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诵读,分析修辞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注重诵读和分析修辞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诵读;修辞;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是学生理解诗词内涵,体会诗词意境与情感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预留诵读空间,留出诵读时间。其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修辞方式,或者利用复习时间,系统讲解与分析古诗词修辞方法,让学生整体把握修辞知识,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也为学生语文写作奠定修辞基础,学会灵活迁移与运用。
  一、注重诵读过程,读中感悟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诵读尽管是比较传统的学习方法,但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不可忽视。尤其是古诗词学习中,更需要多多诵读,以体味诗词意境,感悟诗词蕴含的思想情感,领会诗词创作目的,品味诗词语言韵律,学会鉴赏诗词,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实际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削减了学生诵读时间,减少了学生诵读机会。如有的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古诗词诵读过程,仅仅让学生朗读一遍,而后详细分析诗词含义,将文本主旨等内容直接灌输给同学们,这就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的发展,课堂也会显得死气沉沉。实际上,语文是一门开放而灵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朗读,多多诵读,以提前感知文本内容,找出疑惑之处,以便课堂有针对性、更认真地听讲,从而更好地体悟文本深意。同时,在学生诵读前后,教师需要提出一些启发性与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觉朗读,积极思考,以激活课堂氛围。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诵读,给学生留出诵读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自己细细体会古诗词特点,感悟诗词蕴含的情感。如教学《虞美人》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诵读活动。比如要求学生诵读吟唱感知本词大意。然后指导诵读,引导学生理解本词的悲婉而凄凉的感情基调。另外,还可自由读,交流读,齐读,或一人读,而一人评。而后可带着问题细细品读。比如哪个词能概括全词的感情?哪些信息表现了愁?等等。
  二、分析修辞方式,把握深意
  在古诗词中,虽然语言简短,但意蕴无穷,并独具艺术感、韵律美。这不仅仅是作者精炼语言的原因,还在于作者巧妙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形成了不同的效果,使得文本更具美感,读来朗朗上口。尽管在语文教材中介绍了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但没有系统的分析修辞,这就需要教师适当拓展延伸,自然渗透修辞知识。反之,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如果不懂修辞方式,对于一些诗词中的语句则疑惑不解,或一知半解。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分析诗词内容,还需讲授一些修辞常识,分析修辞方式。
  在诗词中,比喻手法是十分常用的,可以达到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将抽象事物形象化与具体化的艺术效果。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比喻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这句话中,李煜把一腔无形的愁绪变为有形的流水,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沉重而丰盈,使得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更具深度与广度。而借代修辞中,并没有直接说出要说的任何事物,而是运用有关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比如《如梦令》(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词中,李清照运用了“绿”与“红”的颜色代替了叶与花,描绘出叶之茂盛以及花之凋零。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终岁不闻丝竹声”,以“丝竹”来代替了音乐;“门前冷落鞍马稀”,作者以鞍马来代替了“客人” 。
  另外,在古诗词中,诗人一般讲究用典,即援引史实,运用典故,以让诗词运用更为精炼,诗词内容更为丰富,表达效果更含蓄而生动,从而耐人寻味,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而用典包括了化用或引用前人诗句,以强化诗词意境,引人联想;也包括了用事手法,即借用历史故事来抒发思想感情,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运用了不少典故,通过这些历史事实,作者含蓄而自然地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本词的修辞方式,思考这些典故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典1:英雄无觅孙仲处——孙权典。思考:运用这一典故在表达上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对作者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了南宋统治者的无能与昏庸;怀念英雄,愿收复失地。)典2:人道寄奴曾住——刘裕一典。思考:借助刘裕一的典故,表达了辛弃疾的怎样的思想感情?(怀念古人——北伐决心。)典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用刘义隆典。交流:作者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有何目的? (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典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的典故。提出问题: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之情。)典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典。提出问题:运用这一典故,表达了辛弃疾什么样的情感呢?(自发感慨,尽管有着远大抱负,但朝廷不重用,表达了作者壮志而未酬的苦闷之情。)在教习本词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析找出词中的对比,感受其作用,深刻理解诗词深意。另外,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比拟、夸张、对偶、双关等。
  (责任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强调从幼儿时期进行严格的行为训练,无论是几千年前《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读物中的谆谆告诫,还是如今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学为止所设置的面面俱到的常规,无不体现了“桑树从小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人性假设。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的纪律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令人疑惑的是,进入大学后,这些“成果”便往往被不同程度地消解。中小学反复强调的规则到了大学似乎并没有成为理所当然的“方圆”
【摘要】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攻坚阶段,优等生和后进生并存。如何将后进生尽可能地转化为优等生,确实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从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的角度,探讨后进生转化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批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批评,指通过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过错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加以改正的一种教育手段。一般来说,
【摘 要】实用课堂不仅仅是简单、规范的课堂,还应该是顺应学生发展规律的课堂。而等待能够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充分的展示。等待是对学生发展规律的遵循,是我校“以实用为原则的小学课例群开发研究”课题组所研究的“实用课堂”应有的教学策略之一。实用课堂真的需要等待,需要我们用耐心去等待,需要我们用爱心去等待,需要我们用智慧去等待。  【关键词】实用课堂;等待;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摘要】汉语拼音是抽象的符号,一年级孩子学习拼音容易感觉枯燥乏味。教师要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让拼音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编儿歌、做游戏、讲故事、创情境,这都是非常好的方式。趣味且富有实效的教学,让拼音课堂轻松起来。关注学生主体,孩子们爱学乐学,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儿歌;游戏;故事;情境;乐趣;轻松;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主问题的设计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抓准教学的关键点,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一: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以《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进行了“主问题”设计的实践。实践二:笔者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只抓了一个问题,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实践三:在教学《风筝》时主问题的设计就抓住“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学生的答案中很自然的就会有“悲哀”一词。于是“悲哀
【摘要】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
摘 要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牵动了各方的视野,也让高考改革这一教育领域的核心环节再一次成为各阶层人们热议的共同话题。实现高考改革有两大途径:统考改革与学考改革。本文基于现实与历史的视角,阐述通过这两大途径来实现高考改革的现实合理性、两大实现途径的历史源流以及由此生发的担忧与思考。  关键词 高考改革 统考 学考  2014年9月4日,随着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摘要】古人写文章讲究一个发人深思、坚强有力的结尾,并形象地称之为“豹尾”。教师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整理概括、提炼升华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归纳总结、提炼升华;或设置悬念、引发思考;或讨论比较、加深理解;或布置习题、练习巩固。通过精心准备的结课设计和发人深思的结课语言,让学生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课堂虽终,意趣不尽”,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堂教学进入启
【摘要】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关键词】场面描写;描写方法;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导语:描写的种类很多,场面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场
【摘要】北宋诗人苏东坡和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是中国文坛的两大巨人。他们为后人留下多篇经典诗作,本文从作者的所处时期和诗歌风格入手做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诗歌风格;情怀;豪放词风;婉约  【中图分类号】HO522 【文献标识码】A  北宋诗人苏东坡和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