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近年来湖北省罗田县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受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罗田县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出现了“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全县还有 3000多名失业下岗职工找不到工作,“有人无事做”;另一方面,县内有很多企业招不到工人,“有事无人做”。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真实的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原因何在,有何破解之策?对此,我局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对“两难”并存的现状需引起重视
这次调查涉及全县各类企业 42家,在岗员工 3499人,除一家未开工外,缺工的企业有 26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61.9%,需要员工 1163人,占现有员工的33.3%,不缺工的企业有 15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35.7%,也就是说,全县有 2/3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工问题,缺员大约是在岗人数的1/3。从地域分布看,地处乡镇的企业缺工比县城更为突出。从企业类型看,服装缝纫、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机械铸造等重点行业缺工严重。从员工类型看,普工、年轻工人难招,熟练工、中高级技工更难招。
“招工难”和“就业难”这对矛盾,已成为制约罗田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扩大招商引资的“瓶颈”。其负面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影响和谐罗田建设。“就业难”“招工难”并存,形成“有人无事做”和“有事无人做”的奇怪局面,大批失业下岗职工在找事,大批民营企业在找人,是对人力、物力资源的双重浪费和损失,将会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二是影响招商引资环境。罗田县共有 60万人口,有 15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几千名城镇失业下岗职工,是名符其实的劳动力资源大县,很多外地客商就是冲着这一点前来投资办厂的。现在如果在罗田招工也像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一样“工人难找”,罗田县就没有了优势,客商就会望而却步,即使招来了,也不能安商、留商,前期努力将会付之东流。
三是影响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工业化主要靠扩大招商引资,动员全民创业来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工主要靠市场调节,双向选择,政府不能强行干预。如果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流(罗田县常年在外打工人数为 11.5万人),城镇失业下岗职工不愿意在本地企业就业,那么,“用工荒”必然会导致“企业慌”,本地民营资本不敢注入,外地老板不敢前来投资,工业强县战略将难以实现。
此外,“招工难”的出现,对罗田县招商引资方式、经济结构模式、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等都敲响了警钟,提出了挑战。
二、对“招工难”的原因应客观分析
根据调研情况,综合分析,时下罗田县企业出现“招工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经济快速发展期出现的新矛盾
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用工的短缺,这是与发达地区一样必须经历的阵痛。随着罗田县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本地企业用工每年以 20%~30%的速度急剧增加,而企业文化、思想观念、市场平台、就业环境等准备还不充分,发育不完善,本地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地择业的能力不强,吸引周边地区劳动力来罗田县就业的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处于弱势,出去“淘金”的多,回乡创业的少,“招工难”亦是必然。
2.企业工资待遇偏低,基本保障缺失
工资待遇低是造成“招工难”、“留人难”的最主要原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劳动力成为商品,其流向必然受到市场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的影响,即所谓良禽择木而栖。罗田县工业企业员工月工资一般在千元以下,服务行业还要低些。这样的工资水平缺少吸引力。
3.企业用工管理不规范,劳动条件差
部分企业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能善待员工,企业老板劳动法规意识淡薄,用工极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生产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员工文化生活极度缺乏,居住生活条件差;劳动合同签订率低,随意性很大等,导致招工招不到,留人留不住。
4.劳动者就业期望值高,外地用工需求竞争激烈
新一代农民和失业下岗职工陆续进入现代都市并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怀着对外面世界的美好向往,更愿意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磨练自己。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他们更加注重“体面劳动”和生活质量,对薪酬待遇、社会保障、劳动条件、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未来发展,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觉得到外地就业比在本地干活有“面子”,存在舍近求远的虚荣思想。受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急剧的用工需求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外出就业便成了“一边倒”。全县每年外出打工者有11万人之众,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约 2000人,职校、技校毕(结)业生有 3000多人,留在县内就业的不到 5%,几乎都被外面的大企业、大公司“抢购”一空,县内企业很难招到这些训练有素、技能熟练的“蓝领工人”。部分留下来的城乡劳动力,要么年龄偏大,要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要。
5.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突出表现在用工与就业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供需双方脱节方面。多年来,劳动就业工作重点在城镇,对象是下岗失业职工,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劳动就业服务覆盖面不广,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不健全,人员、场地、设施不完善,就业服务难以有效拓展并延伸到城乡广大求职者。因信息不通,供需脱节,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局面。而且,从有形市场看,一方面罗田县劳动力市场场地偏小,设备落后,容量有限,难以满足今后日益繁重的劳务交流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上民间职介良莠不齐,私招滥雇现象十分普遍,用工秩序比较混乱,企业进场招聘的习惯尚未形成,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经常是有“场”无“市”,人气不旺,吸引力不强,没有发挥其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中心和供求信息处理中心的作用。
三、化解“招工难”和“就业难”的 对策与措施
透过“招工难”这一表面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我县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出现了逆转,甚至乐观地认为“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罗田县“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实质是劳动力供需发生的磨擦性、结构性矛盾,是供需双方相互脱节,不相适应造成的,这种局面短时间内难以根本好转。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及早采取措施,从扩大就业、改善环境、提高待遇、搞好服务、转变观念等多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和调动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的积极性,系统深入地破解这一难题。
1.政府应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调控,改善就业、用工环境
(1)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一起抓。按照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在当前就业再就业矛盾十分尖锐和突出的情况下,仅仅靠市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就业问题的,必须加强政府调控。在具体工作中,应把解“两难”列入政府“十件实事”之中,建立目标责任制,纳入各级业绩考核体系,把就业的好坏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真正当作最大的民生问题,常抓不懈,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2)坚持劳务输出与“回归工程”一起抓。劳务输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富民强县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应更理性地看待它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它是欠发达地区不得已的一种落后经济,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过渡经济形态。在劳务输出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本地优质人力资源外流、县域经济发展劳动力紧缺以及农村“留守”“空巢”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和社会问题。从罗田县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应坚持劳务输出与输入一起抓,在不放松劳务输出的同时,更加注重就地就近转移。借鉴湖北省通城、郧西等地的经验,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发展“回归经济”。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劳务经济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而“回归经济”将是它的替代者。据调查,农民工回乡创业每兴办一个实体平均可带动 15人就业,每年新增 10万元以上收入。农民工从外出打工者变为回归创业者,必将实现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到“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历史性嬗变,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坚持招商与招工一起抓,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一起抓。随着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力度的加大,将会有更多的项目和企业落户罗田县,对用工需求会出现一个高峰期。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此应有充分准备,要把解决企业用工短缺,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就业环境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像招商引资一样重视企业用工,像抓招商一样抓招工,从舆论宣传、政策落实、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人文关怀等方方面面,来增强罗田对农民工和外来人员的凝聚力、吸引力。
(4)坚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与规范劳动力市场一起抓。高度重视本地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动态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就业登记、空岗报告、录用备案等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便捷高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有场无市”的问题。加大对县劳动力市场的投入力度,加快改造升级,完善服务功能,扩大市场规模,增强吸纳能力,逐步形成“企业招工进市场,劳动者求职进市场”的市场调节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就地就近转移。考虑设置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落实场地、人员和经费,切实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他们在城乡统筹就业、全民创业中的服务引导和桥梁纽带作用。下大力气整顿、规范罗田县的劳动力市场秩序,打击违法职介行为,维护求职者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用工管理。
2.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条件,善待员工
(1)落实并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我们从调查座谈中发现,大多数人不愿在县内企业就业,最根本的原因是嫌工资待遇差,“打工赚钱”是第一选择。因此,尽可能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是企业破解“招工难”的必然要求。每个企业都必须看到这一点,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否则不仅难以解决“用工荒”问题,而且即使招到了员工,他们也会频频“跳槽”,给企业带来损失。
(2)改善劳动条件,善待员工。留住员工比招到员工更重要,招工靠工资福利吸引,而留住员工要靠善待员工。首先是用工要规范,要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自觉维护其合法权益,依法为员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依法安排好劳动作息时间,落实国家规定的工时休假和劳动保护规定,舍得花钱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其次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融洽劳资双方关系,做到以企业文化、感情留人,用发展环境和事业留人。
(3)加快企业产品升级,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一方面,企业要与时俱进,加快自身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大技术投入力度,优化产业产品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而解决结构性缺工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岗前、岗中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并为企业发展储备技术人才。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企校联合、企企联合、订单培训、定岗培训、边工边学、半工半读等多种形式;在培训内容上除培训专业技能外,还要增加综合素质培训,如就业观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厂规厂纪教育等。应增加职工教育、培训的投入,舍得花钱买智力,以提高经济效益。
3.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择业
思想决定行动,观念改变人生。在当前“就业难”“招工难”两难并存的就业形势下,劳动者能否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能否认清形势,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择业定位,尤为重要。要牢固树立“择业找市场”“上岗凭技能”“先培训,后就业”“先就业,再择业”“与其进城给人打工,不如在家自己创业”“回乡创业、致富一方”等观念,破除计划经济时的就业安置观念、所有制和身份等级观念以及“等、靠、要”的观念,勇于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技能素质越来越成为劳动报酬的核心,应抓紧时间“充电”,努力提高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增加获得良好劳动报酬的筹码,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
(作者为湖北省罗田县劳动就业局局长)
一、对“两难”并存的现状需引起重视
这次调查涉及全县各类企业 42家,在岗员工 3499人,除一家未开工外,缺工的企业有 26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61.9%,需要员工 1163人,占现有员工的33.3%,不缺工的企业有 15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35.7%,也就是说,全县有 2/3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工问题,缺员大约是在岗人数的1/3。从地域分布看,地处乡镇的企业缺工比县城更为突出。从企业类型看,服装缝纫、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机械铸造等重点行业缺工严重。从员工类型看,普工、年轻工人难招,熟练工、中高级技工更难招。
“招工难”和“就业难”这对矛盾,已成为制约罗田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扩大招商引资的“瓶颈”。其负面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影响和谐罗田建设。“就业难”“招工难”并存,形成“有人无事做”和“有事无人做”的奇怪局面,大批失业下岗职工在找事,大批民营企业在找人,是对人力、物力资源的双重浪费和损失,将会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二是影响招商引资环境。罗田县共有 60万人口,有 15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几千名城镇失业下岗职工,是名符其实的劳动力资源大县,很多外地客商就是冲着这一点前来投资办厂的。现在如果在罗田招工也像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一样“工人难找”,罗田县就没有了优势,客商就会望而却步,即使招来了,也不能安商、留商,前期努力将会付之东流。
三是影响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工业化主要靠扩大招商引资,动员全民创业来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工主要靠市场调节,双向选择,政府不能强行干预。如果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流(罗田县常年在外打工人数为 11.5万人),城镇失业下岗职工不愿意在本地企业就业,那么,“用工荒”必然会导致“企业慌”,本地民营资本不敢注入,外地老板不敢前来投资,工业强县战略将难以实现。
此外,“招工难”的出现,对罗田县招商引资方式、经济结构模式、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等都敲响了警钟,提出了挑战。
二、对“招工难”的原因应客观分析
根据调研情况,综合分析,时下罗田县企业出现“招工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经济快速发展期出现的新矛盾
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用工的短缺,这是与发达地区一样必须经历的阵痛。随着罗田县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本地企业用工每年以 20%~30%的速度急剧增加,而企业文化、思想观念、市场平台、就业环境等准备还不充分,发育不完善,本地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地择业的能力不强,吸引周边地区劳动力来罗田县就业的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处于弱势,出去“淘金”的多,回乡创业的少,“招工难”亦是必然。
2.企业工资待遇偏低,基本保障缺失
工资待遇低是造成“招工难”、“留人难”的最主要原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劳动力成为商品,其流向必然受到市场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的影响,即所谓良禽择木而栖。罗田县工业企业员工月工资一般在千元以下,服务行业还要低些。这样的工资水平缺少吸引力。
3.企业用工管理不规范,劳动条件差
部分企业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能善待员工,企业老板劳动法规意识淡薄,用工极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生产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员工文化生活极度缺乏,居住生活条件差;劳动合同签订率低,随意性很大等,导致招工招不到,留人留不住。
4.劳动者就业期望值高,外地用工需求竞争激烈
新一代农民和失业下岗职工陆续进入现代都市并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怀着对外面世界的美好向往,更愿意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磨练自己。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他们更加注重“体面劳动”和生活质量,对薪酬待遇、社会保障、劳动条件、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未来发展,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觉得到外地就业比在本地干活有“面子”,存在舍近求远的虚荣思想。受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急剧的用工需求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外出就业便成了“一边倒”。全县每年外出打工者有11万人之众,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约 2000人,职校、技校毕(结)业生有 3000多人,留在县内就业的不到 5%,几乎都被外面的大企业、大公司“抢购”一空,县内企业很难招到这些训练有素、技能熟练的“蓝领工人”。部分留下来的城乡劳动力,要么年龄偏大,要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要。
5.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突出表现在用工与就业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供需双方脱节方面。多年来,劳动就业工作重点在城镇,对象是下岗失业职工,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劳动就业服务覆盖面不广,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不健全,人员、场地、设施不完善,就业服务难以有效拓展并延伸到城乡广大求职者。因信息不通,供需脱节,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局面。而且,从有形市场看,一方面罗田县劳动力市场场地偏小,设备落后,容量有限,难以满足今后日益繁重的劳务交流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上民间职介良莠不齐,私招滥雇现象十分普遍,用工秩序比较混乱,企业进场招聘的习惯尚未形成,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经常是有“场”无“市”,人气不旺,吸引力不强,没有发挥其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中心和供求信息处理中心的作用。
三、化解“招工难”和“就业难”的 对策与措施
透过“招工难”这一表面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我县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出现了逆转,甚至乐观地认为“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罗田县“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实质是劳动力供需发生的磨擦性、结构性矛盾,是供需双方相互脱节,不相适应造成的,这种局面短时间内难以根本好转。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及早采取措施,从扩大就业、改善环境、提高待遇、搞好服务、转变观念等多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和调动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的积极性,系统深入地破解这一难题。
1.政府应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调控,改善就业、用工环境
(1)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一起抓。按照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在当前就业再就业矛盾十分尖锐和突出的情况下,仅仅靠市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就业问题的,必须加强政府调控。在具体工作中,应把解“两难”列入政府“十件实事”之中,建立目标责任制,纳入各级业绩考核体系,把就业的好坏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真正当作最大的民生问题,常抓不懈,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2)坚持劳务输出与“回归工程”一起抓。劳务输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富民强县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应更理性地看待它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它是欠发达地区不得已的一种落后经济,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过渡经济形态。在劳务输出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本地优质人力资源外流、县域经济发展劳动力紧缺以及农村“留守”“空巢”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和社会问题。从罗田县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应坚持劳务输出与输入一起抓,在不放松劳务输出的同时,更加注重就地就近转移。借鉴湖北省通城、郧西等地的经验,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发展“回归经济”。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劳务经济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而“回归经济”将是它的替代者。据调查,农民工回乡创业每兴办一个实体平均可带动 15人就业,每年新增 10万元以上收入。农民工从外出打工者变为回归创业者,必将实现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到“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历史性嬗变,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坚持招商与招工一起抓,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一起抓。随着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力度的加大,将会有更多的项目和企业落户罗田县,对用工需求会出现一个高峰期。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此应有充分准备,要把解决企业用工短缺,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就业环境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像招商引资一样重视企业用工,像抓招商一样抓招工,从舆论宣传、政策落实、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人文关怀等方方面面,来增强罗田对农民工和外来人员的凝聚力、吸引力。
(4)坚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与规范劳动力市场一起抓。高度重视本地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动态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就业登记、空岗报告、录用备案等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便捷高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有场无市”的问题。加大对县劳动力市场的投入力度,加快改造升级,完善服务功能,扩大市场规模,增强吸纳能力,逐步形成“企业招工进市场,劳动者求职进市场”的市场调节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就地就近转移。考虑设置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落实场地、人员和经费,切实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他们在城乡统筹就业、全民创业中的服务引导和桥梁纽带作用。下大力气整顿、规范罗田县的劳动力市场秩序,打击违法职介行为,维护求职者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用工管理。
2.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条件,善待员工
(1)落实并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我们从调查座谈中发现,大多数人不愿在县内企业就业,最根本的原因是嫌工资待遇差,“打工赚钱”是第一选择。因此,尽可能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是企业破解“招工难”的必然要求。每个企业都必须看到这一点,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否则不仅难以解决“用工荒”问题,而且即使招到了员工,他们也会频频“跳槽”,给企业带来损失。
(2)改善劳动条件,善待员工。留住员工比招到员工更重要,招工靠工资福利吸引,而留住员工要靠善待员工。首先是用工要规范,要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自觉维护其合法权益,依法为员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依法安排好劳动作息时间,落实国家规定的工时休假和劳动保护规定,舍得花钱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其次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融洽劳资双方关系,做到以企业文化、感情留人,用发展环境和事业留人。
(3)加快企业产品升级,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一方面,企业要与时俱进,加快自身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大技术投入力度,优化产业产品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而解决结构性缺工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岗前、岗中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并为企业发展储备技术人才。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企校联合、企企联合、订单培训、定岗培训、边工边学、半工半读等多种形式;在培训内容上除培训专业技能外,还要增加综合素质培训,如就业观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厂规厂纪教育等。应增加职工教育、培训的投入,舍得花钱买智力,以提高经济效益。
3.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择业
思想决定行动,观念改变人生。在当前“就业难”“招工难”两难并存的就业形势下,劳动者能否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能否认清形势,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择业定位,尤为重要。要牢固树立“择业找市场”“上岗凭技能”“先培训,后就业”“先就业,再择业”“与其进城给人打工,不如在家自己创业”“回乡创业、致富一方”等观念,破除计划经济时的就业安置观念、所有制和身份等级观念以及“等、靠、要”的观念,勇于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技能素质越来越成为劳动报酬的核心,应抓紧时间“充电”,努力提高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增加获得良好劳动报酬的筹码,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
(作者为湖北省罗田县劳动就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