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的典范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ao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六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这一重要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包括中国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开始越来越多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也不断提升。特别是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008年,从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到多管齐下稳定物价,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到医疗体系改革方案的探索,从对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处理到投资4万亿元保增长、民生工程居首,每一项重大举措背后,都闪耀着以人为本的光辉。对于中国人而言,“以人为本”这个词并不陌生,在数千年的光阴隧道里,它所代表的“民本”思想,不断在暗夜中闪耀出夺目的火花,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温暖。那么,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和践行的“以人为本”,同古代的“民本”思想有什么联系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中国人学学会会长陈志尚教授,请他谈谈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及其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
  
  
  古代的“以人为本”
  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
  
  记者:“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重要理念,而这个词本身又源于中国古代文化,那么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陈志尚:从现在掌握的文献资料看,最早使用“以人为本”概念的是《管子》。《管子·霸言》篇中论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它所反映的是,齐国桓公接受了管仲“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实行一系列利民政策,国家很快强盛起来,争得了春秋时代第一个霸权。
  记者:《管子》汇集了管仲的言论,他是公元前645年去世的。也就是说,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提出了“以人为本”概念,这是很了不起的。
  陈志尚:是的。《贞观政要·务农》篇中也有这个说法:“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但历代思想家、政治家们用“以人为本”极少。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是“民本”思想的另一种表达,就是“以民为本”。《管子》和《贞观政要》中“以人为本”的“人”,就是指百姓、民。因此,探究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主要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民本”思想?
  陈志尚: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宣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民本”思想的两个经典之论。《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记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皇祖”是指夏朝开国始祖夏禹,夏朝是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距今4000年左右。这是史书中较早记载民(百姓)是立国之根本的思想。此后,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意识。
  记者: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为什么能孕育出这种比较进步的思想呢?
  陈尚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生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人生命的宝贵和人民力量的伟大。思想家们开始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爱护人的生命。二是客观上存在着广大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这是贯穿几千年封建社会始终的主要矛盾,而“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正是反映了如何处理矛盾的一种思想和对策。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通过总结国家兴衰和皇朝成败的经验教训,看到了人民反抗反动统治的巨大威力,承认民心向背是决定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因而才会在观念上把“民”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本”,即基础、根本的高度。这是“以人(民)为本”之所以会成为治国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针的客观根据。
  记者:无论是出于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还是出于对人民力量的畏惧,“民本”思想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陈尚志:确实如此。“民本”思想中蕴含着人民性的光辉。它承认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人民利益是根本的。信奉“民本”理念的政治家,主张“爱民”,施“仁政”,采取发展生产、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这不仅对统治阶级有利,对广大人民也是有利的,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是中华文明之精华。
  记者:不过从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来看,“民本”思想似乎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好处,却没有打碎他们身上的枷锁。
  陈志尚:这主要是因为,“民本”思想有它所处时代的阶级局限性。历代的“民本”思想,都是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的,目的是巩固皇权的统治。拿“民本主义”的“爱民”来说,一些思想家或政治家的言论也许是真诚的,即便如此,他们的所谓的“爱”也是基于抽象的人性论,内容是很有限的。充其量不过是做一个“忠臣”、“清官”,建议、劝说君主以及贵族、官吏等剥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的人民发一点“善心”,减轻一点剥削、压迫而已。所以,实施“民本主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老百姓从阶级统治下获得解放,恰恰相反,是为了巩固封建社会制度,维护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特权。而且这种“民本”的说教,是和以封建纲常为核心的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它的一部分。
  记者:为什么“民本”思想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呢?
  陈志尚:忠君、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这正是“民本”思想中主导的方面。它本质上是属于封建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学说。尽管在不同阶段上它的内容有所修正、补充,在个别思想家的著作中甚至可以找到一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方式的土壤,它始终没有超出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范围。再说,“民本”的“民”是相对于“君”和“官”而言,其外延也不如“人”宽,因此,从内容和形式的普遍性来看,也没有达到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西方“人本主义”的水平。
  
  现代的“以人为本”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记者: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重要理念的“以人为本”,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
  陈志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都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没有使用过“以人为本”这个词。已往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和专著,也没有用过“以人为本”。西方思想家有涵义相近的思想,但没有原文能直译为“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首次出现 “以人为本”,是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会公报。此后,胡锦涛总书记作过多次论述,深刻阐明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记者:现时代的“以人为本”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之间是什么关系?
  陈志尚:中国共产党使用“以人为本”这个词,确实是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内容上也确实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些合理因素,但是它的含义绝不只这些,更不能把它归结为民本主义。现时代党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是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以人为本”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对其涵义作了新的科学解释。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记者:如何准确理解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含义?
  陈志尚: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12月1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此作了非常深刻的阐述:“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记者: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不提“以民为本”,而选择“以人为本”?这仅仅是用字上的差别吗?
  陈志尚:我的理解是,选择“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党对“人”的理解,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民”的涵义,又有超越和发展。 “以人为本”的“人”,是集合名词,相当于英语中的human being,不是作为自然科学对象的生物物种的“人”,而是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对象的“人”,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存在的“人”是现实的人,既不是孤立的彼此没有联系的个体的简单集合,也不是排斥具体个体的抽象的类,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这样的“人”,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类的统一。因而“以人为本”的“人”其外延比“民”广,包括社会全体成员,但核心和主要部分是占人口极大多数的人民——最大的人群共同体。
  记 者:虽说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大为不同了。
  陈志尚:对,而且意义重大。从“人人”和人民这两个层面去界定、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中的“人”的涵义,首先符合社会现实,“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更重要的是,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治国理政必须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对社会全体成员负责,也是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和历史使命。如,贯彻“以人为本”,必须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而根据我国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人权的主体就是社会所有成员、全体公民,即《世界人权宣言》所说的“人人”。又如,贯彻“以人为本”,要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观点源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所论述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其主词都是用“每个人”、“一切人”。
  记者:究竟如何全面深入把握以“人”为“本”的涵义?
  陈志尚:我想“人”之所以为“本”,具有多层涵义:第一,“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因而必须尽最大努力保护人的生命,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人民是人类文明和一切物质的、精神的财富的创造者,是改变世界、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而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当代中国,人民是指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第三,人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与旧社会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成为自觉建设和保卫新社会的决定力量。
  记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在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和肯定上,已经大大超越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陈志尚:增加并突出人民是主人,而所有共产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传统的“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集中显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原则界限。
  记者:为什么要把“以人为本”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呢?
  陈志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以人为本”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这些正是构成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的基本要素。二是由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能否实现的前提和关键。不仅如此,“以人为本”还被确定为党执政治国的重要理念。胡锦涛总书记说,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涵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就意味着,“以人为本”是党的宗旨和本质的另一种表达。
  记者:如何把“以人为本”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呢?
  陈志尚: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从古至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处于自发的状态。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才开始真正自觉地设计整个社会发展的蓝图,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动员组织全社会成员的力量来予以实施,并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正如列宁所说:“生气蓬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讲人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因而更加需要突出人在发展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贯穿整个发展过程的始终,自觉的人对如何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能否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关键在于做到遵循自然社会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的统一。
  记者: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陈志尚:第一,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就是说,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当然也是一脉相承的。第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是今后长时期内统领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思想,不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而且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都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说,都必须把“以人为本”放在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位置,确保其成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评价标准。那么,顺理成章,“以人为本”也就理所应当,应该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当然,对“以人为本”与这个理论体系中其他范畴的关系,以及各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作更加系统的研究和论证。
  记者:您认为该如何把握“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呢?
  陈志尚:胡锦涛总书记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既然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那么,我们就应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全面领会和把握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具体而言,在世界观上,“以人为本”就是主张在与世界的关系上,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作为客体,人的生存发展要受自然规律所制约。作为主体,人是唯一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生物,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实践改变周围的世界,创造原始自然所没有的“人化自然”、“人造世界”。在社会历史观上,“以人为本”就是主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主人。在价值观上,“以人为本”就是主张人是价值的主体,人的需要和利益是价值的标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价值的最高标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以人为本”就是主张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自觉地把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体能动性,追求客观真理和实现崇高理想,统一于整个发展过程。可见,“以人为本”是一个包含多方面涵义的综合性的基础概念,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和统一。
  记者: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如何把握呢?
  陈志尚:现实社会人们的实践、关系、需要、权益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而政府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维护和发展人的利益时,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筹兼顾。通过宏观调控,首先满足大多数群众当前最迫切、最现实的生存、发展、福利等基本需要和权益,同时兼顾各方的特殊需要和权益,还要考虑以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长远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实行“以人为本”应体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做到当前实践和远大理想的结合。这是共产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的先进性所在,是它特有的本质特征。
   “以人为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其中包含很多方面和层次。最高层次是党和国家指导整个社会建设和治理全局的战略核心理念,普遍适用,每个单位、每个个人都应该在思想上信奉,在行动上实行。此外还必须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服务行业等的具体实际,确定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要求。如,企业除了以人民为本外,生产和经营管理还应以职工为本;学校除了以人民为本外,教学活动还应以师生为本;军队除以人民为本外,军事活动还应以官兵为本;如此等等。只有这样,才是全面把握和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记者:您能否简单说明一下现时代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
  陈志尚:实践证明,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把它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执政治国的基本理念,是非常及时的,完全正确的。它以生动、简明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使人直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主张把人的生命和权益放在首位,提倡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反对那种见物不见人,只求经济指标、“政绩工程”,不努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关心人民疾苦和利益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而这正是广大人民的心声,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端正发展观念、清除时弊、深化改革的强烈愿望。因此,它一提出来,就有效地增强了党政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鼓舞和推动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群众团结一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这次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就是“以人为本”的真理性和生命力的最有力的验证。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记者:“以人为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陈志尚: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以人为本”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处于核心理念的位置。这点刚才已经提到了。二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本理论,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人学科学研究。
  记 者:请您具体讲讲第二点。
  陈志尚:学术理论界都知道,长期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攻击和诽谤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手法就是诬蔑马克思主义只讲“物”不讲“人”,把“人”丢了。国内也一直存在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教条主义的干扰。中国共产党公开地正面提出“以人为本”,把人的问题提升到整个理论的核心位置,并用以直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就最有力地批判了错误思潮,有助于人们辨明是非,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在人的理论建设上,起了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指明方向的作用。
  而且,党提出“以人为本”概念及对其涵义所作的科学解释,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在世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观点,以及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重大发展。
  记者:您在讲解中认为,党中央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典范。
  陈志尚:是的。今天的“以人为本”,在形式上,用词是取自古代文化,内容上也继承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但主要成分已完全是新的,其内涵和精神实质已大大超越了中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思想水平。它是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总结党领导人民经历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注入了新的内涵,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科学概念。这同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重新诠释“实事求是”是一样的,都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是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原则的理论典范,也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
  (责任编辑李树泉文世芳)
其他文献
马克昌(1926—2011),河南西华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与中国人民大学高铭暄教授合称为中国刑法学界的“北高南马”。从教61年,所培养的大量高级法律专业人才,被海内外称为法学界的“马家军”。作为辩护律师,参与上世纪80年代初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审判,令世人瞩目。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特约咨询员,多次参与刑法修订的研讨咨询工作,临终前仍关心着刑法
习仲勋是从三秦大地走出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在毕生的革命历程中,他在陕西生活、战斗了40年(1913—1952年)。40年中,他与陕西人民血肉相连,鱼水相依,为中国人民特别是陕西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陕西的辉煌业绩,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光 辉 的 历 程  1913年1
最重要、最受群众拥护的事情,往往是中央反复强调,而实际上又是最难做到和广大群众最担心落实不了或落实不好的事情。这已成为普遍现象。  “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写进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之中。这一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受到了13亿人民的由衷拥护,寄予了很大期望。因为他们不仅为新的发展蓝图所鼓舞,而且已经感受到了实惠。  但这也正是当前许多人担心落实不好、甚至可能落实不了的
1988年12月,中央决定我由国防科工委党委书记、政治委员调任国家体委主任,并担任1990年北京亚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主持组委会工作。我感到很突然,没有什么心理准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任命决定的当天,我还在国防科工委主持党委工作会,布置1989年的工作。  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国首次操办国际大型综合运动会。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中国人有了饱满的热情、充足的信心申办奥运会。其间虽有片刻挫折,但第
随着专项督导力度的不断加大,挂牌督学就一个专题比较深入地了解学校某方面的工作情况已经逐渐成为常态模式。在连续完成几个专项督查任务后,我发现专项督查不仅可以发现学校内部的典型经验和个性问题,还能够在自己所挂牌的几所学校中发现一些区域共性问题。因此,责任督学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布置的“开展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贯彻情况专项督导”工作中,
1952年5月,我被从北京大学史学系三年级抽调出来,分配到学校政治课教学委员会工作。同年9月,又被派送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进修《中国革命史》。一年后回到北大燕园新址,成为一名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备登上北大讲台。  这时国家教育部下达文件,规定高校开设四门公共政治理论课,即《中国革命史》(一年级必修)、《马列主义基础》(二年级必修)、《政治经济学》(三年级必修)、《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父亲吴朗西曾在美术生活画报社做编辑工作,此后创办了漫画生活画报社、文化生活出版社。他自从开始编辑生涯后就结识了鲁迅,并得到鲁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从鲁迅日记看,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两年时间里,他是与鲁迅密切接触的年轻人之一,也是鲁迅晚年最信任的出版家。这个时期是鲁迅写作、翻译、编辑画册最旺盛的时期,也是父亲编辑出版事业从初创到成熟的时期。鲁迅晚年的作品几乎全部交由父亲出版,他自己出钱选
从土地革命的开展到新中国的建立,从贫困的农家子弟历练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地方及部门领导人,曾山与陈正人这两位生长在红土地江西的革命家,抱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几十年的拼搏奋斗中,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彼此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今年4月,是他们两人逝世40周年,特撰此文,以为纪念。  投身革命  曾山与陈正人,一个穷苦学徒,一个贫困学生,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了共同的奋斗目标,
1956年中共八大产生的中央书记处急需用房,经邓小平、彭真、杨尚昆同意,对居仁堂进行简单修葺布置用来办公。可居仁堂毕竟年久失修,只用了4年,二层东侧主墙就开始开裂,而且裂缝一年比一年增大,至1964年,险情已十分严重,实在不能再用,无奈之下只能作为危房拆除。如今,居仁堂已随历史远去半个多世纪,亲历亲闻这段历史的人已越来越少,在居仁堂发生的那些故事也即将被历史所淹没。所幸的是,近日终于寻得44页的居
唐代高僧鉴真6次东渡日本,是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丰碑。2008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日本的“暖春之旅”中,曾专程到奈良唐招提寺参观,拜谒了鉴真大师像,还向该寺赠送由扬州漆器厂制作的鉴真东渡船模型“友谊之舟”。作为鉴真大师故里的扬州人,我们不由得想起28年前的一段往事。当时,经中日两国共同努力,在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鉴真大师像千年后第一次回国“探亲”,在扬州和北京两地巡展,轰动一时,造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