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苹果时代:“亮剑”还是“潜伏”?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s8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TC和三星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杀出了血路,成为苹果在终端制造商中最大的对手。HTC似李云龙,横冲直撞,但顽强成长,最终打造了一支铁军;三星如余则成,外表毫无攻击性,但在敌后方成长,将苹果与自己绑成一条绳上的蚂蚱。
  
  作为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产业巨头,苹果不仅将系统商谷歌的安卓系统视为强敌,近来更向终端制造商三星和HTC提起多项专利诉讼,甚至不惜利用知识产权诉讼来遏制两者的上升势头。某种程度上,苹果此举恰恰宣布了两者已经成为自己强敌,而三星与HTC针对苹果的激烈反诉也昭示了各自争当老大的雄心。
  市场数据也许更能揭示苹果不淡定的原因。根据各大手机品牌公布的2011年第二季度财报:苹果本季iPhone出货量2030万台,在智能手机市场正式超越诺基亚的1670万台,环比增长9%,位居第一;HTC的出货量达到1211万台,环比增长25%,跃居第四;三星尽管未明确公布数据,但据此前美国波士顿StrategyAnalytics的数据,三星当季全球范围内出货量约为1920万台,环比增长是疯狂的59.2%,排名狂蹿至第二位。
  可见,恶斗还将继续。
  
  HTC“亮剑”
  
  HTC争当老大的策略是“亮剑”。
  成立于1997年的代工企业HTC,一直注重技术上的累积。而技术上的日臻成熟也让其高管团队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家拥有技术厚度的厂商,仅仅通过合作伙伴变现的代工模式,是否能够发挥技术创新的最大价值?
  2003年初,HTC帮助康柏研发了全球第一款基于微软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项目完成时,康柏公司内部却发生变动,HTC的CEO周永明只好到欧洲找到电信运营商寻求合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款产品最终打动了英国电信,成功绕开了手机厂商这个环节,不仅降低了成本,更为其实现自有品牌铺平了道路。2006年6月,蓄势待发的HTC开始打造自有品牌。
  就技术传统来看,HTC是最早与微软等移动操作系统商合作的硬件制造商。技术厚度是需要累积的,这种累积下来的技术实力让HTC敢于承受创立自有品牌之初的压力。原本惠普等客户抽单后,转而寻找英华达、奇美等厂商代工,但马上就发现HTC在技术上的优势。至此,代工客户开始认识到HTC并非是简单的“小弟”,而是值得合作的“伙伴”,渐渐也接受了其开创自有品牌的事实。
  就创新文化来看,HTC从CEO周永明开始就打上了深刻的“工程师文化”,传说中,他甚至会为了做一碗汤而去研究番茄如何剥皮。随后,HTC更是从外部挖来了创意长陆学森、行销长王景弘和执行副总裁庄正松等人才。这极大地冲击了HTC原有古板的工程师文化,将代工企业“成本至上”的传统逐渐转型为一种“创意第一”的文化。当“创意第一”锁定在“客户体验”上时,HTC的创新文化自然就爆发出了巨大价值。在谷歌借用安卓系统插手智能手机行业时,HTC幸运地搭上了第一班车,生产了第一台搭载安卓系统的手机G1,随后利用先动优势迅速扩张市场份额,成为了当前的“安卓三剑客”之一。
  
  三星“潜伏”
  
  相比HTC的“亮剑”,三星争当老大的策略是“潜伏”。
  三星并不是代工出身,在生产上,三星采取的是一种纵向整合模式:在上游生产液晶屏、芯片处理器、内存、电池等元件;在中游进行手机设计、组装制造和品牌宣传;在下游甚至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这种模式确保了三星的自有品牌产品能够第一时间使用最为先进的技术,且产生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自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产业开始爆发后,三星转而依靠为苹果提供元件来换取生存空间。苹果主导产品设计,掌握了合作关系中的话语权。根据iSuppli对苹果的供应链的分析,均价560美元的iPhone生产成本是178美元,其中三星垄断了核心配件处理器、闪存、DRAM内存的供应,合计约45.68美元,占配件成本的26%。显示屏是配件的主要支出,占比达到40%,该元件则由三星、LG、爱普生等共同向苹果提供。假设三星在这一块业务占比是10%,综合来看,三星在这条供应链中占比达到36%,对苹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据《韩国经济日报》年初报道,2011年苹果将在这条生产链上付给三星78亿美元,成为其最大的客户。
  庞大的交易量源于两个原因:其一是三星在工艺方面的精湛和巨大稳定的产能;其二是三星以“甘做老二”的心态长期“潜伏”,与苹果开展深度合作的历史。
  就前者来说,苹果不是没有考虑到“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的风险,却又实在离不开三星。以显示屏的供应商为例,LG由于在“坠落测试(droptests)”中表现不尽如人意,导致苹果不得不削减其订单;奇美因为和富士康的合作关系而颇受苹果青睐,但其产能与苹果的需求却存在极大缺口。
  三星基于技术实力和苹果的紧密合作,保障了其元件高效兼容于其产品。以芯片为例,乔布斯曾经极力吹捧将芯片与软件高度结合的好处,他称这帮助苹果的设备实现了更高的电池和内存使用效率,而这正是三星调校芯片处理器对苹果iOS系统进行对接的结果。事实上,这正是苹果的iPhone和iPad产品相比使用安卓系统的终端产品更加灵敏的原因。苹果不是不想摆脱这种牵制:在内部,其最近收购了两家芯片公司;在外部,有消息传其积极接触台积电,有意消除三星的不可替代性。但平心而论,这种凭借紧密合作产生的效益,又岂能通过简单的供应商更换来轻易重现?况且,新的硬件供应商还必须绕开三星在芯片处理器上的专利壁垒。
  正是由于话语权的不断增加,三星得以登堂入室。长期的合作使苹果在三星面前几乎没有秘密。在诉讼混战中,三星甚至能在6天后就迅速反击,这更说明其非常清楚苹果产品与自己产品的技术雷同之处。面对这样的冲击,苹果又能如何?乔布斯可以讽刺三星是“年度最佳抄袭者”,但是否敢主动斩断这条供应链?商场玩的不是嘴皮子,所以,苹果只能又祭出杀手铜——诉讼。
  
  李云龙还是余则成?
  
  HTC和三星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杀出了血路,成为苹果在终端制造商中最大的对手。如果拿最受热议的影视人物形象作比,HTC似李云龙,泥腿子出身,横冲直撞,但天赋极高,在战斗中壮大,虽然偶有伤亡,但顽强成长,最终打造了一支铁军;三星如余则成,外表毫无攻击性,斯文内敛,但心机极重,在敌后方成长,几乎没有损失,效果却丝毫不比冲锋陷阵差,最终为赢得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相较两者,笔者更喜欢三星的模式。HTC浑身是胆,但成长中的风险确实无处不在,从最初创立自有品牌时遭遇的市场困境,到去年被苹果起诉,任何一个浪头都有可能倾覆这艘战舰。回溯HTC的成长轨迹可以发现,其成功有极强的路径依赖性,几乎难以重复,可以说HTC的每一次成功无一不需要运气。
  三星取道怀柔,眼见自己的智能手机产品(平板电脑是延伸)无法与乔布斯的天赋相对抗,选择甘当老二,长期潜伏,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顺风顺水地霸占了苹果的供应链。紧密的合作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发挥技术对接(软硬件)的优势,但也让双方犹如连体人。但三星怕什么?这好比一个简单的“智猪博弈”,获利较大的一方始终更舍不得放弃眼前。当苹果发现这个“老二”意图为王时,当然会无比纠结。所以,当前的专利诉讼从剑拔弩张走向暖昧和解几乎已成定势。
  乔布斯是个天才,但天赋不可以模仿,产品可以模仿。三星甘当老二的历史中,早已把苹果的手机设计弄得一清二楚,而下一代iPhone几乎不可能出现革命性的创新,因此诉讼更大的意义是拖延,在专利密集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中,认定侵权本来就困难重重,更何况在长期合作的历史中,三星的专利也渗入了苹果产品中。
  三星的玩法是“以空间换时间”:以“甘当老二”的姿态进行紧密合作,牺牲了自己的盈利空间,却将苹果与自己绑成一条绳上的蚂蚱,并为借助合作中的技术溢出进行学习赢得了时间。等到“反水”时,手中有“人质”,又有“筹码”,不得不说是高!
  世事如棋局局新,但棋局后面必有机理。依然要强调的是:技术是取胜的最大法宝,没有技术上的厚度,HTC无法避险,也无法成功转型为品牌商;而三星也无法潜伏进苹果的供应链,并在合作中形成牵制。不同的是,HTC玩得更勇,三星玩得更巧。
其他文献
从我过去工作过的企业,到现在投资的创业公司,常常听到老大们不厌其烦地强调提升效率降本增效,同时却又看到企业内部大量的浪费、低效以及疏漏的成本管理,反差强烈。作为砥砺会“运营优化”主题的系列讨论,就来说说这突兀的反差。  案例一:不该租的大巴  砥砺会的规矩是轮流做东,东道主负责参会同学到企业访谈的接送。前不久,在苏州的一家企业开砥砺会,十几个同学,东道主租赁了一辆酒店大巴,全程负责外出餐饮和到企业
期刊
“我一直对外说,五芳斋不是做粽子的,它做三样东西:品牌、技术、渠道。”五芳斋实业公司总经理吴大星再一次强调。  很长一段时间里,五芳斋就是“做粽子的”。从1921年前店后坊的“荣记五芳斋”在浙江嘉兴成立直到今天,粽子始终是五芳斋的“镇店之宝”。如今在江浙沪地区,五芳斋粽子的线下市场占有率超过70%,某些城市甚至达到90%,五芳斋几乎就是粽子的代名词。根据淘宝天猫的数据,2017年五芳斋粽子的线上市
期刊
“要想发,开网吧!”  这句朗朗上口的宣传口号见证了2008年以前国内网吧业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彼时网络游戏蓬勃发展,在线视频、音频、聊天等新型娱乐方式层出不穷,超过40%的网民每周上网时间大于20小时。对于收入有限、娱乐方式较为单一的大众而言,网吧具有天然的诱惑力。一张网络经营许可证在二手市场的价格最高炒到100万元,而且供不应求。  上海青年、资深游戏玩家黄锋误打误撞赶上了网吧发展的黄金时代(
期刊
相信不少人都遇到过以下熟悉的情境:你和大家讨论开发一款产品,并达成所谓一致的预期,然后开始分头干活。几个星期之后,大家又聚在一起展示当初基于一致预期完成的产品,随后,你内心就会遭受到一万点暴击——这和你们当初讨论的完全是两码事呀!  你的第一反应是,当时他们根本就没带耳朵过来吧。但事实并非如此。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大家当时听得很清楚,但脑海中看到的却是另一种图景。我将这种现象称为“赞同错觉”。  问
期刊
DHL退出中国市场与其说是一种退出,不如说是一种策略调整。不超过两年,DHL定会回来。但能不能胜利回来,才是问题的本质。    7月,DHL将旗下的全一快递、中外运速递、金果三家子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深圳市友和道通,宣布撤出中国国内快递业务。消息一出,有惊有叹。惊的不是退出,而是居然这么便宜地转让给这么“不入流”的公司;叹的是当年DHL打了个漂亮的擦边球才有惊无险地进入了中国国内快递市场,但距
期刊
自从互联网时代来临,如何评估互联网商业项目的价值就成为一个最难破解的谜题。大量机构投资者实际是在用“大资金”赌“大赛道”,看的是宏观的产业趋势而非微观的项目逻辑。这在一方面造就了京东、唯品会等早期投资的神话,但也在另一方面导致了无数赛道内投资者的折戟。  在这样的不确定性里,大量研究者都希望能够构建一个模型,精准衡量互联网商业项目的价值。但若干的努力之后,关于互联网商业项目的估值不仅没有越来越清晰
期刊
传统的商业服务模式如剧场演出,企业“演”给客户看。然而这种服务模式可以大大改善,服务可以更像实验剧场,让客户也成为行动的一部分,公司和客户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和协同。宜家的系统就是零售服务过程的重要创新,顾客需要自己从仓库取货组装,节省了运输费用。互联网和技术进步让更多公司去鼓励客户自助。在eBay,顾客几乎对每个决定负责,如果对客户服务不熟悉,可以阅读资深客户指南和其他用户的建议。网站向用户开放反
期刊
能被网友热切谈论原本是一件好事,但任何被置于大众目光聚焦处的品牌,除了收获关注与赞扬外,免不了也会暴露其他问题,就像现在的海底捞。    从“婴儿床”到“对不起饼”,从“酸梅汤扫楼”到“代购杂志”,最近,餐饮品牌海底捞变成了新浪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上的超人气话题。网友创作各种段子,甚至还有了各种版本的拟人漫画,一时间“人类已经无法阻止海底捞”成为网络名句。能被网友热切谈论对于品牌来说原本是一件好事,但
期刊
很多专家指责“多元化”,建议企业最多只能进行相关多元化。却不知专业化企业失败数量之多、比例之大,亦不遑多让。多元化企业的业务之间完全可以没有经营上的协同效应,它们只需要金融协同。    国内不少学者和投行人士反对企业搞多元化。他们常说:70%左右的欧美企业多元化失败,企业应关注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最多进行相关多元化。这种论调的假设前提是:企业的资源能力是有限的,同时一定要通过内部积累来获取。但事实
期刊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王建铆教授指出世界银行人均GNI排名榜存在和人口规模有关的偏差。通过计算每个经济体在该其以外的世界人口中,人均GNI低于该经济体的人口所占的比重,就可以得到该经济体的人均GNI的“无偏排名指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