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呢?课标如此解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张庆老师说: “既是为了掌握语文这么一种交际工具,又是为了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打下人生的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程的‘原点’,便是‘语文’要以人为本,要促进儿童的发展。”
北京市特级教师李明新执教的《趵突泉》就很好地诠释了何谓语文,语文课当如此,正如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所说:“让情感与认知共同生成,这应当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特点的主要表现。学生作为一名学习者、一名读者,则应当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生成自身独特的情感与体验,体味到文字、读书带来的乐趣。”
李老师的课堂 “实” “活”相济:目标实,过程简,教法活。
一、目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的归宿,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一堂课,必须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试问我们是否做到每堂课都有明确的可操作的具体目标?李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的赞美之情;2.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大泉和小泉的特点,通过想象等手段感受其中的情趣;能联系生活和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3.认识第四自然段省略号的作用。
从以上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李老师能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关系,综合考虑了三方面内容的联系;根据学科因素和学习需求,从文本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准确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内容简洁明确,易操作,能检测。
二、过程简约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又意境深远。简约的语文课堂,剔除了喧闹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李明新老师的课堂自然而又惬意,宁静而又悠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者注重课前的预习,一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大体上能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对于文中的生字新词,也有初步的了解,然而大多数教师在新授时,让学生一步一步朗读课文完成要求。实际上学生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兴趣明显降低,李明新老师抛开了这些费时的环节,注重课堂效率,“既然大家都读了好几遍了,就不一遍一遍读了,自己读一遍课文,完成要求。”简单的话语,简约的环节,课堂变得朴朴实实,真真切切。
三、教法活
李老师说,阅读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指由读物或阅读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后者则是由阅读活动目的、任务引起的兴趣。说实话,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选编兼顾方方面面,不可能每篇课文本身都有趣,也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认为有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任务是“促使直接阅读兴趣转化为间接阅读兴趣”。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赏识性的鼓励评价;可以提供学生参加亲身感悟、体验的机会,提供语文学习的资源,鼓励学生搜集资料……
1.导入激起阅读期待
李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泉”字,而后写出“趵突”两字,他让学生猜当他听到“趵突”两字时是怎么想的?之后,李老师有机将“趵”与“豹”进行了字形上的比较。接着李老师又问学生:“你们猜李老师读完全文后是怎么想的?”最后又问:“你们猜李老师是读了哪几个自然段后,特别想亲自去看一看趵突泉?”于是孩子们带着极强的好奇心开始读课文。
李老师的课堂导入看似随意,却使学生在一连串的猜测之中轻松地进入学文情境,他正是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猜测别人的心理特点,调动了情绪,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四两拨千斤”。
2.巧妙转化阅读兴趣
在向“品读感悟”环节过渡时,他说:“我到学校图书馆里查阅了大量的关于趵突泉的文字资料,我还找到了录像资料,你们想看吗?”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说想看。可他又说:没带。在学生一片失望的唏嘘声中,他又说:“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看大屏幕,通过看文字来想象画面,放声读,看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之后便引导学生读,读出趵突泉的神奇、壮观,大自然的伟大、神秘。
在学习“小泉”这部分时,李老师让学生读这一段后,给不同的小泉起名字。学生都想给小泉起个恰当的名字,这又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的兴趣,于是又专心致志地读起第四自然段来。他还让学生把“文字”变成“画面”去想象(借助手势)。他先示范了“鱼吐水”,接着让学生自己练着表演其他小泉,推荐学生上台表演。
在引导背诵“小泉”这一部分时,他是这样激发学生的:他说同学们起立,拿起书来读,举起手来表演。当时同学们愣了。他又说:有些同学该想了,这不是难为我们吗?又要拿起书来读,又要举起手表演。我们只有一双手怎么办?那就试着背下来,可以看板书提示来背,然后再来表演(鱼吐水、珍珠泉、大泡泉、珠花泉),就这样李老师通过“表演”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李老师的课巧设悬念,环环相扣,不停地吸引学生进行语文活动,处处体现着一位特级教师的教学智慧。
北京市特级教师李明新执教的《趵突泉》就很好地诠释了何谓语文,语文课当如此,正如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所说:“让情感与认知共同生成,这应当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特点的主要表现。学生作为一名学习者、一名读者,则应当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生成自身独特的情感与体验,体味到文字、读书带来的乐趣。”
李老师的课堂 “实” “活”相济:目标实,过程简,教法活。
一、目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的归宿,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一堂课,必须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试问我们是否做到每堂课都有明确的可操作的具体目标?李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的赞美之情;2.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大泉和小泉的特点,通过想象等手段感受其中的情趣;能联系生活和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3.认识第四自然段省略号的作用。
从以上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李老师能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关系,综合考虑了三方面内容的联系;根据学科因素和学习需求,从文本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准确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内容简洁明确,易操作,能检测。
二、过程简约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又意境深远。简约的语文课堂,剔除了喧闹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李明新老师的课堂自然而又惬意,宁静而又悠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者注重课前的预习,一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大体上能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对于文中的生字新词,也有初步的了解,然而大多数教师在新授时,让学生一步一步朗读课文完成要求。实际上学生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兴趣明显降低,李明新老师抛开了这些费时的环节,注重课堂效率,“既然大家都读了好几遍了,就不一遍一遍读了,自己读一遍课文,完成要求。”简单的话语,简约的环节,课堂变得朴朴实实,真真切切。
三、教法活
李老师说,阅读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指由读物或阅读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后者则是由阅读活动目的、任务引起的兴趣。说实话,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选编兼顾方方面面,不可能每篇课文本身都有趣,也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认为有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任务是“促使直接阅读兴趣转化为间接阅读兴趣”。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赏识性的鼓励评价;可以提供学生参加亲身感悟、体验的机会,提供语文学习的资源,鼓励学生搜集资料……
1.导入激起阅读期待
李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泉”字,而后写出“趵突”两字,他让学生猜当他听到“趵突”两字时是怎么想的?之后,李老师有机将“趵”与“豹”进行了字形上的比较。接着李老师又问学生:“你们猜李老师读完全文后是怎么想的?”最后又问:“你们猜李老师是读了哪几个自然段后,特别想亲自去看一看趵突泉?”于是孩子们带着极强的好奇心开始读课文。
李老师的课堂导入看似随意,却使学生在一连串的猜测之中轻松地进入学文情境,他正是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猜测别人的心理特点,调动了情绪,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四两拨千斤”。
2.巧妙转化阅读兴趣
在向“品读感悟”环节过渡时,他说:“我到学校图书馆里查阅了大量的关于趵突泉的文字资料,我还找到了录像资料,你们想看吗?”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说想看。可他又说:没带。在学生一片失望的唏嘘声中,他又说:“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看大屏幕,通过看文字来想象画面,放声读,看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之后便引导学生读,读出趵突泉的神奇、壮观,大自然的伟大、神秘。
在学习“小泉”这部分时,李老师让学生读这一段后,给不同的小泉起名字。学生都想给小泉起个恰当的名字,这又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的兴趣,于是又专心致志地读起第四自然段来。他还让学生把“文字”变成“画面”去想象(借助手势)。他先示范了“鱼吐水”,接着让学生自己练着表演其他小泉,推荐学生上台表演。
在引导背诵“小泉”这一部分时,他是这样激发学生的:他说同学们起立,拿起书来读,举起手来表演。当时同学们愣了。他又说:有些同学该想了,这不是难为我们吗?又要拿起书来读,又要举起手表演。我们只有一双手怎么办?那就试着背下来,可以看板书提示来背,然后再来表演(鱼吐水、珍珠泉、大泡泉、珠花泉),就这样李老师通过“表演”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李老师的课巧设悬念,环环相扣,不停地吸引学生进行语文活动,处处体现着一位特级教师的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