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名重行追梦路创新严厉育英才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eld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毓琳先生长期致力於推动生物科技在内地的发展和推广。他心怀对祖国的深情,毅然回国,为香港和内地生物科技方面的交流做了许多实事,被誉为“香港生物科技之父”。对荣誉,他谦逊、务实;对後辈,他严格、慈爱;对未来,他鼓励创新、富有梦想。他始终坚守着“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人生信条,不遗余力地去实现自己的生物科技之梦。
  “荣誉那是过去了的事,过去了的就是历史,不应该常常回头看,着眼明天,为生物科技和食品安全的提升多做实事,对我而言更为重要。”
  谈到生物科技,人们也许会觉得很深奥,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生物科技就在身边,並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卢毓琳先生解释,对普通大众来说,第一,生物科技关繫到健康,如食品和药品安全、身体状况等;第二,生物科技体现在生物指数方面,如空气质量、水的质量、泥土和树木生长等等;第三,生物科技是一个纵横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综合性行业,它和法律、财务、社会学、金融、计算机及医学等其他行业密切相关,形成了生物经济。
  正是心怀生物科技发展之梦,卢毓琳先生在业界辛勤耕耘,为生物科技的发展和推广奋斗几十个年头。1969年,卢毓琳先生和家人移民加拿大,大学修读了化学专业,大学毕业後在加拿大剑桥纪念医院担任化学主任。凭借专业眼光,他看中了生物科技这个相对空白的市场,加入了经营生物材料和仪器的美国伯乐公司,後任美国伯乐太平洋有限公司总裁(1986年-2000年),主管亚太地区业务。在此期间,他为公司在香港和亚太地区多个城市成立办事处,奠定了区域生物科技发展的基础。後来,卢毓琳先生被美国铂金·埃尔默有限公司聘任为亚太区总裁(2000年-2008年底)。这是一家有着70年历史的老牌分析仪器公司,拥有高科技、高竞爭力的企业平台和人力资源,这为他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实现梦想。
  回港後,卢毓琳先生全身投入香港的生物科技发展事业,並於1995年创建了生物科技委员会,集思广益,及时向香港政府提供政策性意见,以支持一些有助於香港工业或科技整体发展的生物科技研究项目。
  与此同时,他亦注意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内地民众也和香港人一样,对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正是推动生物科技发展的好时机。然而,在内地发展生物科技同时存在诸多难题和挑战。卢毓琳先生解释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生物经济是生物科技发展的三个环节,最终是为了将研究结果推向市场。一般民众可能认为生物经济项目的投入资金巨大、所需时间长,且回报风险大。其实不然,比如检验一瓶水的成分,是否含有冠状病毒等,所需投资其实不大,但对人们的生活卻有很大影响。生物科技与其他产业不同,收益可能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一个详细的发展计划,因而被很多内地投资者拒绝。为此,卢毓琳先生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和心血,积极普及知识和加大推广。
  在香港回归之前,他就曾倡导並组织香港科技精英及政府高管,到内地与国家科委、科协、中科院、卫生部等部门的领导相互交流经验,开创了中港科技合作的先河。为了提高中港两地生物科技的产业化进程,他创立了香港生物科技联会,大力鼓励、宣传、建立生物科技行业,努力达成生物科技大企业的目标。
  1996年,他作为香港工业署下的生物科技委员会主席,与内地科技部团队携手规划白皮书“BioFocus Study”,就如何深层次开展中港之间在生物医学、中药现代化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调研,並顺利完成第一份指导性报告,被奉为中港科技合作的里程碑,对此後的深港合作、粤港合作都有深远影响。
  卢毓琳先生利用在商界的广泛联繫,在公共机构和私人企业之间架起了桥樑。他还在香港本地和内地多所学术机构担任职务,进行教学、指导和研发。通过在香港特区政府以及内地省、市政府辖下的多个委员会的工作,积极促成工业界与学术界的紧密合作,以共同从事技术开发工作,为香港、内地乃至亚洲在生物技术方面的持续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他紧跟大健康产业在全球发展的趋势,以其敏锐的商业视角,抓住契机发展中医药业,並积极探索推动中医药食品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得到国际认可的方法,以及中药在临床检验和疫苗生产方面的应用,既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拓展了中医药国际市场。
  此外,他亦致力於中港科技教育的发展与合作。中科院曾在香港建立了六大重点实验室,加强与香港各大学院校的合作,卢毓琳先生也参与到其中,这些合作有效地推动了内地新研发的药品走向国际市场。
  “创新和创意是科技产业的灵魂,要有胆量去想,有胆量去梦;首先要敢於想‘大’,然後再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努力实现。年轻人成名创业不一定都要接受高等教育,但一定要有创新精神。”
  近十几年,内地经济发展迅速,但生物科技产业才刚刚起步。中国在基础研究和生物科技产业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主要在软实力上。要提高竞爭的软实力,归根结底还是靠创新。“创新能力关繫到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因此需要得到大力支持。”卢毓琳先生认为,“创新的关键在敢於想‘大’,然後再在实践中具体地一步一步实现。”以手机为例,如果着眼於如何提升手机的性能,这是“小”的目标,但如果能进一步研究怎麽用新能源去取代,这就是“大”的视野。
  卢毓琳先生说,年轻人要想成名创业,是否接受过大学教育不是关键,但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只要加以正规的引导和影响,即使学历不高,也有机会成为大企业家。中国虽然有阿里巴巴、腾讯、顺丰这样的大型名企,但众多中小企业亦是不可忽视的力量。香港的成功98%是靠中小型企业,美国、新加坡也是如此。卢毓琳先生特别希望香港的发展能为内地提供一些有用的经验和借鉴。他说,习主席鼓励中小型企业走出去,推出了很多支持计划,但创意的发展仍要靠自己。
  “以台湾和大陆作比较,台湾民俗村每个小吃店的小吃都不一样,而大陆可能一条街的餐馆都卖着大同小異的食品,这就是缺乏创意创新的表现。”
  生物科技发展亦是如此,行业非常重视专利,有更多自己的专利才能在行业内站稳;而创意则是专利的核心。只有充分发挥创意,並加深在法律专利权方面的意识,才能紧跟国际市场,充分参与到国际竞爭中。   “我对学生和後辈们的要求很严格,很多时候会‘逼’他们,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和做事。我的梦想是希望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生物科技行业的企业家。”
  卢毓琳先生是香港科技大学荣誉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兼任教授及内地多所大学之荣誉教授。从教、从研数十年,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了。他对学生及员工要求严格,並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和培训方法,就是不厌其烦的鼓励他们去开动脑筋,並独立自主完成任务,卢毓琳先生概括为一个字——“逼”。
  他“逼”学生,不是一味地教方法,而是要他们开动脑筋,克服依赖性。他介绍说,无论员工还是学生,他会给他们三个月适应时间,这个期间如有任何问题,他都会耐心回答。但是三个月後,他会佈置任务,然後以当学生的心态,让学生自己找方法,向他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就在潛移默化中慢慢被他“逼”了出来。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他让秘书做关於食品安全委员会的WeChat平台和网站,秘书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工作,遇到问题就向他求助,卢毓琳先生明知方法,卻只字不提,只是让秘书自己上网搜索解决办法,在形成了基本的思路和框架後,再以提建议修补漏洞的方式提供帮助。最终,这个网站得到了香港政府的认可。
  再比如,卢毓琳先生有一个学生,在他手下工作已有六七年,每年销售都拿第一,学生在一次演讲上充满感激的说希望永远都做他的学生。但卢毓琳先生认为,是只老鹰总要学会自己飞翔,所以他第二周便“解僱”了这个学生,让他自己做代理。这个学生现在已经拥有自己的公司,员工人数达几百人。
  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是卢毓琳先生对自己的要求,他的梦想是希望自己明天做得永远比今天好,以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生物科技行业的企业家。为此,他一直在努力。
  後 记
  “毓孕科研,站三呎讲台,开拓千秋大业;琳琅学问,栽一园桃李,不辞两袖清风”这是卢毓琳先生的好友在他六十岁生日时专门为他所题。对此,他更多地当做是一种激励和鞭策,而非讚赏。年近七旬,他仍在一直忙碌着。今年四月,他刚刚被香港政府任命为食物及环境卫生諮询委员会主席,关注食品安全,推动生物科技,把香港食品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推广到内地, 爭取让更多的食品厂家参与进来。除工作外,他亦热心慈善,与相关公益组织在内地资助了一万多个艾滋病遗孤,供他们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现在,这些受助的遗孤中已经有超过一千人顺利从大学毕业,这是卢毓琳先生感到非常骄傲和欣慰的成绩。这个慈善项目每年至少要投入三千多万,但他从没有担心过,而是积极行动,爭取更多善者的了解和支持。
  卢毓琳先生说,人生有梦想和动力,才会有活力和精神。生物科技就是他的梦,中国发展也是他的梦。他用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奠定每一块基石,铺就通往他梦想的道路。
  【卢毓琳先生,被誉为“香港生物科技之父”,现任香港政府食物及环境卫生諮询委员会主席,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石药集团、绿叶製药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香港中华厂商会教育委员会主席,香港生物科技协会荣誉创会主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顾问,香港科技大学荣誉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兼任教授及中国内地数所大学之荣誉教授,曾是美国铂金·埃尔默公司和美国伯乐公司亚太地区总裁。】
其他文献
卢应铭先生 是香港搬运、吊运行业的资深前辈。多年前,他率先创建业界社团——香港专业吊运联会,致力谋取行业福利和促使行业规范化,功不可没。他更是一名关心社会的企业家,心繫教育,任多家学校之校董、校监,其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让许多家长受益无穷。有人说,一位心繫教育的人,毫无疑问是一位心繫民族素质、国家命运前途之人,而他正因为如此,被人称为“企业家中的‘教育家’”。  从零开始创事业  热衷行业谋福利 
期刊
历经商海四十餘年,以勤奋的打拼及诚信的商业凖则,在行业站稳脚跟。他是早期来内地投资的港商,见证及参与了内地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今,中小企业面临着市场的考验,作为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永远荣誉主席,他与同仁一起努力营造良好的经商氛围。在社会服务中,他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体现着一位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刘达邦先生,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永远荣誉主席、1989年担任香港快活谷狮子会会长、深圳侨商会副会长、金
期刊
何顺文教授用“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形容他,或许最为妥帖。身为会计科的博士,原可“钱途”无忧,但他遊走商界之外,寄情於学术研究;身为公立大学的精英,原可“一梦到退休”,但他拒绝安逸,投身到私立大学的崛起之中。他有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心态,有一个不趋炎附势的理想;在他身上,你既看得到一位教育专家爱学生的“藏於心”,又看得到一位明星学者建名校的“敏於行”!  从公立大学到私立大学  —— 他行
期刊
【本刊综合报道】2015年4月26日,阳光少年年度系列活动之“澳门阳光少年·2015”启动礼——‘SUN’奇活力斗一番之充气嘉年华”隆重举办。  该活动以“毅力”及“抗拒诱惑”作为主题,让大众关心现时青少年面对各项“瘾”“诱”问题,透过有趣刺激的赛事及不同元素的遊戏,透视生活上面对的不同诱惑和挑战应如何处理,及发掘和推动大众持续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澳门演艺人协会派出副理事长苏耀光、吴伽纳、倪力、
期刊
在經濟世界中,理性總是勝過熱情,然而,對於李秀恒先生來說,理性與熱情卻並駕齊驅,他不僅熱烈地去追求夢想,更是準確地把握命運,在全球鐘表容量,每10只中就有7只來自香港的時代,他的大膽嘗試,成就了香港“鐘表大王”,並相繼有了科技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利嘉酒店有限公司、永倡集團有限公司。  李秀恒先生很忙,忙着事業,忙着做决策,根本停不下來。他的身份决定着他視覺的高度,從鐘表到科技、地產、酒店、投資,每一
期刊
《荣誉杂志》杂志入编稿:  岑远之先生出生於爱国华侨家庭,从小受父亲的感染,心存浓浓爱国之情,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关键之际,不畏艰难困苦,在读书时代就冒着生命危险参与组织众多的抗日宣传活动,後从事三十年的侨务工作,点点滴滴,一心向着祖国的和平与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他老当益壮,在九十多岁时成立了夕阳红互爱互助团队交流会,旨在为老人创造健康充实的晚年生活,将爱国心、服务志传承光大。  岑远之先生是香港
期刊
鍾志乐先生既是充满斗志的商界人士,又是一位热情洋溢的运动爱好者。他曾是赛场上的运动健将,追求着进取奋发、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现在他是一位专注於推广体育用品品牌“Victor”,正努力开拓香港市场。工作之外,对体育的热爱让他义无反顾地支持香港龙舟运动的发展。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源源不断地为其人生注入了“正能量”。  进取不息创业  参与体育运动,欢畅淋漓地挥洒汗水、尽情享受伴随着速度或力量的激情,
期刊
邓献伦先生人称“献叔”,是傑出莞商中的爱乡楷模,在他心底蕴藏着一股爱乡源泉,数十年汩汩而流、绵绵不息。早年,他趁改革开放之际,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机器,为家乡辟山修路,招商引资。随後,他又急乡亲们之所急,为家乡蓄水发电、修建自来水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用电之需。如今,他的子女们也投入到了发展东莞经济的洪潮中,引进美国之高档蓝姆酒,开创当地该酒类之先河!不管昔日今时,亦不管是他或下一辈,爱乡的情怀在子
期刊
《荣誉杂志》入编稿:  王一民女士印度尼西亚著名华人领袖(荷兰语甲必丹)王加禄的後裔,1979年来港定居,八十年代中期经营地产代理生意。从业三十多年来,她经历了香港地产市场的几次起落,尝尽人生“酸甜苦辣咸”,由高峰跌至谷底,又从谷底冲出困境。她像无数在狮子山下拼搏的香港人一样,无惧风浪,迎接挑战,奋勇向前。为生活奔波的同时,王一民女士积极参加香港的社团工作,同乡亲们一起,敦睦乡谊,凝聚力量,为建设
期刊
陈昆先生一个阳光热情、充满正能量的年轻人。七年前他在海外学成归港,受父亲之託,只身一人赴内地接手集团下的企业。他开拓创新、自立自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一句话——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他关心社会,在社团工作中以身作则,於香港华侨华人总会青委会中,与年轻的朋友们一起传递正能量,积极参与爲香港与内地青年搭建桥樑的活动, 互敬互重、共创明天。  学成归港 只身来内地追求梦想  陈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