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以前的词论家就曾称赞她的词“压倒须眉”。作为女词人,她的词写来与前人迥然有异,自出机杼,在艺术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这是清照词最突出的特点。因此,我想从语言角度探讨一下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1 李清照词语言的创造性
《蕙风词话》说:“填词之难,造句要自然,又要未经前人说过。”这样才能产生具有美学价值的创新。李清照词的语言在这一点上是很突出的。她的创新出奇,无懈可击。雅俗共赏,浑如天成。
李清照词语言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通俗语言的运用方面。李清照词的语言从字面看并不深奥,绝无晦涩难懂之嫌。她扫除陈陈相因的珠、翠、脂、粉等字眼,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至今读来还是非常新鲜,创造了全新的文学语言,浅显易懂,而又朴素淡雅,与浓艳香丽的花间词风截然不同,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明代杨慎《词品》评论说:“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绿肥红瘦”四字更是富有独创性。一夜春风,娇花凋零,绿叶肥壮,这便是雨后海棠。一个“肥”,一个“瘦”,一个“红”,一个“绿”,以小见大,以具体喻抽象,在时间的突然凝聚中推出直观的形象,对比强烈而又鲜明,不仅语句清新,而且词意清俊,无限凄婉又妙在含蓄。清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曾进行了评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确实,炼字炼句,工巧不易,平淡入妙音则更难。李清照的炼字炼句,正是“大巧谢雕琢”(陆游语),“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清新浅俗,浑成大雅。试看下面的例子: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
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昕人笑语。
(《永遇乐》)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念奴娇》)
这些常语浅淡自然,朴实无华,可蕴含极其丰富,犹如美酒,越品越觉其绵厚芳醇。李清照创造性地把被正统文人鄙视的民间口语用到词作中。从而翻陈出新,化俗为雅。这些文学语言似拙实工,情味隽永。彭孙嵛《金粟词话》说,李清照词“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李后主白描笔法的继承与发展,也可以说是李清照词语言的最大特点。
其次,李清照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成句的手法如巧匠运斤一般。李清照提炼文学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据粗略统计,李清照现存的七十多首词作中(包括存疑品)或用典故,或点化前人诗句词句的,就近一半。她选用前人语句融入己词时,既不像周邦彦那样“征词引类,推古夸今,或借字用意,言言皆有来历”;也不像贺铸那样“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而是赋以新意,犹如海绵吸水,使人不易觉察。如《念奴娇》中“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是直接借用《世说新语·赏誉》篇,嵌入词中,如同己出,自然浑成。再如,《醉花阴》之“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脱胎于宋无名氏“人与绿杨俱瘦”而又过之。因为“人与绿杨俱瘦”只是写出了景物的萧条和人物的瘦削。而“人比黄花瘦”之句,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意极美;二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妙;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和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清照词中写得最长、用典最多的,恐怕要算《多丽·咏白菊》了。全词二十八句,使事用典竟有十多处,而且有六处是以人名直接道出。清人况周颐在《烛花簃词话》中,对这首词的用典有过这样的评价:“李易安《多丽·咏白菊》,前段用贵妃、孙寿、韩掾、徐娘、屈平,陶令若干人物,后段雪清玉瘦、汉皋纨扇、朗月清风、浓烟暗雨等许多字,却不嫌堆垛,赖有清气流行耳。”确实,这些典故经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作了艺术处理后,白菊的姿态、容貌、风韵、性格等等,都更显得委婉细致、生动奇特。而且,这些典故的运用,也很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感伤和对菊花的怜惜,它们被牢牢地统摄在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之下,并深深地盯上了这种思想感情的烙印。由于用典得当,全词在结构和情感上,气脉贯注,首尾呼应,丝毫没有破碎堆垛之弊。虽然这首咏物词始终未提白菊。但人们却能从对这些典故的理解中,更深刻地体会到白菊那清洁孤高的品格,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此外,在叠字的运用方面,也显示了李清照词语言的创新精神。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声声慢》。前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叠十四字,分为三层,由浅而深,文情并茂,读后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如察其情,把形、神、貌巧妙地编织到了叠字的节奏之中,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的难言之情。后有“点点滴滴”两叠,描绘出使人愁肠欲断的凄凉情景,可谓“情景婉绝”,千古创格,得到后人一致赞赏。清代陆滢《问花楼词话》则说“二阕共十余个叠字,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词家叠字之法。”当然说“后无来者”并不是说在李清照之后再无人使用叠字,而是说再没有人像李清照运用得这么自然了。比如元人乔吉的《天净沙》散曲:“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虽一口气用了二十八个叠字,但犹如东施效颦,故作忸怩之态。相比之下,李清照的创新无懈可击,出类拔萃。
2 李清照词语言的形象性
李清照词虽然大部分是抒情的,很少对人物及其所处环境作细致描绘,但她在进行词的创作时,并不是使用干瘪枯燥的抽象语言进行自我表白,而是精心选择那些形象化的语言,对事物作具体描绘,尽可能地把事物的性质、形状和色彩等具体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短短三句话,便把一个思夫的少妇人在春色满园的小楼里默默无言地抚弄瑶琴寄托心事的情景表现出来了。又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也仅仅用三句话,缘情布景,刻画了一个茕茕孑立的思妇形象。其中,“红藕香残玉簟秋”,乍看寻常七个字,但内涵丰富,从视、嗅、触觉三个方面写秋天冷落衰败的景象,刻画了思妇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微衰的秋境和悠悠的秋思两两契合,在艺术上也很成功。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这七个字“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给以高度评价。
李清照词语言的形象性同作者广泛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如《多丽·小楼寒》用“雪清”比喻白菊的冰清玉洁的姿质。《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中用“黄梅雨”喻泪水多而不断,道出作者凄悲的心境。《玉楼春》中“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韵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不仅以拟人手法点染了梅花的外形——秀丽的梅姿,也刻画了梅花的内质——高洁的梅魂。同时女主人以梅花自喻,把梅花写得越俏丽、越馨香、越情浓,便愈能打动爱人的心。看似浑不著意,信笔所至,实则匠心独运,井然有序。
李清照在词里还喜欢运用叠句。有的同句重叠,或改换一两个字但宇数不变。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知否?知否?”两句重复是《如梦令》词调中格式上的要求,安顿这两句重叠,是这词最难之处,但李清照安排得非常妥当。“知否?知否?”的叠问,语气紧迫,态度殷诚,对粗心侍女的委婉责备,女主人惜春的焦灼心情,宛然呈现。再如“争渡,争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蘑》)“浮槎来,浮槎去”(《行香子·草际鸣蛩》)“阴满中庭,阴满中庭”“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有还秋色,有还寂寞”等句式整齐,语气流畅,节奏明快。
此外,李清照还多用双声叠韵字。如《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描写雨打芭蕉是“点滴霖霪”点滴是双声字,霖霪是叠韵字:再如《声声慢》全词用了十五个舌音字(淡、敌、他、地、堆等),四十二个齿音字(寻、最、将、息等)。其中“黄花”、“还寒”、“黄昏”是双声字,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起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了乐章的特色。这可见李清照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其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语言平易中显新奇,浅俗而不失高雅,协律而无堆滞粉饰之迹,在艺术上已臻炉火纯青之境。加之其词感情真挚深切,已经清丽超妙,她的词作一如良珠美玉令人把玩爱不释手。如明陈宏绪《寒夜录》所言:“李易安诗余,脍炙千秋……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
1 李清照词语言的创造性
《蕙风词话》说:“填词之难,造句要自然,又要未经前人说过。”这样才能产生具有美学价值的创新。李清照词的语言在这一点上是很突出的。她的创新出奇,无懈可击。雅俗共赏,浑如天成。
李清照词语言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通俗语言的运用方面。李清照词的语言从字面看并不深奥,绝无晦涩难懂之嫌。她扫除陈陈相因的珠、翠、脂、粉等字眼,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至今读来还是非常新鲜,创造了全新的文学语言,浅显易懂,而又朴素淡雅,与浓艳香丽的花间词风截然不同,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明代杨慎《词品》评论说:“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绿肥红瘦”四字更是富有独创性。一夜春风,娇花凋零,绿叶肥壮,这便是雨后海棠。一个“肥”,一个“瘦”,一个“红”,一个“绿”,以小见大,以具体喻抽象,在时间的突然凝聚中推出直观的形象,对比强烈而又鲜明,不仅语句清新,而且词意清俊,无限凄婉又妙在含蓄。清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曾进行了评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确实,炼字炼句,工巧不易,平淡入妙音则更难。李清照的炼字炼句,正是“大巧谢雕琢”(陆游语),“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清新浅俗,浑成大雅。试看下面的例子: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
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昕人笑语。
(《永遇乐》)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念奴娇》)
这些常语浅淡自然,朴实无华,可蕴含极其丰富,犹如美酒,越品越觉其绵厚芳醇。李清照创造性地把被正统文人鄙视的民间口语用到词作中。从而翻陈出新,化俗为雅。这些文学语言似拙实工,情味隽永。彭孙嵛《金粟词话》说,李清照词“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李后主白描笔法的继承与发展,也可以说是李清照词语言的最大特点。
其次,李清照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成句的手法如巧匠运斤一般。李清照提炼文学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据粗略统计,李清照现存的七十多首词作中(包括存疑品)或用典故,或点化前人诗句词句的,就近一半。她选用前人语句融入己词时,既不像周邦彦那样“征词引类,推古夸今,或借字用意,言言皆有来历”;也不像贺铸那样“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而是赋以新意,犹如海绵吸水,使人不易觉察。如《念奴娇》中“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是直接借用《世说新语·赏誉》篇,嵌入词中,如同己出,自然浑成。再如,《醉花阴》之“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脱胎于宋无名氏“人与绿杨俱瘦”而又过之。因为“人与绿杨俱瘦”只是写出了景物的萧条和人物的瘦削。而“人比黄花瘦”之句,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意极美;二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妙;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和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清照词中写得最长、用典最多的,恐怕要算《多丽·咏白菊》了。全词二十八句,使事用典竟有十多处,而且有六处是以人名直接道出。清人况周颐在《烛花簃词话》中,对这首词的用典有过这样的评价:“李易安《多丽·咏白菊》,前段用贵妃、孙寿、韩掾、徐娘、屈平,陶令若干人物,后段雪清玉瘦、汉皋纨扇、朗月清风、浓烟暗雨等许多字,却不嫌堆垛,赖有清气流行耳。”确实,这些典故经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作了艺术处理后,白菊的姿态、容貌、风韵、性格等等,都更显得委婉细致、生动奇特。而且,这些典故的运用,也很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感伤和对菊花的怜惜,它们被牢牢地统摄在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之下,并深深地盯上了这种思想感情的烙印。由于用典得当,全词在结构和情感上,气脉贯注,首尾呼应,丝毫没有破碎堆垛之弊。虽然这首咏物词始终未提白菊。但人们却能从对这些典故的理解中,更深刻地体会到白菊那清洁孤高的品格,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此外,在叠字的运用方面,也显示了李清照词语言的创新精神。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声声慢》。前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叠十四字,分为三层,由浅而深,文情并茂,读后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如察其情,把形、神、貌巧妙地编织到了叠字的节奏之中,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的难言之情。后有“点点滴滴”两叠,描绘出使人愁肠欲断的凄凉情景,可谓“情景婉绝”,千古创格,得到后人一致赞赏。清代陆滢《问花楼词话》则说“二阕共十余个叠字,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词家叠字之法。”当然说“后无来者”并不是说在李清照之后再无人使用叠字,而是说再没有人像李清照运用得这么自然了。比如元人乔吉的《天净沙》散曲:“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虽一口气用了二十八个叠字,但犹如东施效颦,故作忸怩之态。相比之下,李清照的创新无懈可击,出类拔萃。
2 李清照词语言的形象性
李清照词虽然大部分是抒情的,很少对人物及其所处环境作细致描绘,但她在进行词的创作时,并不是使用干瘪枯燥的抽象语言进行自我表白,而是精心选择那些形象化的语言,对事物作具体描绘,尽可能地把事物的性质、形状和色彩等具体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短短三句话,便把一个思夫的少妇人在春色满园的小楼里默默无言地抚弄瑶琴寄托心事的情景表现出来了。又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也仅仅用三句话,缘情布景,刻画了一个茕茕孑立的思妇形象。其中,“红藕香残玉簟秋”,乍看寻常七个字,但内涵丰富,从视、嗅、触觉三个方面写秋天冷落衰败的景象,刻画了思妇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微衰的秋境和悠悠的秋思两两契合,在艺术上也很成功。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这七个字“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给以高度评价。
李清照词语言的形象性同作者广泛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如《多丽·小楼寒》用“雪清”比喻白菊的冰清玉洁的姿质。《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中用“黄梅雨”喻泪水多而不断,道出作者凄悲的心境。《玉楼春》中“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韵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不仅以拟人手法点染了梅花的外形——秀丽的梅姿,也刻画了梅花的内质——高洁的梅魂。同时女主人以梅花自喻,把梅花写得越俏丽、越馨香、越情浓,便愈能打动爱人的心。看似浑不著意,信笔所至,实则匠心独运,井然有序。
李清照在词里还喜欢运用叠句。有的同句重叠,或改换一两个字但宇数不变。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知否?知否?”两句重复是《如梦令》词调中格式上的要求,安顿这两句重叠,是这词最难之处,但李清照安排得非常妥当。“知否?知否?”的叠问,语气紧迫,态度殷诚,对粗心侍女的委婉责备,女主人惜春的焦灼心情,宛然呈现。再如“争渡,争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蘑》)“浮槎来,浮槎去”(《行香子·草际鸣蛩》)“阴满中庭,阴满中庭”“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有还秋色,有还寂寞”等句式整齐,语气流畅,节奏明快。
此外,李清照还多用双声叠韵字。如《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描写雨打芭蕉是“点滴霖霪”点滴是双声字,霖霪是叠韵字:再如《声声慢》全词用了十五个舌音字(淡、敌、他、地、堆等),四十二个齿音字(寻、最、将、息等)。其中“黄花”、“还寒”、“黄昏”是双声字,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起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了乐章的特色。这可见李清照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其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
综上所述,李清照词语言平易中显新奇,浅俗而不失高雅,协律而无堆滞粉饰之迹,在艺术上已臻炉火纯青之境。加之其词感情真挚深切,已经清丽超妙,她的词作一如良珠美玉令人把玩爱不释手。如明陈宏绪《寒夜录》所言:“李易安诗余,脍炙千秋……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