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的实验室,他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并帮助他们探索重要的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问题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使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 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进步。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的接受事物的个性。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
好奇是学生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研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才能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问题情境,变“个人问题”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有计划的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思维倾向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
1、 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展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展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在这一交替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严密性都有所发展,能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学生找疑难问题越多,学生的参与性就越强,一旦把学生提出的诸多的问题作为自己教学的源头活水,会使教学永远充满诱惑力和生命力。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展每个人的特长,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是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应具备如下素质:
A、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B、善于启疑,提供培养问题意识的背景,背景应与学生心理、生理相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
C、教师要有热忱而悦纳的态度,改变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和助长学生“自信、独立、机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对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评。
D、教师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例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类:
(1)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讲课引用。
(2)稍有不足的问题,修补剪接的引用。
(3)暂时不宜回答的问题,课后讨论。
(4)突出性或唐突的问题,进行转借或冷处理。(或通过第二课堂解决)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多思、深思、爱思、会思。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所说的问题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使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 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进步。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的接受事物的个性。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
好奇是学生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研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才能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问题情境,变“个人问题”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有计划的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思维倾向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
1、 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展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展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在这一交替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严密性都有所发展,能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学生找疑难问题越多,学生的参与性就越强,一旦把学生提出的诸多的问题作为自己教学的源头活水,会使教学永远充满诱惑力和生命力。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展每个人的特长,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是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应具备如下素质:
A、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B、善于启疑,提供培养问题意识的背景,背景应与学生心理、生理相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
C、教师要有热忱而悦纳的态度,改变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和助长学生“自信、独立、机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对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评。
D、教师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例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类:
(1)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讲课引用。
(2)稍有不足的问题,修补剪接的引用。
(3)暂时不宜回答的问题,课后讨论。
(4)突出性或唐突的问题,进行转借或冷处理。(或通过第二课堂解决)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多思、深思、爱思、会思。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