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常识为什么要以生命为代价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shen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可能很难想象,《出身论》仅仅是说出了一些现在看来属于“常识”的问题,在三十几年前,作者遇罗克竟然要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就大环境而言,从1957年起,中国的政治形势便不断“左”倾,“阶级斗争”日渐为“纲”。在青年学生面临的所谓“红”(政治态度)与“专”(文化知识)的关系中,越来越强调“红”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文化知识被视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遭到批判、禁绝;19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一度在青年中影响颇大的苏联文化也被冠以“修正主义”而被批、被禁。在这种极端封闭的“革命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也因此极为孤陋、畸形和偏执,充满所谓“革命理想主义”色彩。随着对“资本主义复辟”、“剥削阶级时刻要夺回失去的天堂”的宣传不断加强,青年中产生了一种草木皆兵、近乎病态的政治敏感。
  在学校和青年工作中,日益“左”倾的“阶级路线”使家庭出身越来越能决定个人的命运。“非无产阶级”出身的青年学生在上学、就业、入党、入团、参军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严重的歧视。其实,这些青年学生对新社会同样充满热爱,同样充满共产主义的理想色彩,并因此对自己的家庭出身怀有一种“原罪感”,总想“脱胎换骨”地改造自己。由于家庭背景,他们中的许多人知识面较宽,视野较广,却又习惯于自我压抑:一方面,他们对从父辈影响中得来的某些“非无产阶级”文化有某种深深的留恋,对日益严厉的文化、思想批判有种格格不入之感;另一方面又自觉努力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改造自己,批判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和情调”。一方面因在入党入团、升学参军等问题上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不理解,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是对自己家庭出身的一种应有的惩罚。这种矛盾产生的内心痛苦,长期难以纾解。
  当时,最为自信、活跃的是“革命干部子弟”,尤其是高级干部子女。“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与“当然接班人”、“舍我其谁”的优越感、特权意识在他们身上融为一体。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最可靠“接班人”,所以很早就表現出直接的政治参与愿望。
  1964年的“四清”运动中,部分高干出身的学生提出不仅要在教师中“四清”,学生中也应进行“四清”,进行“阶级排队”,对“非无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进行更为严厉的整肃。他们认为学校给自己的照顾和特权还远远不够,一旦他们的过分要求(如完全废除考试、对其他学生进行批判等)没有被全部满足,便认为学校“压制革命派”。他们认为当时的教育路线“左”得远远不够。由于家庭背景而能“得风气之先”,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教改”的谈话首先在这群人中流传。他们根据毛的讲话精神,认为当时的学校仍是“智育第一”、“白专道路”、“修正主义统治”……当“文革”一开始。他们就组成红卫兵,得到了毛泽东和“中央文革”的支持,不仅夺过学校大权,而且“杀向社会”。他们要用暴力、鲜血来实现绝对一元化、“一片红”的理想,成为一支为所欲为、令人望而生畏的冲锋队。
  清华附中红卫兵的《再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明确说道:“我们的领导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我们只许左派造反,不许右派造反!你们胆敢造反,我们就立即镇压!这就是我们的逻辑。反正国家机器在我们手里。”(《红旗》,1966年第11期)手握“国家机器”,却又要享“造反”之名,确实令人叹止。
  他们首先破除的是考试制度。因为“文化”的比重虽然早已大幅下降(其实在入学的分数线上他们已享有相当优惠),但“考分”的公布毕竟成为对等级特权的默默抗议和无形挑战。因此,他们提出应按“阶级出身”和“政治表现”录取学生,用保送和推荐制取代考试制,其实质是要实现等级特权利益的最大化。此时他们把许多学校领导人和教师打成“黑帮”、“反动权威”、“牛鬼蛇神”,关进“牛棚”,其中不少被迫害致死。痛定思痛,这正是长期进行“阶级仇恨”教育的恶果。与此同时,这批大权在握的红卫兵立即在学生中“组织阶级队伍”,按家庭出身分为“红五类”(革命烈士、革军、革干、工人、贫下中农)子弟和“黑五类”或“黑七类”(地、富、反、坏、右、黑帮、资本家)子弟。“黑七类”子弟被称为“狗崽子”,不仅没有任何权利,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在不少学校,“红五类”子弟可以任意殴打“黑七类”,而且后者必须与自己的家庭划清界限,甚至被强迫殴打自己的长辈。
  血统论的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成为红卫兵的信条,被谱成歌曲传唱。红卫兵的发起组织之一。北大附中“红旗战斗小组”的《自来红们站起来》开篇即宣告:“我们是顶天立地的革命后代,我们是天生的造反者,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为了造资产阶级的反。接无产阶级的革命大旗。老子拿下了政权,儿子就要接过来,这叫一代一代往下传。”在通篇的豪言壮语之下,潜藏着的却是封建性极强的身份观念、等级观念、血统意识。这批红卫兵以“阶级”为标签宣扬“血统论”,可说是封建糟粕借尸还魂的绝妙例证。
  以“血统”为标准把学生分为“红五类”与“黑七类”的做法引起不少学生。尤其是“出身不好”的学生的不满和反感,但面对掌握“国家机器”的红卫兵,他们敢怒不敢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因出身资产阶级、右派家庭而长期受歧视的北京青年工人遇罗克,以极大的勇气撰写并散发了《出身论》一文,力图从理论上对“血统论”进行批判。他的主要论点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观出发,论证社会影响大于家庭影响,因此家庭出身对于决定一个人是否革命并不重要。“不管是什么出身的青年放弃思想改造,都是错误的,对于改造思想来说,出身好的青年比出身不好的青年并没有任何优越性”。遇罗克孜孜以求的是一切青年都享有平等的社会政治权利,他说:“任何通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力,我们一概不承认。”
  今天看来,《出身论》只是用最简单的事例、理论说明了最平常的道理,但在当时,这却需要极大的勇气。最终,1968年,这位孤独、勇敢的挑战者付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常识往往因其。平常”而不被注意。其实这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在人类历史上,不乏伟大的思想家因提出“异端”思想而受迫害,但这些思想家毕竟是少数英雄人物,起码在开始。接受这些“异端”思想而受迫害的只是少数精英,大多数平民百姓还可以相安无事“过日子”。但是,一旦常识遭到普遍的破坏。仅因说出“常识”就要受迫害,多数人感到自危,生活就会极其可怕。此时人们才会感到常识的重要。
  而捍卫常识竟耍以生命为代价,则是最为可怕的。
其他文献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例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全面崩溃、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略决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却想单独谈谈1947年。  套用一句时行的话,多少年来我一直存在一个“1947年情结”。对我来说,这是难忘的一年。 记得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讲过:如果给你看100张巴黎凯旋门的照片,包括远景的、近
期刊
采访专家  □ 竹立家: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  □ 蔡定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宪政研究所所长  □ 李凡: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 陈光: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  □ 陈瑞莲: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同舟共进》:大部制改革方案与社会各界的期待相去甚远。是不是这项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阻力,会不会妨碍行政体制改革的进行? 
期刊
1957年4月,一位部长助理在接待外宾时藐视和辱骂记者,事后被国内舆论界群起而攻之,然而过了不久,舆论上又把这事翻了过来……    在报纸上看到新闻记者受伤害的一条消息:2008年3月17日《南方都市报》记者马小六在采访社会新闻时被深圳黄贝派出所两个民警戴上手铐,强行带离现场。整个过程,报纸已有详实报道,不必复述。看到这则报道,笔者不禁想起同样是伤害记者的“左叶事件”。  事情发生在1957年4月
期刊
“刀放在脖子上还是要说”    “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郎”。  这是章太炎(名炳麟)因为“苏报案”被捕入狱,关在上海租界牢房里写下的诗句。这位国学大师如果不是以因言获罪、拒绝出逃这一壮举名动天下,也许很难进入公众的视野。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报案”成全了章太炎。  作为上海《苏报》的撰稿人,章太炎不仅为少年邹容的《革命军》作序,而且发文公开赞美革命:“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
期刊
2007年6月,笔者受不丹王室之邀访问这个山中之国,所到之处常有人询问民主究竟能否给不丹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看到周围一些国家实行民主化后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有的反而陷入动乱。而他们拥有一个好国王,究竟应不应该改变呢?    选举结果出乎西方意料    喜马拉雅山南麓两个小国近来获得了世人的普遍关注:不丹和尼泊尔分别于2008年3月25日和4月10日举行了大选。其中,不丹的“保皇党”——前首
期刊
对于发生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俄国曾有两个著名的反对者——普列汉诺夫和高尔基。他们很早就认识列宁,并对其早期革命活动和著作出版给予过帮助和支持,但后来他们都与列宁产生了严重分歧。这一段历史不应被遗忘。    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于1895年在日内瓦结识。有一次他们在咖啡馆会见,谈起雅各宾党垮台的原因,在座的还有拉法格、盖得和龙格。普列汉诺夫开玩笑说:这个专政政府垮台是因
期刊
笑 蜀 《南方周末》评论版编辑,曾任《中国改革》杂志执行主编    民主跟饭碗有关系    《同舟共进》:您对民生与民主的关系怎么看?  笑蜀:在我看来,民生是一种普遍、均等的福利,这种福利不是政府良心发现恩赐的,而是公民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  国民交了税,政府就有给国民提供基本保障的义务。但政府是普通人组成的团体,有自利的本能,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压力,肯定是尽量少尽义务、尽量偷懒、尽量把利益留给
期刊
谁也没想到,2008年年初最流行的一句话竟然是“很黄很暴力”。《新闻联播》一则关于国家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的报道中,一位13岁的小女孩接受采访时现身说法:“上网查资料时突然弹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出自未成年人之口的这句话激起网友强烈反感,这个女孩立即成为网友攻击和恶搞的对象。  在反抗“传播霸权”中异化为另一种霸权,“很黄很暴力”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
期刊
天道章句之七十五: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难治,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责生。    中国税负痛苦指数居世界第二    孔子:中国是纳税大国,也是逃税大国。我还几乎未听说过有不想逃税、不想避税的人。为什么觉悟低的人这么多?这些税款是缴给国家的,而且这些钱最终还将花在百姓身上。我知道您老人家对纳税一向有异议,可如果大家都不缴税
期刊
邓小平:“分配的问题大得很”    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国富了起来,但社会阶层的剧烈分化和收入差距过度拉大也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深刻分析、正确认识和有效处理贫富和谐的任务十分艰巨。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毛泽东和邓小平晚年都十分关注分配问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