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a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甚至把他们看成知识的容器,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育策略,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自我意识,增强内驱力和自信心,获得成功的机会。
  一、增强成功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成功动机是培养兴趣的有效方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地投入语文的学习。
  1.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兴趣的形成和巩固,是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的。利用晨会、班会、座谈会、活动课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2.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该努力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师上课时精神饱满,自豪自信;教师的教态和蔼可亲,自然大方;教师的板书清晰美观,富有哲理;教师组织教学民主开放,引人入胜;等等。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上语文课,对学好语文就有了很大的信心。
  3.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结合班会活动,适时组织学生举办手抄报、黑板报;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竞赛、迎新联欢会、记者招待会等,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语文方面的特长;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热爱语文。
  二、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教育情境,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的“快乐圈套”里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效应,从而产生自信心,进而感到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的。
  1.努力创设有声有色的视听情境。视听情境令学生沉醉其中,与课文中的人物亲密接触,同喜同悲。教学《孔雀东南飞》,适时放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设一种朦胧神秘、崇高华妙的梦幻氛围,使学生对刘兰芝、焦仲卿的坚贞爱情产生同情,展开联想,让思维的泉水奔涌而出。
  2.积极创设情真意切的语言情境。语言情境使学生能迅速地“披文入境”,陶醉于课文中。采用的方法有饶有情趣的导语、表情丰富的朗读等。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听几句越剧唱词作导语。听歌品诗学文,学生兴味无穷。情动于衷而形显于外,师生一起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体悟作品的灵性之光,感悟学习语文的快乐。
  3.力求创设激疑导思的问题情境。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创设一个激疑导思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养成学生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三、融多彩的语文活动于教学之中,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活动是施展才能的舞台、谋求发展的阵地,是脱颖而出的契机。在教学中,适时开展一些开放、多彩、活泼的语文活动,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凸现,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
  1.课前课后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5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即兴发言、佳作鉴赏、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及学生的需要,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
  2.自编自演课本剧,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演课本剧就是将课本中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性文章改编成戏剧进行表演,可采用诗剧、双簧剧、哑剧等形式进行表演。无论是剑拔弩张的《鸿门宴》、缠绵悱恻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情仇恩怨的《雷雨》》,学生都会表演得兴趣盎然。
其他文献
汉语很奇妙, 标点很重要。这几个小故事,或许会给你一些小启示。  一、妙用标点,巧招学生  古时候,有个先生要招收学生,他对穷人子弟不收费,对富家子弟却要很多报酬。他出了一则告示:“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穷家子弟来,他是一种读法:“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富家子弟来,他又是一种读法:“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标点
期刊
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呢?课标如此解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张庆老师说: “既是为了掌握语文这么一种交际工具,又是为了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打下人生的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程的‘原点’,便是‘语文’要以人为本,要促进儿童的发展。”  北京市特级教师李明新执教的《趵突泉》就很好地诠释了何谓语文,语文课当如此,正如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所说:“让情感与认知共同生成,这应当是语文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做生意等,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这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青少年儿童,从而带来一系列的教育问题。这些学生由于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缺少父母的关爱等,带来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他们的年龄在12岁到16岁之间,有的自制力差,好奇心强,模仿力强,稍有不慎,就会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这些学生先由犯“小错”开始:旷课、抽烟、喝酒、赌钱、夜不归寝等,到
期刊
学生因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及所受教育不同,其认知结构、学习需要、兴趣方式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搞“一刀切”,必然会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实施分层教学很有必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些有益的尝试,现将自己的认识和做法作简要总结。  首先,教学设计要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设计是实施
期刊
一、重视积累知识  1.基础知识方面:重视字音、字形、词语含义、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中鲁迅的《风筝》一文时,教师不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的相关内容,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让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印在脑子里,今后再学习有关鲁迅的文章时,只要再进行简单的回忆复习浏览就可以了。  2.文体知识方面: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有最基
期刊
一、阅读朗诵,品味感悟,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
期刊
写作能力主要是在写成一篇篇文章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写成一篇文章,修改是最后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提高作文质量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不少学生不重视修改习作,他们认为写作文是自己的事情,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情,至于老师改了些什么,他并没有多想,对于批改过的作文只是看一看批语.全然没有注意老师精心修改之处.更没有想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改。也有的学生懂得修改的重要,但是却不会修改,看看自己写
期刊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挥发,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我们所学的课本上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慨……,作品中那些“意义和情味”同作者的旨趣相同
期刊
语文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没有穷尽,语文教学方法也是各式各样,没有定式。但许多教师都有一个共识:教语文太难。怎样才能教好语文呢?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归根到底,语文教学必须反璞归真,做到以下“五简”,就会“简简单单”。  一、简明的目标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作为语文教师,确定教
期刊
心理学认为,激励就是因外界事物的激发鼓励而使人产生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它驱使人为实现一定的目标积极活动,表现出高效的行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取决于对人的激励是否高效。  一、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就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1.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