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充分利用课堂的这个教学主战场,通过实验探究、模拟演示、引入乡土、借助科技等方法,促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培养;课堂途径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的出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力被前所未有的关注,地理教育工作者也开始重视并积极寻求地理实践力的落实与培养。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和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能力和品质。长期以来,由于受考试与教学评价制度、地理课时、外出安全性、活动场地、资金等问题的影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成了地理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外出实践活动固然是培养实践力的最佳途径,但是所有地理实践活动都到野外去进行在实际的中学教学中也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内途径,把常规的地理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主战场,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来加强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下列笔者以《海陆的变迁》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地理实验活动可以将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形成的过程及原理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科学多样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去操作、观察、合作、探究、互动与分享,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印象深刻,可突破思维障碍,形成较完整的地理学科思维体系,提升实践行动力。
本节课设计两个实验:1.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实验如下:准备器材(玻璃盆、橡皮泥、水),实施实验(利用一层层橡皮泥营造陆地,盆子装水代表海洋。先用一层橡皮泥放入水中,代表喜马拉雅山在海面下,然后添加橡皮泥露出水面,得出第一个原因是地壳的变动。接着问怎样使陆地变成海洋?通过加水,引导得出第二个原因是海平面的升降。再问有什么办法让陆地变成海洋?学生在橡皮泥上再填加后露出水面,由此可通过填海,引导得出第三个原因是人类的活动。2.板块的运动,实验如下:准备器材(一盆清水、海绵纸剪成的六大板块拼图、酒精灯),实施实验(把剪好的海绵纸按六大板块拼合好,小心的放在清水表面,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海绵纸板块的运动。)
二、開展模拟演示活动
模拟演示是指通过各种教具、实物、肢体或音像视频等进行示范性操作,模拟演示某地理原理与规律的形成过程,使难理解的理性地理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具体,使知识难点迎刃而解,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这种体验式学习,增强学生实践探索的能力。
本课演示活动有:1.书本演示板块的运动。先演示碰撞,利用两本平放的书代表两个板块,两手在两边推动书本往中间,引导观察板块碰撞会发生什么现象?会产生什么地貌?接着演示平移与错位。将两书上下、左右移动,观察发生什么现象?会产生什么地貌?2.纸张演示寻找大陆漂移说的证据。让学生把几张撕成相同轮廓的纸片重新拼合为完整的纸。引导只凭撕开的裂纹还不能判断是原先完整的纸,还要根据纸上的文字、图形等信息拼合。让学生明白只有大陆轮廓吻合的证据还不够,引出地层和生物分布两个证据。3.利用动画课件演示大陆的漂移。
三、引入乡土教学素材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而丰富的乡土地理素材,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特征到工农业、人口、聚落、风土人情等人文特征,再到独特的人地关系,都是学生熟悉而倍感亲切的素材。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乡土素材,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激情,调动自主探究的动力,从地理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在导入环节播放漳州漳浦火山地质公园的视频与资料,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海陆变迁,引起探究的欲望。在课堂结尾环节布置拓展延伸,如漳州位置与板块的位置关系如何?漳州丰富的地热资源的原因是什么?预测漳州几千万年后的海陆变化情况?
四、进行拼填绘图活动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地理实践力的素养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地图素养,能够运用地图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读图、拼图、填图、绘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从而助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本课学到“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设计了分组拼图游戏,要求学生利用剪开的七大洲图,根据大洲的轮廓进行拼合,观察哪几个大洲能够吻合,提出小组的观点。适时安排学生绘制七大洲简图,描上六大板块边界,用箭头在板块边界的适当位置画出板块运动方向,解释红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的变化。标上两大山系及两大主要火山地震带,进而解释世界一些地区相关的地理现象。布置学生课后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五、渗透科学探究方法
地理实践力需要学生有问题意识,能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利用地理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独立或者小组合作设计活动的计划和方案,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机会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意识,掌握科学的地理探究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本课学习魏格纳从猜想到求证到归纳得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帮助学生归纳地理实践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路:认真观察发现-提出地理问题-勇于求证探索-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研究步骤与方法。
六、借助现代科技平台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还应积极的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平台,利用互联网、手机、数字地球、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等技术,为学生呈现不同空间尺度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及关系的图像语言,并引入真实情境中的材料,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形成实践学习共同体,从而落实地理实践力。如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动态演示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演示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与红海的扩张,引入荷兰围海造田等一些真实影像。
总之,我们要研究课标,精读教材,挖掘资源,构建开放的充满探究生机的地理课堂,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主战场,让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地生根。
本论文系2019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ZPKTY19073]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培养;课堂途径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的出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力被前所未有的关注,地理教育工作者也开始重视并积极寻求地理实践力的落实与培养。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和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能力和品质。长期以来,由于受考试与教学评价制度、地理课时、外出安全性、活动场地、资金等问题的影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成了地理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外出实践活动固然是培养实践力的最佳途径,但是所有地理实践活动都到野外去进行在实际的中学教学中也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内途径,把常规的地理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主战场,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来加强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下列笔者以《海陆的变迁》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地理实验活动可以将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形成的过程及原理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科学多样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去操作、观察、合作、探究、互动与分享,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印象深刻,可突破思维障碍,形成较完整的地理学科思维体系,提升实践行动力。
本节课设计两个实验:1.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实验如下:准备器材(玻璃盆、橡皮泥、水),实施实验(利用一层层橡皮泥营造陆地,盆子装水代表海洋。先用一层橡皮泥放入水中,代表喜马拉雅山在海面下,然后添加橡皮泥露出水面,得出第一个原因是地壳的变动。接着问怎样使陆地变成海洋?通过加水,引导得出第二个原因是海平面的升降。再问有什么办法让陆地变成海洋?学生在橡皮泥上再填加后露出水面,由此可通过填海,引导得出第三个原因是人类的活动。2.板块的运动,实验如下:准备器材(一盆清水、海绵纸剪成的六大板块拼图、酒精灯),实施实验(把剪好的海绵纸按六大板块拼合好,小心的放在清水表面,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海绵纸板块的运动。)
二、開展模拟演示活动
模拟演示是指通过各种教具、实物、肢体或音像视频等进行示范性操作,模拟演示某地理原理与规律的形成过程,使难理解的理性地理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具体,使知识难点迎刃而解,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这种体验式学习,增强学生实践探索的能力。
本课演示活动有:1.书本演示板块的运动。先演示碰撞,利用两本平放的书代表两个板块,两手在两边推动书本往中间,引导观察板块碰撞会发生什么现象?会产生什么地貌?接着演示平移与错位。将两书上下、左右移动,观察发生什么现象?会产生什么地貌?2.纸张演示寻找大陆漂移说的证据。让学生把几张撕成相同轮廓的纸片重新拼合为完整的纸。引导只凭撕开的裂纹还不能判断是原先完整的纸,还要根据纸上的文字、图形等信息拼合。让学生明白只有大陆轮廓吻合的证据还不够,引出地层和生物分布两个证据。3.利用动画课件演示大陆的漂移。
三、引入乡土教学素材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而丰富的乡土地理素材,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特征到工农业、人口、聚落、风土人情等人文特征,再到独特的人地关系,都是学生熟悉而倍感亲切的素材。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乡土素材,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激情,调动自主探究的动力,从地理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在导入环节播放漳州漳浦火山地质公园的视频与资料,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海陆变迁,引起探究的欲望。在课堂结尾环节布置拓展延伸,如漳州位置与板块的位置关系如何?漳州丰富的地热资源的原因是什么?预测漳州几千万年后的海陆变化情况?
四、进行拼填绘图活动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地理实践力的素养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地图素养,能够运用地图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读图、拼图、填图、绘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从而助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本课学到“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设计了分组拼图游戏,要求学生利用剪开的七大洲图,根据大洲的轮廓进行拼合,观察哪几个大洲能够吻合,提出小组的观点。适时安排学生绘制七大洲简图,描上六大板块边界,用箭头在板块边界的适当位置画出板块运动方向,解释红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的变化。标上两大山系及两大主要火山地震带,进而解释世界一些地区相关的地理现象。布置学生课后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五、渗透科学探究方法
地理实践力需要学生有问题意识,能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利用地理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独立或者小组合作设计活动的计划和方案,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机会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意识,掌握科学的地理探究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本课学习魏格纳从猜想到求证到归纳得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帮助学生归纳地理实践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路:认真观察发现-提出地理问题-勇于求证探索-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研究步骤与方法。
六、借助现代科技平台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还应积极的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平台,利用互联网、手机、数字地球、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等技术,为学生呈现不同空间尺度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及关系的图像语言,并引入真实情境中的材料,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形成实践学习共同体,从而落实地理实践力。如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动态演示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演示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与红海的扩张,引入荷兰围海造田等一些真实影像。
总之,我们要研究课标,精读教材,挖掘资源,构建开放的充满探究生机的地理课堂,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主战场,让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地生根。
本论文系2019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ZPKTY1907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