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他们这样写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w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高考语文考完后,作文题都会成为热门话题,刷爆朋友圈。
  今年的湖南高考语文试卷继续采用全国卷。作文题是材料作文,围绕齐桓公、管仲、鲍叔写一篇发言稿,这让很多网友和考生略感意外。本报第一时间邀请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媒体工作者、教师、大学生试写高考作文,快来看看吧。
  谦逊识人,心系社稷——也谈我眼中的鲍叔 熊静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主题是《谦逊识人,心系社稷》。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流传千古,彪炳青史。三个人物,各有千秋。其中,齐桓公为君大度,不计前嫌、礼贤下士,能用人也;管仲为臣智慧,舒展才能、足智多谋,是能人也。他们固然让人敬佩,但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为臣为友,心系社稷,未曾嫉贤妒能,甘居其下,慧眼识人,能知人的鲍叔。
  亲爱的同学们,个人英雄主义从来就不应是我们炎黄子孙追求的成功。舍小我成大我,在自己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价值。宽容大度、有大局精神,方能像鲍叔一样,获天下人之“能知人”的赞誉,不是吗?
  胸襟宽广,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实鲍叔为臣之道。鲍叔对历史的贡献或许不如管仲,他在齐国的名声也在管仲之下,但是鲍叔没有因此而嫉妒管仲,而是审时度势,不计私利,以大局为重,心系社稷百姓,“举贤不避亲”。鲍叔不仅是管仲的伯乐,更是齐国与齐桓公确立霸主地位的重要功臣!心底无私天地宽,将小我融入大我,用青春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秦玥飞不正是当下的鲍叔吗?
  上善若水,谦逊礼讓,乃鲍叔为臣之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则有七善。”首善日:居,善地。与其说是在讲水,毋宁说谈的是悟“道”的领导者。诚哉斯言,为人之谦虚和道德之高尚并不冲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这是做人的智慧。鲍叔甘居管仲之下,谦逊礼让,在背后默默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这不正是鲍叔为臣之道的凝练概括吗?
  慧眼识人,力荐贤才,亦鲍叔为友之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有“管鲍之交”的故事让人感动,亦有险些被埋没的烛之武令人惋惜。“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司马迁所言是也。鲍叔独具慧眼,力荐安邦定国之才、经天纬地之略的管仲,管仲亦不负众望为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举措,使得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确立了霸王之尊。前有管鲍之佳话;后有周恩来力荐邓小平接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今有任正非200万年薪诚聘天才博士,重金挖掘人才。“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不正是对慧眼独具的“鲍叔”们的真实写照吗?
  读史使人明智!同学们,我们应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用历史之光烛照现实。“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时移世易,新兴行业百花齐放,千千万万的电竞从业者、网红主播们,被正式列入了人社部的职业清单只是第一步,进一步释放他们的“千里之才”,还需要更多的“鲍叔”。完善选才育才的体系,拓宽识才用才的渠道,营造尊才爱才的氛围,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选拔工作机制才是让新时代“鲍叔”之才辈出的基石。让“鲍叔”成为选人用人的新常态,发掘更多管仲之才,则复兴之梦不远矣!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知人善任 方成大业
  文萃报 范莉娜
  各位同学:
  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齐桓公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能知人、善用人应是其成功的关键。
  老子曾说:“知人者智。”意思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三国英雄曹操的用人之道则被总结为:知人善任。如今看来,曹操想必是从800多年前的齐桓公那里偷师学艺、获得了用人宝典,进而成就了一番霸业。
  什么叫知人善任?应该包括三个内容:第一,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齐桓公的用人之道便很好地诠释了这“三部曲”。
  对于“公子小白”时期的齐桓公来说,早已识得管仲与鲍叔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无奈彼时各为其主,虽至兵戎相见,却更看清了二人忠诚的本质。此时,他能倚重的只有鲍叔,管仲便成了藏在心中的“白月光”。
  等到继位为君、天下初定,齐国亟需经世治国之才。鲍叔引荐管仲固然有识人之智,但齐桓公能放下当初“被箭射杀”之辱,对管仲委以重用,更是展示了他不计前嫌、不拘一格的用人之才。
  而拜管仲为相,位置甚至高于鲍叔,则充分体现了齐桓公“善任”的才能,即“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推行改革,九合诸侯,成就齐国霸业,这盖世之功自当首推管仲,也充分印证了齐桓公的眼光。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鲍叔的品德自不必说,但小白“用贤不避敌”才是成就这一千古美谈的关键。毕竟,要成为一位成功的君王或领袖,识人的智慧与用人的胸怀缺一不可。正如刘邦这位著名的草根皇帝在说到自己夺得天下的原因时曾提到:“项羽有范增却没有用,这是我战胜他的原因。”
  前人之事,后人之师。这一历史故事拿到今天来讲,依然能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在新时代,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要想赢得竞争,赢得未来,就必须效仿齐桓公,拿出吸纳包容的开放气度和破立并举的改革精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齐心合力为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力量。
  花朵之外 李伟
  同学们:
  如果把中华历史比喻成一棵从远古文明中生根,夏商开始萌发的大树,到周时已经开枝散叶蔚然壮观了,春秋战国则注定是第一个最为璀璨全盛的花期。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百家争鸣。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霸之首,是这个花期中最先开放、也最为绚烂的花朵,即便几千年之后,仍然熠熠生辉,赢得赞美无数。
  然而人们总是忽视那些成功背后的付出和牺牲。往往又只有那些具有相同处境的人才会看到他认为最真实的一面。孔夫子满腔抱负,宣扬以礼治国、仁者爱人,却亡于陈蔡弃于诸侯,其实他自认为是管仲,只是诸侯不用,谁得管仲,谁霸天下,同样,谁得孔子,谁就能平天下。所以孔子说:“管仲之力也。”且不论孔子是否真如管仲,但他看到了璀璨鲜花之外的东西。   司马迁祖祖辈辈以史为业,虽然上达朝廷,但史家地位却是秉笔直书而来的,这既是他们的荣誉也是他们的操守,他为李陵辩解,反受宫刑,只是为了开天辟地的《史记》才忍辱负重,他最能理解鲍叔心胸的博大,他也对鲍叔所受到的冷落和退让感同身受,甚至这些普通人才是历史转折的关键所在。所以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历史的例子不胜枚举。
  秦王大殿之上图穷匕见,秦王被荆轲追着跑,命在顷刻,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为秦始皇拔出长剑提供了两秒钟,正是这两秒钟让秦王拔出剑来救了自己,否则中华之树完全是另外一种生长。
  咸丰四年,曾国藩带着初创的湘军顺江北上与太平军靖港接战,湘勇一触即溃,眼看着微薄家当一朝败破,练兵的不易、湘人的耻笑、功业的渺茫一齐涌到面前,曾國藩满心绝望跳进了湘江。要是随船幕客章寿麟抢救有所迟误,曾国藩真溺毙了,或许近代的湖南也不会这么花团锦簇。
  历史不吝把掌声给了那些大放异彩的花朵,却冷落了鼎力相扶的绿叶,甚至是枝条。历史上与鲍叔相似,却不肯让出位置,甚至打杀欺压忠良的人比比皆是,鲍叔不仅知人,更是让人,因此,他淹没在时代和历史之中,寂寂无声。我始终觉得,同时代的孔夫子就没有人知更没有人让,其后的屈原差不多,还有司马迁,他们的知音都到了几百年甚至更后了。
  当我们为齐恒公的功业、管仲的才华称颂不已的时候,更要把掌声送给千年之前的鲍叔,这样的历史才真实。我们赞美花朵之外,更要关怀每一片绿叶、每一个普通的人,这样的世界才美丽,这样的社会才温馨。
  君子不器 李可依
  各位同学、老师:
  春秋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也让一众文人武士在历史的洪流中闪耀光芒,而今天我们所读的这段材料也正是与之相关的。
  《论语·为政》中提到,子曰:“君子不器。”文中所指的“不器”有多种学者提出的不同解释,而这些解释中对于“器”的解释却是相似的,都代表着容器、固有框架的意思。综合理解下,可以认为“君子不器”的核心,便是君子的多样性与适应性。即,君子能够识时务,能够破旧念,能够创造无限可能。
  因此,在我看来,管仲、齐桓公与鲍叔三位均为君子之才,而其中最让我有所感悟并愿学习其精神的则是管仲。
  管仲虽曾为齐国公子纠的老师,辅佐其与齐桓公争夺君位,临死都在竭尽全力为齐桓公效力,嘱咐其注意易牙的陷害之心。这当中的变化,正是管仲君子气概推动与促成的。
  片段中有一个细节,管仲在阻击齐桓公的过程中没有直接击中要害,而是用箭射中其衣带钩。电影《师父》中有一句台词,说的是“能取你纽扣,就能取你性命”。因此,看到素材中的这段话时,我的脑海中不由得联想到了这个武打画面。以此不仅可看出管仲的箭术高超,同时或许也能体现出其“伤人不伤命”的侠气。
  除此之外,齐桓公上任后,在鲍叔建议下管仲被重新启用。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管仲不忠心的体现。其实不然,管仲所举并不仅仅局限于朝代之争,他将目光放得更广,从整个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出发,充分展露了他的大局观。
  鲍叔愿甘居其下,管仲的能力无需置疑,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更是对他能力的最好证明。
  有能力,有胆识,有侠气,有大局观,这些特质组成了管仲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搞好语文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把口语交际纳入了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为了孩子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需求和发展,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小学语文教
期刊
现在高考考点很多,可以就近参加考试,在古代,科举的第一轮考试“乡试”,一个省或大片地区只有一个考场,是全省统一考试。至于后面更高级别的考试是全国统一考试,考场设在京城,考生要跋山涉水“进京赶考”。所以,很多考生(举子)在京城考完试后,“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闭门苦读,投入到下一轮备考复习中。这种现象在考得不好的落榜生中尤其明显。  唐代,考生考完試不离开京城回家,又称“过夏”,因为要在京城过夏
期刊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大学校门重新向所有符合条件的学子敞开。特殊的时代产生了特殊的“新三届”考生,这批阅历不同、年龄参差不齐的青年在同一个年级相遇。那么“新三届”考生参加高考时,有什么花絮呢?  考场上的“喜剧”  寿剑刚曾是杭州大学政治系的学生,高考第一天下午考的是历史,由于他认为是下午两点半开考,就在招待所美美地睡了个午觉。起床后,他慢悠悠地走向考场,到海宁一中的考场一看,外面连人影都没有
期刊
读古诗,你初读它,或许它只是几十个抽象的方块字;你再读它,它便在字里行间向你透出一些意思;你反复读它,它便是诗情画意,个中情景交融,有诗人,有芸芸众生,甚至还有你自己……因而教古诗,是在教人读诗,要在诗人、诗境与儿童心灵间架起一座桥,让孩子们的心灵与诗情相融相通,奏出美妙乐章。  一、反复吟诵。感悟诗意美  自主吟诵,引发感悟。引导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初步理解诗句内容,感悟作者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大师把阅读比作学习之舟的风帆,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据笔者多年观察:大凡作文好的学生,大多是注重课外阅读的。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根据多年的实践,笔者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巧设故事悬念。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儿童的
期刊
毕业狂欢不仅有吃,还有玩,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毕业旅行,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当时还存在专门筹力相关业务的民间组织,称为“进士团”。他们多由长安游民自相鸠集而成,设有团司,为新进士们安排“毕业”之后的种种活动,收取一定费用,这些费用多由新进士们分摊。毕业旅行常在春天举行,目的地以曲江为多。  彼时正是曲江最美好的时节,刚刚蟾宫折桂的新科进士紫陌寻春,看見满眼的旖旎风光,心情自然十分欢快欣喜。孟
期刊
1977年10月,全国570余万名不同年龄、出身的求学者走进高考考场。这一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图为1978年春,北京大學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据新华社
期刊
弹指一挥间,又是一年母亲节!送点什么给妈妈呢?送花吧,太俗;送贵重的礼物吧,我没有经济实力;送成绩单吧,才开学不久。左思右想,我还是敞开心扉跟妈妈说说心里话吧!  妈妈,从我呱呱落地到成为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您付出了太多太多,倾注了大量心血,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我不会做题时,是您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在我饥肠辘辘时,是您给我做好香甜可口的饭菜;在我生病时,是您日夜照顾我,寸步不离。妈妈,谢谢
期刊
宇宙里的一颗星星想到地面上玩一玩,可是,它在掉落的途中变成了一颗小土豆。  它掉到了地球的大气层里,像踩上了滑板一样飞速往下滚。它发现了下面有一堆跟它长得很类似的物种,于是不顾大气层的挽留,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砰”的一声,这个“天上的不速之客”不偏不倚地掉到了菜市场。它滚呀滚呀,滚到了跟自己长得像的一堆小圆坨那,吓坏了正在挑选土豆的老婆婆。她大叫一声,支支吾吾地喊:“老板!老板!你这土豆怎么是从
期刊
我的爸爸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朋友——电脑。  爸爸和他的朋友总是形影不离。走亲戚的时候带着它,旅行的时候带着它,送我上学的时候带着它,甚至带我去游乐场的时候都带着它……  爸爸平时不爱说话,却特别爱跟他这个朋友聊天,聊天的方式也很特别——敲打键盘。爸爸早上一起床就迫不及待地跟它聊起来;到了吃饭时间,他还舍不得和它分离;等我睡着了,聊天还在继续。  爸爸特别关爱他的这个朋友。我和弟弟可不能“欺负”它,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