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得法、收放自如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ccxx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赏析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中几乎都有语言赏析的环节。教学是一门艺术。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教学智慧。在对比中、实践中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会使我们享受不同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语言;赏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言赏析也的确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细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对学生的语言感悟及运用能力的提高起着毋庸置疑的作用。但怎样进行语言赏析的教学组织,哪些策略更科学有效呢?一次市学科带头人送教活动中的两节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发。那次活动是同课题设计教学《阿里山纪行》一课,两节课的教学环节中都有语言赏析环节。
  课例一:
  师: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为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美的景色还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本文语言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同学们品读下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多媒体出示句子和相关图片)
  1.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2.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3.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距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4.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学生逐句品读,教师引导点拨)
  课例二:
  师:美丽的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可是说不出来。作为美学家的吴功正是如何用审美的目光欣赏这美景,又是如何用美的语言表现这美景的?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4-7段。
  (多媒体出示)方法指导:
  1.本课可以从词語方面(叠词、拟声词);修辞方面(比喻、排比、反复、对偶);句式方面(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三方面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2.品读中要反复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品读)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接下来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交流。(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在赏析的同时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味,读出情)
  以上两个教学片断显然是运用了“收”与“放”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比较来看,两种教学策略中知识与能力点是相同的。教师精选的四句话中恰好能囊括本节课教学重点指出的音乐美和情韵美的知识点。课堂的效果就是学生品得透,赏得美,析得全,读得好,自然悟得深。赏析与朗读相结合,文字与画面相结合,是觉得美感和听觉的美感相结合。而课例二的教学,明显具有了课堂生成的活跃,因为是先依方法指导自由品读赏析,多了几分对赏析方法的整体把握,因而多了几分学生筛选体悟的能力训练;多了几分对学生的尊重,因而多了几分灵性与个性的施展。有这样的基础,学生自然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了。而后选自己最有感触、最喜欢的交流,课堂便“活”了起来。而这时,也是课堂最关键的时刻,教师必须有适时适当的反馈与评价、引导与驾驭,像是名厨烹饪,火候的控制、滋味的调和都直接影响着菜肴的品质。教师在引导赏析时,该引申追问时一定穷追不舍,该戛然而止时一定巧妙收束。课堂精彩自然可见了。
  集中与自由、有序与灵动带来怎样的问题?前者显然容量小;而后者却极易使课堂变得散乱、重点不明,耗时的问题更是严重。前者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后者则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锻炼,更具有创新精神。前者要求教师备课时能精筛细选,将代表性的语句提炼出来;而后者则必须要求教师有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权衡利弊,综合分析,这两种教学策略怎样运用才能扬长避短呢?
  首先,应依学情而定。对于毫无语言赏析训练的学生,如初一新生或执教公开课时面对陌生学生,运用“收”的策略,更具有指导性,更便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对训练有素的学生,如自己所代的反复训练过的学生获初三学生,采用“放”的策略,课堂则会更有活力。当然,即使是初二三的学生,或自己已有训练的学生,倘若班级整体氛围是沉闷型,也要谨慎运用“放”开来赏析的办法了。
  其次,依课文而定。散文教学中情意浓浓的精妙语言俯拾即是,品而得之。那么放开来,学生可以很容易找到品析句子,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可任意挥洒。倘若是议论文、说明文这类针对性极强的语言赏析,筛选重点句,收束回来,逐个攻破,亦是快捷高效之选。
  最后,依教师而定。青年教师从教时间短,经验少,不妨多运用“收”的策略,逐渐锻炼,力取成功。而有极强的教学调控能力的教师,“放”出去,定能巧妙“收”回来,灵动与有序间自会游刃有余了。
  教学是一门艺术。当我们徜徉其间,会发现: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教学智慧。在对比中、实践中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会使我们享受不同的教学艺术。就语言的赏析来说,是教无定法,但实际课例却告诉我们赏析有法,且需得法;亦收亦放,方为有法。相信,语文教师们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不断实践,令语文的天地越来越宽广,令语文的魅力越来越无穷!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主问题的设计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抓准教学的关键点,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一: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进行了“主问题”设计的实践。实践二:笔者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只抓了一个问题,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实践三:在教学《风筝》时主问题的设计就抓住“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学生的答案中很自然的就会有“悲哀”一词。于是“悲哀
【摘要】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
摘 要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牵动了各方的视野,也让高考改革这一教育领域的核心环节再一次成为各阶层人们热议的共同话题。实现高考改革有两大途径:统考改革与学考改革。本文基于现实与历史的视角,阐述通过这两大途径来实现高考改革的现实合理性、两大实现途径的历史源流以及由此生发的担忧与思考。  关键词 高考改革 统考 学考  2014年9月4日,随着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摘要】古人写文章讲究一个发人深思、坚强有力的结尾,并形象地称之为“豹尾”。教师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整理概括、提炼升华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归纳总结、提炼升华;或设置悬念、引发思考;或讨论比较、加深理解;或布置习题、练习巩固。通过精心准备的结课设计和发人深思的结课语言,让学生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课堂虽终,意趣不尽”,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堂教学进入启
【摘要】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关键词】场面描写;描写方法;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导语:描写的种类很多,场面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场
【摘要】北宋诗人苏东坡和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是中国文坛的两大巨人。他们为后人留下多篇经典诗作,本文从作者的所处时期和诗歌风格入手做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诗歌风格;情怀;豪放词风;婉约  【中图分类号】HO522 【文献标识码】A  北宋诗人苏东坡和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是
【摘要】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注重诵读和分析修辞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诵读;修辞;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是学生理解诗词内涵,体会诗词意境与情感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预留诵读空间,留出诵读时间。其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修辞方式,或者利用复习时间,系统讲解与分析古
【摘要】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探讨了《山居秋暝》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两首诗词在取材、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的相同(似)之处,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比较阅读;取材;表现手法;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华夏文化遗产中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灿烂群星,它们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艺术技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成功的语文老师会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能力,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从而带着感情和老师一起进入语文课堂,遨游知识的海洋,在遨游的过程中自身能够收获知识与感悟。可见,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是打开语文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关键词】技巧;全面素质;课堂教学;语文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家苏霍姆
【摘要】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因为生活阅历上的不足等原因,在作文文面中呈现“言而无味”的问题,或是文面浅白,写作兴趣不高。尤其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处于作文入门的关键时期,这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初一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要找准重点与方向,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传授写作的技巧,让学生在文章内容上有所设计,并学会借助修辞手法的运用来丰富文面,扮靓作文,让作文呈现一定的文学色彩,让学生体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