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表现为创造性提出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质疑,学会主动思考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精辟地总结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有每事问。”陶先生浅显易懂的口诀说明了设问质疑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能发明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飞跃发展的当今世界,要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更要培养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知识的联结处、规律的探究处、解题思路的发散处引导学生质疑。
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学后再引导学生质疑:“比值在什么情况下不变?”在学生回答后。笔者又引导学生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学生的思维随即活跃起来:有的用除法中商不变规律来说,有的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释。在每个学生的发言后,笔者都让学生判断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有疑问可以进一步质疑。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思考,而且还让学生把知识联系实际加以理解、消化。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经验,而是在主动质疑和释疑中总结出了“比的基本性质”。
二、组织讨论,促进思维碰撞
较之其他学科而言,数学由于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往往显得枯燥乏味,因此,要让学生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非易事。比较而言,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尖子生发言、中等生听讲、学困生旁听”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交流探究,完全可以自主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从中获得成长的快乐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自主交流探究,并汇报小组研究的结果。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发现:有的小组发现了“圆柱体有几个面组成,每个面形状是怎样的”,有的小组“先看课本了解了什么叫圆柱体的高,又讨论了圆柱体有几条高,还在试着画了几条高后认为圆柱体的高有无数条”,有的小组发现“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侧面积并非一定比底面积大;在底面不变的情况下,高的值越小,侧面也越小”。当这4个小组的汇报完毕后,其他小组也对这些小组的发现纷纷发表看法。在这样具有实效的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思维的创造力也获得了发展。
三、引导反思,提升思维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比较、计算出了1/2+1/3的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了反思——
师:现在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计算1/2+1/3的?
生1:先把1/2和1/3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相加。
生2:也就是先把1/2和1/3通分,再相加。
师:那你们怎么会想到先通分呢?
生1:因为通分以后,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了,也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生2:因为通分以后1/2和1/3就化成同分母分数,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我们已会做了。
师:当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先不要急于解决它,而是想方设法把它转化成已熟悉的问题,然后再来解决,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想一想,前面什么时候我们也用过这种方法?
生1: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2:在计算除数是小数除法时,我们也是先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然后再计算的。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异分母分数的教学,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联想,进而了解和掌握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法。这样的教学,较之不引导学生反思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肯定略胜一筹。
一、鼓励质疑,学会主动思考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精辟地总结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有每事问。”陶先生浅显易懂的口诀说明了设问质疑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能发明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飞跃发展的当今世界,要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更要培养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知识的联结处、规律的探究处、解题思路的发散处引导学生质疑。
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学后再引导学生质疑:“比值在什么情况下不变?”在学生回答后。笔者又引导学生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学生的思维随即活跃起来:有的用除法中商不变规律来说,有的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释。在每个学生的发言后,笔者都让学生判断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有疑问可以进一步质疑。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思考,而且还让学生把知识联系实际加以理解、消化。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经验,而是在主动质疑和释疑中总结出了“比的基本性质”。
二、组织讨论,促进思维碰撞
较之其他学科而言,数学由于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往往显得枯燥乏味,因此,要让学生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非易事。比较而言,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尖子生发言、中等生听讲、学困生旁听”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交流探究,完全可以自主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从中获得成长的快乐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自主交流探究,并汇报小组研究的结果。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发现:有的小组发现了“圆柱体有几个面组成,每个面形状是怎样的”,有的小组“先看课本了解了什么叫圆柱体的高,又讨论了圆柱体有几条高,还在试着画了几条高后认为圆柱体的高有无数条”,有的小组发现“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侧面积并非一定比底面积大;在底面不变的情况下,高的值越小,侧面也越小”。当这4个小组的汇报完毕后,其他小组也对这些小组的发现纷纷发表看法。在这样具有实效的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思维的创造力也获得了发展。
三、引导反思,提升思维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比较、计算出了1/2+1/3的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了反思——
师:现在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计算1/2+1/3的?
生1:先把1/2和1/3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相加。
生2:也就是先把1/2和1/3通分,再相加。
师:那你们怎么会想到先通分呢?
生1:因为通分以后,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了,也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生2:因为通分以后1/2和1/3就化成同分母分数,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我们已会做了。
师:当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先不要急于解决它,而是想方设法把它转化成已熟悉的问题,然后再来解决,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想一想,前面什么时候我们也用过这种方法?
生1: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2:在计算除数是小数除法时,我们也是先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然后再计算的。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异分母分数的教学,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联想,进而了解和掌握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法。这样的教学,较之不引导学生反思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肯定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