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翻译界中,要说到奈达(Eugene ANida)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他认为译文读者对于译文的反应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相同,疑问应从语义到语体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文信息。 奈达所提出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笔译甚至于口译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翻译
一、关于奈达
(一)奈达简介
奈达为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翻译理论,而且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成就显著从结构主义到转换生成学派从以话语语言学和信息理论为依据的交际功能模式到以现代符号学为依据来研究翻译理论。
奈达一直致力于扩展翻译研究的视野他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原则纳入到翻译之中并特别强调读者的感受。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奈达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谭载喜. 1989)
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1940~ 1950 描写语言学阶段
奈达本身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现代语言学家, 在美国语言学界有 很高的地位。他成功地把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了翻译理论中。即主要对句法, 词汇学及语义翻译进行描述性研究, 来说明语言的结构本质, 帮助人们了解外语与翻译间的基本问题他从语言的本质入手, 运用语义学理论对词汇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了客观、 准确的分析。在奈达看来, 各种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而且深层结构远比表层结构有共性。因而, 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 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忠实, 同时由于译文的表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自由表达, 能尽可能地保证译文的通顺。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 对等创造了条件, 这就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二)1959 ~ 1969 交际理论阶段
他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 也就是把一种代码编码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代码的信息, 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 起到交际的作用。只有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 的信息量, 才能使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 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奈达注意到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接受力不同, 特别是如果原语和译语分属于不同语系和不同文化。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奈达强调可以适当改变原文的形式, 以增强译文的理解认为翻译既是一门艺术, 又是一门科学和技能, 因此译者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处理语言结构, 利用语言学及描写的方法去解释翻译中的问题在交际理论和信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对等原则。
(三)1970 ~ 社会语言学与符号学阶段
为避免引起过多的误解, 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更为注重语言交际和语义成分分析中的文化因素。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 ,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动态对等翻译与以往翻译方式的不同在于,它不求读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而着重利用读者本土文化知识来理解译文 。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日译汉
奈达理论中的动态对等翻译与以往翻译方式的不同在于 , 它不求读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而着重利用读者本土文化知识来理解译文 。原文中的诸多形成因素 , 如语言表达方式及某些行为模式等都被转换成了译文读者所熟悉的本土文化中的诸形式 。例如在我翻译的一篇名为《入浴摩擦》的文章中第一段的翻译:
原文:
「銭湯は風紀を乱す元凶よ。あんなのがあるから日本では"フリン″が流行るんだわ」と、ハイミスのイギリス英会話教師がまくしたてる。家の風呂が故障して、初めて銭湯へ行った彼女の銭湯批判に耳を傾けてみよう。
譯文:
“澡堂就是个伤风败俗的东西,就是因为有这种东西日本现在才会如此世风日下。”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姑娘口语老师如此喋喋不休地抱怨道。那么我们就来听一听她在因为自家澡堂坏了,第一次去了澡堂后是怎么批判澡堂的吧。
分析:
这段翻译中存有争议的是「銭湯」和「風呂」这两个词的翻译。「銭湯」和「風呂」代表了日本独有的风俗习惯。日本人每天都要洗澡,用以消除一天的疲劳。「風呂」中文解释为“浴盆”,日本的现代住宅都带有「風呂」。「銭湯」是「料金を払って入る公衆浴場である」即付费如玉的公共澡堂,其普及可上溯到德川幕府时代,随着家中浴室的普及,公共澡堂钢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显而易见「銭湯」和「風呂」是有区别的,不能翻译为同一个词,翻译是应注意区别。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交流和往来。两国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不同之处。按照奈达理论,译文应该不求读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而着重利用读者本土文化知识来理解译文。因为目的是让读者读懂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我在此基础上试着将此段翻译如下:
“公共澡堂就是个伤风败俗的东西,就是因为有这种东西日本现在才会如此世风日下。”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姑娘口语老师如此喋喋不休地抱怨道。那么我们就来听一听她在因为家里浴室坏了第一次去了公共澡堂后是怎么批判大澡堂的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 , 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 , 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 , 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 , 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
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 , 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
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 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 , 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 , 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论, 已经有几十年了 。 虽然其后出现过其它理论与流派 , 但奈达所阐述的观点和原则在翻译界仍具有较大影响 。当前各国家各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 , 人们对世界文化的了解也在逐渐增进 , 译文似可减少对本土文化的依赖 , 而利用的对原著文化背景的一定了解 , 较多地品尝原汁原味 。 尽管如此 , 从根本上说来 , 奈达所提出的理论在跨文化翻译中仍然是不刊之论 , 对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 2]叶子南.[ M]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 3]谭载喜. [ J] 尤金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外国语 第五期.1989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翻译
一、关于奈达
(一)奈达简介
奈达为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翻译理论,而且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成就显著从结构主义到转换生成学派从以话语语言学和信息理论为依据的交际功能模式到以现代符号学为依据来研究翻译理论。
奈达一直致力于扩展翻译研究的视野他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原则纳入到翻译之中并特别强调读者的感受。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奈达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谭载喜. 1989)
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1940~ 1950 描写语言学阶段
奈达本身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现代语言学家, 在美国语言学界有 很高的地位。他成功地把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了翻译理论中。即主要对句法, 词汇学及语义翻译进行描述性研究, 来说明语言的结构本质, 帮助人们了解外语与翻译间的基本问题他从语言的本质入手, 运用语义学理论对词汇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了客观、 准确的分析。在奈达看来, 各种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而且深层结构远比表层结构有共性。因而, 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 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忠实, 同时由于译文的表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自由表达, 能尽可能地保证译文的通顺。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 对等创造了条件, 这就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二)1959 ~ 1969 交际理论阶段
他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 也就是把一种代码编码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代码的信息, 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 起到交际的作用。只有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 的信息量, 才能使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 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奈达注意到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接受力不同, 特别是如果原语和译语分属于不同语系和不同文化。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奈达强调可以适当改变原文的形式, 以增强译文的理解认为翻译既是一门艺术, 又是一门科学和技能, 因此译者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处理语言结构, 利用语言学及描写的方法去解释翻译中的问题在交际理论和信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对等原则。
(三)1970 ~ 社会语言学与符号学阶段
为避免引起过多的误解, 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更为注重语言交际和语义成分分析中的文化因素。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 ,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动态对等翻译与以往翻译方式的不同在于,它不求读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而着重利用读者本土文化知识来理解译文 。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日译汉
奈达理论中的动态对等翻译与以往翻译方式的不同在于 , 它不求读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而着重利用读者本土文化知识来理解译文 。原文中的诸多形成因素 , 如语言表达方式及某些行为模式等都被转换成了译文读者所熟悉的本土文化中的诸形式 。例如在我翻译的一篇名为《入浴摩擦》的文章中第一段的翻译:
原文:
「銭湯は風紀を乱す元凶よ。あんなのがあるから日本では"フリン″が流行るんだわ」と、ハイミスのイギリス英会話教師がまくしたてる。家の風呂が故障して、初めて銭湯へ行った彼女の銭湯批判に耳を傾けてみよう。
譯文:
“澡堂就是个伤风败俗的东西,就是因为有这种东西日本现在才会如此世风日下。”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姑娘口语老师如此喋喋不休地抱怨道。那么我们就来听一听她在因为自家澡堂坏了,第一次去了澡堂后是怎么批判澡堂的吧。
分析:
这段翻译中存有争议的是「銭湯」和「風呂」这两个词的翻译。「銭湯」和「風呂」代表了日本独有的风俗习惯。日本人每天都要洗澡,用以消除一天的疲劳。「風呂」中文解释为“浴盆”,日本的现代住宅都带有「風呂」。「銭湯」是「料金を払って入る公衆浴場である」即付费如玉的公共澡堂,其普及可上溯到德川幕府时代,随着家中浴室的普及,公共澡堂钢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显而易见「銭湯」和「風呂」是有区别的,不能翻译为同一个词,翻译是应注意区别。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交流和往来。两国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不同之处。按照奈达理论,译文应该不求读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而着重利用读者本土文化知识来理解译文。因为目的是让读者读懂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我在此基础上试着将此段翻译如下:
“公共澡堂就是个伤风败俗的东西,就是因为有这种东西日本现在才会如此世风日下。”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姑娘口语老师如此喋喋不休地抱怨道。那么我们就来听一听她在因为家里浴室坏了第一次去了公共澡堂后是怎么批判大澡堂的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 , 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 , 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 , 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 , 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
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 , 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
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 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 , 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 , 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论, 已经有几十年了 。 虽然其后出现过其它理论与流派 , 但奈达所阐述的观点和原则在翻译界仍具有较大影响 。当前各国家各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 , 人们对世界文化的了解也在逐渐增进 , 译文似可减少对本土文化的依赖 , 而利用的对原著文化背景的一定了解 , 较多地品尝原汁原味 。 尽管如此 , 从根本上说来 , 奈达所提出的理论在跨文化翻译中仍然是不刊之论 , 对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 2]叶子南.[ M]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 3]谭载喜. [ J] 尤金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外国语 第五期.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