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评价》助力学生潜能发挥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iaow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七彩评价》系统,是笔者所在校——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一小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合作研发的一套教学评价体系,目的是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搭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平台。该系统以差异化评价和因材施教为目的,旨在充分激起学生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和培养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七彩评价》体系,尤其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价值取向,有更加明确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七彩评价》;多元思维;因材施教;激活潜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无非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的初衷,应是授学生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往往比一味灌输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更能为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和走进独当一面的工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会伴随人的一生。但学习是需要能力的,与其让学生走上社会才懂得自学,不如现在就引导他们锻炼出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彩评价》体系概述
  2015年,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研究院展开合作,研发出了互联网《七彩评价》系统。该系统根据《中国6-12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建立了适合我校具体校情的儿童全面素养健康发展的评价量表和评优模型。笔者所执教的五(8)班作为首个实验班,率先投入使用了《七彩评价》体系,引起学生和家长的热烈反响,一学期后《七彩评价》体系在我校全面铺开。
  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不仅借助互联网,对学生给出了多元、全面和科学的评价,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有助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七彩评价》体系意义下的语文教育和教学的评价实验,可以更清晰地阐释正确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与老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积极而健康向上的平台。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价值取向也获得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从而激起了学生的进取精神。无疑,《七彩评价》体系不仅能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结果表明,《七彩评价》体系的运用,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的专注力。
  《七彩评价》体系的实施,是在课改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课改实验。其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根本目的。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也进行全面检查并予以价值上的判断。《七彩评价》不是简单地去评判学生的优劣,对学生进行分等鉴定,而是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效果,进而从导向、激励、启发、改进、创造等诸多评价功能中,去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故而,《七彩评价》体系不在于区分学生学业成绩的等级差别,而在于科学测评每个学生在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素质的广度和深度。
  多元七彩解读
  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流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学科的知识系统,而轻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往往偏重于学生的智力素质,而忽略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往往重视学生的朗读、听写、背诵、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性语文学习能力等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认知领域的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等。而对学生的评价,以往总是习惯性地照本宣科而加以评价。在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过程中,也更多习惯于墨守陈规,如认真倾听、课前准备、错题订正等默认习惯。这些均属于认知领域的惯性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接受知识和能力的方法、过程,往往带有一刀切的主观色彩。事实上,这很难完全做到开发出每个学生最大的个体学习空间。而在《七彩评价》体系的框架下,打开了因时施教、因材施教的空间,也拓宽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认知领域。
  激发潜力,标准分级 学生是个体的,是有差异性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也是让教学评价得以科学进行的前提和依据。以往语文教学,几乎都是教师灌输,学生自律,课程完毕后进行评价,使得学生因其个性、学习习惯所导致的学习成绩、学习方式方法的差异性,被评价所同步格式化,缺少评价激励机制和评价的科学性,更弱化了语文科的人文特点。
  《七彩評价》系统,作出了标准分级,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可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乃至激活学生自身既有的语言和阅读的潜能。同时,因差异性的包容评价,又使得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针对差异,异步达标 《七彩评价》引入游戏激励模式,把抽象的《语文课程标准》和大量的课外阅读,转化为诸如“水果”种植任务游戏、“阅读海洋”答题过关一类的智趣游戏,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积分体系。
  因学生的差异性,对能提前达标的学生,一方面设每周之星、榜样之星作为榜样激励手段,另一方面,对不能按时达标的学生,也通过《七彩评价》,帮助他们找到问题之症结所在,以促进他们改进。其间,实施延迟评价,期待他们的进步。与此同时,设进步之星予以激励。这套机制的确立,可以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自觉地改变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
  多层评价,因材施教 学生对于阅读,对于阅读理解,因人、因时、因家庭和社会影响,各有不同。因此,七彩评价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在评价上,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阅读理解,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确立自我信心,让学生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阅读、自我学习的兴趣。
  多次开放测评,鼓励“百家争鸣” 通过《七彩评价》,多次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以检测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测评题目上没有拘泥于对学到知识的记忆,而是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试着解决问题,如在《七彩评价》的“阅读海洋”板块,提前在图书馆里设置了难易结合的闯关题目,答对者获得奖励。   测评之时,鼓励学生对某个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这样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也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益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七彩评价》的内涵
  评价不能只是结果,也是过程。评价也不能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评价,也有吸纳家长参与的评价,同时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七彩评价》是一个立体的、互动的评价过程,是师生和家长都能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总结教育成果 教师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评价,有助于及时纠正学习中所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从而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改正;延时评价,则是以鼓励为主要手段,让学生获得认识错误和改正缺点的空间,这也是一种教育策略。让学生及时听到教师的鼓励,从而能很快接受老师的指正,认识错误发生的原因,以免再犯。
  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除了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够同步吸收课标中的知识,也在課堂上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允许学生各自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真正地去激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通过分层测试题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记忆、理解、应用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再通过七彩评价平台,查找学生错误发生的原因所在,追根溯源,及时矫正。
  家长评价,纠正学习态度 《七彩评价》系统,利用网络信息普及化,引入家庭微信公众号,可以及时将学校、学生的信息传递给家长,而家长也能在第一时间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学会自我反省 《七彩评价》体系中之教学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是评价中的一员。学校建设的七彩体系,将学生语文学习行为进行积分管理,正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学生会自我反省、自我规范、自我监督。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也有力地形成了民主教育,酿造出了积极、正面、民主、公允的评价氛围,这样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学习能动性的提升以及教师教学的成果,三者形成良性循环。
  互联网 《七彩评价》
  一般我校每周一的班会课公布上周“互联网 《七彩评价》”结果,奖励七彩评价平台自动生成的每周之星。每周一集体晨会上都要表扬奖励榜样之星,各班的评价结果也及时在家长群里公布。同时,对于评价系统自动评出的每月榜样之星,学校还会把他们的照片放在全校的光荣榜“榜样之星”栏上,一则奖励榜样,二则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和进步。
  为扩大奖励面,笔者在本班教室后墙上张贴了“七彩小荷,竞相吐艳”的荣誉栏。每个星期,笔者对学生的七彩评价积分做一次小结,得满分(100分)的,在“荣誉栏”上再奖一颗红星。每个星期总积分前三名的学生,发给“语文之星”小证书和奖品。在家长会上,对获得“语文之星”和“七彩小荷荣誉榜”的情况进行总结和通报,引导家长重视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过程,并引导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多予以激励。很多家长告诉我,学生回家把“语文之星”的小证书,贴在家里书桌的显著位置,视若个人的荣誉和成功。有些学生还会不时把自己获得的“语文之星”小证书拿出来数一数、看一看,成就感不输大人事业的荣誉感。这些足以证明,七彩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七彩评价》系统,对教师而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学生观”,并重新构建了“智力观”“教育观”。对家长而言,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原先的“学习观”。对学生而言,则是极大改进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很大程度上,使他们的学习从原来的被动变成了主动。
  结束语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力求了解学生成长中的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建立充分的人格自信。这就要求学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和教学评价体系。相信,一套逐步趋于完善的科学、多元和民主的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必将为学校语文教学活动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提供一片崭新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一小学)
其他文献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因材施教。要求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现象,不做“虎妈狼爸”。  现今,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成绩等现实性因素,对兴趣爱好、性格养成等发展性因素的关注度较低。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观密切相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年第4期刊登王江淮的文章指出: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审前羁押中的未成年人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仍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并鲜受关注。审前羁押中的未成年人义务教育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长期被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所忽视。这些问题主要有:义务教育中断、
《中国教师》2016年第3期刊登苏虹的文章指出:建筑是物化的文化。学校建筑以物化的形式体现着不同的教育理念。现代学校建筑,除了要满足实用性外,更要关注人的各个层面的需求,特别要关注学生交往的需求。芬兰著名建筑家阿尔托在20世纪30年代主张:建筑要“人情化”,即以人为本,弘扬个性探索。“人情化”空间,不仅要为学生学习创造适宜的条件,还要为他们创造温馨的生活环境,让此环境中的学生感受到空间对人性、情感
中国教育部近日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教育部表示,各级各类学校应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有效拓展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平台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充分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旅游景点、部队营地等资源和举办运动会、体育比赛等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同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鲁迅曾言:“教育是要立人。”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但不同的时代对于人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古代社会推崇培养君子式的人才。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中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阐明了古代教育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当今社会处于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了新的定义。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
从广西教育厅获悉,广西日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的意见(试行)》,要求各地对辖区内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留守儿童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并采取多项措施进行关爱教育。这也是广西首次把幼儿园留守儿童纳入关爱扶助体系。  《意见》要求,在排查中,对辍学、家庭生活困难、监护人缺失、事实上无人抚养、身体残疾等留守儿童要重点登记;并在排查基础上,建立农村适龄入学留守儿童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创新能力基本内涵的理解,各行各业学者们的阐述各不相同。而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笔者比较倾向于“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个观点。它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个部分。从能力视角解析,则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系统
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准确把握育人目标,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山东省无棣县第三实验学校在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的具體指导下,与县党史委、团县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联合,把“红色接班人工程”纳入学校的育人体系。  摄影报道/廉 蓓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大自然是教育人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即使是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无味的,片面而不能引人入胜的。”可见,环境的影响对幼儿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只有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中心幼儿园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自然为课堂,突出幼
谷卿在2015年12月18日《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获得一种新态,它既是被传播内容也是传播方式。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和信息元,极具开发价值,而开发、激活和重启传统文化的“通路”又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文化传播也必然要考虑到终端及其用户的接受习惯与体验。作为既是内容也是形式的传统文化,其信息构成的双元性和传播途径的多元性,决定了它的呈现效果和传播态势。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