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水彩画的意境美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dy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水彩画的意境美,更多地由画种本身的特点来产生。本文浅谈水彩画的意境之美,主要从水彩画与意境美的定义着手,通过水彩画的特点、水彩画的题材等几方面来阐述笔者的观点。现代人提高审美性,学会欣赏水彩画的意境美对满足现代审美需求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彩画;意境美;水色交融
  1、关于水彩画与意境美
  了解什么是水彩画、明确意境的概念欣赏水彩之美的关键。意境由“意”和“境”产生美,通过虚与实、神似与形似相结合给观众“美”的感受。
  1.1什么是水彩画
  如何欣赏水彩画的意境美?首先要理解水彩这一画种,其次要知道什么是意境。查阅《现代汉语典》可以明确水彩画的概念,顾名思义为用水彩颜料绘制而成的画。水彩颜料色彩透明,色彩通过一层一层的叠加覆盖产生特殊的效果。由于透明的特性不宜过多覆盖,否则色彩容易“脏”。由于主要靠“水”来调节色彩,并且水干燥较快,所以水彩画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偶然性及不适合创作大尺寸的作品,使它与意境美的联系紧密关联在一起。既可以是清新明快的小幅风景亦可作当作携带方便的色彩速写。
  1.2什么是意境美
  意境是众多文人墨客经常挂在口中的词语,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意境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而“美”指的是好看,综合“意境”与“美”的概念,可以理解意境美为美丽或美妙的境界和情调。在水彩画家情感丰富的时候,去表现抒情性的作品所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融而产生无穷韵律的如诗空间。从美学中去体会意境,可以分别从“意”和“境”二方面去理解,“意”指的是情理之中;“境”通常是指形似与神似的完美统一。二者中水彩画作品中是合情合理、形神兼备但又相互制约的感觉。
  2、体会水彩画中的意境之美
  2.1、从水彩画的特点中感受其意境美
  水彩画的特点有二个方面:一是水彩画具有非常通透的视觉效果,二是绘画过程中水的流动特性。这正是水彩画与其它画种的区别。水彩画的通透性上使水彩画产生清新、明澈的视觉感受,魅力迷人。清爽的色彩,水色交融令人陶醉。画家在创作水彩画时控制水份与颜料的比例为画面意境美的关键要素。水的流动性会生成淋漓酣畅、自然洒脱的意趣。
  2.2、从风景题材水彩画说意境
  风景画是水彩主流题材之一,在水彩发展处于的重要位置。因此,了解水彩風景画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了解水彩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丰富的想象,点上几笔,纸上就会出现富有浪漫色彩的岩石、丛林、高塔、楼房、屋舍、河流、田野和瀑布等。
  抒情水彩风景画的兴起有它的深刻历史背景,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了,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发展了生产,但同时造成工人大量失业,人们对于生活现实表现了越来越多的不满,反映到艺术中来,批判人文中过去的怀古倾向,否定了怀古主义的冷静的处世态度,强调生活中的感情,对艺术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由此产生了艺术上的抒情主义。画家在风景画方面很有自己的见地了,对大自然充满着热爱之心。水彩风景画家往往都是“用水彩作诗的人。”
  意境美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水彩画可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表达作者主观精神。客观一主观的联系形成了水彩画的意境之美,是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完整的统一及和谐的表现。
  2.3、水彩画技法与意境美
  水彩画一般分为透明水彩画法和不透明水彩画法两种。透明水彩画法就是用水调和颜料,薄薄的涂画一层,使画面上的色彩清晰明快,具有透明的感觉。朦胧的水色交融效果、虚虚实实的对比、神形兼备的视觉感受,透明画法将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是不透明画法,不透明画法除清水之外,还可用树胶,使画面色彩更微妙,更柔和。由此可以想到,随着观念的更新、题材和技法等领域的拓宽,水彩画的概念将更加广阔和深远。
  从技法上来看,水彩画还可以有刀刮法、蜡笔法、洒盐法、拓印法等多种多样的特殊技法,均可以产生不同的意境美效果。例如留白法,对画面元素的取舍安排鲜明地产生虚与实、神与形的对比感受,令观众进入无限的想象空间。
  3、结语
  欣赏水彩画的美主要是从水彩画的表现意趣、意境、内涵和色彩的传情及特殊的水味等入手,水彩画那透明、轻快、水色淋漓等各种神奇的艺术效果,不知迷到了多少美术大师用一生的精力去探索研究。水彩画的艺术价值高,可以满足现代人提高自身审美品味的欣赏要求。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
  麦欣,男,1982年1月生,广西百色人,教育学硕士,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三马闹花灯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本文对三马闹花灯的艺术价值进行了研究总结,并结合新时期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对三马闹花灯的艺术价值及保护发展策略进行了制定,对提升三马闹花灯的艺术价值发展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三马闹花灯;艺术价值;传承保护  闹花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在传统文化十分兴盛的汉唐时代,闹花灯也普遍受到基层百姓的喜爱。三马闹花灯是闹花灯的重要分支,对这
期刊
生命的日子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和雨天。  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有崎岖山路。走在路上,没有一个人不希望一帆风顺,一路平安的,然而,在行进的路上,难免会撞上没有船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在求学的路上,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漂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将过来,将你击倒。一次考试失利,足以将一份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个时候,人们特别需要有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让生
期刊
普塔虽然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很不起眼的东西,但在她身上却汇聚了许多意义和内容,普塔起着掌控整个麦喜来谱的作用。普塔一般分为尕则尔-gazir普塔(向日葵普塔)、乌尔玛-orume普塔(编制普塔)、杜夏普-duxap普塔等三种。有时人造的各种花(塑料花、绢花)也被当做普塔用。平时使用最多的是乌尔玛普塔,这种普塔一般是将手绢由一边起卷紧,然后编织(拧)成麻花状,最后将两头翘起编成兔子耳朵状而制成。在麦喜来
期刊
摘 要:吴冠中老先生是当代著名画家,其一直致力于风景油画的创造,并始终秉承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试图将欧洲油画的精髓融合到现代国画创作领域。本文就将围绕吴冠中彩墨画中的装饰绘画语言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吴冠中;彩墨画;装饰绘画语言;探讨  一、简述吴冠中先生彩墨画艺术风格形成过程  吴冠中先生是活跃在50-70年代国际艺坛中最杰出的画家以及艺术教育家。其早年师从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期刊
摘 要:调查表明,一些综合性高等学校的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确,对课程体系的目标不明确、设置不合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学生自身和学校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鉴于此,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和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关键词:综合性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改革  一、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存在的
期刊
摘 要:理解辛格的女性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辛格作品中犹太性的问题,对于触类旁通犹太文学有积极的意义。文章通过女扮男装读书的彦陶和知书达理的拉比妻子“妈妈”为主要作为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发现她们的共性从而明确辛格的女性观,辛格眼中的理想女性无关乎美貌,而关乎德行;虽然在妈妈身上体现了极强的犹太性,但同时也闪现着理性与知识的光芒也体现了辛格对知识和思考的尊重。  关键词:辛格;女性观;犹太女性 
期刊
前些日子父亲节,我特意给父亲发了一条短信:“爸,这些年来,您为这个家操了不少心,您辛苦了,儿子祝您在未来的时间里身体康健,福寿绵长。希望您能明白,儿子爱您。”过了好半天,父亲就回复了一个字——好。我不禁哑然失笑,结果似乎已在预料之中。我的父亲,从来就不善表达,我跟他这二十多年来,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沉默以待,这成了我们恒久的交流方式。  我的父亲是一个木匠,在我小时候,每当冬季来临,城里大部分工地都
期刊
摘 要:烽火戏诸侯载自司马迁的《史记》但是经过各方面的推敲,其显然不是史实,但其背后暗含着王室与诸侯、王室内部、中原部族和犬戎等少数民族的矛盾。本文就此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烽火;诸侯;矛盾  一、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概述  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原载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主要讲的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宠爱妃子褒姒,但是褒姒的性格冷若冰霜,且不爱笑。周幽王为博宠妃一笑,命令士兵点燃作为国防报警信号的烽火
期刊
摘 要:美国华侨是炎黄子孙的重要一部分,他们这一群体有其特殊性。美国华侨阶层形成于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华侨在早期势力弱小,地位卑微,但处在美国这一新兴资本主义强国,这一群体成长非常迅速,在后期已经成为了能够影响革命进程的重要势力。经过革命党人不懈的宣传、论辩,美国华侨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革命救国的道路上来。最终美国华侨牢牢地凝聚在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周围,积极地为中国即将到来的历史性巨变添砖加瓦
期刊
摘 要:“靖康之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一段抹不去的耻辱篇章,“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句知耻后勇的家国名句流传千古。透过历史,分析“和平积习”的严重祸害,指出人民军队要破除“三种壁垒”,时刻准备打仗,永葆华夏民族江山永固。  关键词:靖康之耻;和平积习;打仗  一、破除“天下太平,马放南山”的思想壁垒,绷紧忧患意识  一是消除国泰民安的忘战思想。公元1004年,宋辽之间签订“澶渊之盟”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