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素材三性,三招点燃理趣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6278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招
  占据典型素材
  任何事实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有些事实随着时空的转移,会失去其时效性、典型性和社会性,而运用这样的事实论据,它的论证力就大大减弱了。判断一个事实论据的证明力要以其是否严密、恰当、隽永来作为标准,因而事实论据的典型性在议论文说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以“爱国”为话题,探讨分析以下三个事例的典型性,并归纳其典型特点。
  例1:
  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三问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张伯苓校长于1935年9月17日新学年“始业式”上,让南开大学新老同学自省的三个问题。
  1935年,日本通过一系列行动,制造事端,挑起摩擦,提出种种无理的要求,而国民政府一再退让,并于7月与日方达成“何梅协定”。
  时局的动荡,令张伯苓忧心忡忡。他感到,必须要通过一次演说,和全校新老同学“稍微谈谈现在的情形”。在演说中,张伯苓并没有对同学们谈及学校遇到的困难,也没有过多描述外敌的凶恶。他强调的是中国人、南开人自己应如何认识这样的环境。“认识环境”之后,重要的是“努力干去”。
  特别是讲到自私这个话题,张伯苓痛心疾首。他说,很多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太狭隘,“总不愿别人好”。“大家在一块谈,谈到别人的坏处,大家精神百倍;说人好处,就不高兴了,好像不愿中国有好人。”张伯苓指出,“这就是亡国的根源”。讲到此处,张伯苓提出三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你是中国人吗?是!你爱中国吗?爱!你愿意中国好吗?愿意!
  这“爱国三问”无异于醍醐灌顶,激昂了学生们的爱国之志!张伯苓对学生们说,如果你是中国人、爱中国、愿意中国好,那么就改掉自私狭隘的毛病,为国家团结起来!他希望南开人从自己做起,“由一班、一所学校起下功夫,练习为公”!
  评析:在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大环境下,张伯苓能抛开时局的变化,从人性自私的角度谈“爱国”,进而提出“实干救国…‘练习为公”的爱国策略,这样的观念在任何时空都有其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意义。该实例的经典性体现为“超越时空限制…‘回归人性根本”。
  例2:
  同享“国庆面”,共抒爱国情
  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在国庆期间,同享美味鲜香的“国庆面”成为各地群众自发表达爱国情怀的新民俗。
  这碗面,家国味浓。武汉市“倡导新民俗,同吃国庆面”活动在百步亭社区举行,由“七彩面”摆成的“祖国万岁”四个字格外耀眼。“七彩面”由社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汉铁高中新疆班学生、物业代表等共同制作完成,表达了大家对祖国的祝福。维吾尔族青年代表排孜丽耶留言祝福道:“祝愿祖国越来越好,我们也跟着越来越好,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希望祖国越来越好。”
  这碗面,寓意深深。重庆市启动“吃重庆小面庆祖国华诞”倡导国庆新民俗活动,70位70岁老人乐呵呵地吃起了“国庆面”。这面里有火红的番茄,象征祖国红红火火,还有圆圆的鸡蛋,象征着伟大的祖国团团圆圆,更有翠绿的葱花,象征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再用火腿肠拼出数字“70”,象征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这碗面,乡味浓浓。鱼线面、海沙子面、饴烙面、羊肉烩面……山东省日照市东夷小镇摆出一桌特殊的宴席,千人长桌同食“国庆面”,来自全国各地的70种面,搭配9种不同的卤汤,面香扑鼻、色味俱佳。食客伏案而坐,挥动手中的国旗,畅聊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自豪身为中国人。
  这碗面,爱心满满。10月1日,上海进博会施工场地附近的爱心餐馆放弃休息,所有员工加班加点为70名建设者现场煮面并提供送餐服务,将盛有大排、素鸡、绿叶菜的70碗“国庆面”送到70位建设者手中,让建设者们共享国庆喜悦,斗志昂扬地继续为进博会工程努力。
  这碗面,聚力多多。拉萨市向全市各餐饮企业发出“同吃‘国庆面’,共祝祖国好”倡议书,志愿者们为公安干警、医护人员、环卫工人、交警等国庆假期间依然坚守岗位的同志们送去了国庆面,推动国庆黄金周逐步成为广大市民群众积极践行爱国主义活动周,让同吃国庆面,为伟大祖国庆生成为新民俗新时尚。
  评析:这个事例既有面上的概括,又有点上的渲染。祖国70周年华诞,全国各地以“吃面”的行动为祖国庆生,这个事实论据有时效性、新颖性和代表性,富有时代意义,又充满生活气息。其典型性体现在其真实性与现代性,但其时效性又会限制它的使用范围,这是时效性素材的局限性所在。
  例3:
  爱国主义影片《为国而歌》
  电影《为国而歌》自启动到出品历时5年,作为主旋律影片,《为国而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它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影片以聂耳、田汉等一批文化英雄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历程为主线,讲述了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刻,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它是一部党性教育的影片。影片中,在田汉、夏衍、李国柱等中共党员的启蒙、引领下,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聂耳从一名热血青年和音乐天才成长为一位拿起音乐作为武器、唤起大众觉醒的革命者。
  它是一部人文教育的影片。影片中的聂耳不仅爱国爱家爱亲人,他还同情社会底层,帮助弱势群体,为劳苦大众发出“吼声”,充分展现了充满人性光辉、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民音乐家的形象。这个典型至今仍值得我们所有文艺工作者学习。
  它是一部历史教育的影片。影片挖掘了国歌诞生背后很多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作为中国人,理应知晓国歌创作过程的这段史实。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这部影片的诞生,为大家学习党史、国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评析:一部影片,讲述一段历史故事,塑造一个人格灵魂,其承载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厚重的,供挖掘和利用的角度也比較充分。这样的素材,不仅显示出其历史性,也显示出其厚重感,更显示出其丰富性,值得我们多多关注。题材式的素材存在不容易提取核心信息的局限,非常考验考生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讨论:下面这则新闻素材是否具备典型性?请说说你的理由。
  国旗盗窃案引出一名爱国人士
  10月8日下午,西湖警方古荡派出所接到古荡辖区一银行报警,称单位门口墙上的两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被盗,损失价值人民币100元。派出所高度重视,立即对案件开展调查。
  10月9日上午成功抓获嫌疑人周某,并在其暂住处发现被盗的国旗,所幸被盗的两面国旗均完好,未有被损被辱等情况。经审查,周某如实交代自己盗窃国旗的违法事实,当办案民警问周某为何要偷国旗时,周某再三解释自己偷国旗是为了把国旗升在家门口的旗杆上,这样让国旗更有尊严。还说要不是民警早到一步,下午他就要把国旗升起来了。周某随后还带着民警去看了家附近的旗杆,三根旗杆果真只挂了中间一面国旗,留下两根空杆子。
  办案民警感叹一起盗窃案竟引出一名爱国人士。但这种偷的违法行为就不敢苟同了。本着量罚得当、教育为主的原则,派出所对其作出违法事实成立不予处罚的决定,同时对其进行教育告诫。
  评析:我们说,爱国心可叹,而行为也该守法。这个事件引发我们对“社会正义”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不能以“动机的正义”去掩盖“行为的不正义”,这有违法治的精神实质。作为爱国的素材,该素材新颖独特,但它毕竟是个案,不能代表大众的价值取向,同时其导向性是存在争议的,其行为不值得效仿,其动机也不值得提倡,因而不符合素材典型性的要求。
  小结:素材源于历史、源于生活,素材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人类思想观念的载体。所以积累素材,就是积累见闻知识,积累思想认识。一个人总是局限于一定的时空中的,所以涉猎素材是开阔视野、拓展胸襟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积累素材的另外一个作用是运用于写作。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典型的素材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以辅助抽象的说理。所以关注素材的典型性,是写好议论文、增强文章表现力必备的一种积累途径。
  典型的事例,不是信手可得的,需要在众多的材料中挑选、整合。挑选整合的过程就是审美意识、价值判断形成的过程。只有具备这样经历,学生才能在写作中把素材运用得准确恰当、得心应手,才能为议论文写作提供强有力的抓手。典型素材不仅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更是考场上“攻城拔寨”的利器。只有大量地拥有并占用典型素材,才能融会贯通,并迁移创新,从而站在众人的肩膀上,冲破“小我”的围城,开眼看世界。
  第二招
  突出形象特征
  如果说,思维性是道理论证的突出特征,那么,形象性就是事实论据的突出特征。在议论文说理中,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是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它不仅能够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同时也是有效推进说理的途径之一。由于事实论据的个别性和独特性,其不能单独完成观点的论证,只有与道理论据相结合,才能彰显其强大的论证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事实论据是道理论据强有力的辅助手段之一。
  事实论据不能单独完成论证的功能。例如,你不能以若干个“爱心”的个案,完成“爱心是时代的主旋律”论点的论证,但可以通过“爱心”的个例去强调爱心的社会意义。因而,形象性是事实论据的生命,事实论据的形象表达,是增强文章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重要技巧。
  事实论据论证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为三种:一是诠释论证(抽象的道理形象表现),二是类比论证(也称同质强调),三是比喻论证(深奥的道理形象说理),在事实论据论证的过程中,根据论证的需要,可以选择其中若干方式推进说理。
  下面通过典型例子来认识事实材料是如何在论证中突出其形象性的。
  1.诠释论证
  观点:“场景化公益”的构建,让爱心的表达更加轻松,也更加有趣。
  诠释论证:比如,打开微信捐步界面,走2万步即可为偏远山区的基础建设捐赠2元钱;打开K歌软件,唱歌所获得的K币将捐给那些听不到歌声的听障儿童;一个公益平台,推出了“1:1:X配捐”的新玩法,即用户捐1元、企业等配捐主体捐赠1元、公益基金会随机配捐X元,这如同抢红包,让捐赠有了社交性……(诠释论证)公益可以很好玩,公益也可以渗透到生活场景中,这都说明,网络微公益带来的不只是捐款数额的不断攀升,还有全民公益参与方式的多元化,更让公益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
  评析:何为“诠释”,即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或现象化、个别化。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场景化公益”已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一种新型的表现形式。但是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公益模式是陌生的,故说理时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现象表现让人们走近这种模式,从而感受其功能与意义,所以现象的列举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从说理的角度来讲,比我们用文字来为概念作“下定义”,更可感,更明了。
  2.类比论证
  观点:爱心不曾冬眠,“围观”温暖中国
  类比论证:“外公,带你來上海新天地,下次请你喝一杯!”“这是悉尼,自家阳台。这个城市蛮美的,玩一趟很值的,外公!”“同在北京没什么好拍,照一张我们班的黑板,还有二十几天高考,希望外公好起来。一起加油!”……
  86岁的重病老人几乎在世界各大洲都留下了微笑的身影,而这是他孝顺的外孙女凌一凡5月11日晚了点在微博求助后结的善果。短短数日,数万网友亲热地带着“外公”游遍全球,温暖了老人的生命记忆。
  凌一凡的外公有幸生活在网络时代,生活在“围观”之中。围观的力量,让一个女孩对外公的依恋迅速在全球升温,让每一个带外公游览的、每一个转发的、每一个旁观的网友,都心头一暖。举手之劳,却让世界在外公以及更多的人心中瞬间美好。
  还有一位被围观的年轻人是美国留学生陆杰森。他在麦当劳门口陪着乞讨老人吃薯条的情形被网友拍下,他在网上瞬间“亮了”。很多人在为这一幕感动的时候,会自问:只是举手之劳,可我能做到吗?
  最让人温暖,也最让人痛楚的一幕,发生在佳木斯市。29岁的女教师张丽莉在大客车撞来时,奋力推开学生,自己却被轧断了双腿……这一幕在网上被迅速传播,“最美女教师”牵动人心,数以万计的网友纷纷留言为张丽莉打气……   评析:谈论清楚宏大的社会性、人类性的话题,单凭独立的案例来支持论题的成立是欠缺说服力的。就比如,我们不能通过“数万网友带着凌一凡的外公游遍全球”的事件,就得出“爱心不曾冬眠,‘围观’温暖中国”的结论;只有当“美国留学生陆杰森在麦当劳门口陪乞讨老人吃薯条”在网络上“亮了”,数以万计的网友纷纷留言为“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祈福时,“国人心中的善念从来不曾冬眠”才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确信。
  3.比喻论证
  观点:让给予善行成为一种己所能及习惯
  比喻论证:再细小的事,只要能够择其善而为之,就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道德追求。凝聚道德的光与热,最需要的就是勇敢地跨出第一步。看看“中国好人”“点赞中国”里那一个个鲜活的感人事例,不也是人人可做、时时可为吗?即便有现实困难、精神压力,道德之花散发的缕缕馨香,始终难以阻挡;人格力量激发的道德光辉,更会引起无数国人见賢思齐的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一件件带着烟火气、泥土气,可观可感的道德善行中,悄然扎根,茁壮成长。
  有这样一个故事:漆工为一艘船涂漆,顺便把船上的漏洞补好,不久.船主感激地赠予漆工一大笔钱。原来,船主的孩子们驾船出海后,船主才想起自己还没修补过那漏洞,担心孩子们会殒命海底。没想到,漆工一个顺手而为的善举,拯救了孩子们。其实,行善就是这么简单与自然,多一份推己及人的理解与照顾,多一点帮助他人的主动与关怀,照亮的,不仅仅是你我的精神世界,更有那些许久未见阳光的角落。哲学家弗罗姆曾说,“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让生活更美好,从力所能及的好事开始吧!
  评析:现实写作中,我们往往喜欢用一些哲理故事或寓言故事去譬喻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行善虽小,但有时就能汇成大善;举手之劳,往往却能够赠人芬芳玫瑰。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会忽视这“善意”的一行一举,对他人的善举视而不见,对自身善行又觉得多此一举。岂不知,漆工不经意的顺手“补漏”,却可以拯救生命,给予一个家庭幸福。这跟“不经意的小善,可以照亮世界”本质上不是一致吗?本文段中,比喻论据的运用,让“让给予善行成为一种力所能及的习惯”这一主题得到了彰显。
  思考题:事实论据在议论文论证说理中有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可见:
  事实论据是增强说理形象性的有效手段;
  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相结合,才能显示其证明力;
  事实论据在论证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诠释抽象的道理(概念)、同质类比强化观点、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总而言之,事实论据是议论文加强论证、点染理趣的重要手段。考场议论文应该注重说理的思维的严密性,也要重视事例的形象表达。重思维、轻形象的表达,说理容易陷入枯燥死板的说教,而多一点事实论据的点染,会锦上添花,理趣横生。_
  第三招
  活用写作素材
  拥有了典型素材,明白了其形象特征,接下来就是素材的使用问题了,好比一名好厨师,拥有了上乘的食材,深谙美味佳肴的特质,接下来就是运用烹饪技术做出好菜肴的事情了。写作,就是知道如何遣词造句,如何突出强调。素材运用从形式上看,分为单例详举、点例并举、详简互举,或细节渲染,或突出强调,再辅以一定的修辞和句式,这样,事实论据的表现形式就会灵活多变,内容也会丰富多彩。这样的议论文写作,就增添了形象,就点染了理趣,道理也讲得深入浅出。
  下面就事实论据的表现形式,谈谈在议论文写作中如何活用素材。
  1.单例详举
  连日来,各地的2018年高考报名工作相继拉开帷幕,一位“白卷考生”重返考场引发思考。2008年,19岁的安徽考生徐孟南以满篇“教育宣言”作答,用不上大学为代价完成高考。近10年来,他辗转各地打工,渐渐发觉当年的做法“太不值”,也发现高考在改革中不断完善。重返高考的他,这次心中到底揣着什么样的期望?
  有人说,徐孟南是典型的“浪子回头”。其实,与10年前相比,今天的社会更加多元,高考考生的选择也更多了。职业教育或者出国留学,成为很多人的主动选择。“主动”二字,刻画高考变革的时代景深。因不满过去的制度而弃考,因受到当下改革的激励而复考,徐孟南的10年轮回,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今日高考改革的期许。更多些改革铺路之举,让并不完美的高考不断改进,才能更妥帖地安放每一个读书梦。(人民时评《让高考激活“发展的春天”》)
  评析:单则素材写作,往往采用全知视觉,即叙述要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写人要把人物的形象特征刻画丰满。当然也要懂得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强调能够突出中心观点的内容,有时候突出细节、渲染语势是比较常用的强调手法。
  上述事例,突出徐孟南10年前后参加高考的不同表现,10年前宣言“不上大学”主动放弃高考,10年后以“当年的做法太不值”为理由重回高考考场。关注这两个细节,“高考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的主题就得到了突出强调。
  2.点例并举
  教育家夏丐尊曾将教育里的爱比作池塘里的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何谓爱?当父母松开搀扶的双手,爱是一种信任,让孩子能够学会走路、独立向前;当老师悉心传道授业解惑,爱是一种欣赏,能从学生身上发现特质、激活潜质;当学生踏入社会课堂,爱是一种理解和尊重,激励个人坚定信念、勇毅果敢。在不同的时刻,爱有多种诠释。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多样、时代怎样变迁,爱都是浇灌成长的阳光雨露,堪称教育的灵魂。
  “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让人拥有丰富的内心和充沛的情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感慨于海伦·凯勒在黑暗中寻找到光明的人生奇迹,也应看到与她朝夕相处的莎莉文老师用爱点亮的烛火;我们感动于乌蒙山孩子们“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美妙歌声,也应体悟旋律背后纯真而质朴的爱。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还有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人民日报《爱是教育的灵魂》)   评析:点例并举,一般采用某种固定的句式。采用排比的方式列举多个事实论据时,每个事实论据的表述要求精当简洁,镶嵌于议论说理中间,用形象的形式辅助说理的推进,要求语意要连贯,句式要整齐,观点要鲜明。写作者不仅要在表达内容上做精当选择,还要在句式选择上兼顾语境,要具备极强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以上文段诠释“何谓爱”时,分别从父母、老师、学生三个角度,点明爱是信任、欣赏、理解和尊严;接着又以海伦·凯勒生命中的莎莉文老师爱的烛火、乌蒙山孩子们《苔》歌声背后纯真而质朴的爱,点明“爱”伟大的创造力。文段不仅折射出教育之爱的厚重,而且充盈着诗意的优美。这是事实论据形象特征得到彰显的有力证明。
  3.详简互举
  近年来,为了让少年儿童更好成长,特别是改善留守儿童群体状况,国家推出了许多重要改革举措。同时,社会层面关爱儿童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公益机构联络志愿者,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帮助缺少陪伴的孩子。比如今年的儿童节,蚂蚁金服公益平台发起“多陪你10分钟”大型线上公益活动,邀请黄菡、何炅、郎永淳、路一鸣、佟大为、张泉灵、周洲等知名人物,給孩子们讲一个晚安故事,借此呼吁更多人参与到关爱儿童的行动中来。
  故事拥有直抵人心的柔性力量。一个故事对建构知识世界的帮助可能微乎其微,对心灵世界的成长却可能举足轻重。正是在那些温馨的故事里,孩子心灵深处的伤痕得到抚平,善良之心、开朗性格得以生长,对美好的憧憬、对未来的期许得以安放。从睡前故事、小雨点广播等公益项目上线,到歌路营发起“新1001夜农村寄宿留守儿童睡前故事项目”,再到今天“多陪你10分钟”线上公益活动的举办,儿童故事伴着公益的电波,进入无数孩子的梦乡,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伙伴”。(人民时评《让陪伴成为孩子心底的阳光》)
  评析:单例详举,重在突出细节,重在情调渲染;点例并举,重在强调语势、深化表达。无论是详举还是略举,都是为增强论证力服务的。事实论据的运用,应根据说理推进的需要,不拘一格作文章,但有一个原则是须坚决贯彻的——事实论据要为道理论证服务,抛开道理,事实论据就失去了其作用的语境。夸大事实论据的证明力,甚至以堆砌事例来代替说理,是议论文写作的大忌。
  以上文段,“社会层面关爱儿童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公益机构联络志愿者,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帮助缺少陪伴的孩子”,是面上的概括;蚂蚁金服公益平台发起“多陪你10分钟”大型线上公益活动,是点上的诠释。点面结合,抽象道理与形象事例相结合,使得内容可观可感,有血有肉。在论证“故事拥有直抵人心的柔性力量”时,采用了“从……,到……,再到……”的句式,把公益电波的魅力展示出来,语势连贯,观点突出。
  总结:本文从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典型性、事实论证的形象性、事实论据运用的灵活性三个维度分析探讨议论文事实论证的意义和方法,这其实也是对存在于议论文日常写作中的几个疑问的解答和驳斥:
  1.议论文写作该不该举例子?
  2.事实论据的证明力如何?
  3.为什么不提倡在议论文写作中堆砌事例?
  学完这一课程之后,我们应该有一个中肯和响亮的回答:
  一事实论据要用,还要用得典型!用得形象!用得灵活!
其他文献
《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染天染水,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它的长度比《清明上河图》还要长一倍多。一眼望去,山水辽阔,山峦平远,明明灭灭,绢色的天空与青绿的山影相映生辉,时而明亮,时而灰蒙,天光云影共徘徊。而画中的细节,也令人叹为观止,松树和远山脚下的竹子精细婉约,画中的石桥、水磨、亭子、瀑布,都精致非凡,非写生不可得。  而画中那样艳丽的青绿色,被作者涂得那样厚,仿佛不能辜负这
期刊
沉香烟断玉炉寒  想要了解传统的香文化,首先要了解香文化中涉及的物品,即香料与香具。  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人们已开始广泛使用香料植物。当然,由于地域所限,当时的香料种类远不如后世繁多。通过阅读《诗经》《尚书》《礼记》《左传》以及《山海经》等文学历史作品,我们大概能够一窥当时人们所使用的香料,主要有泽兰、蕙兰、椒、桂、艾蒿、白芷、香茅等。除此之外,古人对香料的使用方法也已十分丰富,包括直
期刊
【题记】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形成你右手的来自不同的恒星。这是我所知的关于物理的最有诗意的事情:你们都是星尘。  ——劳伦斯·克劳斯  2019年1月10日,一则来自BBC、CNN等外媒的新闻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加拿大科学家检测到了15亿光年外的重复无线电波,这些讯号的来源未知,但不排除是外星智慧的迹象。消息一出,便引发了网民的极大关注,很多网友联
期刊
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但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药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
期刊
樱花烂漫,落英缤纷,珞珈山这一浪漫景观吸引无数游人到访。(概述材料,详略得当)然而,中国青年身着日本传统服饰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聚焦材料人事)这不仅引发韩国留学生的疑问,更引发中国学子的思考。(“不仅……更”自然引起下文)  诚然,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典型代表,由樱花联想到和服,这一点本无可厚非,(关注此处的说理程序和方法,“对话式”论证,提升了说理的严密性和有效性)然而,身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
期刊
“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的;国家应是我们的仆从,而我们不应该是国家的奴隶。”他的这句话被刻在了德国政府大楼上。  作为科学家,他是窥见上帝秘密的人;作为思想家,他是窥见人间秘密的人。这位热爱科学的巨人,一生从未停止过人文思想。他从人文思想中获得的乐趣,并不比在科学思想中获得的乐趣少。不仅是他的科学思维有着“以光速跟着光波跑”的速度,他的人文思维亦然。  他就是——爱因斯坦。  人
期刊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樱花时节,山上游人如织。于是,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相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来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相。”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要求:请不要脱离材料内涵作
期刊
世界上最大的恶是什么呢?  不是欲望,而是压抑合理的欲望。  每届都要讲《祝福》,这一届尝试换一个角度切入。  看透反人性者的人性,才能更彻底地揭开反人性者的画皮。  一、反人性  狼吃阿毛,是一个偶然的悲剧,是命运悲剧;礼教吃人,却是一个必然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帕斯捷尔纳克说:“
期刊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作者打算让自己离开八卦娱乐新闻24小时。实验的结果是,作者与朋友聚会时,根本无法插入朋友们的对话,最后迫不得已,只能打开微博。而这时,他发现大数据早已帮自己分析好了——依照自己平时看娱乐新闻的习惯,将几条明星发生的毫无意义的事摆在他的微博主页。他这才意识到:在他的生活中,手机上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早已无孔不入,将他包裹其中了。  “我们看似主动,其实更多的都是在被迫沉溺,毫无
期刊
何为真实?是指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特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白璧也会有微瑕,这才是生活的真实。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的杰出作品《老妓女》,残酷地再现了老迈的妓女丑陋的身体与在衰老和贫病中等待死神降临的情形。艺术家将这名老妓女的灵魂和肉体,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观众面前,不仅无歧视之意,反而让人思考其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毕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