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之痛

来源 :成功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ne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初,国内某著名财经媒体向我约稿,希望我“还原TCL国际化真相”。我没有犹豫就拒绝了。我想,我们应该给TCL这样国际化走在前面的企业多一些机会,如果它犯了错误,我们应该有基本的宽容态度。
  2005年初,国内某著名财经媒体向我约稿,希望我“还原TCL国际化真相”。我没有犹豫就拒绝了。我想,我们应该给TCL这样国际化走在前面的企业多一些机会,如果它犯了错误,我们应该有基本的宽容态度。
  等等看,其实是希望留给TCL多一些改变现状的时间。虽然2005年以来,我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时间也许并不能真正改变TCL的处境。
  然而二年过去了,TCL的国际化处境不仅没有出现良性改观,甚至有继续恶化趋势,欧洲市场已经基本退出,美国市场彩电占有率也有不小的下降。新兴市场国家,大多也在收缩战线。我想,到了说出我思考和建议的时候了,这是因为我珍爱这个企业,这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他们有权力知道真实的TCL。虽然说出事实真相需要勇气和胆量,甚至可能因此而遭遇非议,但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而且我相信,以李东生的求真务实的人格,他也需要听逆耳忠言的。
  我对目前TCL的基本认知,可以归结为三句话
  一、TCL今天的问题是战略层面出了问题,而非仅仅战术层面操作不当。
  二、TCL的亏损有可能持续至少三年。如果三年之内TCL交出了一份盈利答卷,不排除“以市场换减亏”的可能。也就是说,如果你看到TCL扭亏转盈了,你一定能同时看到TCL营业收入也大幅度下降了,而且不排除短期盈利让TCL在接下来的年份陷入更大困境的可能。这实际上意味着制造出来的短期盈利,比亏损更可怕。
  三、TCL今天的尴尬与困难,其实带有一定的宿命色彩,从李东生确立“大,不一定强,不大,一定不强”观念那天起,就注定了今天的结局。再往深里说,从TCL宣传“渠道为王”那一天起,就已经注定。因为,TCL已经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不折不扣的“营销主导型”企业,而“营销主导型”企业在全球看,都是没有前途的。为什么?因为“营销主导型”企业擅长销售和制造,弱于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市场竞争从本质上说就是产品的竞争,你没有新技术、新产品话语权,拿什么和人家竞争?
  鉴于TCL对中国企业的标本意义,我们观察和研究TCL,其本意在于为所有中国企业提供一个思考与自省的机会。当众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和“并购”两大领域遭遇挫折时,我们还不应该把事关中国企业生死存亡大计的思考引向深入吗?
  
  TCL美国盈利了,但是并不值得高兴
  
  2006年下半年以来,TCL开始对外宣布美国市场已经扭亏转盈。但是,细心的人们发现,在TCL美国市场扭亏转盈的同时,其彩电销量比2005年同期下降了约30%。于是不难理解,TCL在美国实现扭亏转盈,其实是大幅缩减人力和渠道成本带来的,支出减少了,市场也随之萎缩。这样的盈利,到底有多大意义呢?
  这一幕也发生在了手机产业上。2006年9月份之后,TCL宣布海内外手机实现全面盈利,成为两大亏损产业中第一个扭亏的产业。但是,在国内手机卖场,越来越难看到TCL手机的身影,许多展台摆上了别人的产品。TCL手机市场占有率也滑出十名之外,也就1%多一点。在海外市场,TCL靠给发展中国家供应低端贴牌机生存,未来可持续发展性很弱。
  所以,TCL目前的盈利,属于典型的“缩减威本型盈利”,靠大幅度缩减成本开支实现盈利,该投的广告也不投了,科研开发经费也是一减再减,使企业可持续发展性越来越弱。因此,我把这种盈利视为“假性盈利”。
  
  缺乏盈利引擎,成TCL最大心痛
  
  现在,扭亏转盈成了TCL集团第一要务,从理论上说这是对的,毕竟没有企业希望长期亏损下去。
  多年来,TCL白电及电脑产业一直处于不振状态,在TCL形势好的时候对集团贡献不大,在TCL困难的时候也帮不上集团。手机产业虽说是盈利了,但是,前二年巨大亏损还得补;而且依照目前这种形势,未来能否持续盈利?盈多少?都是未知数。
  电视板块是TCL集团最为倚重的产业,也是对集团利润贡献最大、最稳定的产业,恰恰也是目前问题最大的产业。在国内市场,TCL彩电的处境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尴尬,多年保持的“老大”地位,在平板时代被海信,厦华等“后生”超越。在国际市场,TCL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老大,遗憾的是,这个“老大”是“CRT老大”,而不是“平板老大”。
  开源不能,说说节流。
  TCL主要采取“减薪+减员”来缩减成本。
  比如,通过供应链整合,TCL在墨西哥的工厂缩减了3000万美元的成本。但是,成本不具有无限缩减性。否则,明基也不会把刚刚拿到的西门子手机业务又扔掉了。
  但减薪和裁员在亏损最严重的欧美都很难行得通。外国法律倾向于保护弱者,工会组织又特别强大,让TCL能降下来的成本很少。
  国内情况会好一些。2006年以来,TCL各事业部都在悄无声息地裁人,平均裁员30%,中高层人员普遍降薪,事业部总经理年薪不得超过30万元,与同样大刀阔斧国际化的联想大幅度加薪,形成鲜明对比。
  一方面是“开源”几无空间,一方面是“节流”十分有限,TCL未来扭亏引擎在哪里?
  
  “CRT优势”成“CRT包袱”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全球CRT电视大溃退的形势之下,任何对CRT的幻想,都只能让幻想者遭遇更大的被动。
  于是,TCL的问题就来了:作为全球“CRT大王”,TCL在墨西哥,泰国、波兰乃至法国本土都有CRT电视工厂,在产业大转型之际,这些工厂和工人怎么办?
  显然,曾经的CRT优势,正成为CRT包袱。
  如果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汤姆逊都背不动这个包袱,TCL能背得动吗?
  来自TCL的消息表明,部分海外工厂已经停产,这是压缩成本不得已做出的选择。但是,停产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请神容易送神难,甩掉这个“烫手的山芋”并非易事。
  
  “节约型盈利”与“创新型盈利”
  
  看到中国企业收购外资企业纷纷遭遇困境,我们才发现,原来中国企业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其实是一件相当冒险的事情。然而两年前,大多数人并不这么认为。
  汤姆逊、西门子及IBM的亏损,无一例外因为运营成本太高。习惯于低成本运作的中国企业家好象一下子找到了信心,他们认为,用“中国方式”可以把这个国际企业的成本降下来,于是,他们开始了收购。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的想法过于简单,因为这些国际企业的成本不是可以通过“中国方法”能降下来的。中国企业习惯用裁员和减薪来减少成本,但是,在强大的工会与法律面前,此路不通。   为什么看起来强大的中国企业,一收购外资企业就变得十分脆弱?这可以追溯到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模式。
  深入研究中外企业竞争力模式,我们会发现,中外企业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属于“节约盈利型”企业(即“台塑大王”王永庆所说的“钱是省出来的”),而欧美企业则多为“创新盈利型”企业。
  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技术进步对企业销量和利润的贡献率非常低。企业利润是由一压再压员工待遇产生的。因为你没有创新能力,你的产品不可能卖上好价钱,你不能“开源”,当然只有“节流”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员工待遇低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血汗工厂始终存在的原因。我把这类企业称为“节约盈利型”企业,或者“通过省钱来赚钱”的企业。这类企业一般来说不具有发展后劲,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产品技术含量低,无法与国际主流品牌形成较量。中国1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欧洲的空客。这可以拿来证明中国产品附加值之低。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国际企业都舍得在技术开发上大投入?因为他们追求的是良性发展模式。这几年,三星电子发展很快,成为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甚至有企业打出“做中国的三星”的口号。但是,在我看来,中国企业能学到三星精髓的几乎没有。别的不说,三星对待科研开发的态度,中国企业就没有学到。据悉,三星有超过7000人的开发队伍,年科研开发经费在40亿美元以上,成为全球年申请专利最多的五大企业之一。三星CEO尹钟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目前的三星来说,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第一重要、第二重要、第三重要的事情,都是核心技术开发。”我坚信这话不是为了装装样子,而是发自内心,因为三星已经从技术进步中尝到了甜头。
  支撑一个企业的“创新型盈利”有两大动力;一个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个是品牌影响力。恰恰在这两个方面,中国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发言权。
  


  
  我们的思考
  
  遭遇国际化阵痛的中国企业,无一不是匆忙上阵的企业。国际化,在中国企业成了狂热情绪支配下的冲动行为。
  现在,到了反思的时候了。
  一、国际化需要什么样的准备?
  那么,中国企业应该为国际化做什么样的准备呢?
  显然,三大基本准备是必须的。
  1.心态准备。我们看到,几乎所有走出去或准备走出去的企业,都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年亏损,二年打平,三年盈利。或者第一年打进前10名,第二年打进前5名,第三年跻身前3名,等等。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幼稚的心态。国际化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品牌形象支持,需要开发出适合海外市场的产品,需要行之有效的销售渠道支持,需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需要大批本土人才加盟,许许多多问题都需要解决,一切都准备停当了,占领当地市场并实现盈利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这些准备都做不到,一切都是白搭。实际上,国际市场开发比国内市场开发要难得多,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都是要不得的。我很佩服那些国际企业,它们来到中国的时候,已经准备要亏损三、五年了,这是一种很健康的心态,有这种心态垫底,就能扎扎实实地做基础工作了。
  2.人才准备。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连英语这个工具都没有掌握好,他能做好国际市场?而不掌握语言工具的企业大有人在。TCL算是人才比较多的企业,但是,在和汤姆逊方面沟通的时候,仍然表现出极大的障碍性。据悉,TCL海外事业部人员,常常因为和外方人员不畅而烦恼不已。
  实际上,人才准备是一个大概念,不是说过了语言关就万事大吉了。拥有国际企业从业经验,适应外国人表达与沟通方式,了解外国法律法规、民俗习惯,这些才是人才准备最关键的。然而,长期在国内市场打拼的中国企业,有多少适应国际企业操作模式?
  许多在中国的外国企业,苦于找不到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高级人才储备的不足。
  3.技术准备。我们知道,大多数中国企业属于“营销主导型”企业,长于营销短于技术和产品,打价格战是高手,在技术开发尤其是核心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上,没有多少话语权。这类企业在中国尚处于卖方市场的时代如鱼得水,到了买方市场的时代顷刻就陷入举步维艰境地。所以,我们看到,前几年还保持年增长30%以上的企业,这些年纷纷慢下了脚步,甚至一些企业还陷入了亏损境地。为什么?一句话:因为营销主导型企业根本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企业需要做的准备远不止这些,问题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连这些基本准备也没有做好。
  二、并购就是“便宜就买”吗?
  一句话,并购对象的选择,要全方位筛选,不能只图便宜。IBM电脑业务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其亏损是因为其成本控制能力不够强,这样的企业值得收购。
  汤姆逊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首先,汤姆逊在消费电子领域(具体指彩电)是一个老化的品牌,这样的品牌在代表消费潮流的中青年群体里几乎没有市场。这就是为什么TCL三番五次努力,仍然不能扭转汤姆逊在欧洲颓势的原因。
  其次,汤姆逊优势主要在CRT电视,而CRT电视又是一个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产品,不代表产业发展方向。
  再次,TCL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代表型企业,而汤姆逊则属于典型的“西方文化”企业,两种文化差异性很大,像一条鸿沟,让企业融合变得十分艰难。
  举一个例子:李东生曾经在一个内部会议上讲:中方管理人员完不成任务,开会的时候会觉得抬不起头。但是,外方人员一点不好意思的感觉也没有,他们会给你一大堆完不成任务的理由。为什么一个企业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就是文化差异性使然。但是,文化差异性是很难消除的,因为文化向来是最顽固的东西。
  实际上,这里面还有一个“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较量的问题。在法国人眼里,法国以及汤姆逊都是强势文化的代表而中国以及TCL都是弱势文化的代表,强势文化怎么能向弱势文化低头呢?在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的时候,也发生了类似情况,原来IBM的人无法接受联想的领导纷纷离职。为了弥合两种文化的差异,联想做了让步,把总部搬到了美国。
  三、如何跨越核心技术的门槛?
  中国有一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用在今天的中国企业身上,再合适不过。
  据国资委报告,中央直属企业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平均只占销售收入的1%多一点,和国际企业科研开发经费普遍在8%以上形成巨大落差。
  事实上,即使以重视科研开发出名的中国企业,其科研开发能力和国际企业相比也是相差悬殊。我了解的一家著名彩电企业,其科研开发经费号称占销售收入5%以上,但是,那里的研究人员基本上就是买了别人的产品,拆开了测数据而已。根本谈不上真正意 义的研究,模仿而已!
  中国企业科研开发能力不足,在专利数量上体现得最明显。在全球彩电专利技术库里,来自中国的专利不到1%,重大专利、核心技术,原创技术,基本上和中国企业无缘。
  为什么中国生产的产品,在欧美国家总是被放在大路货市场销售而不能进入高档品市场?我看品牌不如人家好是次要的,关键还是我们的产品赶不上人家。
  据悉,2007年3月1日之后,美国将对进入其境内的数字电视征收专利费,虽然征收额度还没有出来,但是,人们已经认为,美国等拥有数字电视专利技术的国家,是不会轻易放过中国的。对于美国即将实施的专利费措施,个别中国彩电企业表现得非常可笑“我们不怕美国专利费麻烦!”或者干脆侥幸地说“美国专利费麻烦很可能不了了之”,我不知道它不怕的信心来自哪里?我也不知道他凭什么认为人家会不了了之。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已经深深毒害了中国企业,现在还在毒害着中国企业。
  实际上,如果美国铁了心对中国彩电企业征收专利费,中国彩电企业已经无路可逃。因为我们手里几乎没有任何和人家讨价还价的砝码。有人天真地说:我们的彩电企业不是也成立专利公司了吗7可以和人家实施专利交换啊!关键是,你专利池里根本就没有水,拿什么和人家交换?而且即使有几件无足轻重的专利,也根本形不成和人家交换的资格,因为我们的专利和人家的专利太不对称了。
  
  我给TCL开药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预测,依照TCL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未来三年之内它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扭亏转盈,甚至不排除企业由此进入增长停滞期乃至倒退期。
  这实际上意味着,TCL必须下猛药才能救治目前的状况。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目前TCL所采取的措施看,其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扭亏转盈这一目标上,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为了达到扭亏目标,不惜采取短期行为,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那么,TCL该做什么呢?我以一个观察者及研究者的身份,给TCL提几条建议。我的指导思想是2007~2008年做减法,2009年之后做加法。
  1、先说减法。所谓“减法”,其实是壮士断臂。长痛不如短痛,建议TCL尽快卖掉海外CRT电视业务板块,不要怕别人说“TCL国际化失败”的闲话。在这方面,TCL应该向明基学习,不行就别再继续扛着。当然,汤姆逊把CRT电视业务卖给TCL容易,TCL再转卖给别人会很难,再难也要卖!因为从长远看,这一块只会是包袱,不会是机会。
  在国内业务板块,建议尽快从白电领域(包括冰箱、洗衣机、空调)退出去,事实已经证明,这块业务根本不可能给TCL带来实际利益,未来发展潜力也不大。
  TCL电脑业务板块,这几年一直处于不温不火局面。2006年,受TCL这个大盘的影响,这一块甚至出现了被边缘化的迹象,因此,建议给这块产业二年的整改期,如果没有大的突破,也应当考虑卖出。
  其他一些非核心业务,则一律砍掉。把TCL彻底打造成一个专业的影音产品制造商。
  2、再说加法。与台湾液晶面板制造商缔结战略与资本联盟,把变卖上述资产所得收入,投到面板制造与新技术开发上,从而完成产业链条架构,缔造TCL彩电系统竞争优势,变单纯的彩电整机制造商为“整机制造商+面板供应商”,打造名副其实的“全球彩电第一品牌”。
  同时,面向全球招揽顶尖研发与工业设计人才,力争在2010年前建立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向海尔和联想学习,在全球范围内开展TCL品牌建设活动,实现以TCL品牌替代汤姆逊品牌,最终建立TCL全球国际企业品牌形象。
其他文献
2006年11月27日,华展汽车与德国HSO汽车贸易公司签署了为期5年、共15.8万辆中华轿车“尊驰”的出口协议。这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第一次大规模登陆海外发达国家。祁玉民称之为“在别人的花园里种花”,但华晨到底应该在哪里种花?又应该种什么花呢?    国内与国外,哪里该是华晨的主战场?    2003年是国内汽车行业的分水岭,由供不应求到产能过剩。汽车行业的竞争从离散型竞争转化为同质化的价格竞争阶
期刊
国内饱受争议的《黄金甲》,在海外市场却很受追捧,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年度十大佳片之一。“功夫+古装”的路线,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海外发展的唯一模式。但是,随着创新力的萎缩,2006年一系列大片“倒掉”,国内市场作为大片旱涝保收自留地的根基已经动摇。  从12月14日开始,老谋子《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为《黄金甲》)的上映,又一次将对中国大片的讨伐推向了风口浪尖。  在电影营销上,中国大片一方面
期刊
主持人:《成功营销》记者周颖  访谈嘉宾:  灵智精实整合行销传播集团(EURO RSCG WORLDWIDE)大中国区执行创  意总监(EDDIE WONG)黄国雄(新加坡)  智威汤逊(JWT)上海创意总监(Tboreas Zhu)朱海良  如果说中国元素是中国广告创意人的一次集体反思的话,那么,《成功营销》本期邀请了两位来自华人圈,又同在外资广告公司工作的资深广告人,以旁观者的立场,与本刊记
期刊
如果说20年前我们普防西方是应该的,但现在还一味学习别人则是值得反思的事情。  一身中式上衣,高峻把“中国元素”穿在了身上,用来证明对“中国元素”的理解和认可。  萌发“中国元素”的念头始于2004年。在广告、营销行业已摸爬滚打十几年、教师出身的高峻发现,中国广告人、中国品牌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了。相反,值得关注的是外资品牌甚至国外广告、营销专家却在不断挖掘“中国元素”并加以运用,甚至
期刊
当联想、海尔、华为的国际化初步取得一定成就时,曾经被视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代表的TCL却越来越难以走出亏损的泥潭。TCL如何走出国际化困境,实现真正的“鹰之重生”呢?  在TCL痛苦的国际化炼狱当中,李东生发表了《鹰的重生》,总结了TCL陷入困境的三条教训  1、没有坚决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付诸行动。  2、没有坚决制止一些主管在一个小团体里面形成和推行与集团愿景、价值观不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期刊
翻译/刘 鑫    他们支上摄像机,拍摄曼陀思糖放入健怡可乐瓶时喷泉爆发的情形,该视频在YouTube上泛滥打着受邀为雪佛兰旗下Tahoe汽车创作网络广告的旗号,他们却制作出猛烈抨击这款耗油量巨大SUV的短片;他们利用iTunes网上商店发布免费广告的论坛来批评苹果的服务以及iTunes店。  活跃却不宽容,2006年消费者们不断从营销者手中“偷走”了更多领地,已然成为新任的品牌经理,且几乎可以随
期刊
继联想、海尔等优秀中国企业庆祝了20岁“生日”后,国美,中国家电连锁业的老大,也在2007年初步入“成人”行列。2006年,是黄光裕收获的一年,国美收购了中国家电连锁业排名第三的永乐,像联想、海尔一样,迈过20岁的门槛之后,国美一贯的发展模式也许面临能否质变的挑战。  2005年年底开始,国美的掌门人黄光裕又打造了一个新的家电连锁品牌——鹏润电器,鹏润电器定位于高端家电连锁品牌,转变以前国美家电低
期刊
体育营销面面观(之一)    M:体育营销现在很热,其中既有企业利用体育赛事和节目进行营销,也有体育赛事和体育组织,比如奥运会和足球俱乐部自身进行的营销。2008年奥运会在即,中国的企业界高度关注体育营销。但无庸讳言,中国的体育营销有很多错误的观念和做法需要厘清和校正。  江教授:首先,中国的整个体育界都需要还原自身对体育、对奥运会的认识。体育本质上是娱乐的过程,从愉悦自己到愉悦观众,是一场比较轻
期刊
2006年岁末,盘点一年的发展,互联网企业显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专业网站纷纷崛起,而几大门户网站在固守主业的基础上,不断探究其他的创新方向。  与其他国内门户网站相比,腾讯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自2005年起,腾讯的产业布局发生了极大变化,腾讯正从“青春期”走向“盛年期”,而在世人看来,2006年的腾讯,已经不仅仅只是QQ的代名词。  从5.7亿人的即时通讯工具发展到具有“在线生活”概念
期刊
总部位于纽约的罗德公关公司是世界上第二大独立公关公司,为世界上超过250家公司、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提供公共关系服务。1995年,罗德公关进入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设有分公司,服务的客户包括花旗银行、奥迪、大众、波音、米其林、李宁、DHL等众多著名品牌。  现任罗德公关中国区董事长兼总经理杜麦克是一个非常干练而地道的法国人,拥有丰富的传播咨询经验,曾经在“非典”期间作为北京市政府的特别公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