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席上人人都在谈微博,酒席回来再到微博上谈酒席。微博装饰了你的梦,你装饰了别人的微博。在微博上,每个人都会失去自己的声音,也会找到自己的声音。
我上微博近一年,粉丝5万多,发帖2000多,收到评论7万多,转发13万多。盘点下来,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句式是:万能的微博啊,我现在有个什么什么的问题,应该怎么怎么办呢?与以往BBS上的求助帖不一样,微博上即时涌来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是的,即时,我真喜欢这个词。
比如,今年6月,我到美国一大学讲学。到那里的第一晚,浴室水龙头造型奇特,不知道如何才能放出热水,房东又不在家。我把龙头的照片上传到微博,几分钟后就洗上了热水澡:原来那个龙头是要向外拔的,而且要非常用力。如果没有博友的鼓励是没有那个勇气用强的。过几天,信用卡无法使用,微博各路银行专家和金融达人让我脱困免饿。再过几天,电脑出故障,微博又瞬间让我重新备上课。这真的很让人产生毒品一样的依赖感。
还不仅仅是毒品。大家都知道网上有个格言,叫“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从前我们查词典,翻百科全书,找参考资料,现在我们问搜索引擎。但搜索引擎是死的,即使百度问答上有真人答疑,那也是猴年马月,遥遥无期的事。现在好了,我们完全可以把微博看成是新一代的活的“人肉”搜索引擎。和上一代机器搜索不一样的是,你还可以和这个引擎进行对话和讨论。
有不少朋友在我的影响下,也动不动就祭起“万能的微博啊”这个法宝。事实上“万能的微博”早就是微博上一个著名的用户名,只要@他,就可以把自己的问题转发出去。
在传播学上有一句相传几十年的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这话在新世纪应该扩展为:媒介即权力。而新的媒介,毫无疑问代表了新的权力关系,也就是不同的人在权力网络中新的位置。还不仅仅是权力,大家只要把“万能的微博啊”这句话反复诵读几遍,敏感的人一定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而且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的,这就是祈祷。这样的句式人类已经说了几千年了。在前谷歌和前百度时代,人类外事和内事不决的时候,最常用的句式是:万能的主啊……
没有人是万能的,个体永远是渺小的,我们永远在寻找超越自身的帮助,那可能是一个神,一个党派,一种哲学,一种技术,一个搜索引擎,一个微博……这样说来,微博为什么容易让人上瘾依赖,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吧。
当然这个句式也是一种修辞策略。微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说话方式。一个突出的标志是:疑问句多了,肯定句少了,独断的句式少了。一个人,名气再大,如果在微博上用居高临下的口气说话,一定不会有人鸟他。微博让人学会谦卑,发问和倾听。微博的本质不是独语,而是对话。想要更多的评论和转发吗?诀窍就在于更多地使用疑问句,即使是你明明知道答案,也要装作不懂的样子(到最后你还是会发现自己其实真的不懂)。
微博对我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洗澡。它让我连LOST和24小时的大结局都没兴趣看了,这对一个多年的美剧粉丝来说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上微博以后,越来越丧失了写长文章的兴趣,因为发现,世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章,都可以用不超过140字来表述,而且表述得更好。
这里面还有更大的阴谋,140字的限制不仅仅是约束作者,更是用来挑逗读者的。一条微博就像一朵小花,无数的微博就构成炫人耳目的万花筒效应,瞬息万变的图案对读者构成催眠一般的迷幻作用。刷新一下,就像摇一下万花筒,立刻产生簇新的图案,让人永不厌倦。这也是微博让人上瘾的另一个秘密。
微博上有很多名人,我最喜欢看潘总和任总之间的纠结。我们这些比较穷的人,看着他俩的博文,想象着他俩的寂寞和蛋疼,心理也就比较平衡了。微博让名人在作秀的同时学一点倾听和谦卑;让草根在窥视中得到“他们也不过如此嘛”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自信。
微博证明了一个真理: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谈论更可怕,那就是不被人谈论。酒席上人人都在谈微博,酒席回来再到微博上谈酒席。微博装饰了你的梦,你装饰了别人的微博。在微博上,每个人都会失去自己的声音,也会找到自己的声音。
我上微博近一年,粉丝5万多,发帖2000多,收到评论7万多,转发13万多。盘点下来,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句式是:万能的微博啊,我现在有个什么什么的问题,应该怎么怎么办呢?与以往BBS上的求助帖不一样,微博上即时涌来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是的,即时,我真喜欢这个词。
比如,今年6月,我到美国一大学讲学。到那里的第一晚,浴室水龙头造型奇特,不知道如何才能放出热水,房东又不在家。我把龙头的照片上传到微博,几分钟后就洗上了热水澡:原来那个龙头是要向外拔的,而且要非常用力。如果没有博友的鼓励是没有那个勇气用强的。过几天,信用卡无法使用,微博各路银行专家和金融达人让我脱困免饿。再过几天,电脑出故障,微博又瞬间让我重新备上课。这真的很让人产生毒品一样的依赖感。
还不仅仅是毒品。大家都知道网上有个格言,叫“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从前我们查词典,翻百科全书,找参考资料,现在我们问搜索引擎。但搜索引擎是死的,即使百度问答上有真人答疑,那也是猴年马月,遥遥无期的事。现在好了,我们完全可以把微博看成是新一代的活的“人肉”搜索引擎。和上一代机器搜索不一样的是,你还可以和这个引擎进行对话和讨论。
有不少朋友在我的影响下,也动不动就祭起“万能的微博啊”这个法宝。事实上“万能的微博”早就是微博上一个著名的用户名,只要@他,就可以把自己的问题转发出去。
在传播学上有一句相传几十年的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这话在新世纪应该扩展为:媒介即权力。而新的媒介,毫无疑问代表了新的权力关系,也就是不同的人在权力网络中新的位置。还不仅仅是权力,大家只要把“万能的微博啊”这句话反复诵读几遍,敏感的人一定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而且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的,这就是祈祷。这样的句式人类已经说了几千年了。在前谷歌和前百度时代,人类外事和内事不决的时候,最常用的句式是:万能的主啊……
没有人是万能的,个体永远是渺小的,我们永远在寻找超越自身的帮助,那可能是一个神,一个党派,一种哲学,一种技术,一个搜索引擎,一个微博……这样说来,微博为什么容易让人上瘾依赖,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吧。
当然这个句式也是一种修辞策略。微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说话方式。一个突出的标志是:疑问句多了,肯定句少了,独断的句式少了。一个人,名气再大,如果在微博上用居高临下的口气说话,一定不会有人鸟他。微博让人学会谦卑,发问和倾听。微博的本质不是独语,而是对话。想要更多的评论和转发吗?诀窍就在于更多地使用疑问句,即使是你明明知道答案,也要装作不懂的样子(到最后你还是会发现自己其实真的不懂)。
微博对我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洗澡。它让我连LOST和24小时的大结局都没兴趣看了,这对一个多年的美剧粉丝来说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上微博以后,越来越丧失了写长文章的兴趣,因为发现,世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章,都可以用不超过140字来表述,而且表述得更好。
这里面还有更大的阴谋,140字的限制不仅仅是约束作者,更是用来挑逗读者的。一条微博就像一朵小花,无数的微博就构成炫人耳目的万花筒效应,瞬息万变的图案对读者构成催眠一般的迷幻作用。刷新一下,就像摇一下万花筒,立刻产生簇新的图案,让人永不厌倦。这也是微博让人上瘾的另一个秘密。
微博上有很多名人,我最喜欢看潘总和任总之间的纠结。我们这些比较穷的人,看着他俩的博文,想象着他俩的寂寞和蛋疼,心理也就比较平衡了。微博让名人在作秀的同时学一点倾听和谦卑;让草根在窥视中得到“他们也不过如此嘛”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自信。
微博证明了一个真理: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谈论更可怕,那就是不被人谈论。酒席上人人都在谈微博,酒席回来再到微博上谈酒席。微博装饰了你的梦,你装饰了别人的微博。在微博上,每个人都会失去自己的声音,也会找到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