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我创造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LR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注重挖掘人性的潜能,培养人的素质,完善人的心理结构,关注学生人性的发展。同时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课堂中贯穿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就成了当前每一位教师需要努力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尊重自我;创造;素质教育;思考
  有这样一件事情深深震动了我:我曾经担任了一年级的美术课教师,这一年的“客串”让我有了很多思考。如果让学生画黑板上或书上的范图,他们大多能惟妙惟肖地画下来,或者说“copy”下来,“克隆”下来。但如果让他们画自己想画的画,有一半学生画了房子和小女孩,而大部分学生的画,右上角有一个太阳,放着直线型的光芒。如果叫学生根据一个命题自己创作一幅画,像画画春天,那就更难了。因为我们的学生所接受的训练模式,也许从幼儿园开始就是“样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样板‘画’下来”。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是也经常做着类似的误导,从而使学生永远跟着我们说,跟着我们做?
  一次,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的《云房子》一课时,课快结束的时候,我请学生一边背课文,一边根据课文内容做动作。学生开始还有些拘束,很快,在顽皮的男生的带动下,大家都跃跃欲试。他们有的伸手,有的弯腰,有的两两拉手,当背到“你到我的房子里来做客,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时,学生开始离开位置,跑到其他同学的座位上,教室里顿时变得有点乱哄哄。为了不影响教学的“正常”秩序,我瞪了特别活跃的几个学生,并亲自引导了几个动作……慢慢的,学生静了下来,花样百出的动作没有了,大家都学着老师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做着。教室里很整齐,可让人看着不是滋味。而且,无论我再如何鼓励、启发,他们再也不愿意“出轨”了。我真是懊丧万分,我就这样扼杀了学生瞬息的创造意识吗?
  老师总是一味地让学生模仿,长此以往,学生的眼里只有老师的动作,于是在他们心中就很难创造出自己的动作,得出自己的答案了。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创新思维的火花,关键是教师如何看待学生课堂上的瞎说瞎做,是用人性的眼光看待,点拨、引导、培养,还是……针对自己的疑惑与思考,我也做了一些自己的尝试:
  一、给课堂一些热点,让它更富个性化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所谓创造,他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情感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有效的诱因和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创造过程产生直接需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例如,苏教版第三册课文《两个朋友》,讲了胖子和瘦子这一对好朋友,在遇到熊的危险时刻,瘦子舍下朋友自己逃命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诙谐,最后又揭示了道理,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请学生学了熊的吼叫,看了课本剧的表演,听了有感情的课文朗读,通过这一系列的“读了”“听了”“看了”“学了”“演了”,学生情绪达到了兴奋状态。课文快结束时,我请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瘦子,你会怎么做?”时,学生热情极高,有的说:“我拉胖子一把,两人一起爬到树上去。”有的说:“我要找根棒子和胖子一起把熊打跑。”有的说:“我瘦子跑得快,我要拉着胖子一块儿跑。”还有的说:“我要和好朋友一起度过危险,我陪他一起装死”……他们就如身临其境一般,充分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并且上台来演一演,创造出各种情境,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
  二、教师从期待效果中走出来,容忍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求异。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而允许、鼓励学生求异,更是教育人性化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必须从备课的条条框框或预先设计好的结局中走出来,充分发掘一切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扬弃陈旧,以便创新。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的课文《蚕姑娘》时,曾这样提问:“你想对蚕姑娘说些什么?”我的本意是让学生赞一赞蚕姑娘,引导他们认识体会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出乎意料,一位学生这样回答我:“蚕姑娘太可怜了,还要被人用滚水烫死,我想对它说……”未及学生讲完,我已经阻止了他,因为他的回答并不在我所要的答案之内。课后,却越想越觉得自己有听他说完的需要。于是,我请来了这位学生,听他发表自己的意见:“蚕姑娘太可怜了,我长大了要造一种和蚕丝一样的东西用来做衣服,这样蚕姑娘就不用死了!”多好的回答,多闪亮的一颗心,还透着对未来的美好规划,而这样一个好的答案,竟然差点被我忽视!
  当然,学生在求异思维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错误,这时,教师也应当想到学生的“误”中可能蕴涵着创造的萌芽,要极其耐心细致地善待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战胜挫折,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总之,教师应用一双热情、冷静的眼睛去发现每一棵试图表达自己意见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力求尝新。
  编辑 董慧红
其他文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英语教学,经常参加教学教研活动,对于教师本身的课堂教学发展来说是一条捷径。最近,笔者观摩了我市英语优质课的评选活动。听完这几节课,心中除了赞叹和佩服,更多的是自己有所收获的那份欣喜和感想,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英语教师的基本功  作为学生的英语启蒙教师,教师的基本功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的发展。从狭义方面来说包括两个方面:语音的标准、语言的流利和规范的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关键词:数学;思维;习惯  一、以兴趣引发思维,课堂导入要理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实践证明,当人们对某方面事物感兴趣的时候,这种兴趣会引导他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
期刊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7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笔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李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并且把课程的学习重点定位在让学生学
期刊
摘 要:校长只有实现从“管学校”到“办教育”的理念转变,以生为本,因校制宜,才能使自己的学校在课改中出现生机。  关键词:课改;生本理念;教育观  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既是一次教育观的转型,又是教育思想的返璞归真。然而,课改进程中出现困惑与死胡同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学校只有皮毛的蠕动,没有本位上的推进;一些学校只是现象上的盲目效仿,没有实质上的开拓;一些学校瞻前顾后,作茧自缚,因怕受传统观念的
期刊
摘 要: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学校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学生生活的一致,是完美教育的首要和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教师要非常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以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那么在和家长沟通交流时,究竟该如何去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呢?总结出三个沟通过程,即“倾听、解释和对话”。  关键词:沟通;倾听;解释;对话  【背景介绍】  我一直在一线担任班主任工作近二十年,深切感受到家长工
期刊
摘 要:“一日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但这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一价值如不费工夫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能否敏锐地发现、合理地利用这些价值,能利用到何种程度,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要逐渐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水平。  关键词:指南;生活;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
期刊
摘 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和琐碎的工作,不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辛苦的汗水是不会收获的。当然,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是每个班主任的愿望,也是所有科任教师的愿望。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爱心  下面就谈一下我这几年当班主任的一点经验心得:  一、走近学生,了解班级情况,树立个人形象和风格  在接班之初我分别找了多个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家
期刊
摘 要:小班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活动走向幼儿园集体活动的第一步。由于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产生担心、恐惧的心理,幼儿刚开始入园会出现哭闹、逃跑、不参加集体活动等现象,从而导致教师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班;幼儿园生活;集体生活  【案例记录】  囡囡(化名)是我园小班的一个小女孩,从入园的第一天起,囡囡就抱着一个布艺小白兔,而且一直抱着,不管是做操、游戏,还是吃饭、如厕。囡囡
期刊
摘 要:现今社会虽未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但在教育界却出现了个别不和谐的音符,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重拾孔子“礼乐”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迫在眉睫。  关键词:礼;师德建设;感悟  “六艺”产生于西周时期,是当时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到了春秋时期,“礼乐之邦”走向“礼崩乐坏”。社会等级进行了重新组合,士和国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他们受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孔子广收门徒,“有
期刊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爱国主义;教学策略  中学美术教学课程中,主要是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要教学内容,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学,主要是在欣赏课和技法课上进行渗透,即是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也进行德育。  一、在欣赏课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美术教
期刊