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最浓的年味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kak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味有多种,而我独爱汤圆。
  元宵节一早醒来,窗外便鞭炮不断,厨房里欢声笑语不断。妈妈和妹妹一起揉米团包汤圆,母女俩配合默契。煤气炉舔着蓝火苗,锅里热气腾腾,空气里仿佛弥漫了糯米汤圆特有的甜香。
  我赶紧进行简单洗漱,催小懒猪弟弟起床过来帮忙。妈妈将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米、白糖拌和在一起,散发出甜蜜的气息。我和妹妹将馅料往汤圆皮里装填,转动,捏拢,一只圆圆而可人的汤圆便完成了“初稿”。包到一定数量,妈妈便娴熟地蘸上均匀的水,倒进有糯米粉的大簸箕里反复地滚来滚去,越滚越圆。
  那年,春节不像往年下着阴冷的雨,可气温终究比平时低了许多。妈妈穿着一件薄薄的外套,额头和鼻尖却也冒出细细的汗珠,大簸箕两边的扶手处已被磨得锃亮。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负责、对家务的操劳,妈妈拿惯了粉笔的手也长满了茧子。用大簸箕滚汤圆,对妈妈来说是个体力活,可妈妈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
  大簸箕里翻滚的汤圆个头不一,而且并非都是圆滚滚的模样。妈妈调侃说,你们姐弟俩做的汤圆,品相还有上升空间哦。弟弟将舌头一吐,做个鬼脸。是呀,他做的汤圆真的不怎样。我们都笑了。妈妈将个头均匀的挑在一起,对剩下品相不好的进行加工。经过妈妈的手,每个汤圆都模样俊俏周正,圈圈团团,盘在一起,很是诱人。在锅里的汤圆滚上滚下,偶尔用勺子搅拌,因为糯米粉容易黏锅,不能煮多。媽妈特地叮嘱我们,待汤圆往水面上飘,方能往汤里添加适量白糖。很快,汤圆便完全熟了,它们一个个漂在汤上,如同明月挂在天空,何等美意啊!
  妈妈说:“我们家团圆了,可留守的学生们还没团圆呢。”于是便到学生宿舍,喊了好几个学生来我们所住的教师宿舍一块吃汤圆。不单是元宵节,平时只要有肉有鱼的饭餐,妈妈总会喊几个学生到我们家“加菜”。很小的时候,心里总是讨厌他们来抢我们的汤圆吃,抢我们的肉吃,因为,自小没有爸爸的我们,就靠着妈妈那点微薄的工资,能吃上顿汤圆、吃上顿鱼肉,也是不容易的。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等功效。正月十五闹元宵时,古人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由于糯米有粘性包圆下锅不会散开,主要还是因为糯米具有御寒的功效。邻居们经常说,我们双胞胎姐妹到底是吃汤圆长大,瓷白瓷白的,像小糯米人一样可爱,都说妈妈有福气。
  是啊,妈妈是有福气的。前几年我出来工作了,妹妹也到外地的城市发展,跟妈妈一起做汤圆的次数便少了。我一度以为,家里的年味也就跟着淡了。可就算一个人,妈妈元宵节也一直坚持做汤圆,毕竟除了我们,她还有许多“孩子”呢。妈妈说,家里的年味,年年都是浓的。我想,那是因为妈妈的汤圆里,有满满的爱吧。
  电话响了,是一位在北京事业有成的姐姐。她从小是孤儿,小学期间,妈妈每年都喊她到家里吃汤圆,有福气的妈妈便又多了一个女儿。电话里,我们像喜鹊一样寒暄过后,她迫不及待地要妈妈听电话,她说,每每看到汤圆,总会想起故乡,想起母亲的模样。
  我把手机递给妈妈,发现自己已是泪眼婆娑。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总想看看你的笑脸,总想听听你的声音,总想住住你的毡房,总想举举你的酒樽,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如今踏上这归乡的路,走进了阳光迎来了春……”  我常说,这首歌唱的就是我啊!  1979年5月,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春回大地、草木吐绿,片片杏花绽放原野。一个少年骑着旧“大金鹿”牌自行车赶了12里的土路,穿过一片草甸,来到学校初二年级二班的教室里。今天是他值日,他细心地打
期刊
如果你嘴边荡漾起一个小括号,那一瞬,就是雪花消失的地方。对,左“(”,右“)”,就是,就是你的微笑。  春天总是来得很迟,寒气凛冽起伏,一如红衣飘飘的芭蕾舞少女在大雪纷飞中狂舞,旋转呀,旋转,她美艳的一种分分秒秒也不休止的模样,化作漫天而下的氧气,清爽,水灵灵的,让人不忍打扰。下雪的地方,一定是在北方,你喜欢的小地方,最好有那个人,半米一米那样厚,你和她一起走过漫长的旷野,雪花温温柔柔着落下,一朵
期刊
每顿吃着滋润爽口的白米飯,就会忆起小时候在农村时的艰苦生活,老家屋角里那口粮仓。  儿时的生活,总是和饥饿交织在一起的。大集体时是凭劳力挣工分吃饭。哪家劳力多,工分自然就挣得多,相应地,口粮就分得多,日子也就越好过。而我家兄弟姊妹多,年龄又小,仅靠母亲一人挣工分维持生计,几乎是吃了上顿找下顿,一年下来,还要欠生产队的超支款。那时家中没有粮仓,分得的口粮用几个箩筐就能装上。待到来年青黄不接时,闹粮荒
期刊
这样的旅途,其实是满含着伤感的。  看罢广东廉江的九州江入海口,我们驱车返回县城。沿途的马路边,所看见的,自然是一片一片的桉树,大约碗口粗,青青绿绿的,也很养眼。打开车窗,时不时的,会有一两辆皮卡车满载着粗细不一的木材,呼啸而过,甩下满鼻孔的嫩叶子的清香味儿给我们。我问张兄:“这些个车上,拉的是什么树?”他一指路边的桉树,随口答道:“就是它们啰。”我继续问:“是桉树吗?云南也种这样的桉树的。”他叹
期刊
车行在银川宽阔的大街上,不时闪现出一些巨大饱满的绿色穹顶、高峙蓝天的一串串晶亮的圆球、挂在半空中的一弯新月塔尖。  越往里走,摆摊做生意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有推着板车叫卖的,有担着挑子叫卖的,有摆着地摊叫卖的,有守着门店叫卖的,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午饭之后,通过短暂的休整,天色向晚,我们信步于宽阔平整、干洁清丽的鼓楼步行街,作为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我们已完全被这渗透了现代文明的繁华市景所
期刊
惠东渔歌,传唱于惠东县港口、平海、范和、巽寮、盐洲等沿海一带,是当地渔民先祖宋代时从福建、潮州一带迁入并逐步唱开的原生态浅海渔歌,旧称“鲘船歌”,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惠东渔歌是“中国渔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歌曲,它具有大海般的韵味和浓郁的南方滨海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在文化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多姿多彩的民间歌曲。惠东渔歌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人们称道是渔家的天籁之声,2008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
期刊
袭一阵清风,我们褪去了身上的臃肿,小小的羞涩的心事低了腰肢。好一阵心跳,是否是,她的暗语?  啊,我听见了爱情,还有次第盛开的声音。  蛙聲  广阔的稻田里,一株株禾苗正忘情地拔节抽穗。哦,一畦畦蛙声,是否赶在丰收之前歌唱?  总梦见这样寂静的夜,像一首首熟悉的民谣。  坠落  一枚小小的叶子,以完美的弧度完成生命的涅槃。我听不到她痛苦的叹息,他那发黄的纹路如此清晰!  老人伸出的掌纹,多么壮烈,
期刊
放牛是一件不需要學习的事。牵着牛鼻子上的那根绳子,牛吃到哪我就走到哪,牛的肚子撑得圆圆的,我就骑着牛回家。  老家的山岭青草泛黄,嫩叶不多,父母一般不同意我们把牛牵到那儿放,他们知道那里的草料不行。有时候我们故意让牛偷吃人家的薯苗,牛很快就吃饱,我们就算完成任务了。但我们一般不听从父母的命令,在田埂上放牛,牛容易满足,但我们非常无聊。我们喜欢在山上放牛,因为那里有着许许多多让我们乐不完的事。我们可
期刊
丁酉春,寒,窗外雪飘,独坐案头,呷一口天竺泉茗,品读山泉,别有一番心境。  山为阳,泉为阴。轻风似水,海涌波涛,这是男人的话语;秀月星海,智慧如水,這是女人的心声。那么,山泉呢?山泉是生命的乳汁,是智慧的血浆。挖掘地域文化,展示文艺方阵,培育新人新作,打造山泉品牌。这句话,看似地道平常,但用智慧的评判标准是实在、可信的,而实在可信的东西必然有亮点,有闪光点,这就是山泉受人欢迎、被人推崇、能以生存并
期刊
父亲,多么熟悉的字眼,我一直喊了46年,这46年,父亲两字是有温度的。父亲又是一个陌生的字眼,2年来,心里无数次默默念起,他是冰冷的,天人两隔的,父亲已化作一掬骨灰,埋藏在家乡,成了我永远的怀念。  对父亲最初的记忆,是他在外闯荡,每年一趟的回家过年。爷爷还活着,全家12口人一口大锅吃饭。父亲回来了,高兴的不只是我,堂弟、堂妹们也跟着兴奋。那个时候鲁西南的农村不是富裕的,但我自小没有感到家庭的拮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