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言而知要 揽全文而生情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engfa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花雨》一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深情回忆了作者儿时桂花飘落时的欢乐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全文结构严谨,画面生动,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是一篇驰骋学生想象、学习语言文字的极好教材。教学时,我们不妨把握住文本特点,紧紧抓住“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一文眼生发开去,数读其句,发掘深意。在品读这一“片言”中,引导学生揽着全文多角度有创意阅读,从而欣赏桂花雨之壮观,感受桂花雨之清香,品鉴文本语言之精妙,体悟思乡情感之真切。
  一、读片言,梳理文本经脉
  开课,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桂花,应该不是一种稀罕的东西,家家房前屋后都有栽种。然而,就是这种常见的树种,却让作者发自内心地说:‘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究竟给儿时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让作者这样的喜欢?”带着这一问题,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圈画出体现“喜欢桂花”的句子。接着,启发学生将这些句子分类,逐步明白这些句子是从“形状”和“香气”两个方面去描写桂花特质的。再后,引导学生思考重点描述的场景是什么,也就是摇花淋“雨”、赏诗浸香。最后,再读读这些句子,初步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爱花思乡之情。这样,就让学生明白“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体现在作者对桂花枝叶的细致观察中,更体现在摇桂花淋花雨的玩伴欢乐之中。这里的读,通过引导从一个提纲挈领的句子读到整篇文章,使学生知晓这看似信手拈来的“片言”中极为丰富的内涵,以及与其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读清晰了文本的行文经脉。
  二、读片言,品味桂花芬芳
  乡村桂花,香飘十里。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桂花的芬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重温“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一上课伊始就设置的疑问,反复品读文本中描绘桂花芬芳的句子。如“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润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浸在桂花香中”等句子,学生在各自的朗读中“嗅”到桂花香。读罢,教师可以追问,句中是哪些字词让你的鼻子里溢满香气?以此感受作者语言质朴,用词精当的语言功力。尤其要让学生紧紧抓住神来之笔——浸,读一读,换一换(替换其他字,如罩、泡、漫等等),品一品,理解家乡桂花幽香的浓烈,芬芳的久远,人们的快乐。让学生采用这种读句带篇的阅读方法理解体验,可以真切感知作者心灵深处发出的“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的原因,使得桂花那弥散十里的香气裹挟着作者的情感钻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读片言,欣赏花雨盛大
  桂花之所以令人回味,除了“香气”以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摇桂花”后所形成的扑面而来、滋心润扉的桂花雨。我们不妨再度回味“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一句,以“除了香气,儿时最欢乐的场景是什么”一问,诱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对缤纷花雨的描写,如“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飘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如梦甜”等等,让学生瞻前顾后,由书上洗练优美的文字、眼前呼之欲出的画面,启迪学生进入一个多维的语文学习空间。可以模仿着摇一摇,可以欢乐着抓一抓,可以动情地喊一喊,也可以像文中父亲一样踱步吟诗。在这个神奇的境地里,他们的想象一定能被激活,眼前会奇迹般地出现桂花雨缤纷飘落的壮景。在此基础上,再以“啊,缤纷的桂花雨,我赞美你……”一句引导学生描绘自己看见的画面,抒发内心的赞叹之情。可以說,桂花雨那灵动的画卷已经从语言文字中幻化成一个个奇景,活脱脱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欣赏这样一场壮阔无比的花雨,学生心中怎不激起对乡村生活的憧憬,心灵深处又怎不受到极大的震撼?
  四、读片言,体会思乡情切
  作者看桂花,闻桂花,摇桂花,尝桂花,随着描绘的深入,作者的情感也在悄然变化升腾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何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引发共鸣,激发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我们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开课时激情导入,出示“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一句,赞美之余让学生读出满腹的疑问;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进行,让学生读出了满眼的欣赏;课的结尾,让学生读出了赞叹和心中的沉醉。尤其是结合“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一句,所有的情感都在这个触发点上得以升华。至此,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去多元解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一句了。教师不妨以“纵观全文,你可以惊叹地读,你可以欣赏着读,你可以赞颂着读,你可以憧憬着读,你还可以沉醉其间地读……”这样的话语顺势点拨,看似不经意,实则营造了文本、作者与学生高度融合的阅读境地,更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探究阅读步入一个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创造性的阅读。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佐藤学先生曾说:“学习是相遇与对话,是与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与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与自我对话(反思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基本任务是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在运用中陶冶美好情感。“学习真正发生”的语文课堂,必须基于儿童立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积极的状态,在相互倾听、思考、辨析的过程中,让朦胧的思维明亮
期刊
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聯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互联网+”必将被教育所用。基于本校学生差异性、独特性的发展需要,我们在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快乐小主播”中尝试了教育“手掌化”——即利用手机、平板电脑融入课程教学、展示
期刊
蝴蝶,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它在百花丛中,像一朵朵飞翔的彩云,穿插飞舞,让你的心随之而動,人们说它是“会飞的花朵”。这个小小的精灵,把世界装扮得绚丽多彩。然而,若你只看到蝴蝶的“美丽”,而忽视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意象,那就太可惜了!  历史上普遍认为,美的艺术应是“意”与“象”的统一。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期刊
“语文就怕写作文”。一直以来,作文都是师生头疼的难题,老师怕改,学生怕写。学生写得不少,教师花的精力不少,可是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即使到高年级,仍旧有学生写起习作来,为字数发愁。对于常常出现的“描写不具体”等评价,他们表示心知肚明,奈何自己做不到。就“习作具体”话题,笔者作了以下调查及分析。  一、习作不具体的成因分析  1.将“字数多”与“具体”混为一谈  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具体”就是
期刊
就语文学科来说,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上一味地从字、词、句、章入手发力,这也许能给学生知识储备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教学实践证明,这些都只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从学生的发展来看,这种做法显而易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何这般说呢?因为我们教师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而就学习而言,这种不良的情绪突出表现为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活动的厌恶心理。一旦这种厌恶情绪在学生身上滋生,将会严重制约我
期刊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过,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小学教材中精选了诸多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为教师该如何应用这把钥匙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对学生进行智慧引导。本文以《鹬蚌相争》为例,谈谈对寓言教学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復习导入,理清步骤  寓言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受欢迎的文学体裁。进入中年级,寓言对于学
期刊
“有我之景”是化用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是说这类文本作者移情入景,景物描写带有作者浓厚的情感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体明确,比较强烈。这类文章有写作主体,有言说对象,有写作目的,文字自然灵动。教学这类文本首先要在有效地“读”上做文章,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写”。 下面以《广玉兰》为例谈谈“有我之景”文本的教学。  一、读:整体把握“有我”的表达奥秘  阅读“有我之景”类文本,既要读懂文字表面意
期刊
古典诗词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朗朗上口的韵律节奏、简洁凝练的语言、丰富深刻的意象、幽深优美的情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内容的学习应成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就应该紧扣古诗自身独特的文体特点以及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突显古诗独有的味道,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不断发展。笔者以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揭题,整体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学科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言意兼得,这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独特之美。下面我就以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兒子》为例谈谈如何利用课文这个“例”,引领让学生
期刊
作文是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如何达到“童言童语情自浓”的状态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作文素材从儿童生活中来,丰富儿童生活,细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有话可说,情动辞发。  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要让学生写一次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感受、内心的变化,就组织学生开展了“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