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与矫正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f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为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常规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活跃的程度,往往用教师提问次数的多少、学生回答问题所占时间的多少来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由学生畅所欲言,围绕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展开充分讨论,正是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求,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猜想;“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意境的问题串:可以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怎么发现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进行一些变式训练,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教师若能把握好提问题的时机和提问题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则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然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所提问题还常常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1:问题意思不明。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好比路标,直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方向,实践中往往因教师的所提问题模糊不清而导致学生思维障碍的现象时有发生。
  误区2:问题的思维量不大、问题难度程度不当。具体有两种表现:一是过浅,如:一些教师上课经常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些问题属于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这类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乏味;还有些问题本身含有合理的思维难度,学生想一想可以作答,但教师怕学生答不出,就在提问时带有暗示性(特别是在有领导、老师听课时),使得一些较好的问题简单化了,失去了思维的价值;二是过深,所提问题思维跨度大过大,学生无从下手或经过努力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结果会出现好长时间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即使指名发言学生也是答非所问,使课堂出现“休克”状态。
  误区3:问题缺乏时效性。对问题的时效性重视不够,无意中设置障碍、兜圈子,为了问题而问提。一是问题超前,学生无法思考;二是问题滞后,学生无需思考;三是缺少候答时间,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从而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那么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或者说一个精彩的数学问题又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或者说一个精彩的数学问题应该有如下的某些特征:(1)有意义,或有实际意义,或对学习、理解、掌握、应用前后数学知识有很好的作用;(2)有趣味,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进来;(3)易理解,问题简明、明确,问题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或是学生熟悉的;(4)难度的适中。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又如何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实践: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所提问题目标明确。
  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整体教学效果.对于引入环节的教学提问设计,通常有三层考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兴趣.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实际问题引出,也可以用数学问题引出;可以由旧知识引出,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贯彻主题和主线.即能由学生提出的,最好就不由老师给出;能由实际问题引出的,最好就不用数学问题引出;能由旧知识引出的,最好就不开门见山.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是先大后小,先难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少一些提示;制造悬念是设置问题的一种技巧,对学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内容,对那些可能产生迁移,可能发生错误的新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悬念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问题的清晰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向的定位,影响学生是否能回答问题及回答问题的水平。因此,教师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为引入新课?为新旧联系?为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为促使学生思考?为总结归纳?……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所提问题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问题难易要适度,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
  1、提问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学生力所能及的,正所谓跳一跳就能够到。要防止浅——缺乏吸引力;偏——抓不住重点;深——高不可攀;空——无从下手。提问要适度,要把握好难易间的“度”,太容易,脱口而出,无法吊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太难,无从下手,造成学生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提问考虑难易适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样问题会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得到发展。
  2、提问要有科学性。作为教师,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的探求知识的方法与手段。提问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重在“引”,由问题“引”学生观察分析”,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启动思维的按钮、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敏锐的观察力是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数学教学时由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可以采用如下程序:第一,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二,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思维的形成。第四, “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第五,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法,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   3、问题要有趣味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采用讲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现实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问题悬念,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所提问题的趣味性。如果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就能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从而学生就在愉快中主动地接受学习,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那么就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教师要适时引导,注意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问的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这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中的有效信息、及时引导,把握好引导的时机,超前的提问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因无法求答而失去兴趣;滞后的提问,学生毫不费力就得到问题的答案,因缺少思维含量而显得单调乏味。“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不失时机的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此外,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充分给予学生充裕思考的时间,这既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同时提问要有启发性,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分解成几个连续性的问题串,使学生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的拾阶而上,逐步解决问题。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发展思维为主线,提问的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具有创新思维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五、教师的评价要有艺术性
  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教师的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刺激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正确的回答乃至创见,是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当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赞赏,特别是很少举手发言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教师不要吝啬你的赞语,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是可能是莫大的鼓舞,会促使他(她)思维变得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他(她)必将自信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同时教师要有饱满的评价激情。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特别在学生采用自己习惯、擅长的学习方式或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使每个学生随时都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对答错的学生切不可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但也不能无原则的加以赞美,赞语应该实事求是。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人贵在创造,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让问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插上翅膀,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与学的最优化。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里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在不少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重视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目的。然
心理契约从广义上指雇用双方对交换关系中相互责任的主观理解和认知,雇主心理契约指雇主对雇用交换关系中相互责任的认知和理解,包含了雇主对“雇主责任”和对“雇员责任”的理解两个方面。西方心理学家在近几十年对心理契约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我国心理学界近年来也开始对心理契约理论进行引介和初步的本土研究。但对组织一员工心理契约内容和维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员工心理契约方面,而对组织或雇主心理契约的研
水对城市的总体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生命线,一旦水资源开发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宗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快乐学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趣味化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有效的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法制、体制、机制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得到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
连锁经营被认为是“现代流通革命”的一大标志,作为现代商业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在发达国家商贸流通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已显示出强大生命
【摘要】培养聋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是聋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特教数学老师要创设教学情境,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师生和谐激发兴趣 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参与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
长期以来,很多数学老师都在探索数学教学的最佳方式,教学如何才能避免枯燥乏味呢?我认为,寓教于情景就是一种特别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兴趣盎然的学习,认识清楚,记忆深刻。下面我就一节练习课作一个分析。  【案例】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后安排的一个练习。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长方体的水箱,长15分米,宽4分米,高8分米。放入一些小石头后水面上升了3分米,石头的体积
【摘要】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伟大的艺术,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的双边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因此,课堂教学也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和结果来,它就有意义。小学数学课堂究竟怎样上,才是最有效的呢?以下,将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来分享
农村教育兴,则农村兴,中国兴。rn农村人口素质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直接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问题。2003年以来,国务院从政策上、投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