是形声字,上部为“霝”,意为降雨,或指“降临”,下部为“示”,指祭台,因此“灵”字本义与“事神”有关,具体为“跳舞降神的巫”,后引申为神灵、魂灵、精神上的灵气、灵性等(主要与“灵性”相关)。 “巧”字属形声字,形旁为“工”,在古文中“工”是一把斧子的形状,词义则与工具技能有关,后来则引申为擅长、工巧、精致、机巧、灵巧等意(主要与技能相关)。
基于此,教师再组织学生结合语境分析,融合“身轻、放松”与“精神上的灵气、灵性”二义的“轻灵”无疑为不二之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对比中掌握更多的字词知识。
(五)由替换结果发现词语运用之妙
上述“由句义进行选词替换尝试”的部分可充分说明对同一种语境而言,相似词所具有的不同表达效力及经典文章中用词的智慧与巧妙。对此,在词语替换尝试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语用感悟,即感悟每个词语间的轻微差别,感悟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所含的智慧、思想与文化,感悟一个文学艺术家的伟大……此之于学生对语文态度的转变、对汉语兴趣的增加、对学生语感的提升而言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识字教学实践
前文的论述是沿循“字—词—句—词—字”的教学路径进行的,即“字”是本文论述的起点。但这里的“字”并非指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遇到的每一个字,而是指在每一课的课后生字及由字组成的词。但基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识字教学与文本教学的同步性,在对于“字”的选择上,还当选择以下两类字。
(一)关键汉字
“关键汉字”主要指文本标题中的关键字、文本语句中的关键字和难点字。对此类汉字意义的透彻剖析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如《七律·长征》一诗标题中的“征”字当为牵系全文的关键字;《浪淘沙》“浪淘風簸自天涯”中的“自”字虽简单,但却是表现黄河姿态的关键字;《京剧趣谈》“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中的“尴尬”一词,虽可通过经验了解其意义,但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却是一个难点。对此,学生通过字理解析相关汉字,皆将为其之后的文本解读奠定基础,同时也将锻炼其举一反三的用字能力。
(二)相似汉字
“相似汉字”即指构形相似,学生很容易混淆的汉字。如“辑”和“缉”二字很容易被混淆,对此,若是从字理角度进行辨析,“辑”始见于篆文,形声字,“车”为形旁,因而字义与车有关,而“合材为车”,因而“辑”字又引申为“聚集”“编辑”等;“缉”也是形声字,“纟”为形旁,因而字义为“把麻析成缕连接起来,缉麻”,后引申为“搜捕”“捉拿”等。
总之,从字理角度出发的字词句连带分析与运用教学模式契合汉字本身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契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字义、词义,牢记字形、词形,有利于提升其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的能力,丰富其对于汉字传统文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秦成方.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崔玮奕.基于汉字造字理据的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3]朱成宇.字理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艾锋(1985~),男,汉族,甘肃庆阳人,本科,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