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支架,写清楚事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记事类习作是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第二学段要以“写清楚”为教学目标,为第三学段为“写具体”打下基础。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梳理教材中记事类习作的序列,而且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写作支架。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图表、范文、微课等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理清事件的经过,写清、写好事件的经过。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写清楚事件的方法,而且获得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记事类习作;第二学段;写清楚;写作支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6-0003-03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安排了想象、写人、记事、状物、写景、应用文等六大类习作,其中记事类习作占33%。其实,很多写人习作也离不开记事,可见记事类习作的重要性。那如何将记事类习作教好呢?
  我们先从宏观层面了解记事类习作训练序列的要求。第二学段以“写清楚”为教学目标,统编教材做了梯度式的安排(见图一),逐步提升学生“写清楚”的能力,为第三学段 “写具体”打下扎实的基础。
  除了在宏观上了解了“写清楚”的训练序列外,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究具体、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地写清楚,而这“法”便是写作支架。教师可以选择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适合本課重难点的写作支架,在学生觉得困难的时候适时呈现,激活学生“写什么”的思维,辅助学生“怎么写”的构架,培养他们独立习作的能力。
  一、借助图表搭建支架,理清经过结构
  在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时,学生保留着口头语言的表达习惯——事无巨细一一地记录下来,这导致流水账形式的出现。流水账和主次不分都是学生凭感觉随意写文章所致,缺少理性的规划。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借助图表这个可视化的工具,规范学生的写作思维,帮助学生梳理习作脉络。但是,不同的习作要求不同,教学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图表进行教学。
  (一)流程图,分解事件理清经过
  流程图用来描绘事物的顺序或步骤。我们可利用流程图的分解功能,将事件分解成若干个情节,让学生看清事件的发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写清事件的过程。
  流程图一般由方框和箭头组成。但是,为了契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可以将流程图趣味化,改变流程图的形,保留流程图的神。比如,脚丫图示、阶梯图示、波浪图示(见图二)。趣味化的流程图能拉近学生与习作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接受,更利于他们的表达。
  (二)思维导图,整体布局细化经过
  思维导图由中心主题和分支构成,分支又分为主分支和子分支。思维导图强大的分支功能能让学生在大体把握事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情节。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生活万花筒》,有的学生谈到了夏天“打蚊子”的事件。在指导时,笔者先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思维导图让学生回忆事件的经过(如图三),再辅以具体的问题——怎么打蚊子的,将经过细化(如图四),让学生有了习作的基本思路和表达的重点。思维导图的引导,不仅保证了事件的逻辑性,还细化了情节,将事件还原得更加细腻、清楚。
  (三)鱼骨图,理清经过双线索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记一次游戏》和第八单元的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都要求在写清经过的基础上写写自己的心情或感受。情节和心情、感受成为事件的两条线索,而心情、感受依附于情节,并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但在处理心情、感受这第二条线索时,学生往往不能瞻前顾后,导致心情、感受重复,事件没有层次的变化。
  鱼骨图是由一条主干和依托主干依次延伸的分支组成的,能将事件的双线索很直观地呈现出来。如,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其结构可用鱼骨图(如图五)将它绘制出来。这样,就将“我”参与演出的经过和演出的心情直观地呈现出来。有了这样直观化的引导,双线索事件的习作就能写得清楚、写得精彩。
  图表式支架种类繁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习作题材,创造性地使用图表。这样的图表将隐性思维显性化,清晰直观地为学生提供习作策略支持,降低习作难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利用范文习得构架,写清经过
  写清经过,不仅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而且还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也就是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写清楚。图表支架虽然能帮助学生理清过程,但如何进一步写清心情、感受、体会等感知就爱莫能助了。这时,需要借助范文支架,利用它具象化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习得写清楚的方法。
  (一)榜样式范文
  榜样式范文是指符合学生年段特点又比较优秀的文章,可以是教材里的课文,可以是老师的下水文,也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范文从正面引领学生习得方法,以写清事件的经过。
  请看周淑菲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的片段实录。
  师:读例文《我家的杏熟了》,找到奶奶“打杏”“分杏”的自然段,圈出奶奶的动作,画出奶奶说的话,再思考作者是怎么把奶奶“打杏”“分杏”写清楚的。
  生1:“拿”“走”“挑”“打”“站不大稳”“颤颤巍巍”,这些动词把奶奶“打杏”的画面写出来了。
  生2:“叫”“分”“看”“露出了微笑”,作者通过这些动作把奶奶“分杏”的过程写清楚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爱、大度的奶奶。
  师:是啊,作者就是通过动作描写将奶奶“打杏”“分杏”写清楚的。那“露出了微笑”是动作吗?
  生:是奶奶的表情。
  师:对,作者还运用了神态描写。除了动作、神态描写,还有哪些语句也让我们感受到奶奶的慈祥和大度呢?
  生:奶奶说的话。
  师:是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让文章的画面感更强,将事情写得非常清楚。因此,要写清楚事情的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必不可少。请用上这个小妙招来写写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吧。   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将奶奶“打杏”“分杏”的经过写清楚,刻画了一个慈祥、大方、有爱心的奶奶形象。学生通过默读、圈画、思考、交流,在具体的语言范本中慢慢习得“写清楚”的方法。
  (二)对比式范文
  对比式范文,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不同角度的两篇范文,让学生发现不同,从而理解掌握写作的方法。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看图画,写一写》时,教师出示两篇不同的范文。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范文二比范文一多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从而明白如何将画面写清楚。这种对比式的阅读,能产生辨析式、主动式的高阶思维,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三)情境式范文
  情境式范文是一种动态的范文模式。教师创设情境,通过采访、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一起合作完成文章。学生实践着语言实践,在浸润式的语言环境中习得方法。
  请看谭超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我的心儿怦怦跳》的片段实录。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让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事情,老师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天,我去医院看牙医。挂了号之后,我就在大厅里等着。突然,听到医生喊我的名字,我的小心肝开始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因为,我从小到大最害怕拔牙了。但是没有办法,我还是得乖乖地躺在椅子上,成为一只“待宰的羔羊”。开始拔牙了,我看到医生拿出来一个大电钻——他这是马上对我的牙齿动手了。当听到电钻声在我的耳边嗡嗡作响,(播放电钻声)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生:你可能会想,这个电钻钻到我牙齿里,疼不疼,会不会流血?这种疼是像打针一样疼,还是像棒子砸到身上那样疼?
  师:心跳加速,满脑子疑惑,开始胡思乱想。
  ……
  师:正是因为这些想法太可怕了,老师的身体也有了反应。你们猜我的身体可能有什么反应?
  生1:浑身发抖,手紧紧地抓住扶手。
  生2:后背都冒了冷汗。
  生3:头皮发麻。
  师:拔个牙真不容易呀!只听“吱”的一声,我可怜的牙齿就被拔下来了。我的心也渐渐平复了。
  师:老师刚才经历了从怦然心跳到心跳加速,最后心跳平复的过程。每一次都伴随着内心的想法和身体的反应。请你也像我一样,再来讲讲令你心儿怦怦跳的故事吧。
  此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了拔牙的情境,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在互动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用上“内心的想法”和“身体的反应”这两招,能让感受写得更清楚。
  三、运用微课突破难点, 写好经过
  微课能把那些复杂的、枯燥的写作知识故事化、画面化,通过声、光、色刺激学生的感官,将写作难点用一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以故事包装微課,聚焦难点
  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微课要抓住写作难点,采用故事的方式展开,激发学生的观看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愉悦地习得方法。
  如,张祖庆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时,为了突破“怎样把感受写清楚”这个难点,他借用了微课支架。他创设一个情境,将方法融入故事中。男孩遇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把感受写清楚。小精灵适时出现授予方法。男孩最后解决问题,写出一篇好作文。这样,学生在观看时毫无心理负担,就像在听灰姑娘遇到仙女的童话故事一样。这种无负担的心理,凝聚了他们的精神力,让他们更有效地习得方法。
  (二)动态呈现修改过程,突破难点
  微课一般以对话推进情节、传授方法,但对话的同时要推进画面,利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对话画面化,强化微课效果。
  还是以上面《我的心儿怦怦跳》“怎样把感受写清楚”的微课为例。小精灵以重复使用“紧张”这个词的习作片段为范文,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此时,画面不仅出示问题范文,而且将“紧张”加红。这样,利用标识,让学生聚焦文章的问题处。其次,动态地呈现用交换符号将 “紧张”修改成“心理忐忑不安”的过程,完成第一个小妙招“换词语”的传授。其三,用同样动态化的形式教授另外两个小妙招——加内心感受和身体反应。这是最终修改后呈现的画面(如图六)。这样,通过小精灵一问一答式动态化的修改,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将感受写清楚。
  微课图文并茂、形象直观,通过现代媒体技术,让深奥、枯燥的知识深入实践层面,触动学生的感性思维,并将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思维。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些特性,以突破习作教学的难点。
  第二学段的学生处在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可视化的习作支架能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效率。这一方法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以解决学生困惑,达成“写清楚”的习作目标。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随文微格式习作在形式上具有“随文”与“小微”的特点。通过教材中鲜活的实例来感知写法,能实现有章可循。随文微格式习作在教学策略上用“小微”的训练目标,“精微”的题材落点,“显微”化的思路引领,“入微”化的习作讲评实现“微言大义”的美好境界,诠释了“如何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绿色话题。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随文微格式习作;表达思路;讲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美容行业已经逐步由奢侈品领域发展成刚需产业。中国美容美发化妆品的需求量已超过日韩,居亚洲第一;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法国,排名第三。中国美容行业网店达到150万左右,从业人员近1200万,创造经济效益4500亿。  中国的美容化妆品业,今后还将有15至18倍的发展空间,未来市场非常乐观。中国美容业正在成为继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
过去家有儿女的,都是盼儿女成才,现在,很多有女儿的父母,很奇怪地非要把女儿培养成“公主”,所以常看到很多不客气说啥也不是的女孩一副大牌的样子。  其实从根上说那公主是出身,愣要后天培养,更多的养成了“公主病”。
在绝大多数30代40代女演员无戏可拍的情形下,马伊琍可以说活得很飒了:想拍啥拍啥。但她不是幸运儿。她的好运气,是靠在漫长的岁月里,不停努力才得来的。结果固然很美好,但过程从来不轻松。从弄堂走出来的上海女孩  马伊琍的父母都是普通知青,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马伊琍,性格却像个北方姑娘,豪气、爽快、随意。15岁的马伊琍就能自食其力,她参加上海舞蹈队赚到的钱,不仅够交学费,还有不少结余。17岁,马伊琍就主演
认识她是因为这张不再年轻的脸常和80后潮人同时出现,很突出,但更突出的是她的手工编织作品:小到胸针耳环项链,大到台布毛衣毛毯……满溢的优雅之风。  中国,全民手编风仿佛一夜之间戛然而止。如今已经很少有女孩会毛编了,逆流而上依然向毛编致敬的喵喵成立了工作室,除设计制作,还会召集爱好者切磋,不厌其烦地教年轻人初级技法:起头,算尺寸,织平针……  國外手工编织依然很潮,北欧甚至很多男人会编织毛活,毛衣卖
◎孩子生在我这我就是爹  直到死,她也没说出儿子是谁的,老公也没问,从来都没问。  孩子的奶奶曾经说:儿子不是你的吧?他只是呵呵一笑,说爱谁谁的吧,生在我这里,就是我的了,我基因不好,换换也好,他妈听了,骂了几句,也没说什么,当妈的知道自己儿子基因不好,不好到娶不到媳妇的地步。  他长得黢黑,样子有些愚笨,可以说,除了能干活,没啥优点,其实男人在农村,能干活是最大的优点,可惜现在乡下很多女人心高,
谁都会虚荣的,哪怕是王子。虚荣其实是一种谎、一种假,骗人更是骗己,即使初衷往往并非十恶不赦。但是,人到了一定年龄后,应该不需要虚荣,或者有更实在的东西支持自己的自信。30岁后,甚至更早,可以不必虚荣了。  小时候、年轻的时候,我是很不乐意被人家知道父母是农民。初中的时候,一个寒冷的上午,下雨,正上课中,母亲戴着斗笠,衣服湿透,扛着几根甘蔗,突然出现在我教室窗口。数学老师正在板书,母亲害羞地冲我笑一
[摘 要]统编教材背景下,落实语文要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单元整体出发,注重学习任务的整合,抓住本单元“复述”和“想象”两个要点,以趣为主,落实要点、关注想象、整合单元、调动经验、注重实践,引领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单元重点;单元整合;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
现代生活观念探讨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惦记着盆里的”这句话,很多年来常被人形象地比喻男性在情感上的“不安于室”和滥情。而如今,很多人在消费上也常常犯这个毛病:刚刚毕业,甚至还没有工作,就想着买最新款手机、拎名包、下大馆子;刚刚结婚,就想住豪宅、开好车;生活刚刚温饱,就惦记坐游轮国内外游……  结果可能是,为豪华消费透支信用卡收入月月光;房贷压得不敢吃不敢喝,买起车油费单扎心;低价旅游一路噩
灯下,翻检老影集,每一页都有不止一个故事,一页一页勾起我一串一串往事:一张是着了色彩的,两岁的我身穿一套小海军服,头戴有飘带的海军帽,那是革命人出身的父亲给我买的,站在比我大一岁的小姨身旁;还有一张是黑白的,我3岁时手握冲锋枪,还是那套海军服,“守护”着端坐椅上的母亲及怀抱中刚满月的我唯一的妹妹。  1960年上学,腰里天天别着一扣扳机就能发出响声的铁皮小手枪。时值三年自然灾害,午饭常常只有七八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