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笑汉字侃房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l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囚对佃说:你这人真怪,天天待在四居室的房外边,咋不进去住呢?
  佃说囚说:你看看这套房连门窗都没有,能进去住吗?你倒是能进自己的房里,可我咋看你咋像个囚犯。
  且对皿说:瞧,我早就住上三层小楼了,你怎么还住在平房呢?
  皿对且说:谁说我住的是平房?其實我住的也是三层小楼,只不过是横着盖的。
  里对冒说:你这楼盖得真绝,上面两层竟和下面三层不连接,你用啥招数盖的呀?
  冒对里说:你有所不知,我采用的是当今最先进的磁悬浮技术。
  曰对曲说:楼顶竖两根金属棒干吗?是不是又想加盖一层?当心受罚!
  曲对曰说:你啥眼神啊?看清楚了,那两根金属棒是避雷针。
  凸对凹说:你盖的是什么房?样子怪怪的。
  凹对凸说:都怪盖房时请的那个路边包工队没文化,把图纸给看反了,凑合着住吧。
  苜对目说:你瞧,我在楼顶种上草,既美化了楼顶环境,夏季还能起到隔热作用,更重要的是楼也好卖了,真是一举三得。
  轴对妯说:有啥可牛的,我现在房车都有,不愁找不到女朋友。
  合对盒说:咱两家可都是大小一样的平房,半年不见,你家怎么突然变成了二层楼?告诉我,平房下面的三间房你是怎么盖的?
  盒对合说:其实这也没什么,我只是花钱请一家公司将我平房下面的地下室整体提升到地面罢了。
  摘自《南国都市报》
其他文献
进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是中共领导人享受的人生最后一项政治荣誉。不过,近几年,一些领导人的骨灰,纷纷回到出生或曾战斗、工作、生活的地方,以完成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心愿。  在逝世50周年之后,陈赓大将夫妇的骨灰被家属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出,回到故里湖南湘乡市。2009年,贺龙骨灰迁回家乡湖南张家界;1999年底,彭德怀骨灰悄然回到故乡湖南湘潭。  许多“文革”之后才过世的领导人,都选择了直接回乡
期刊
大概地说,北京人幽默得有点泛滥,上海人不解幽默。  有一位电影导演在北京的一家馆子里吃饭,那家馆子专卖毛家菜,音箱里翻来覆去地放着毛主席的原声录音:“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导演听烦了,对服务员说:“把喇叭关了。我都听两小时啦。”服务小姐和颜悦色地回答道:“我已经听两年了。”  北京人的幽默能够互动。还是那导演去饭店吃飯,小姐送上菜单,导演胡乱翻了翻,问:“有什么东西免费?”小姐很厉害,笑吟吟地说:
期刊
清明节的时候,墓园发通知,死人该爬起来缴费了。  前不久,青岛、济南等地一些陵园表示将对超过20年使用期限的墓地续收管理费,一时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公墓管理费该不该收?收费标准是多少?一次性买的墓地为何只让用20年?  最近墓地价格飞涨堪比房价,很多人害怕墓价和房价一样坐上只升不降的火箭,纷纷开始为自己和家人抢一个身后的“家”,大量游资更是从炒房中撤退出来大举进攻炒墓。可是,如果大家都知道墓地只
期刊
在当年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投入兵力最多,也是第一次最重大战役。当70万中国军队惨遭失败,全线溃退之后,领命坚守闸北四行仓库的八百孤军,却顽强地击退了日寇的一次次疯狂进攻。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震惊世界,令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热血沸腾。八百壮士由此成为了中国抗战精神的象征。  然而,这样一个曾经威震敌胆的英雄群体却在撤入英美公共租界后,被租界当局解除武装,非法囚禁长达4年之久,期间历尽艰辛
期刊
我有几个朋友是开车一族,他们上班,比我好多了,屁股往驾驶室一坐,就把自己搬到了单位,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所谓汽车,说白了就是一种移动工具,它像玩魔术一样,把起点与目的地连在了一起。我有一朋友,他怂恿我也去弄一辆,我问买车有什么好?想一想,甭说买车了,见车就难过。  有一次,我在路边无聊地走着,看到一个警察大爷在那儿对一辆车敬礼,然后,我就看到从驾驶室里钻出一个诚惶诚恐的司机。他老人家脸上有两道横肉,
期刊
“生不逢时”是人们抱怨命运时,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如果用在“50后”身上,恐怕再合适不过了。  “50后”必定经历过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没被饿死,也是营养不足,发育不良。印象中每天三顿饭几乎顿顿吃不饱,而且主食很少,基本上都是“瓜菜代”。吃粥总要等到凉透了才喝,因为凉了才能凝固得稠一些。  如果说这次的天灾人祸给予“50后”的是身体上的烙印,那么,十年“文化大革命”对“50后”则是一种心灵上
期刊
经济学家与弟子对话,解答疑问。  弟子:“老百姓不肯花钱拉动GDP怎么辦?”  经济学家:“他们要住房不?”  弟子:“要啊!”  经济学家:“那就抬高房价好了!”  弟子:“可房价太高了他们买不起怎么办?”  经济学家:“那他们要坐车不?”  弟子:“要啊!”  经济学家:“这不就得了,调高油价!”  弟子:“要是他们都不坐车,改骑车、步行了怎么办啊?”  经济学家:“那他们用不用天然气?”  
期刊
验 方  一个心理学教授对会议主持人说:“你想让到会的妇女安静下来,只要向她们提出一个问题:‘女士们,你们当中哪个年纪最大?’会场马上就会鸦雀無声。”    不要妹妹  邻居阿姨生了个小妹妹,母亲问明明想不想要个小妹妹。明明说:“妹妹有啥好玩的,妈妈,你给我生只小狗吧,要白颜色的。”    心还在跳  大刚和丽珍结婚3年。某日,丽珍突然问大刚:“我现在看你,好像没有当初那种心跳的感觉了。你对我还有
期刊
古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今网上也这样:喜爱美食的,在博客上弄一個美食圈,整天讨论每日吃喝;爱好户外的,弄一个驴友群,没事研究去哪儿登山旅游;全职在家的我,也加入了一个全职太太群,每天登录一下,闲聊灌水外加学习。有时候,看见群里这些太太们的个性签名,就像看到了她们多样的表情。  “想吃粉丝蒸贝,去‘粤鸿和’太贵,到底怎样实惠?自己做呗!”  ——这条签名来自大厨万万。居家过日子的好手,一个有趣
期刊
任哲明,北方化工大学北方学院的非著名教师,他的非著名语录的热捧程度超过了著名教授。  1. 我对待睡觉的同学,通常只用一招,就是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就悄悄地换教室,等那些睡觉的同学醒来就会发现,眼睛一闭一睁,老师没了……  2.今天心情不错,点个名……你们发信息告诉你们的同学来上课了吗?发完了,好。一会再给他发一条说,老师今天没带点名册。  3.你们毕业以后都是什么?可能是:CEO、CFO、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