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守候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刚蒙蒙亮,窗外的翠绿仿佛还笼罩在一片雾中,手机一阵“滴滴”的冒泡铃声把我吵醒。拿起手机一看,今天是母亲节,难怪这么热闹。正在洗漱时,母亲的电话打了过来,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因为平时没事母亲是不会给我打电话的。
  母亲在电话里说,昨晚八点多钟,父亲在省城几年未见的表弟专程来看望他,她一激动,下床的动作过大,右大腿扭伤了,早上发现肿得厉害,让我和妻子赶快过去。妻子又赶忙给在医院工作的女婿打了电话。
  母亲的右腿肿得有碗口粗,坐在床上不能动弹,抬腿就疼。恰好這时,我的女婿带着医生和急救车也赶到了。
  检查结果吓一跳,骨折。就那么不小心扭了一下。八十多岁的老人,脆弱的骨骼像一根枯树枝一碰就断裂。我开玩笑说,幸亏家庭条件好,不然的话,让您去“碰瓷”我们准能发大财。母亲捂着大腿无可奈何地苦笑。
  办完母亲的入院手续,挂上吊针已快十点,看着手机里不断涌现的祝福,我也忍不住晒了一张守候母亲打点滴的图片。哇,打探、问候、点赞的话语和表情包络绎不绝,孝敬的正能量散发的光照得我汗颜。坦率地说,如果不是母亲住院,我很少这样长时间陪伴她、照顾她。平时回家匆匆忙忙地拿点东西或几句寒暄就逃之夭夭,最怕听二老没完没了地在耳边絮叨。年轻时常以身不由己、工作忙扯谎,年纪大了又用力不从心编理由。不知道“理由”是个什么怪东西,比找任何东西都简单容易。不耐烦的话语总是多于亲切的问候,发自内心的孝顺有多少很难说清楚,回家绝大部分是在走形式,像有时候在工作上的敷衍应酬。有时候回家还故作张扬,唯恐熟悉的人不知道我提着东西来省视过,或某大刊发表了我的作品拿回去炫耀一番,以为这种形式能抵扣“哀哀父母”的养育之恩。
  新建的住院大楼气派、设施完善,不亚于省城的医院。宽敞的病房摆放三张病床,床旁搁一个床头柜,进门处有一长椅显然是为方便探视歇息之用,电视机挂在病床对面的墙上,卫生间内还有冲澡的淋浴,天花板白中带灰,中央空调的网格上系一条显示风动的暖红丝带,像是特意在宽慰病人低落的情绪。医生护士不厌其烦地围绕病史问这问那,细微处体现着一种融洽的医患关系。母亲的右腿植入一根钢钉吊在病床上作牵引,这样脚高头低地躺着至少要两个月,吃喝拉撒睡都得在床上。根据护士的建议,我们请了一个护工,二十四小时一百四十元。按照护士的嘱咐,大小便必须在床下垫纸尿布,身子必须经常擦洗,必须两个小时挪一挪屁股和后背,必须按时服用处方药……好几个“必须”都必须要我配合护工完成。
  八十八岁的父亲也拄着拐杖来到医院,一是给母亲送来每天按时吃的降压药,二是煮了几个水饺权当是母亲的午餐。当父亲喂她水饺吃时,她说要先吃药,父亲递过几粒药丸含在嘴里又把插着吸管水杯放在母亲嘴边,她喝了一口就挑剔说这水太凉。父亲说,今天三十多度的气温有什么凉不凉的?但她坚持要喝热水。我只好去打热水。接着又说水饺的皮太硬牙齿嚼不烂。父亲这时也发脾气,什么皮硬,是你的脾气硬。二老就是这样不离不弃地磕磕碰碰几十年。
  护工为母亲擦洗完毕后,告诉我说,隔壁病房的一个乡下的老婆婆,晾衣服时不小心摔跤导致大腿骨折,手术后儿女一个都没有来探视,小儿子在外地打工脱不开身,大儿子在本地打拼,每天上午就通过外卖一次性将中、晚餐送来,医药费、护工费定期打到医院指定的卡上,好像老人只是要钱。护工还说,我在外地的女儿今天都给我打一个电话,祝我母亲节快乐,交代我不要太累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别舍不得花钱。
  护工最后的话,似乎觉得父母亲光吃饺子的生活过于俭朴。其实,二老平时在家生活就很简单。一斤米饭要吃几天,有一年,年三十的中午吃完年饭,母亲晚上吃剩的一碗面条留到大年初一的早上接着吃,她笑着说,一碗面条吃了两年。单炒一碗菜嫌少,菜蒸炒多了又吃不完,有时候存放几天的荤菜都舍不得倒掉,拌上辣椒、米粉做成鲊胡椒,直到拉了几回肚子才引起重视。父母生活俭朴但并不小气,也舍得为儿孙用钱。那种俭朴和简单是缺衣少穿的年代给他们烙下的印记,是他们几十年节衣缩食存储的苦涩,是艰难岁月留给他们的习惯。他们不缺钱,缺的是亲人的陪伴,缺的是絮叨的对象,缺的是弥合代沟的黏合剂,缺的是子女真情实感的孝顺。
  网上有人说:“年轻时不给生我的人找麻烦,年老时不给我生的人找麻烦。”说这话的人,不怕风大闪了舌头,人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的身体我的衣食乃至思维都是母亲给的,我强硬的一面或许就是她性格的复制品。俗话说:“吃亏是福”,指不定我坎坷的经历应该感谢她不卑不亢的性格,我痛定思痛后的哲思,也许贯穿了她的遗传基因。当我烦她絮叨的时候是否会想到以后儿女对我的厌烦?看着她枯瘦如柴的羸弱躯体,看着她疼痛难忍的痛苦表情,我此刻的孝顺丝毫不能减轻她的痛苦。我知道我的守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忏悔,像学生必须完成家庭作业一样,尽管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是,作为儿子我必须做,就像护士早上交代的那几个“必须”一样。
  手机上亲朋好友祝福母亲早日康复的话语还在不停地冒泡……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段 明
其他文献
我家每天的生活,是从母亲手里的一把柴草开始的。  赶上雨雪阴雾,连太阳也要停停脚儿,歇歇工的,然而母亲却不能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母亲必须用柴草点燃每一个黎明,点燃我家的生活。没有那把柴草,没有那把柴草升起的炊烟,我家的日子仿佛就没法开头!实际上,村庄里家家户户的生活,全都是从一把柴草开始的。一把柴草点燃一家人的日子。故乡的早晨,每一个灶膛里的柴草总是在曙色升起之前燃烧起来,而那一缕缕炊烟,仿佛
期刊
自从我母亲2009年离世以后,老家的旧屋就空着了。风蚀日晒,街门也老成了一本旧日历。我在斑驳的街门前,轻轻地摇响门闩,仿佛又听见了那熟悉的脚步声……  街门,是作为家庭与外界的关系而存在的,象征着尊严。门楼,是一个家庭中很重要的建筑物。你要了解一个家庭的光景,不用进门,只要从街上走一趟,打量一眼各家的门楼,就会知道个大概。  有钱有势人家的门楼,几乎都是高大的起脊顶,上边苫着青灰色的小瓦,一排排,
期刊
1987年的冬天,叫人刻骨铭心,那个冬天特别冷,至今我一回回在梦里仿佛还听得见刮过骨头的风声,飘过厄运的雪花。  那一年,我们家多灾多难。我年过半百在老家当乡党委副书记的父亲,在夜里忙着赶写第二天全乡要召开的党委会报告材料,当他把材料写了一半,准备热点饭吃时,由于门窗紧闭,房间里烧着的石煤炭炉子散发出的二氧化碳有毒气体,让我父亲中毒晕倒在火炉旁,瞬间不省人事,他的左腿就弯曲在火炉上烧烤着……人们发
期刊
藤梨,学名猕猴桃。《诗经》云:“隰有苌楚,猗傩其枝。”诗中的苌楚,即为猕猴桃。在古代,猕猴桃还有一个名字,叫羊桃。首命名者为唐代诗人岑参,这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一百多年前,猕猴桃被新西兰引种,因酷似该国国鸟奇异鸟,它又得到了一个好听的洋名字——奇异果。  我们家乡高山多,雾气重,溪涧两旁的土壤湿润,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因此,它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由于猕猴桃长在藤上,样子像梨,我们更喜欢称之为藤梨。
期刊
认识你 ,已不记得确切的日子,不过心里清楚,那是将近三十年前,“黑色七月”后的某一天黄昏。  当时的我,很苦闷。当我离开父亲所在的我的母校,托父亲的同行讲好话,默默地背起铺盖,提着盛满复习资料与日常用品的箱子,踏进百里之遥的你父亲所在的你的母校,我们,便成了一个班的同学。你,很文静。  复读的日子紧张而忙碌,两头能望见星星,中间直晃着太阳。每天,我在教室里独行侠似的早进晚出,在大家来之前或大家走之
期刊
外公有一条围巾,浅绿色,是母亲怀我的那一年,在南方老家给他一针一线编织的,至今已伴随他走过了十六个冬天。不管是在阴雨绵绵的南方,还是在雪花纷飞的北方,这条围巾温暖过他,也温暖过我……  小时候,父母在北方忙于做生意,将我放在南方小城的外婆家里带,隔三岔五,外公总领着我去小城的大街小巷溜达。  南方的冬天,阴冷而又潮湿,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寒意,我紧攥着外公的大手,小脸冻得通红。外公弯腰蹲下身子,摘下自
期刊
在乡下同学家里吃了晚饭,上车时,热心的她又用塑料袋装了两只活鸡。  到达城里,已是晚上七点多,就草草地将两只公鸡放在后院。后院虽没完全封闭,但有一人高的围墙和铝合金门窗,公鸡不会飞走吧?  两只公鸡倒也安分,咯咯几声后,就挤挨着缩在一个角落。打小,母亲就告诉我,有人晚上看不清路,那是“夜鸡眉”。天一黑,家家户户的鸡就伸头缩颈各自回到自己主人的窝。野外再宽敞,大大小小的雞白天一起觅食玩得再欢,晚上都
期刊
每次离开这里,其实时间并不长,但总会想起她。  月爬上树梢,走过黑漆漆的山头,跟随狗吠最后的回叫声,时间静止在北方的乡村夜晚。星空宛如美妙绝伦的仙女衣裳,闪闪发亮,她的美让人赞叹、惊羡;与黄土地这个汉子的山,汉子的河流、汉子的村落相辉映,构成一幅天上人间和谐图。此时,天与地是如此的般配,亲密,不可分割。  一阵风袭来,空气中穿梭着黄土的气息。没错,这就是家乡的风,总异于别处。脚下的这片土地,历经沧
期刊
第一次收到男孩子的信是在中学时期,白色的信封,右上角贴着一张精致的邮票,票面上一只白海鸥正在蓝色的海面上起飞,摸上去薄薄的,字写得很工整,有一股淡淡的钢笔墨水的清香。  那一年,我15岁,读高一,给我写信的男孩子是我的同班同学,比我大两岁,也是同乡,只是不同村,相距也就二三里。当时,我们在镇上读书,虽有住宿,但每个星期一早上都得早早地步行到学校,肩上背着书包,手上拎着一个星期要吃的米及一大杯子的干
期刊
翡冷翠,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地名。我的少女时代第一次从徐志摩的诗文里得知这个美不胜收、遥不可及的地方。  20年后的今天,我走进了这个在心底珍藏了许久的地名,去追寻这个诗歌之城。那个黄昏,到了翡冷翠时才突然发现,其实,除了徐志摩的诗带给我曾经遥远而朦胧的记忆之外,对于它,我幾乎一无所知。诗人徐志摩将它译作翡冷翠,现在称之为佛罗伦萨,在意大利语中意为“鲜花之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当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