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高等教育刍议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soft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扬州市是中国曲艺重镇,扬州曲艺人在人才培养、书目建设、书场推广、观众培养等方面一直不遗余力,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多年来,扬州市曲艺教学主要以中小学普及教育与中专实用教育为主,在曲艺高等教育方面尚是空白。时代呼唤具有新视野、新技艺、新高度的新曲艺工作者,呼唤培养与组建一支能够满足当今曲艺传承与发展需求的各类艺术人才、专业化人才队伍。
  当前,虽然曲艺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尚未完全纳入国家整体教育体制,但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的曲艺大专班、苏州评弹学校的曲艺大专班、杭州艺术学校的曲艺大专班、辽宁科技大学的曲艺系、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的曲艺非遗特色班以及其他高等院校各具特色的曲艺教育已经走在全国先列,进行了可贵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认真研究、深入总结和科学概括。
  我们期待扬州曲艺在高等教育方面能够破题,为此也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笔者结合扬州在曲艺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曲艺高等教育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和建议。

一、基础生源与中专教育接轨


  曲艺是中华民族一切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几百个曲种组成的庞杂体系。许多曲种因方言的限制,大都在比较小的地域内流传,这给曲艺高等教育的生源组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扬州曲艺为例,因其以扬州方言为基础,注定基础生源只能在扬州选拔,而不是面向全国。同时,曲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心不是教授基本知识,这也注定基础生源只能是具备一定曲艺基础的曲艺学员或曲艺从业者,而非曲艺入门者。
  为此,笔者认为曲艺高等教育可与中专教育接轨,招生采用高校与地方中专艺术院校、剧团合作的形式。在相关中专艺术院校和剧团设立人才培养生源基地选拔生源,或者采取3+X的教学模式,即3年中专、X年大专或本科。这样既能保证优质生源,同时也可基本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推动各地曲艺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实践从团校联办着手


  中国曲艺高等教育的前行者们,大部分教授的是相声、曲艺小品等受地域限制较小的曲种。从演出市场来看这些曲种无论是生源、师资、教材,还是毕业生就业,都具有良好保障,可以长期开设相关高等教育专业。但这些曲种毕竟仅是中国曲艺大家庭里的一小部分,大量的地方曲种不能长期脱离于曲艺高等教育。以扬州曲艺为例,某一家高等院校独立开办扬州曲艺专业显然是不现实的,它不可能为4、5年一届,或10余年一届,甚至可能总共只有一届的扬州曲艺班组织专门的师资力量,也不可能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编纂10余种针对仅10余名学生的课本,更不可能专门组建艺术团来为扬州曲艺学员提供实践机会。
  如果可以采取团校联办的形式,即以地方中专艺术学校、院团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训基地,双方就能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组织课本课件,共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如师资队伍,可由高校、地方两方面组成,并邀请一些知名曲艺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充实师资力量。高校教师教授理论性、综合性课程,地方演员、专家教授特色性、地域性课程,知名曲艺专家进行提高教学工作。如教材,综合性教学教材可由高校组织,不需要为某一曲种另行编撰,地方特色性教学课件、讲义大纲案例和辅助教材,则可由地方组织编写,或在当地现有教材或著作中推荐,也可由双方共同研究和编写。再比如教学实践,学生创演可与地方艺术创作、剧团书目建设结合起来,学生实践可与地方舞台演出结合起来。同时,双方合作既可以围绕狭义曲艺教学,也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如合作开展曲艺研究、主题创作,放宽合作办学的范围,放大合作办学的成果。

三、课程设置彰显高层次和个性化


  曲艺高等教学的本质是曲艺的高层次教育,应该多开设一些曲艺课程,应该从教材入手,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升其艺术修养。笔者认为,除使用由中国曲协和辽宁科技大学共同编写的《中国曲艺艺术概论》《中国曲艺发展简史》《相声表演艺术》《评书表演艺术》《苏州评弹表演艺术》等教材外,还有一些课程很有必要开设。
  一是曲艺名段欣赏和教学。比如京韵大鼓的《丑末寅初》、扬州评话的《武松打虎》等,这些曲目不仅是该曲种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国曲艺的杰出作品,对其他曲种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均有良好作用。
  二是口头、演示叙述学。这是扬州大学徐德明教授的建议。他认为,高校学生往往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从事曲艺研究总是隔靴搔痒。曲艺高等教育不能脱离曲艺表演一线,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表演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曲艺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不仅不同于歌舞、戏曲的教学,各个曲种之间也千差万别,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经验。各曲种的高等教育,不能千篇一律沿用一种课程设置。以扬州曲艺的三大曲种为例,他们都是以扬州方言为基础,但扬州评话只说不唱,扬州弹词又说又唱,扬州清曲只唱不说。同样的说表,扬州评话与扬州弹词又有着不同,因此三者的教学既有共通之处,也有不同侧重。在书目教学阶段,不仅不同书目有着巨大不同,同一书目的不同流派又有不同差别,只能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办法,促进学员个性自由发展。

四、以培养综合性、专业性、实用型领军人才为目标


  曲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高屋建瓴、长远规划,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如果说,曲艺中专教育注重培养具备一定文化基础、艺术理论和艺术专业技能的中等实用型人才,那么曲艺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更高层次的综合性、实用型专业人才和领军人才。
  黄宗羲在《柳敬亭传》中描述莫有光评价柳敬亭艺术造诣的四个境界:一是“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即掌握了一定技巧;二是“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即表演具有一定感染力;三是“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即表演能让人动情;四是“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即表演能教人深思。笔者认为,具有一定艺术造诣和理论修养,既博学又专业,技艺双优的实用型人才,应该是曲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注重推出扬州曲藝的领军人才,没有浦琳、柳敬亭、王少堂等扬州曲艺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也就没有扬州曲艺当年的辉煌和今天的地位。领军人才对曲种的推动是毋庸置疑的。一些优秀青年演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还缺少从艺多年的名家的气定神闲、举重若轻的个人特征与魅力。这些有潜质的优秀青年演员应该进行深造与自我提高,曲艺高等教育能为他们在曲艺艺术道路上问道求索提供更好的机遇,促进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顿悟与升华。
  笔者认为,曲艺高等教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同时也任重道远,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由“学历教育”蜕变成“学历证书教育”。曲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陈琪颖)
其他文献
曲艺是中华民族一切说唱艺术的统称,是中华艺术宝库中极其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回顾曲艺的发展史,媒体变革的力量不容小觑,广播、电视等媒体都对曲艺发展形成了重要影响。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以及媒介融合,更为曲艺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传播载体和形式,不仅改变着曲艺的传播方式,而且反映出新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也更深层次地改变曲艺的本体。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短视频平台对曲艺发展的影响,如王兴昀的《
期刊
短视频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当代受众空白碎片时间的“染色剂”,我们在充分认识短视频这一作用的同时,还要对其“蔓延效应”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它可能会倒逼某些艺术形式做出自我调整,以借势获得受众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如包袱是相声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笑果”的具体表现形式,且影响不拘于相声艺术之内。当前搞笑短视频中,不少都有“翻”“抖”包袱的影子。而相声包袱小巧精炼、谐趣横生、意韻十足的特点,天
期刊
2020年9月25日是一个值得福建文艺界,特别是南音界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结果揭晓,福建省晋江市的南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苏统谋先生荣膺“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他是福建省首位被授予该荣誉的文艺家,填补了福建省文艺事业该奖项的空白,在福建省文艺事业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如果说先生的一生是一幅画,那画中有海浪、海鸥和礁石,先生叼着烟斗站在礁石上,望着泛
期刊
由中国曲协和辽宁科技大学共同策划、曲艺家李立山主编的《相声表演艺术》于2020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之一,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曲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而且还推动了曲艺知识,尤其是与相声有关的专业内容和表演技能的传播发展。本书布局合理,观点明确,既有客观翔实的案例分析,又不乏颇有建树的学理论证,是一本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历史沿革与新兴发展相应和、概念
期刊
众家说演法  《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问世。7 年时光悠悠而去,苏州评话“唐三国”纸上定格。2019 年年初以来,在唐力行教授的用心指导下,我走上了一程悉心品赏苏州评话“500+7”的难忘之路。500 天中,我始终相伴着“唐三国”100 回评点、150 万字苏州方言文本整理。在100 回书目的7 轮多反复聆听、欣赏、景仰的过程中,我肺腑热腔。  长篇苏州评话《三国》说金戈铁马、家国情怀
期刊
2021年1月30日是我父亲唐耿良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父亲自幼便因家境贫寒丧母辍学,12岁拜评话名家唐再良为师,随师在码头学艺8个月后就开始闯荡江湖鬻艺谋生了,1934年初登书坛破口开讲《三国》,从此游走于江浙码头,锻炼书艺,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1944年,父亲进入上海,跻身于上海响档的行列,成为蜚声江南的“七煞档”“四响档”之一,他表演的评话《三国》被誉为“唐《三国》”。一  父亲从艺之途并不
期刊
范振鈺(1927—2008)天津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从班德贵,曾与高英培合作多年,是相声界不可多得的“黄金搭档”,1979年与高英培双双加入全总文工团(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简称全总文工团),成为全国知名的相声大家。还曾与众多演员合作,留下了大量音视频资料,晚年回天津定居。2004年,范振钰在天津收徒前夕,笔者在其寓所对他进行了一次访谈,范振钰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介绍了自己几十年的艺术经历、见
期刊
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是吴江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培根铸魂、担当时代责任的有力抓手,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也是获评当地曲艺发展的荣誉名片。曲艺之乡活动的开展,对繁荣发展传统文化,弘扬曲艺艺术发挥了交流窗口、展示平台、传承基地、人才摇篮的示范引领作用。  吴江是江苏的“南大门”,位于江浙沪交界,地处江南腹地,经济富庶,物产丰富,文化鼎盛,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悠
期刊
近期,上海评弹团在上海大剧院推出了评弹剧《医圣》,首演两场均大受欢迎,取得了预想中的效果。该作以一代名医张仲景临危受命出任长沙郡太守,带领全郡军民抗击瘟疫,继而功成身退撰就《伤寒杂病论》,终成一代医圣的传奇故事为主线,集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医学“杏林妙手回春景,悬壶济世为苍生”的不懈追求,更与当前国内坚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并不断取得胜利的现实相呼应,延展出更深邃广泛的意义。一、《医圣》是大制作  从
期刊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扬州画家石涛的名言,继承石涛艺术的“扬州八怪”就以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出名。在扬州,“当随时代”不仅是书画界的追求,也是曲艺界的追求。  扬州曲艺,是摇曳在绿杨城郭里的清音雅韵,是荡漾在扬州人民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不久前,“寻声·绿杨记忆”——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成立60周年专场演出在新落成的扬州戏曲园剧场上演,受到了业界和观众的广泛好评。这台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全体演员参演的“寻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