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刚蒙蒙亮,窗外的翠绿仿佛还笼罩在一片雾中,手机一阵“滴滴”的冒泡铃声把我吵醒。拿起手机一看,今天是母亲节,难怪这么热闹。正在洗漱时,母亲的电话打了过来,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因为平时没事母亲是不会给我打电话的。
母亲在电话里说,昨晚八点多钟,父亲在省城几年未见的表弟专程来看望他,她一激动,下床的动作过大,右大腿扭伤了,早上发现肿得厉害,让我和妻子赶快过去。妻子又赶忙给在医院工作的女婿打了电话。
母亲的右腿肿得有碗口粗,坐在床上不能动弹,抬腿就疼。恰好這时,我的女婿带着医生和急救车也赶到了。
检查结果吓一跳,骨折。就那么不小心扭了一下。八十多岁的老人,脆弱的骨骼像一根枯树枝一碰就断裂。我开玩笑说,幸亏家庭条件好,不然的话,让您去“碰瓷”我们准能发大财。母亲捂着大腿无可奈何地苦笑。
办完母亲的入院手续,挂上吊针已快十点,看着手机里不断涌现的祝福,我也忍不住晒了一张守候母亲打点滴的图片。哇,打探、问候、点赞的话语和表情包络绎不绝,孝敬的正能量散发的光照得我汗颜。坦率地说,如果不是母亲住院,我很少这样长时间陪伴她、照顾她。平时回家匆匆忙忙地拿点东西或几句寒暄就逃之夭夭,最怕听二老没完没了地在耳边絮叨。年轻时常以身不由己、工作忙扯谎,年纪大了又用力不从心编理由。不知道“理由”是个什么怪东西,比找任何东西都简单容易。不耐烦的话语总是多于亲切的问候,发自内心的孝顺有多少很难说清楚,回家绝大部分是在走形式,像有时候在工作上的敷衍应酬。有时候回家还故作张扬,唯恐熟悉的人不知道我提着东西来省视过,或某大刊发表了我的作品拿回去炫耀一番,以为这种形式能抵扣“哀哀父母”的养育之恩。
新建的住院大楼气派、设施完善,不亚于省城的医院。宽敞的病房摆放三张病床,床旁搁一个床头柜,进门处有一长椅显然是为方便探视歇息之用,电视机挂在病床对面的墙上,卫生间内还有冲澡的淋浴,天花板白中带灰,中央空调的网格上系一条显示风动的暖红丝带,像是特意在宽慰病人低落的情绪。医生护士不厌其烦地围绕病史问这问那,细微处体现着一种融洽的医患关系。母亲的右腿植入一根钢钉吊在病床上作牵引,这样脚高头低地躺着至少要两个月,吃喝拉撒睡都得在床上。根据护士的建议,我们请了一个护工,二十四小时一百四十元。按照护士的嘱咐,大小便必须在床下垫纸尿布,身子必须经常擦洗,必须两个小时挪一挪屁股和后背,必须按时服用处方药……好几个“必须”都必须要我配合护工完成。
八十八岁的父亲也拄着拐杖来到医院,一是给母亲送来每天按时吃的降压药,二是煮了几个水饺权当是母亲的午餐。当父亲喂她水饺吃时,她说要先吃药,父亲递过几粒药丸含在嘴里又把插着吸管水杯放在母亲嘴边,她喝了一口就挑剔说这水太凉。父亲说,今天三十多度的气温有什么凉不凉的?但她坚持要喝热水。我只好去打热水。接着又说水饺的皮太硬牙齿嚼不烂。父亲这时也发脾气,什么皮硬,是你的脾气硬。二老就是这样不离不弃地磕磕碰碰几十年。
护工为母亲擦洗完毕后,告诉我说,隔壁病房的一个乡下的老婆婆,晾衣服时不小心摔跤导致大腿骨折,手术后儿女一个都没有来探视,小儿子在外地打工脱不开身,大儿子在本地打拼,每天上午就通过外卖一次性将中、晚餐送来,医药费、护工费定期打到医院指定的卡上,好像老人只是要钱。护工还说,我在外地的女儿今天都给我打一个电话,祝我母亲节快乐,交代我不要太累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别舍不得花钱。
护工最后的话,似乎觉得父母亲光吃饺子的生活过于俭朴。其实,二老平时在家生活就很简单。一斤米饭要吃几天,有一年,年三十的中午吃完年饭,母亲晚上吃剩的一碗面条留到大年初一的早上接着吃,她笑着说,一碗面条吃了两年。单炒一碗菜嫌少,菜蒸炒多了又吃不完,有时候存放几天的荤菜都舍不得倒掉,拌上辣椒、米粉做成鲊胡椒,直到拉了几回肚子才引起重视。父母生活俭朴但并不小气,也舍得为儿孙用钱。那种俭朴和简单是缺衣少穿的年代给他们烙下的印记,是他们几十年节衣缩食存储的苦涩,是艰难岁月留给他们的习惯。他们不缺钱,缺的是亲人的陪伴,缺的是絮叨的对象,缺的是弥合代沟的黏合剂,缺的是子女真情实感的孝顺。
网上有人说:“年轻时不给生我的人找麻烦,年老时不给我生的人找麻烦。”说这话的人,不怕风大闪了舌头,人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的身体我的衣食乃至思维都是母亲给的,我强硬的一面或许就是她性格的复制品。俗话说:“吃亏是福”,指不定我坎坷的经历应该感谢她不卑不亢的性格,我痛定思痛后的哲思,也许贯穿了她的遗传基因。当我烦她絮叨的时候是否会想到以后儿女对我的厌烦?看着她枯瘦如柴的羸弱躯体,看着她疼痛难忍的痛苦表情,我此刻的孝顺丝毫不能减轻她的痛苦。我知道我的守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忏悔,像学生必须完成家庭作业一样,尽管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是,作为儿子我必须做,就像护士早上交代的那几个“必须”一样。
手机上亲朋好友祝福母亲早日康复的话语还在不停地冒泡……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段 明
母亲在电话里说,昨晚八点多钟,父亲在省城几年未见的表弟专程来看望他,她一激动,下床的动作过大,右大腿扭伤了,早上发现肿得厉害,让我和妻子赶快过去。妻子又赶忙给在医院工作的女婿打了电话。
母亲的右腿肿得有碗口粗,坐在床上不能动弹,抬腿就疼。恰好這时,我的女婿带着医生和急救车也赶到了。
检查结果吓一跳,骨折。就那么不小心扭了一下。八十多岁的老人,脆弱的骨骼像一根枯树枝一碰就断裂。我开玩笑说,幸亏家庭条件好,不然的话,让您去“碰瓷”我们准能发大财。母亲捂着大腿无可奈何地苦笑。
办完母亲的入院手续,挂上吊针已快十点,看着手机里不断涌现的祝福,我也忍不住晒了一张守候母亲打点滴的图片。哇,打探、问候、点赞的话语和表情包络绎不绝,孝敬的正能量散发的光照得我汗颜。坦率地说,如果不是母亲住院,我很少这样长时间陪伴她、照顾她。平时回家匆匆忙忙地拿点东西或几句寒暄就逃之夭夭,最怕听二老没完没了地在耳边絮叨。年轻时常以身不由己、工作忙扯谎,年纪大了又用力不从心编理由。不知道“理由”是个什么怪东西,比找任何东西都简单容易。不耐烦的话语总是多于亲切的问候,发自内心的孝顺有多少很难说清楚,回家绝大部分是在走形式,像有时候在工作上的敷衍应酬。有时候回家还故作张扬,唯恐熟悉的人不知道我提着东西来省视过,或某大刊发表了我的作品拿回去炫耀一番,以为这种形式能抵扣“哀哀父母”的养育之恩。
新建的住院大楼气派、设施完善,不亚于省城的医院。宽敞的病房摆放三张病床,床旁搁一个床头柜,进门处有一长椅显然是为方便探视歇息之用,电视机挂在病床对面的墙上,卫生间内还有冲澡的淋浴,天花板白中带灰,中央空调的网格上系一条显示风动的暖红丝带,像是特意在宽慰病人低落的情绪。医生护士不厌其烦地围绕病史问这问那,细微处体现着一种融洽的医患关系。母亲的右腿植入一根钢钉吊在病床上作牵引,这样脚高头低地躺着至少要两个月,吃喝拉撒睡都得在床上。根据护士的建议,我们请了一个护工,二十四小时一百四十元。按照护士的嘱咐,大小便必须在床下垫纸尿布,身子必须经常擦洗,必须两个小时挪一挪屁股和后背,必须按时服用处方药……好几个“必须”都必须要我配合护工完成。
八十八岁的父亲也拄着拐杖来到医院,一是给母亲送来每天按时吃的降压药,二是煮了几个水饺权当是母亲的午餐。当父亲喂她水饺吃时,她说要先吃药,父亲递过几粒药丸含在嘴里又把插着吸管水杯放在母亲嘴边,她喝了一口就挑剔说这水太凉。父亲说,今天三十多度的气温有什么凉不凉的?但她坚持要喝热水。我只好去打热水。接着又说水饺的皮太硬牙齿嚼不烂。父亲这时也发脾气,什么皮硬,是你的脾气硬。二老就是这样不离不弃地磕磕碰碰几十年。
护工为母亲擦洗完毕后,告诉我说,隔壁病房的一个乡下的老婆婆,晾衣服时不小心摔跤导致大腿骨折,手术后儿女一个都没有来探视,小儿子在外地打工脱不开身,大儿子在本地打拼,每天上午就通过外卖一次性将中、晚餐送来,医药费、护工费定期打到医院指定的卡上,好像老人只是要钱。护工还说,我在外地的女儿今天都给我打一个电话,祝我母亲节快乐,交代我不要太累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别舍不得花钱。
护工最后的话,似乎觉得父母亲光吃饺子的生活过于俭朴。其实,二老平时在家生活就很简单。一斤米饭要吃几天,有一年,年三十的中午吃完年饭,母亲晚上吃剩的一碗面条留到大年初一的早上接着吃,她笑着说,一碗面条吃了两年。单炒一碗菜嫌少,菜蒸炒多了又吃不完,有时候存放几天的荤菜都舍不得倒掉,拌上辣椒、米粉做成鲊胡椒,直到拉了几回肚子才引起重视。父母生活俭朴但并不小气,也舍得为儿孙用钱。那种俭朴和简单是缺衣少穿的年代给他们烙下的印记,是他们几十年节衣缩食存储的苦涩,是艰难岁月留给他们的习惯。他们不缺钱,缺的是亲人的陪伴,缺的是絮叨的对象,缺的是弥合代沟的黏合剂,缺的是子女真情实感的孝顺。
网上有人说:“年轻时不给生我的人找麻烦,年老时不给我生的人找麻烦。”说这话的人,不怕风大闪了舌头,人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的身体我的衣食乃至思维都是母亲给的,我强硬的一面或许就是她性格的复制品。俗话说:“吃亏是福”,指不定我坎坷的经历应该感谢她不卑不亢的性格,我痛定思痛后的哲思,也许贯穿了她的遗传基因。当我烦她絮叨的时候是否会想到以后儿女对我的厌烦?看着她枯瘦如柴的羸弱躯体,看着她疼痛难忍的痛苦表情,我此刻的孝顺丝毫不能减轻她的痛苦。我知道我的守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忏悔,像学生必须完成家庭作业一样,尽管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是,作为儿子我必须做,就像护士早上交代的那几个“必须”一样。
手机上亲朋好友祝福母亲早日康复的话语还在不停地冒泡……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段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